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444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兰亭集序》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阅读教学要抓住文本的“魂”,即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对于《兰亭集序》这样的经典文本,我抓住了认识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这个关键,引导学生关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二、设计背景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序言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于永和九年为《兰亭诗》作的序言,是关于游宴的一篇名作。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学生学习本文时,借助注释,能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但由于阅历所限,学生的难点就在于对王羲之思想的理解。因为本文不仅仅是王羲之个人的思想展现,更是古代文人们对功业、命运的深沉思索。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兰亭集序》是咀嚼古代文化人格和精神的最佳蓝本。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达到对生死这一问题的积极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
生:背景介绍(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王羲之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课上由学生简介作者的有关情况,教师指导学生该如何整理归纳所收集的资料。
师: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注意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教师放录音。 (听完录音后,请一名学生读准易错读的字。
生:(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
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哪三个字可以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下面,大家从2-4段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1:第2段是“乐”,第3段是“痛”,第4段是“悲” 师:那么,朗读时怎样传达这种情感? (师生交流,形成共识。
第一、二自然段朗读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第三自然段朗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 ”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第四自然段朗读指导:“固知//死生//荒诞,齐/彭殇//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1 / 6

生:(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教师相机做诵读指导。
──这一环节起到示范性作用,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师:(询问几位同学读的情况好。请同学们停一下,我们请两位同学,选择一段有感情地朗读。也请在座的同学评论一下这两位同学朗读的水平。
2( 3( 4:评论( 师:总结(
师: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生:(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教师巡视点拨,然后在堂上交流,教师做适当补充。
师:归纳重要文言词汇、特殊句式,落实基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请大家找出本文重要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成语、特殊句式,整理到笔记本上。
生:(归纳、整理。
师:好,先找同学说说。(师生共同解决并落到实处。 5:通假字有(略) 6:词类活用有(略) 7:成语有(略) 8:成语还有(略) 9:特殊句式有(略)
──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在讨论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当然,积累要少而精,要有用。
师:这堂课通过背景简介,通过朗读全文,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通过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通过整理笔记,落实了基础。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本文的美。课后请大家熟读课文,复习笔记,之后完成课后练习二。 阅读书籍或上网精选能给你启迪的,有关生命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并精选有关生命的名句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师: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先请四位同学们口头翻译全文。 1(翻译第1段。 2(翻译第2段。 3(翻译第3段。
4(翻译第4段。
师:接下来朗读、背诵全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生:(朗读,齐背课文。
2 /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58366375727a5e9856a61d2.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