《秋声赋》译文及赏析.doc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秋声赋》全文解释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 “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


“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 “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 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 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 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 文】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 (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 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 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 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 “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奇怪!


”童子回答说: “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

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 “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天地之义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
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
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
‘夷则 ’。商,也就是 ‘伤 ’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
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

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
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赏析】
欧阳修的 《秋声赋》 写于嘉四年 1059 ),其时,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志, 思想十分矛盾, 内心十分痛苦。《秋





声赋》 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却是前无古人的, 作者以独特的目光, 由秋声起兴, 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
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由自己夜间读
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 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 比喻对比, 声色渲染, 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 “悚然 ”,秋声 “异哉 ”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作者用一句 “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巧妙过渡,在巧设悬念,吊足读者胃口之后,

以“余曰 ”领起,从秋 “其色惨淡 ”、“其气栗冽 ”、“其意萧条 ”、其声 “凄凄切切 ”以及秋风未起之时和秋风吹拂之后草木的变化等方面极力渲染描绘了秋之萧条,为后文抒情言志储蓄足了一池春水。


不仅如此,作者还专门用一个自然段,联想想像,将秋喻为 “刑官 ”的季节,从秋在时令、乐音上的属性
的角度揭示了秋声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由于大量地使用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音韵优美,情韵悠长。


最后,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卒章揭旨。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文未写童子的反应和虫声之唧唧更是神来之笔,更加突出和强化了悲秋的感怀。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笔下却形 态可掬。文章将 “声 ”、 “形 ”、“感 ”融于一炉,写得水乳交融,令人感动。作者写秋的手法是高明的,但其悲秋 伤感的情绪却是不足取的。
《秋声赋》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 1059)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时所作。当时他 53 岁,经过近三十年的宦途起伏黜陟的生涯,其间的人生感受很多。秋夜触景伤怀,遂赋以成篇。文章是借赋秋声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全文分作四段。


第一段,紧扣题目,从听觉上写秋声。作者夜间挑灯读书,万籁俱寂之时,忽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不禁
为之 “悚然 ”谛听,仔细辨别、探寻是什么声音,来自何方。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表现声音的由远及进、由弱 而强, “初淅沥以潇飒 ”,如秋雨潇潇; “忽奔腾而砰湃 ”,如江河澎湃;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像惊涛骇浪,急风暴雨; “其触于物也 ”,好比战士奔赴战场,听不见喧哗,惟有马蹄声碎,人行声急。作者通过这些比喻,


把无形无影、不可捉摸的秋声,具体化、形象化了。然循声追踪,童子却回答说: 章至此一顿,犹如深境探幽,意味无穷。
“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文
第二段,再进一步,从视觉上写秋声,并将秋这一自然节气和社会、人生相联系。作者从童子所说的 “声在 树间 ”,辨析出 “此秋声也 ”,然后以目之所见叙说 “秋之为状 ”,从色、容、气、意四方面把秋天肃杀的景象写得 淋漓尽致, 正因为如此, 其为声也才能具有 “凄凄切切, 呼号奋发 ”的威力,使万物 “摧败零落者, 乃一气之余烈 ”。 以上皆写秋声。以下写秋与社会现象的关系,秋天属阴,行刑待秋而决、征伐待秋而举,乐有属西方的商调, 律有属七月的夷则,商为哀伤,夷为杀戮。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物当春而萌生,及秋而衰残。依自然规律,
到了秋季即 “物过盛而当杀 ”,而秋声和乐调的商声也使人感到 “物既老而悲伤 ”,则是顺理成章的了。这段叙述, 既有形象的比喻,又有理性的分析,所表现的秋声,动人心弦!
第三段,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感慨。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何况为万物之灵的人呢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草木是由外在力量的摧残而败落,而人除了与万物 “春生秋实 ”的自然规律相同,经历着由青春少年到衰老死亡的过程外,还有内在的因素的侵扰,即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并且 “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 ”,对客观条件不允许、个人智力达不到的事情硬要去寻找、追求,怎能不 “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呢自己 “非金石之质 ”,既无法 “与草木争荣 ”,又 “何恨乎秋声 ”无限感慨、愤懑之情洋溢于纸笔之间。


最末一段,作者对童子讲了一番道理之后,竟发现童子并不感兴趣,已经 “垂头而睡 ”。秋夜又恢复到 “四无人 ”的境界,和先前一样寂静。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唧唧虫声即秋声,自己的叹息又何尝不是秋声!



这篇作品是通过赋 “秋声 ”抒发自己的人生体验,他特别强调秋天肃杀、悲凉的特点和对万物的摧残,由此感慨流光易失,生命短促,自然的力量无法抗拒,自己应当安时随分,顺应自然。这种认识和情调蕴含着他经过大半生政治波折之后,一种希求解脱、随遇而安的心灵境界。本文以秋声发端,描绘了暮秋山川寂寥、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借此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怀,凝聚了宦海沉浮、人事忧劳、形神渐衰的飘零之感,其中既有理想不得实现、宏图难展的感慨,又流露出无为无忧、超然物外的老庄思想。


文章的艺术特点之一, 是大量运用精妙的形象比喻。 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 使无形、 无色的秋声, 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其艺术特点之二,是

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 “摧败零落 ”,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

人的境界。


本文篇幅不长,但结构上摇曳多姿,层层推进。开头一段写 侧重于从视觉来写,第三段把 然和谐相处、自我调适的旨趣。
明生动,而且从秋声中发掘出意趣和哲理,并最后达到了
“秋声 ”,侧重于从听觉来写,第二段写 “秋意 ”,
“秋心 ”与 “人心 ”的和谐统一,较好地表现了作者与自
“秋意 ”和 “人生 ”合到一起写,侧重从感悟上来写。这样写来,不仅把秋声写得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3a87582e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0.html

《《秋声赋》译文及赏析.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