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H7N9禽流感方案2017版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7-12-12 14:37: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7年第1)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导致死亡。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我国部分省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呈散发分布,相互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没有变化,分享到的病毒株遗传学特征和既往流行类似。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8H亚型(H1-H18) 11N亚型(N1-N11)。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7N9H9N2H7N7H7N2H7N3H5N6H10N8,近些年主要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其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两个不同源的H9N2禽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不同,H7N9禽流感病毒对禽类的致病力很弱,在禽类间易于传播且难以发现,增加了人感染的机会。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 加热至6530分钟或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大部分为散发病例,有数起家庭聚焦性发病,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应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感染。

()高危人群。在发病前10天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中老年人。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人类上呼吸道组织和气管主要分布有唾液酸α-26型受体(人流感病毒受体);人类肺组织分布有唾液酸α-23型受体(禽流感病毒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同时结合唾液酸α-23型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但H7血凝素与唾液酸α-23型受体亲合力更高,较季节性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的下呼吸道上皮细胞,病毒可持续复制,重症病例病毒核酸阳性可持续3周以上。

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如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68(IL-6IL-8)等,导致全身炎性发应,可出现ARDS、休克及MODS。病理检查显示肺急性渗出性炎症改变,肺出血、弥漫性肺泡操作和透明膜形成等。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

() 症状、体征

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 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ARDS、脓毒性休克和MODS

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生化检查。多有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肌红蛋白可升高。

3、病原学检测。采集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痰、气道呼出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检,下呼吸道标本检测阳性率高于上呼吸道标本。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

(1)核酸检测。对可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宜首选核酸检测。对重症病例应定期检测呼吸道分泌物核酸,直至阴转。

(2)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型抗原检测:呼吸道标本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型抗原快速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低。对高度怀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应尽快送检呼吸道标本检测核酸。

(3)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H7N9禽流感病毒。

(4)血清学检测:动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

()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阴影。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常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发生ARDS,病变分布广泛。

()预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症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0天内,有接触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者到过活禽市场,或者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密切接触史。

2、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符合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尚无病原学检测结果。

(2)确诊病例:有上述临床表现和病毒学检测阳性

(3)重症病例:符合下列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者可诊断为重症病例。

主要标准:①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②脓毒性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次要标准:①呼吸频率≥30/分;②氧合指数≤250mmHg;③多肺叶浸润;④意识障碍和()定向障碍;⑤血尿素氮≥7.14mmol/L;⑥收缩压<90mmHg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

3.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

(1)年龄≥65岁。

(2)合并严重基础病或特殊临床情况,如心脏或肺部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肿瘤、免疫抑制状态、孕产妇等。

(3) 发病后持续高热(T39度)。

(4)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

(5)CRPLDHCK持续增高。

(6)胸部影像学提示肺炎快速进展。

()鉴别诊断。

主要依靠病原学鉴别诊断。

六、治疗

()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缺氧程度可采用鼻导管、经鼻高流量氧疗、开放面罩及储氧面罩进行氧疗。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浊,或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

()抗病毒治疗。对怀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患者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1.抗病毒药物使用原则。

(1)在使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宜留取呼吸道标本。

(2)抗病毒药物应尽早使用,无需要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

2.抗病毒药物。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①奥司他韦(Oseltamivir: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2次,疗程5-7天,重症病例剂量可加倍,疗程可适当延长。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宜选择儿童剂型)。

②帕拉米韦(Peramivir:重症病例或无法口服者可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成人用量为300-6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常规疗程5-7天,可根据临床需要调整。

③扎那米韦(Zanamivir:适用于7岁以上人群。每日2次,间隔12小时;每次10mg(分两次吸入)。不建议用于重症或有并发症的患者。

2.离子通道M2阻滞剂:目前监测资料提示所有H7N9禽流感病毒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不建议使用。

()中医药辩证论治。

1、热毒犯肺,肺失宣降(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病情轻者)。

症状:发热,咳嗽,甚者喘促,少痰,或头痛,或肌肉关节疼痛。舌红苔薄,脉数滑。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参考处方和剂量:银翘散、白虎汤、宣白承气汤。

金银花30g 、连翘15 g 炒杏仁15 g 生石膏30 g

知母10 g、桑白皮15 g、全瓜蒌30 g、青蒿15 g

黄芩15 g、麻黄6 g、生甘草6 g

水煎服,每日1 2,4 6小时口服一次。

加减:咳嗽甚者加枇杷叶、浙贝母。

中成药:可选择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金莲清热泡腾片等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功效的药物。

2.热毒壅肺,内闭外脱证(临床表现高热、ARDS、脓毒性休克等患者)。

症状:高热,咳嗽,痰少难咯,憋气,喘促,咯血,或见痰中带血,伴四末不温,四肢厥逆,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暗红,脉沉细数或脉微欲绝。

治法:解毒泻肺,益气固脱。

参考处方和剂量:宣白承气汤这、参萸汤、参附汤。

生大黄10g、全瓜蒌30 g、炒葶苈子30 g、人参15 g

生石膏30 g、栀子10 g、虎杖15 g、制附子10 g

山萸肉15 g

水煎服,每日1 2,4 6小时口服或鼻饲一次。

加减:

高热、神志恍惚、甚至神昏谵语者,上方送服安官牛黄丸;肢冷、汗出淋漓者加煅龙骨、煅牡蛎;

中成药:可选择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

3.以上中药汤剂、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不作为预防使用,宜尽早中药治疗。

()加强支持治疗和,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继发感染。一旦出现继发感染征 象或存在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重症病例的治疗。采取抗病毒、抗休克、纠正低氧血症、防治MODS和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措施。对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给予吸氧及其他相应呼吸支持,发生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

1.氧疗。患者病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氧疗:

①吸空气时SpO292%

②呼吸增快(呼吸频率>24bmp)呼吸困难或窘迫。

2.呼吸功能支持。

机械通气:患者经氧疗2小时,pO2仍<92%,或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改善不明显时,宜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可参照ARDS机械通气的原则进行治疗。ARDS治疗中可发生纵隔气肿、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应引起注意。

无创正压通气:出现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氧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早期可尝试使用无创通气。推荐使用口鼻面罩。无创通气治疗1-2小时无改善,需及早考虑实施有创通气。

有创正压通气:运用ARDS保护性通气策略,采用小潮气量,合适的PEEP,积极的肺复张,严重时采取俯卧位通气。有条件的可根据病情选择体外膜氧合(ECMO)。

七、医院感染与控制

根据呼吸道及密切接触传播途径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有创操作,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继发感染。具体措施参考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等相关技术方案执行。

八、解除隔离标准

人感染H7N9禽流感住院患者,间隔24小时病毒核酸检测2次阴性,解除隔离。

人感染H7N9禽流感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早诊早治对于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下简称H7N9)医疗救治工作、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作用。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年第1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近期H7N9医疗救治情况,现就H7N9早诊早治工作形成以下共识:

一、早期诊断

(一)对于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咳嗽和/或咽痛)患者要详细询问其流行病学史。

(二)对可疑H7N9病例要及时规范采集呼吸道标本进行病原学及相关检测,宜首选核酸检测,尽可能采集下呼吸道标本。

二、早期治疗

(一)对疑似或确诊的H7N9病例以及流感流行季节出现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具备重症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不必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

(二)如症状无改善或持续恶化,对发病时间已超过48小时的患者,也要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

(三)抗流感病毒药物选择。一是首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和扎那米韦。二是重症病例以及有重症危险因素、无法经胃肠给药或胃肠功能减弱的患者,建议使用帕拉米韦注射液。

(四)对症和支持治疗方案参照《诊疗方案》执行。

三、转诊

(一)对于疑似或确诊的H7N9病例以及流感流行季节出现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具备重症危险因素的患者,不具备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要给予必要干预并及时转诊。

(二)对H7N9重症病例或有重症高危因素的病例要尽快转至定点医院进行救治。不具备转诊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妥善处置。

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

2015年版)

一、前言

20129月沙特首次报告了2临床表现类似于SARS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2013 523,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截至2015610日,全球共有25个国家累计报告MERS实验室确诊病例1231例,其中死亡451例,病死率37.0%。韩国自2015520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截至610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8例,其中死亡9例。

根据WHO通报的MERS疫情,结合文献报道,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2014年版)》进行修订

二、病原学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属于冠状病毒科,β类冠状病毒的2c亚群,是一种具有包膜、基因组为线性非节段单股正链的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160 nm。基因组全长约30kb。病毒受体为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 也称为CD26),该受体与ACE2类似,主要分布于人深部呼吸道组织,可以部分解释MERS临床症状严重性。2014年分别从沙特地区一个MERS-CoV感染病人及其发病前接触过的单峰骆驼体内分离出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的MERS-CoV,同时在埃及、卡塔尔和沙特其他地区的骆驼中也分离到和人感染病例分离病毒株相匹配的病毒,并在非洲和中东的骆驼中发现MERS-CoV抗体,因而骆驼可能是人类感染来源。但不排除蝙蝠或其他动物也可能是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

该病毒被病原学特征仍不完全清楚,病毒结构、性状、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三、流行病学

截至2015610日,中东呼吸综合征已在中东地区(10个:沙特、阿联酋、约旦、卡塔尔、科威特、阿曼、也门、埃及、黎巴嫩和伊朗)、欧洲(8个: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希腊、荷兰、奥地利和英国)、非洲(2个: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亚洲(4个: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中国)与美洲(1个:美国)等25个国家报告。自MERS发现以来,包括沙特、韩国、阿联酋、英国、法国等在内的国家报告了至少10起聚集病例,多发生在医院和家庭。此次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的多数病例为医院感染。

根据目前已知的病毒学、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已具备一定的人传人能力,虽然大多数第二代病例发生在医务人员、在院的其他病人或探视的家属,尚无证据表明该病毒具有持续人传人的能力,但应警惕社区传播的可能性。

MERS-CoV的确切来源和向人类传播的准确模型尚不清楚。从现有的资料看,单峰骆驼可能为MERS-CoV的中间宿主。人可能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单峰骆驼的分泌物、排泄物(尿、便)、未煮熟的乳制品或肉而感染。而人际间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传播。

由于我国与中东地区、韩国等疫情发生地存在商务、宗教交流、旅游等人员往来,不能排除疫情输入风险。尽管输入性疫情引发我国境内大范围播散的风险较低,但仍应当密切监测可能来自疫情发生地的输入性病例。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

MER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SARS有相似之处,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冠状病毒入侵首先通过表面的S蛋白和(或)HE蛋白与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相结合。第一群冠状病毒(HCoV-229E)能特异地与人类氨肽酶N(aminopeptidase)结合。第二群冠状病毒(如HCoV-NL63SARS-CoV)与ACE2 结合,还可同时与9-O-乙酰神经氨酸分子结合。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受体则为DPP4。病理主要表现为:肺充血和炎性渗出、双肺散在分布结节和间质性肺炎。从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的发展进程来看,可能存在过度炎症反应。其详细机制仍有待于在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中进一步阐明。

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

1.潜伏期。该病的潜伏期为2-14天。

2.临床表现。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乏力、头痛、肌痛等,随后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部分病例还可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例多在一周内进展为重症肺炎,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年龄大于65岁,肥胖,患有其它疾病(如肺部疾病、心脏病、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缺陷等),为重症高危因素。

部分病例可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无发热、腹泻和肺炎。

(二)影像学表现。

发生肺炎者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可表现为单侧至双侧的肺部影像学改变,主要特点为胸膜下和基底部分布磨玻璃影为主,可出现实变影。部分病例可有不同程度胸腔积液。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可伴有淋巴细胞减少。

2)血生化检查:部分患者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

2.病原学相关检查。

主要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为实验室检测的“金标准”;病毒核酸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及时留取多种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或肺组织,以及血液和粪便)进行检测,其中以下呼吸道标本阳性检出率更高。

1)病毒核酸检测(PCR)。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MERS-CoV核酸。

2)病毒分离培养。可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MERS-CoV,但一般在细胞中分离培养较为困难。

六、临床诊断

(一)疑似病例。

患者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但尚无实验室确认依据。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中东地区和疫情暴发的地区旅游或居住史;或与疑似/临床诊断/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病原感染解释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

(二)临床诊断病例。

1.满足疑似病例标准,仅有实验室阳性筛查结果(如仅呈单靶标PCR或单份血清抗体阳性)的患者。

2.满足疑似病例标准,因仅有单份采集或处理不当的标本而导致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或无法判断结果的患者。

(三)确诊病例。

具备下述4项之一,可确诊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

1.少双靶标PCR检测阳性。

2.单个靶标PCR阳性产物,经基因测序确认。

3.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MERS-CoV

4.恢复期血清中MERS-CoV抗体较急性期血清抗体水平阳转或呈4倍以上升高。

七、鉴别诊断

主要与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和细菌等所致的肺炎进行鉴别。

八、治疗

(一)基本原则。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确定治疗场所: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和防护条件的医院隔离治疗;危重病例应尽早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转运过程中严格采取隔离防护措施。

2.一般治疗与密切监测。

1)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及胸部影像。

3)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必要时应进行无创或有创通气等措施。

3.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抗MERS冠状病毒药物。体外试验表明,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联合治疗,具有一定抗病毒作用,但临床研究结果尚不确定。可在发病早期试用抗病毒治疗,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4.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细菌学监测,出现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抗菌药物。

5.中医中药治疗。依据文献资料,结合中医治疗“温病,风温肺热”等疾病的经验,在中医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

1)邪犯肺卫。

主症:发热,咽痛,头身疼痛,咳嗽少痰,乏力倦怠,纳食呆滞等。

治法:解毒宣肺,扶正透邪

推荐方剂:银翘散合参苏饮。

常用药物: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苏叶,前胡,牛蒡子,桔梗,西洋参,甘草等。

推荐中成药:连花清瘟颗粒(胶囊),清肺消炎丸,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等。

2)邪毒壅肺。

主症:高热,咽痛,咳嗽痰少,胸闷气短,神疲乏力,甚者气喘,腹胀便秘等。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平喘

推荐方剂: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合人参白虎汤。

常用药物:麻黄,杏仁,生石膏,知母,浙贝母,桑白皮,西洋参等。

加减:腑实便秘者合桃仁承气汤。

可根据病情选用中药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3)正虚邪陷。

主症:高热喘促,大汗出,四末不温,或伴见神昏,少尿或尿闭。

治法:回元固脱,解毒开窍

推荐方剂:生脉散合参附汤加服安宫牛黄丸。

常用药物:红参,麦冬,五味子,制附片,山萸肉等。

可根据病情选用中药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4)正虚邪恋。

主症:乏力倦怠,纳食不香,午后低热,口干咽干,或咳嗽。

治法:益气健脾,养阴透邪

推荐方剂:沙参麦门冬汤合竹叶石膏汤。

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白术,茯苓,淡竹叶,生石膏,山药,陈皮等。

(二)重症病例的治疗建议。

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治疗原则是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防治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实施有效的呼吸支持(包括氧疗、无创/有创机械通气)、循环支持、肝脏和肾脏支持等。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差的危重症病例,有条件的医院可实施体外膜氧合支持技术。 维持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胃肠道功能,适时使用微生态调节制剂。详见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症流感病例治疗措施。

九、出院标准

体温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好转,病原学检测间隔2-4天,连续两次阴性,可出院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技术指南(2015年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疫情,部分国家出现聚集性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根据沙特阿拉伯对402MERS感染病例的统计资料显示,医务人员感染者占27%,医务人员感染者中57.8%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近期,韩国出现MERS疫情,截止到2015610日韩国卫生福利部通报该国确诊病例达108例,其中死亡9例,绝大多数为医院内获得。由此表明MERS病毒已具备一定的人传人能力,但尚无证据表明该病毒具有持续人传人的能力。但由于本次韩国暴发病例较多,应警惕社区传播的可能性。

根据WHO通报的MERS疫情,结合文献报道,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4版)》进行修订

一、 基本要求

(一)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中医药管理部门应根据疫情变化趋势,指定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并建立转运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根据MERS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订医院感染防控预案、工作流程并进行演练。

(三)医疗机构应对所有医务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就诊者患中东呼吸综合征的警惕性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意识,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四)医疗机构应依据疫情变化趋势建立中东呼吸综合征早期筛查和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流程,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及首诊医师负责制,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感染患者时,应当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做好相应处置工作。

(五)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并落实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确保诊疗区域的工作环境达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救治患者的需求。

(六)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医疗器械、污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要求进行空气消毒。

(七)医疗机构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劳逸结合,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注意监测医务人员的体温和呼吸系统的症状。

(八)在诊疗中东呼吸综合征感染患者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二、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发热门(急)诊。

1.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设置条件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

2.未设立发热门(急)诊的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就地隔离的应急预案,发现疑似病例,应就地隔离,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妥善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

3.应当配备数量充足、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护用品。

4.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等措施。

5.如果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MERS病例,在转出前应按照“(二)收治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病区(房)”中的防护要求进行个人防护,并对诊疗过程可能暴露的风险进行评估。

6.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应戴外科口罩并采取相应隔离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传播。

(二)收治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病区(房)。

1.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设置条件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

2.应当配备数量充足、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护用品。

3.患者安置原则:隔离病房应通风良好,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将患者安置到负压隔离病房,参照国家相关规定监测负压运行状况。疑似及临床诊断病例应当进行单间隔离,经实验室确诊的感染患者可以多人安置于同一房间。

4.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飞沫预防+接触预防)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等措施。在诊疗患者时应当戴外科口罩,如有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暴露风险时或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应当进行洗手或手消毒。

5.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和物品实行专人专用。重复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参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1.3款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6 款中“关于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置。

6.医疗废物的处置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双层封装后按照当地的常规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7.患者的活动原则上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若确需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造成病原体的传播。

8.患者出院、转院后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制订详细且可操作的终末消毒清洁流程,并按该流程的要求对病房进行终末消毒清洁。

9.制订并落定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应当按照本医疗机构的规定做好探视者的防护。

10.患者体温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好转时,病原学检测间隔2-4天,连续两次阴性,可根据相应规定解除隔离措施。

(三)医务人员的防护。

1.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飞沫预防+接触预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正确选择并穿脱防护用品

2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选择的指征及使用方法,并能正确且熟练地穿脱防护用品。

3.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4.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5.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乳胶清洁手套、穿防护服(隔离衣),脱手套及防护用品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2)医务人员进行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的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无菌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防渗防护服。

3)对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有创操作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乳胶手套、防护面屏或呼吸头罩、穿防渗防护服。

4)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5)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结束后,应及时离开隔离区,并及时更换个人防护用品。

6)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脱去手套或隔离衣后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四)对患者的管理。

1.应当对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并按照指定路线由专人引导进入病区。

2.患者转运和接触非感染者时,如病情允许应当戴外科口罩;对患者进行咳嗽注意事项(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流动水洗手)和手卫生的宣传教育。

3.未解除隔离的患者死亡后,应当及时对尸体进行处理。处理方法为:用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火化;因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不能进行火化的,应当经上述处理后,按照规定深埋。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2014年第1版)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呕吐、腹泻、出血和多脏器损害,病死率高,目前在西非流行的扎伊尔型病死率为53%

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201312月几内亚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逐渐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并有病例输入至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截至2014108日,各国共报告病例8399例,其中死亡4033例,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分别自95日和829日之后无新发病例报告。9月初刚果共和国出现一起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共计报告71例,其中死亡43例,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起疫情与西非没有关联。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莱斯顿型、苏丹型和塔伊森林型。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尚未发现潜伏期病人有传染性;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大猩猩、黑猩猩、猴、羚羊、豪猪等野生动物可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二)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和体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虽然尚未证实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乳汁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相关途径传播的可能性。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可能与其暴露或接触机会较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关于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研究较少。

埃博拉病毒具有广泛的细胞嗜性。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MPS)。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从MPS细胞释放的病毒可以感染相邻的细胞,包括肝细胞、肾上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26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这些细胞活性物质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一)初期。

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

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

(二)极期。

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少数患者出血严重,多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

病程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

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

五、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检查:AST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二)血清学检查。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

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3.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原学检查综合判断。流行病学史依据为: 

1.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2.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3.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二)病例定义。

1.留观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23项中任何一项,并且体温>37.3℃者;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1项,并且体温≥38.6℃者。

2.疑似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符合流行病学史第23中任何一项,并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1)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不明原因猝死。

3.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72小时,应在达72小时后再次检测;

2)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3)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5)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

2.伤寒。

3.恶性疟疾。

4.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七、病例处置流程

(一)留观病例。

1.符合流行病学史第23项的留观病例,按照确诊病例的转运要求转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观察,动态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采集标本,按规定在定点医院达到生物安全2级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临床检验;按规定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解除留观: 

1)体温恢复正常,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2)若发热已超过72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3)仍发热但不足72小时,第一次核酸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72小时后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2.对仅符合流行病学史中第(1)项标准的留观病例,按照标准防护原则转运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观察,动态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解除留观:

1)诊断为其它疾病者,按照所诊断的疾病进行管理和治疗;

2)体温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者;

3)发热已超过72小时,而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二)疑似病例。 

按照确诊病例的转运要求转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观察治疗。及时采集标本,按规定在定点医院达到生物安全2级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临床检验;按规定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

1.病原学检测阳性,转为确诊病例,进行相应诊疗;

2.若发热已超过72小时,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阴性者排除诊断,解除隔离; 

3.若发热不足72小时,病原学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72小时后再次进行病原学检测,仍阴性者排除诊断,解除隔离。

(三)确诊病例解除隔离治疗的条件。 

连续两次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 

临床医师可视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其适时出院。

八、治疗

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

补液治疗:有证据表明,早期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治疗,可明显提高存活率。可使用平衡盐液,维持有效血容量;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保肝抗炎治疗:应用甘草酸制剂。

出血的治疗: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

预防及控制继发感染:应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发现继发感染。一旦发生继发感染,应早期经验性应用抗生素。

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必要时行血液净化治疗。

呼吸衰竭的治疗:及时行氧疗等呼吸功能治疗。

病原学治疗:未经过人体学试验的三联单克隆抗体(ZMapp),在紧急状态下被批准用于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治疗。目前已有7人接受此治疗,5人获得较好疗效;恢复期血清治疗曾在小范围内应用,亦似有较好的效果,但和ZMapp一样,还有待于在应用时机、不良反应等方面做进一步观察,目前无法推广应用。

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

 

  一、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史。

  1.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

  2.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

  3.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4.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

  (二)临床表现。

  1.早期: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

  2.极期:多在病程3-4天后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三)实验室检查。

  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中实验室检查部分。

  二、病例定义

  (一)留观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的发热(体温>37.3℃)患者。

  (二)疑似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1.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2.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3.不明原因猝死。

  (三)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72小时,应在达72小时后再次检测;

  2.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3.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5.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

  三、病例管理

  (一)留观病例。

  按照确诊病例的转运要求转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观察,动态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采集标本,在医疗机构达到生物安全2级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非病原学检测;按规定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

  除留观条件:

  1.体温恢复正常,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2.若发热已超过72小时,采样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3.仍发热但不足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72小时后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二)疑似病例。

  1.病原学检测阳性,转为确诊病例,进行相应诊疗;

  2.若发热已超过72小时,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阴性者排除诊断;

  3.若发热不足72小时,病原学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72小时后再次进行病原学检测,仍阴性者排除诊断。

  (三)确诊病例解除隔离治疗的条件。

  连续两次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

  临床医师可视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其适时出院。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技术指南(第一版)

  

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

  (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当予以警惕,做好防护。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无疫苗可以预防,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

  (三)医疗机构应当开展临床医务人员培训,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术,做好个人防护。

  (四)医疗机构应当针对发热病人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五)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八)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1.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实行单间隔离;非定点医院应当及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对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条件的应当安置于负压病房进行诊治。

  2.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必须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小面积污染等建议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吸湿材料覆盖并吸收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再进行相应环境与物品的清洁、消毒;较大范围污染的,首选漂白粉覆盖,待液体吸收后清理,倒入污水处理系统。

  3.隔离病房的消毒工作应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如遇污染,随时消毒。

  4.病房物体表面如床头柜、水龙头、门把手以及各种台面等,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它符合要求的表面消毒剂(如醇类消毒剂)擦拭消毒;地面每天使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清扫、消毒。如遇污染,随时消毒。

  5.患者的活动应当严格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若确需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6.患者出院、转院时应当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7.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双层封扎,标识清楚。相关医疗废物应当及时密闭转运,焚烧处理。

  8.患者死亡后,应当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当立即消毒后用密封防渗漏物品双层包裹,及时火化。

  (二)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对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

   三、医务人员防护

  医务人员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的预防措施。具体包括:

  (一)诊疗过程中,应当戴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面罩(护目镜),穿防护服、防水靴或者密封的鞋和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无防护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受到其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及环境;尽量减少针头及其他锐器的使用,执行安全注射,正确处理锐器,严格预防锐器伤。

  (二)医务人员进出隔离病房时,应当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09)的有关要求,严格按照相应的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重点注意做好眼睛、鼻腔、口腔粘膜的防护。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时,为减少和避免脱卸过程可能的污染,建议先戴口罩再戴帽子,确保在脱卸时能最后摘除口罩;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应在穿防护服前完成,脱卸时要先脱防护服再脱卸脸面部防护用品。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防护用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可以复用的防护用品严格遵循消毒与灭菌的流程。

  (三)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四)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当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皮肤,再用0.5%碘伏消毒液或75%洗必泰醇擦拭消毒;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发生锐器伤时,应当及时按照锐器伤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暴露后的医务人员按照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五)采集标本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标本转运应当按照A类感染性物质包装运输要求进行,即应当置于符合规定的具有生物危险标签、标识、运输登记表、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的容器内,容器应置于具有防水、防破损、防渗漏、耐高温、耐高压的外包装中,主容器与外包装间填充足够的吸附材料。标本由专人、专车护送至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门实验室检验,护送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六)应当对参与患者诊治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感染症状,应当立即进行隔离、诊治并报告。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016年第1版)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 

  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六、治疗 

  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次,每日4次。 

  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七、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

  黄热病 (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黄疸、出血等。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3年非洲因黄热病造成的严重病例为8.4-17万例,其中死亡2.9-6万例。安哥拉于2015125日确诊首例病例,至2016320日共报告疑似病例1132例,确诊375例,死亡168例。我国于20163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截至2016324日共发现6例输入性病例,均来自于安哥拉。 

  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prME3UTR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分为多个基因型。 

  黄热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黄热病毒可与黄病毒科其他成员如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寨卡病毒等产生交叉血清学反应。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黄热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毒可在叮咬部位复制,通过淋巴和血液扩散至其他器官和组织,并在其中不断繁殖,然后释放入血,引起病毒血症,主要侵入肝脏、脾脏、心脏、骨髓和横纹肌等。 

  靶器官损害可能为病毒直接作用所致。肝脏是主要靶器官,患者由于肝脏受损而出现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同时可见肾脏、心脏等受累。肝脏和脾脏的巨噬细胞产生的TNF等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堆积、内皮细胞损伤、微血栓形成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脏器损害和休克的可能原因。出血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减少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原因引发。 

  (二)病理改变。 

  本病可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肝脏病理变化具有诊断特异性。 

  肝脏可肿大,肝小叶中央实质细胞坏死,肝细胞浑浊肿胀,胞核变大,呈多发性微小性空泡性脂肪改变,凝固性坏死及嗜酸透明变性,严重时可发生整个肝小叶坏死,但无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网状结构塌陷少见。 

  肾脏肿大,肾小管急性坏死(多见于近曲小管),肾小管上皮脂肪变性,脱落或坏死,管腔内充满颗粒样碎屑。肾小球也有破坏,特殊染色发现基底膜Schiff染色阳性,在肾小球囊腔和近曲小管腔内有蛋白样物质沉积。 

  心肌呈脂肪变性,浊样肿胀和退行性变。

  脾充血,脾脏及淋巴结中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代之以大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

  脑组织可有小的出血灶及水肿,而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

  此外,尚可见皮肤、胃肠黏膜出血,胸腹腔少量积液。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按照传播方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5日以内的患者,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循环。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以“猴-非洲伊蚊或趋血蚊属等-猴”的方式循环,人因进入丛林被蚊叮咬而感染。

  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非人灵长动物后,经8-12天可具传染性。受感染的蚊可终生携带病毒,并可经卵传代。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蚊叮咬传播。城市型黄热病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丛林型的媒介蚊种比较复杂,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煞蚊属等。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

  2.季节分布: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病,蚊媒活跃季节高发。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3-6天,也可长达10天。

  人感染黄热病毒后大多数无症状或轻症感染。典型病例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4期。

  (一)感染期。

  此期为病毒血症期,持续3-5天。

  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可达39-41℃),全身不适,头痛、畏光、腰骶部和下肢疼痛(特别是膝关节)、肌痛、厌食、恶心、呕吐、烦躁、易怒、头晕等,但症状无特异性。

  体格检查可有相对缓脉,皮肤、结膜和牙龈充血,特征性舌苔改变(舌边尖红伴白苔),肝大和上腹压痛。

  (二)缓解期。

  发病3-5天后,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大多数患者开始恢复,但约15%的患者在48小时之内病情再次加重,进入第三期(中毒期)。

  (三)中毒期(肝肾损害期)。

  此期特点是病情再次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表现,常累及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等。临床表现为体温再次升高,黄疸逐渐加重,频繁呕吐,上腹痛,可出现多部位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黏膜出血,甚至腔道大出血、休克。肾功能异常,蛋白尿、血尿,尿量减少,甚至无尿。心电图可见ST-T异常,少数可出现急性心脏增大。神经系统表现为躁动、谵妄、昏迷,脑脊液检查压力明显增高,蛋白升高但白细胞升高不明显。进入中毒期的患者约有50%死亡。

  (四)恢复期。

  恢复期可持续2-4周。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逐步消失,器官功能逐步恢复正常。但疲乏症状可持续数周。黄疸和转氨酶升高可持续数月。有报道患者可在恢复期死亡,多死于心律失常。

  五、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血小板下降。

  尿常规:蛋白尿,并有颗粒管型及红细胞。

  粪便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可阳性。

  生化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早于胆红素,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程度高于丙氨酸转移酶(ALT),可达20000 U/L以上。血清胆红素也可明显升高,可达255-340 µmol/L。还可见血氨升高、血糖降低等。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凝血因子(IIVVIIIXX)下降。部分病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相应凝血功能异常。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水平升高。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心肌损害时血肌钙蛋白明显升高。

  其他生化检查:肌红蛋白、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也可明显升高。

  (二)血清学检查。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的结果较为可靠。一般发病后第5-7天可检出IgM抗体,可持续数年。

  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

  黄热病毒抗体与其他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

  1.核酸检测:应用RT-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标本黄热病毒RNA,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发病后5天内患者血液或死亡病例的组织标本可用于病毒分离。可用新生乳鼠脑内接种或Vero细胞和C6/36细胞等敏感细胞,在BSL-3实验室培养分离病毒。

  3.抗原检测: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病毒抗原;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液等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在黄热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黄疸、肝肾功能损害或出血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黄热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黄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黄热病毒。

  (3)恢复期血清黄热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寨卡病毒等其它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

  早期或轻型病例应与流行性感冒、伤寒、斑疹伤寒和拉沙热等鉴别;发热伴有黄疸者应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害、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发热伴出血应和肾综合征出血热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登革热、蜱传回归热、恶性疟疾等鉴别。

  本病可与疟疾、登革热同时发生。

  七、治疗

  本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采取有效防蚊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有频繁呕吐、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二)对症和支持治疗。

  高热时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予小剂量解热止痛剂,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用阿司匹林。

  肝功能损害时,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补充维生素K促进凝血因子合成,严重出血时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新鲜血浆等,必要时输注红细胞。

  急性肾损伤时,必要时可予肾脏替代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时可予质子泵抑制剂、凝血酶等治疗。

  出现脑水肿时,予渗透性利尿剂(3%高渗盐水或者20%甘露醇)脱水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郁阻证(多见于感染期)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痛,骨节疼痛,羞明,厌食、呕、恶,烦躁、易怒,尿黄等。舌边尖红,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浮数。

  治法:清热化湿,透表解肌。

  参考方药:甘露消毒丹合柴葛解肌汤加减。茵陈、黄芩葛根、金银花、连翘、柴胡、苏梗、藿香、滑石、甘草等。

  (2)毒扰气营证(多见于中毒早期)

  临床表现:再次壮热,汗出热不解,神昏、谵语。眼黄,尿黄、短赤。皮肤斑、疹,烦渴,呕吐、上腹痛。舌红、苔白或黄,脉濡或数。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参考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黄芩、生地、连翘、紫草、栀子、青蒿、丹皮、水牛角、土茯苓、甘草等。

  (3)瘀毒入血证(多见于中毒期)

  临床表现:壮热不解,上腹痛,黄疸加深,可见躁扰不安或神昏不醒,肌肤瘀斑,吐血、衄血、便血或并见其他出血证,少尿,舌暗红,苔薄或腻,少津,脉细数。

  治法:凉血止血,解毒化瘀。

  参考药物: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山栀子、生地黄、赤芍、丹皮、大小蓟、白茅根、紫珠草、侧柏炭、地榆、槐花、仙鹤草等。

  (4)阳气暴脱证(多见于休克)

  临床表现:身热骤降,面色苍白,气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肌肤斑疹或见各种出血。舌质淡红,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参考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红参(另煎兑入)、麦冬、五味子、熟附子、干姜、肉桂等。

  (5)余邪未净证(恢复期)

  临床表现:倦怠无力,纳可,思饮,尿黄渐轻。舌淡、苔厚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清利余热,益气养阴。

  参考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茯苓、泽泻、白术、石斛、麦冬等。

  2.辨证选择中成药或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择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益气固脱、醒脑开窍类制剂。

  八、出院标准

  综合评价住院患者病情转归情况以决定出院时间。建议出院时应符合以下条件:

  1. 体温正常,临床症状缓解。

  2.血液核酸连续检测2次阴性(间隔24小时以上);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者,病程不少于10天。

  九、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对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采取有效防蚊隔离措施。对来自黄热病疫区人员实施卫生检疫。

  (二)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本病的重要防控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前往黄热病流行区人员应在出发前至少10天接种黄热病疫苗,同时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

(一) 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 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 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 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血症患者补充。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血浆、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低于1×109/L),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应当慎重使用。

五、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

六、隔离及防护

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医护人员和看护人接触病人时应当采取通用防护(Universal precaution )措施。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

( 1 )

以下不符合埃博拉出血热确诊病例的是(d

A.留观或疑似病例核酸检测阳性

B.留观或疑似病例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C.留观或疑似病例血液标本分离到病毒

D.留观或疑似病例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2倍升高

E.留观或疑似病例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

( 2 )

以下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治疗,错误的是(a

A.患者宜在病程早期给予大剂量激素治疗

B.抗病毒治疗宜在发病早期应用

C.出现低氧血症患者应给予氧疗

D.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防治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

E.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及胸部影像

( 3 )

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正确的是(d

A.潜伏期为2-31

B.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高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

C.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7天内死亡

D.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

E.凝血酶原(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缩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降低

( 4 )

以下不属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次要标准的是(b

A.呼吸频率≥30/

B.氧合指数≥250mmHg

C.多肺叶浸润

D.血尿素氮≥7.14mmol/L

E.收缩压<90mmHg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

( 5 )

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史不包括(a

A.接触过被来自疫区的食品

B.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

C.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D.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

E.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

( 6 )

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及临床诊断病例如何隔离(e

A.单间隔离

B.2人安置同一房间

C.多人安置同一房间

D.仅疑似病例多人安置同一房间

E.仅临床诊断病例多人安置同一房间

( 7 )

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正确的是(d

A.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实行多人一间隔离

B.对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条件的应当安置于ICU进行诊治

C.患者诊疗与护理应多用可重复使用用品

D.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小面积污染等建议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吸湿材料覆盖并吸收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再进行相应环境与物品的清洁、消毒

E.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10分钟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

( 8 )

采集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标本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标本转运应当按照(a)感染性物质包装运输要求进行

A.A

B.B

C.C

D.D

E.E

( 9 )

黄热病的典型病例临床过程不包括(d

A.感染期

B.缓解期

C.中毒期

D.休克期

E.恢复期

( 10 )

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以及有重症危险因素、无法经胃肠给药或胃肠功能减弱的患者,建议使用(b

A.奥司他韦注射液

B.帕拉米韦注射液

C.扎那米韦注射液

D.金刚烷胺注射液

E.金刚乙胺注射液

( 11 )

对医疗机构内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d

A.7

B.10

C.14

D.21

E.30

( 12 )

寨卡病毒病的临床诊断病例是(a

A.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B.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阳性

C.疑似病例且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D.疑似病例且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E.疑似病例且分离出寨卡病毒

( 13 )

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错误的是(d

A.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B.埃博拉病毒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

C.埃博拉病毒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

D.空气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E.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 14 )

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临床诊断病例为(b

A.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但尚无实验室确认依据

B.满足疑似病例标准,仅有实验室阳性筛查结果

C.单个靶标PCR阳性产物,经基因测序确认

D.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MERS-CoV

E.恢复期血清中MERS-CoV抗体较急性期血清抗体水平阳转

( 15 )

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应戴(d)并采取相应隔离防护措施

A.一次性口罩

B.纱布口罩

C.特效抗病毒口罩

D.外科口罩

E.医用防护口罩

( 16 )

正虚邪恋型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治法为(d

A.解毒宣肺,扶正透邪

B.清热泻肺,解毒平喘

C.回元固脱,解毒开窍

D.益气健脾,养阴透邪

E.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 17 )

寨卡病毒传播媒介主要为(b

A.非洲伊蚊

B.埃及伊蚊

C.白纹伊蚊

D.黄头伊蚊

E.辛普森伊蚊

( 18 )

人感染H7N9禽流感治疗时,重症病例或无法口服者可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成人用量为(c),静脉滴注,每日1

A.100-200mg

B.200-400mg

C.300-600mg

D.400-800mg

E.500-800mg

( 19 )

以下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查正确的是(d

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B.嗜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

C.淋巴细胞比例降低

D.血小板降低

E.半数以上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 20 )

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胸部影像常呈双肺多发(b)及肺实变影像

A.空洞状影

B.磨玻璃影

C.新月样影

D.粟粒样结节影

E.蜂窝状影

( 21 )

以下关于黄热病流行病学有误的是(b

A.主要经蚊叮咬传播

B.城市型黄热病传播媒介主要是非洲伊蚊

C.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D.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

E.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病,蚊媒活跃季节高发

( 22 )

a)型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主症为发热,咽痛,头身疼痛,咳嗽少痰,乏力倦怠,纳食呆滞等

A.邪犯肺卫

B.邪毒壅肺

C.正虚邪陷

D.正虚邪恋

E.肺肾阴虚

( 23 )

以下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正确的是(c

A.对可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宜首选血清学检测

B.抗病毒药物使用之前需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

C.药物首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和扎那米韦

D.对可疑病例要及时规范采集呼吸道标本进行病原学及相关检测,尽可能采集痰液标本

E.对疑似或确诊病例以及流感流行季节出现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具备重症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在发病24小时内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 24 )

以下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实验室检查有误的是(d

A.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可伴有淋巴细胞减少

B.部分患者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

C.病原学相关检查主要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

D.病毒核酸检测为实验室检测的金标准

E.病毒核酸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

( 25 )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史不包括在发病前10天内(d

A.接触禽类

B.接触禽类分泌物、排泄物

C.到过活禽市场

D.接触经检疫的禽肉制品

E.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密切接触史

( 26 )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病房地面(a)使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清扫、消毒

A.每天

B.每两天

C.每三天

D.每周

E.每月

( 27 )

黄热病的潜伏期通常为(b

A.1-3天,也可长达10

B.3-6天,也可长达10

C.3-6天,也可长达15

D.6-10天,也可长达15

E.6-10天,也可长达20

( 28 )

截至目前,寨卡病毒病以(b)疫情最为严重

A.中国

B.巴西

C.乌干达

D.坦桑尼亚

E.韩国

( 29 )

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一般实验室检查可有(d)减少

A.肌酸激酶

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C.乳酸脱氢酶

D.淋巴细胞

E.肌酐

( 30 )

埃博拉病毒中(c)对人不致病

A.本迪布焦型

B.扎伊尔型

C.莱斯顿型

D.苏丹型

E.塔伊森林型

( 31 )

以下关于H7N9禽流感病毒叙述有误的是(a

A.对禽类的致病力很强

B.编码HA的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7N3

C.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

D.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两个不同源的H9N2禽流感病毒

E.为新型重配病毒

( 32 )

以下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药治疗有误的是(d

A.热毒犯肺,肺失宣降证患者可选择银翘散、白虎汤、宣白承气汤

B.热毒犯肺,肺失宣降证患者可选择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金莲清热泡腾片等中成药物

C.热毒壅肺,内闭外脱证患者可选择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

D.中药汤剂、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可以预防使用

E.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宜尽早中药治疗

( 33 )

人感染H7N9禽流感治疗时,扎那米韦适用于(c)以上人群

A.3

B.5

C.7

D.10

E.18

( 34 )

以下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治疗有误的是(d

A.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B.根据患者缺氧程度可采用鼻导管、经鼻高流量氧疗、开放面罩及储氧面罩进行氧疗

C.抗病毒药物使用之前需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

D.在使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宜留取呼吸道标本

E.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

( 35 )

人感染H7N9禽流感治疗时,奥司他韦的成人剂量为(b),疗程5-7

A.每次50mg,每日3

B.每次75mg,每日2

C.每次100mg,每日1

D.每次100mg,每日2

E.每次150mg,每日1

( 36 )

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无创通气治疗(a)无改善,需及早考虑实施有创通气

A.1-2小时

B.3-4小时

C.3-6小时

D.6-12小时

E.12-24小时

( 37 )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较大范围污染,消毒首选(a

A.漂白粉

B.苯扎溴铵

C.甲醛

D.已醇

E.过氧化氢

( 38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生化检查中尤以(c)为主

A.LDH升高

B.ASTCK-MB升高

C.ALT升高

D.低钠血症

E.BUN升高

( 39 )

寨卡病毒为(a

A.单股正链的RNA病毒

B.单股负链RNA病毒

C.双股正链的RNA病毒

D.双股负链的RNA病毒

E.单股正链的DNA病毒

( 40 )

医务人员暴露于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c)冲洗

A.0.05%碘伏

B.0.1%碘伏

C.0.5%碘伏

D.1%双氧水

E.3%双氧水

( 41 )

埃博拉出血热需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d)进行病毒分离

A.红细胞

B.白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VeroHela等细胞

E.巨噬细胞

( 42 )

采集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标本的容器应置于具有(c)的外包装中

A.防水

B.防水、防破损

C.防水、防破损、防渗漏、耐高温、耐高压

D.防水、防破损、防渗漏、耐高温

E.防水、防破损、防渗漏

( 43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抗病毒治疗可以试用(e

A.阿昔洛韦

B.利巴韦林

C.金刚烷胺

D.金刚乙胺

E.奥司他韦

( 44 )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为线性非节段(a

A.单股正链的RNA病毒

B.单股负链的RNA病毒

C.双股正链的RNA病毒

D.双股负链的RNA病毒

E.单股正链的DNA病毒

( 45 )

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正确的是(d

A.寨卡病毒属正粘病毒科

B.红外线照射可以灭活

C.寨卡病毒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

D.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

E.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 46 )

禽流感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d)个H亚型

A.7

B.9

C.11

D.18

E.21

( 47 )

以下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错误的是(c

A.流行病学史为发病前10天内,有接触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者到过活禽市场,或者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密切接触史

B.呼吸频率≥30/分为重症病例次要标准

C.建议使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治疗

D.重症患者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

E.热毒犯肺,肺失宣降证患者可选择银翘散、白虎汤、宣白承气汤

( 48 )

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为(a

A.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B.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

C.家畜

D.家禽

E.蚊蝇

( 49 )

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正确的是(d

A.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无需做相关防护

B.严格执行主任医生负责制

C.对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条件的应当安置于ICU进行诊治

D.病房地面每天使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清扫、消毒。如遇污染,随时消毒

E.医务人员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采取飞沫隔离的预防措施

( 50 )

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对象不包括(a

A.家禽

B.大猩猩

C.

D.豪猪

E.

( 51 )

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多在发病(d)出现重症肺炎

A.1-2

B.3-4

C.5-6

D.3-7

E.7-10

( 52 )

关于H7N9禽流感的治疗,下述说法错误的是(a

A.建议使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治疗

B.重症患者应入院治疗,对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给予吸氧及其他相应呼吸支持,发生其它并发症的患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

C.呼吸功能支持可以使用机械通气

D.在呼吸功能支持治疗的同时,应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一旦出现继发感染征象或存在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E.可采取中医中药配合治疗

( 53 )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受体为(d

A.DPP1

B.DPP2

C.DPP3

D.DPP4

E.DPP5

( 54 )

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错误的是(b

A.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

B.发病初期最显著的表现为高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

C.埃博拉病毒具有广泛的细胞嗜性

D.发病早期可有蛋白尿

E.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

( 55 )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MERS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d),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订医院感染防控预案、工作流程并进行演练

A.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B.传染源和易感人群

C.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地区

D.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E.传染源、传播地区和易感人群

( 56 )

以下关于黄热病病理改变有误的是(a

A.本病可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肾脏病理变化具有诊断特异性

B.肝脏可肿大,肝小叶中央实质细胞坏死,肝细胞浑浊肿胀,胞核变大,呈多发性微小性空泡性脂肪改变,凝固性坏死及嗜酸透明变性

C.肾脏肿大,肾小管急性坏死,肾小管上皮脂肪变性,脱落或坏死,管腔内充满颗粒样碎屑

D.心肌呈脂肪变性,浊样肿胀和退行性变

E.脾充血,脾脏及淋巴结中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代之以大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

( 57 )

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类呼吸道结合的受体为(a

A.唾液酸α-23型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

B.唾液酸α-23型受体和唾液酸β-26型受体

C.唾液酸β-23型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

D.唾液酸β-23型受体和唾液酸β-26型受体

E.唾液酸β-23型受体和唾液酸γ-26型受体

( 58 )

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正确的是(a

A.埃博拉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B.埃博拉出血热已有疫苗可以预防

C.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和传播地区进行预防

D.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措施

E.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无需做相关防护

( 59 )

寨卡病毒病发病后症状持续(b)缓解,预后良好

A.1-3

B.2-7

C.5-10

D.7-14

E.10-20

( 60 )

医疗机构针对埃博拉出血热应采取的防控措施为(b

A.标准预防+接触隔离+飞沫隔离

B.标准预防+接触隔离

C.标准预防+飞沫隔离

D.接触隔离+飞沫隔离

E.标准预防

( 61 )

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正确的是(a

A.采集标本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B.标本转运应当按照B类感染性物质包装运输要求进行

C.标本容器应置于具有防水、防破损、防渗漏的外包装中

D.标本主容器与外包装间填充足够的缓冲材料

E.标本运送至所在医院实验室检验

( 62 )

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错误的是(a

A.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B.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寨卡病毒

C.人感染寨卡病毒后,约50%出现症状

D.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E.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

( 63 )

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的防控中,未设立发热门(急)诊的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的(b)应急预案

A.患者转运

B.就地隔离

C.就地观察

D.就地治疗

E.就地抢救

( 64 )

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d)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A.1

B.2

C.1-2

D.3-4

E.6-8

( 65 )

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正确的是(a

A.符合流行病学史且体温≥38℃者为疑似病例

B.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48小时,应在达48小时后再次检测

C.确诊病例连续两次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解除隔离治疗

D.留观病例按照确诊病例的转运要求转至定点医院双人单间隔离观察

E.疑似病例发热达48小时后进行病原学检测,阴性者排除诊断,解除隔离治疗

( 66 )

以下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有误的是(c

A.发病机制可能与SARS有相似之处,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B.冠状病毒入侵首先通过表面的S蛋白和(或)HE蛋白与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相结合

C.第一群冠状病毒(HCoV-229E)能特异地与与ACE2 结合

D.病毒的受体则为DPP4

E.病理主要表现为:肺充血和炎性渗出、双肺散在分布结节和间质性肺炎

( 67 )

埃博拉出血热病程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d)多见

A.面部、手心和脚掌

B.肩部、胸部和脚掌

C.肩部、四肢和脚掌

D.肩部、手心和脚掌

E.面部、胸部和脚掌

( 68 )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不包括(a

A.年龄≥45

B.合并严重基础病或特殊临床情况

C.发病后持续高热(T≥39度)

D.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

E.胸部影像学提示肺炎快速进展

( 69 )

黄热病的治疗中禁用(c

A.乙酰氨基酚

B.布洛芬

C.阿司匹林

D.维生素K

E.质子泵抑制剂

( 70 )

埃博拉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a

A.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

B.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大猩猩

C.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黑猩猩

D.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猴

E.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羚羊

( 71 )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活动应当严格限制在(c

A.收治医院内

B.收治科室内

C.隔离病房内

D.所在楼层内

E.所在大楼内

( 72 )

以下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正确的是(c

A.禽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所有哺乳动物

B.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 加热至65℃10分钟以上可灭活

C.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同时结合唾液酸α-23型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

D.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2天出现重症肺炎

E.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胸部影像常呈双肺多发空洞状影及肺实变影像

( 73 )

以下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有误的是(c

A.诊断标准: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B.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C.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升高者

D.疑似病例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可以确诊

E.疑似病例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者可以确诊

( 74 )

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测以(b)标本阳性检出率更高

A.上呼吸道标本

B.下呼吸道标本

C.口咽部标本

D.鼻腔内标本

E.痰液标本

( 75 )

以下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治疗有误的是(c

A.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和防护条件的医院隔离治疗

B.危重病例应尽早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

C.转运过程中无需隔离

D.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E.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及胸部影像

( 76 )

以下关于黄热病正确的是(b

A.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黄热病毒IgG抗体检测阳性

B.治疗中禁用阿司匹林

C.湿热郁阻证的治法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D.余邪未净证的方药为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E.前往黄热病流行区人员应在出发前至少7天接种黄热病疫苗,同时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 77 )

以下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有误的是(c

A.属于冠状病毒科

B.β类冠状病毒的2c亚群

C.无包膜

D.基因组为线性非节段单股正链的RNA病毒

E.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160nm

( 78 )

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d

A.高血压、休克

B.高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

C.高血压、休克和腿部水肿

D.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

E.低血压、休克和腿部水肿

( 79 )

以下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错误的是(d

A.传染源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

B.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感染

C.高危人群为在发病前10天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中老年人

D.潜伏期多为3天以内,也可长达7

E.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 80 )

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吸空气时(a),应进行氧疗

A.SpO292%

B.SpO295%

C.SpO290%

D.SpO292%

E.SpO295%

( 81 )

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传染源错误的是(b

A.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B.潜伏期病人有传染性

C.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大猩猩、黑猩猩、猴、羚羊、豪猪等野生动物可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

D.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

E.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 82 )

近几年报道的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是(c

A.H7N7

B.H5N1

C.H7N9

D.H9N2

E.H7N2

( 83 )

以下关于黄热病有误的是(d

A.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B.黄热病毒主要侵入肝脏、脾脏、心脏、骨髓和横纹肌等

C.受感染的蚊可终生携带病毒,并可经卵传代

D.典型病例临床过程可分为感染期、缓解期、中毒期、休克期和恢复期

E.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 84 )

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错误的是(d

A.寨卡病毒病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

B.寨卡病毒病高热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

C.寨卡病毒病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次,每日4

D.最佳预防方式是注射疫苗

E.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 85 )

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临床表现错误的是(c

A.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现有资料显示为3-12

B.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

C.症状持续2-7天,重症与死亡病例多见

D.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E.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 86 )

丛林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为(b

A.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B.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

C.家畜

D.家禽

E.蚊蝇

( 87 )

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查错误的是(d

A.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

B.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C.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D.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无法检测到病毒核酸

E.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 88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疑似病例为具有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d

A.外周血红细胞升高者

B.外周血红细胞降低者

C.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升高者

D.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E.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者

( 89 )

以下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传播有误的是(d

A.病毒的确切来源和向人类传播的准确模型尚不清楚

B.单峰骆驼可能为MERS-CoV的中间宿主

C.人可能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单峰骆驼的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

D.人可能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单峰骆驼的煮熟的乳制品或肉而感染

E.人际间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 90 )

埃博拉出血热的保肝抗炎治疗宜应用(c

A.水飞蓟素

B.还原型谷胱甘肽

C.甘草酸制剂

D.熊去氧胆酸

E.双环醇

( 91 )

以下不能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是(d

A.至少双靶标PCR检测阳性

B.单个靶标PCR阳性产物,经基因测序确认

C.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MERS-CoV

D.恢复期血清中MERS-CoV抗体较急性期血清抗体水平呈2倍以上升高

E.恢复期血清中MERS-CoV抗体较急性期血清抗体水平阳转

( 92 )

埃博拉出血热病程(c)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

A.1-2

B.2-3

C.4-5

D.5-7

E.7-10

( 93 )

a)黄热病的治法为清热化湿,透表解肌

A.湿热郁阻证

B.毒扰气营证

C.瘀毒入血证

D.阳气暴脱证

E.余邪未净证

( 94 )

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病主要集中在(d

A.男性

B.女性

C.儿童

D.成年人

E.老年人

( 95 )

埃博拉出血热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d)内死亡

A.3

B.7

C.10

D.12

E.21

( 96 )

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诊断错误的是(b

A.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B.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C.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D.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E.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分离出寨卡病毒可以确诊

( 97 )

以下关于人感染禽流感正确的是(c

A.禽流感病毒属冠状病毒科

B.禽流感病毒共11H亚型

C.H7N9对禽类的致病力较弱

D.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不敏感

E.禽流感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弱

( 98 )

以下关于医务人员对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有创操作的着装有误的是(a

A.戴医用外科口罩

B.戴医用乳胶手套

C.戴防护面屏

D.戴呼吸头罩

E.穿防渗防护服

( 99 )

正虚邪陷型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主症为(c

A.发热,咽痛,头身疼痛,咳嗽少痰,乏力倦怠,纳食呆滞等

B.高热,咽痛,咳嗽痰少,胸闷气短,神疲乏力,甚者气喘,腹胀便秘等

C.高热喘促,大汗出,四末不温,或伴见神昏,少尿或尿闭

D.乏力倦怠,纳食不香,午后低热,口干咽干,或咳嗽

E.发热,咳嗽,甚者喘促,少痰,或头痛,或肌肉关节疼痛

( 100 )

正虚邪陷型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推荐方剂为(d

A.银翘散合参苏饮

B.麻杏石甘汤

C.宣白承气汤合人参白虎汤

D.生脉散合参附汤加服安宫牛黄丸

E.沙参麦门冬汤合竹叶石膏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9c6a52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e.html

《人感染H7N9禽流感方案2017版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