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形象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形象

摘要:司马懿作为《三国演义》后期的主要人物,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与善谋、精兵法的曹操对比,还是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相较,都毫不失色。且作为结束三国鼎立,创建西晋政权的奠基者,司马懿的谋略胆识,更有值得探讨之处。
关键字:三国演义 司马懿 人物形象

魏晋时期,三国对立,奇人辈出,谋者归于明主以求闻达天下,侠士依附贤君但为驰骋沙场,纷繁征战中,造就一个个英雄,流传一段段佳话。
司马懿便是乱世成名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三国战乱前期他鲜有言论,直至战争发展到后期,他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与诸葛亮对立的主要人物,也是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主要人物。因为《三国演义》“尊刘”的思想,刘备与诸葛亮是书中主要描写的正面人物,司马懿辅助曹氏与刘氏集团抗衡,一直以反面形象出现,致使大多数人心中的司马懿是一个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形象,且在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中一直处于被动的,防守的一方,似乎并无太多亮点,然而仔细分析《三国演义》,会发现司马懿对当时的格局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司马懿的人物形象同样耐人分析。
后方谋划时期——明确形势、计谋深远 1.曹操当政时的韬光养晦
曹操当政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之弊,这一时期,司马懿并没有太多出场。究其原因,一是书中情节安排需要。《三国演义》主要表现刘氏政权,对其他权势人物的描写意在衬托刘备、诸葛亮等形象,前期与刘备、诸葛亮的主要对比人物为周瑜、曹操,司马懿出场并无太大发展空间,因此作者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将司马懿的发挥空间主要集中在后期。二是司马睿精于时事的表现。曹操当政,用人而好猜忌,弥衡、杨修的例子深刻的表现了在曹操面前展示才智的不合时宜,为避免功高盖主的嫌疑,韬光养晦、明哲保身方为上上策。
同时,司马懿作为后期的主要人物,需要在前期有必要的铺垫为后文的发展做伏笔,以表现人物成长的必然经过,因此,曹操当政时期的司马懿,仅通过几次必要的出场表现出他的谋略。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介绍曹操官员,提及“司马懿为文学掾”,且交代“懿字仲达,河内温人也。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汉代以察举制为主要选官制度,发展至汉末,可以通过世袭制、察举制、买卖官位等多种形式可以进入仕途,司马懿祖父为太守,父亲为京兆尹,哥哥为主簿,可以说举家为官,在汉末政权中有一定的地位,且环境的熏染,司马懿必定通晓官场利弊,精通为官之道。对个人信息的简要交代,为司马懿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司马懿在文中的首次进谏出现在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时曹操败刘备,的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建议乘胜追击,一句攻下川蜀之地,奈何曹操秉持知足常乐的精神,不想“得陇望蜀”,且因为“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动。
直至刘备安居蜀中,成为可以与之对抗的一股势力时,曹操方后悔当初的短见致使日后烦恼。这使司马懿与曹操形成对比,曹操向以谋略自居,但是在却因为有满足、享乐等思想而产生见识短浅的决策,曹操的弊端对比出的是司马懿的远见卓识。在作为曹操主簿的过程中,司马懿还提出连吴抗蜀、厚葬关羽等一系列富有战略性的建议,逐渐表现出自己的过人之处而不招人嫉恨。曹操病危之际,“召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商议身后之事,曹洪、陈群、贾诩皆是曹氏权力中心人物,可见此时司马懿已经进入曹氏权力的核心机构。
2.曹丕当政时的崭露头角
曹操死后,曹丕当政,因司马懿素与曹丕相厚,操在位时,偶疑司马懿有虎狼之心,皆因曹丕证其清白而得免,曹丕即位后,更加倚重司马懿,历任丞相长史、督军、御史中丞、侍中等要职,封向乡侯等职位,司马懿开始显露自己的政治才能。
司马懿这一时期的谋略,在“安居平五路”中得以彰显。彼时曹丕新败,军内士气低沉,蜀主刘备驾崩,国内一时动荡,曹丕有意借机攻蜀,问询群臣时,司马懿直言“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并分析“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进而献计:“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司马懿对现实形式不仅有深刻的认识,而且有切实的战略方针,在集齐五路兵马的问题上,司马懿直言“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令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入吴修好,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此三路也。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然后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 这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第一次战略意义的对峙,也是司马懿崭露头角的一次精彩表现,最终因诸葛亮技高一筹而“安居平五路”却显示出了司马懿纵观全局,运筹帷幄的能力,且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对手,正式出现在三国征战的格局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曹丕当政时期,司马懿主要作为后方谋划人员参与到战争中,曹丕数次亲征,都将司马懿作为主要后方接应人员留守都城,司马懿在曹氏政权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沙场征战时期 ——勇谋兼备、运筹帷幄
司马懿真正登上三国征战的舞台,与诸葛亮进行正面交锋,发生在曹丕逝世,曹睿继位后。时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因“雍、凉二州缺人守把,司马懿上表乞守西凉等处。曹睿从之,遂封懿提督雍、凉等处兵马。领诏去讫。 听闻司马懿镇守西凉等地,“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作为《三国演义》全力刻画的谋略与忠义的化身,诸葛亮在对战曹操、周瑜的过程中一直是游刃有余的形象,其羽扇纶巾间挥退百万大军,战群儒中仙姿毕现,是人类最高智慧形象的代表,而在成功战败曹操等雄厚之师之际,诸葛亮却对司马懿如此忌讳,不惜使用马谡的离间计除去司马懿,可见此时司马懿对于诸葛亮来说已经非常具有威胁性,司马懿是后期衬托诸葛亮形象的主要人物,同时,与诸葛亮比肩,说明司马懿的谋略见识同样不可忽视。 通过马谡的离间计,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曹
睿驾回洛阳。 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随即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
失去司马懿的威胁,魏军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太傅钟繇以全家之力保举一人,以退蜀兵,并言:“向者,诸葛亮欲兴师犯境,但惧此人,故散流言,使陛下疑而去之,方敢长驱大进。今若复用之,则亮自退矣。”睿问何人。繇曰:“骠骑大将军司马懿也。”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被敌我双方共同认为可以与诸葛亮对抗之人,在听到曹睿将司马懿复职时,诸葛亮打次大惊,“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孟达若死,中原不易得也。”反复用诸葛亮的反应表现出司马懿的不可忽视之处,司马懿的能力可见一斑。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交战,主要体现在六出岐山中。刘备临终托孤,将辅佐幼主,统一天下的大任交付诸葛亮,诸葛亮为报道刘备厚望,尽心尽力,欲以天下报,后主继位后,诸葛亮连接孙权,共同对敌,七擒孟获,为出师北伐做好准备。
诸葛亮与司马睿在北伐中的首次智力交锋体现在攻取新城之中。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复出,立即修书孟达,使其小心提防,但因为孟达的自负,司马懿亲率兵马直取新城,打破孟达“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的设想。新城之战,孟达的愚蠢傲慢是致使他失败的主要因素,在凸显出诸葛亮料事如神的同时,也表现他鞭长莫及的无奈,更显示出司马懿出其不意,兵贵神速的战略思想。可以说这次较量中,诸葛亮没有失败,司马懿获胜。
新城之战后,战士转移到街亭,作为蜀军北伐的重要粮道,诸葛亮派马谡驻守街亭,致使因用人不明而街亭失守,徒留司马懿用人不明的笑柄,即使挥泪斩马谡,仍不能扭转此次败局,最终只有兵行险棋,上演“空城计”
空城计是表现诸葛亮勇谋兼备的主要事件。“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并且对于司马昭“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的疑问,回答道“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可谓了解深入,但却拘泥于此,没有想到诸葛亮敢于冒险的一面,诸葛亮概括“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与此同时,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盖因不得已而用之”这说明诸葛亮本身已经因为新城、街亭的失守陷入走投无路的情况,司马懿虽然此次战争失败,却已经在整体形势中占据上风。 随后诸葛亮多次出兵岐山,与司马睿斗智斗勇,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智力游戏。在岐山斗志汇总,司马懿一直处于防守状态,但是却并没有失败,因为此时蜀汉的形式决定司马懿只要坚守岐山,诸葛亮必定因为不能久耗而败。因为蜀汉的国力情况,后主沉迷酒色亲近佞臣的现实,国中少大将的形式,迫使诸葛亮必须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战争持久必败,且诸葛亮为蜀国大小事务操劳,为战争耗损阳寿阴德,已经预感生命不能持久,为此,诸葛亮一再以激将法迫使司马懿与其决战。
《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诸葛亮因为司马懿坚守不应战,“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并修书司马懿“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
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作为最高统帅,面对这种侮辱,司马懿不过“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随即接受衣物,并在听到使者说道“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的时候,明确指出“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在听到使者回报司马懿的回答后,不由的感叹“彼深知我也!
司马懿即使受辱依旧坚守不出的战略是基于现实的分析后所做的非常正确的决策,蜀军内忧外患,不能久战,诸葛亮食少事烦,不能久存,此等情况,坚守不出,假以时日,不费一兵一卒便可瓦解蜀军此次北伐。这种对现实情况的准确定位,对敌我形势的把握以及隐忍大度的气量,非一般人可有。
随即,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主力已逝,败势不可挽回,在不构成对曹魏的威胁。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峙,看似诸葛亮处处占尽先机,实则司马懿取得长远优势,即使如《三国演义》如此尊刘贬操,仍不能否定历史事实,司马懿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统一天下,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主要功臣。
后期——出将入相、所向披靡
诸葛亮死后,在无人可与司马懿向匹敌,战场上大败辽东公孙渊,朝廷中装病铲除曹爽,这个时候,不论是战场上的运筹帷幄,还是朝廷上的统揽全局,司马懿都做的得心应手。通过前期在曹操手下任职的经验,司马懿给予自身准确定位,随时认清形势,根据需要调整策略,做到既明哲保身又彰显才干,通过后期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司马懿在整体上善于把握全局,细节处精于谋划,最终成为全能的政治、军事人才。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司马懿作为杰出的军事、政治人才,不论是守护曹魏政权还是奠定晋朝统一天下的格局,都功不可没。军事上,对外他率军平定公孙渊,去除东北百年大乱,使其纳入魏国的版图;阻止诸葛亮六出祁连,致使蜀国军事上无人可用,经济上国库空虚,为以后灭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两次击退东吴入侵,解除魏国腹背受敌的状态。对内他有擒孟达、平定王凌叛变、高平陵除曹爽等一系事件,在保证自身政治地位稳定的同时,达到了使魏朝人心归一,面安定的效果,是当之无愧的将才。政治上,司马懿稳定朝政,保证前方供给,做到魏军未出现因粮尽退兵的情况,使魏军军事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被曹丕认为其大有当年萧何辅佐刘邦之才;司马懿保证政治无忧的同时注重发展经济,上邽、淮北为例行屯田,在天水、安南、京兆兴冶铁,灌溉国渠、引水广槽渠,灌溉良田广达数千顷,建设晋坡及东南诸坡,最终达到后方安定、国库殷实的目的,是有忧民思想的相才。
魏嘉平三年、公元二五一年秋,司马懿病逝于洛阳,终年七十三岁。这个时候,天下已经无可与魏国抗衡的军事力量,天下归一即在眼前,而在曹魏政权中,皇权衰微,军政大权,尽归司马氏专断,改朝换代易如反掌。公元二六二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得手,次年,蜀后主刘禅降魏,至此,蜀汉政权历二帝,前后42年,终于宣告结束。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位,司马炎登基,改国号为晋;公元二八零年,司马炎进讨吴国,吴主孙皓降晋,吴国灭亡。从而结束了魏蜀吴之间长达七十二年的混战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分归晋”。不得不提的是,这一局面的奠基者,正是谨慎而富裕谋略的司马懿。
司马懿终其一生致力于守护曹魏政权,建立天下归一局面,可谓任重而道远。对于其能力与影响,素有人喜为其评价。对手孙权曾盛赞“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张俨将其与诸葛亮并列比较,“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
器。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后世房玄龄于《晋书·宣帝纪》中称其“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由此可见,司马懿不仅有出将入相之才,亦有忧患天下指德。无论是其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还是政治中的处变不惊,心忧天下,都是后人敬仰的因素,而其结束三国分立,初步奠定天下统一的局面,更是结束战乱,救万民于水火的举措。
总结 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作为后期衬托诸葛亮形象的主要人物,已经随着“空城计”“六出祁山”等故事而广为人知,但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胆小、狡诈等负面形象,这是为衬托诸葛亮形象的的一种策略,同样也是读者对于司马懿形象思考不够深入的结果。司马懿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智慧、机变、冷静、沉着、忍耐、宽容和审时度势的性格特点,把握机会的能力,使他同样具有生动、精美的文学形象。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0 [2]罗贯中著.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5
[3]李绍先、李殿元著.三国演义悬案解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张振昌.空城计新论--兼论罗贯中的“隐语”创作方法[J].长春大学学报,20022 [5]王宇清.司马懿为何不进空城[J].书屋,2002515
[7].李文君.三国演义》司马懿论[J].《文学教育(2011年第06 [8]剑歌.诸葛亮必败[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6年第03

[9]河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朱艳平.《三国演义》“空城计”探析[J].《文教资料》2007年第11 [11]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
[12]邵久暖.司马懿西城受骗的逻辑错误[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2年第03 [13]崔积宝.论《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谋略特色[J].《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0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8d9ae0aa3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3d.html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形象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