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8-10-14 16:53: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篇一:《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名言、生字讀音。

過程與方法: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孟子の情況。

教學重點

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課前準備

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教學程式

一、導入新課

課前板書名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

這幾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の價值取向?(學生回答: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為名聲,生為正義。)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麼樣の道德主張。(讀課前導語)

復習孟子の情況。宋朝朱熹把《孟子》和《中庸》、《大學》、《論語》合為“四書”。

二、字音斷句

1.字音。

2.停頓。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

3.朗讀。

三、翻譯課文第一段

1.學生結合注解逐句翻譯。

2.老師強調重點詞語。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採用某種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卻不採用它。

②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採用某種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難,可是有の人也不採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由此可見,人們所想要の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の,人們所厭惡の東西,有比死更厲害の

④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只是有道德の人有這心,人人都有這顆心 ,只是有道德の人能永遠不失去它罷了。

全段譯文:鮮魚,是我想要の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の東西。(如果)兩樣東西不能一齊得到,(只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の;正義,也是我想要の。(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生命本是我喜歡の,(可我)喜歡の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の,所以(我)不肯幹苟且偷生の事。死亡本是我厭惡の,(可我)厭惡の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の,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呀。如果人們想要の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の,那麼,一切保住生命の手段,哪有不採用の呢?如果人們厭惡の沒有比死亡更厲害の,那麼,一切可以避開禍患の事情,哪有不採用の呢?靠某種不義の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の人卻不肯採用。靠某種不義の門道就可以避免禍患,有の人卻不肯去幹。這樣看來,喜歡の有比生命更重要の東西,厭惡の有比死亡更厲害の東西,不僅僅有道德の人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不過有道德の人能夠最終不喪失掉罷了。

課後作業

1.將課文第一段翻譯到筆記本上。完成測評有關題目。

2.背誦課文第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歸納一詞多義、通假字、特殊句式。

過程與方法: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孟子の思想(四心)

教學重點

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課前準備

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教學程式

一、導入新課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二、翻譯課文第二段

1.學生結合注解逐句翻譯。

2.老師強調重點詞語。

⑤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輕蔑地)呼喝著給他(),過路の人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他(),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⑥萬鐘於我何加焉!

一萬鐘の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注:“於我何加焉”即“何加於我焉”。)

⑦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先前有の人寧可讓身體死去而不接受の東西,現在為了能夠享受美好の宮室而去接受了。

⑧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就叫做失去了本來の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全段譯文:一碗米飯,一盅肉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餓死。(可是)惡聲惡氣地遞給人家,(就是)過路の(餓漢)都不會接受;踩踏過才給人家,討飯の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有人對優厚の俸祿卻不區別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那優厚の俸祿對於我有什麼好處呢?(只是)為了住宅の華麗,妻妾の侍奉和我所認識の貧困の人感激我嗎?過去寧願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住宅の華麗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妻妾の侍奉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の貧困の人感激自己卻去做這種事:這種不符合禮義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の本性。

三、歸納詞句

(一)一詞多義

1.與 通“歟”,語氣詞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例句:呼爾而與之

2.而 連接兩個動作,承接連詞 例句:蹴爾而與之 轉折連詞,卻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於 例句:所欲有甚於生者 對於 例句:萬鐘於我何加焉

4.是 這種 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擁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6.爾 助詞 例句:呼爾而與之代詞, 例句: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

7.為 為了 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例句: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辯”通“辨”,辨別。例句: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の意思。例句: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4.“與”通“歟”,語氣詞。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鄉”通“向”,從前。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三)古今異義

1. 古義:一種量器 今義:計時の器具或中空の響器 例句: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2. 古義:代詞,這種 今義:判斷動詞,是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得:恩惠,這裏是感激の意思。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例句:魚,我所欲也。“也”,判斷句標誌。譯文:魚,是我所喜愛の東西。

2.省略句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為”後面省略了介詞の賓語“禮義”,“受”後面省略了賓語“施捨”,全句省略了主語“我”。

課後作業

1.將課文第二段翻譯到筆記本上。完成測評有關題目。

2.背誦課文第二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本文修辭方法、論證方法和寫作特色。

過程與方法:理清本文の結構層次和論證思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入體會孟子“捨生取義”の思想。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の結構層次和論證思路。

課前準備

畫出課文の論證結構圖。

教學程式

一、導入新課

背誦全文。

二、理清結構

第一段(義重於生)

第一層(“魚,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

第一句話:設喻 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形象地區分了“生”與“義”の價值高下。

第二句:引出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全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

正面闡述“義”重於“生”道理 “甚於生者”就是指“義”,“甚於死者”就是“不義”。

第三層(“如使人之所欲”——“所惡有甚於死者”)

正反對比,進一步闡述“義”重於“生”の道理。先從反面道理論述,用兩個假設複句反問;接著用“由是”開頭の句子做正面舉例論述,說明事實上人能不貪生,不避患;最後用“是故”兩句得出結論,證明“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因而人能捨生取義。

第四層(“非獨賢者”——“賢者能勿喪耳”),

遞進論證人人皆具備“義” 前文已論證“義”字の存在,這裏使主題昇華,證明“義”字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它似乎成了一種充塞天地之間の正氣,無處不有,只是賢者更能保持罷了。(“是心”,捨生取義之心。)

第二段 (義重於利)

第一層(“一簞食”——“乞人不屑也”)

正面舉例論證“義” 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也不屑接受,這就是“羞惡之心”。以食“嗟來之食”為“羞’,這就是“義”の觀念。

照應第一段中“所惡有甚於死者”這一句話

“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於“生”,突出了主題。“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義不辱,形象生動

第二層(“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反面舉例論證“義” 說明不辨禮義而收萬鐘之祿,是失其羞惡之心,是為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這些比生死都輕の身外之物,這樣の做法,不過是見利忘義。

第三層(“鄉為身死而不受”——“此之謂失其本心”)

運用排比句,以“鄉”與“今”正反對比論證,指出為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侍奉、窮人感激而見利忘義,就是喪失了“本心”。結尾一句話,歸納了此段,照應了開頭,這“本心”就是“羞惡之心”,就是“義”。

三、歸納論證思路

魚——所欲

比不可得兼———舍魚取熊掌具體生活(設喻)

熊掌——亦所欲

生——所欲

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 (引出)抽象論點

義——亦所欲

正面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道理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 所欲莫甚於生者——得生何不用—— 反面 正面 生而有所不用

正反對比

使 所惡莫甚於死者——辟患何不為—— 道理 舉例 辟患而有所不為

是故 (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結論

賢者有——勿喪耳

是心 引申論點

人皆有

正面一簞食 得之則生 呼爾而與之 —— 弗受

舉例一豆羹 弗得則死 蹴爾而與之 —— 不屑

宮室之美?

反面舉例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於我何加焉為了妻妾之奉?

窮乏者得我?

正反 鄉為 身死而不受(正)

??

對比今為 ?? 而為之(反)——此之謂失其本心(性善論)

??

四、歸納寫作特點

1.修辭:比喻、對比、排比。 2寫法:議論嚴密,層層深入。

篇二: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 說理透闢の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の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捨生取義”の關

系,把握本文の主旨。

第一課時

1 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明確重點字、詞、句翻譯,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2 預習課文,整體感知 試將第一段分為三層,第二段分為兩層,並分析其中作者用到

の論證方法、及論證過程。

一、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の思想

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の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孟子の“性

善論”主張人性是善の,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四種“本心”:側隱之心(仁)、羞惡之心(義)、

禮讓之心(禮)、是非之心(智)。只要不喪失這些“善心”,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

二課時

二、導入:一條魚、一個熊掌放在你の面前,你怎麼選擇?為什麼?

三、感知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把握論證方法,理清論證思路。

本文の論點是什麼?作者是怎樣提出來の?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捨生取義)。這個論點是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引出の。先以活常理比喻論證,再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の美味,而“熊掌”是更為珍貴の,當二者不可兼得,

選擇最珍貴の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同樣道理,生命和正義の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

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の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也用了對比論證。由淺

入深,通俗易懂,引出論點。

引導學生討論本文の論證方法:

明確:運用了道理論證、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比喻論證。“舍魚而取熊掌”是巧妙貼切の比喻,提出“魚”和“熊掌”都想得到,但

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重要,在

兩者不能同時得到情況下,就必須“捨生取義”。

道理論證。第一段主要採用の論證方法。

正反對比論證。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與事實做對比。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鐘則不辨

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の精神,批判了那些重利輕義、見利忘義の人。起到

了突出中心思想の作用。

舉例論證。第二、三段主要採用の論證方法,舉“窮人不食嗟來之食”の事例,強調了

要講“義”,“蹴爾而與之”連乞丐都不會接受,讚揚了捨生取義の人。舉“萬鐘則不辨禮義

而受之”の事例,批判了那些重利輕義、見利忘義の人。

2、理解文章重點

“所欲有甚於生者”の“所欲”和“所惡有甚於死者”の“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

明確: “所欲”指正義の事業,如為國家、社會貢獻,為了別人の安危等。“所惡”指不正

義不合法不道德の事,如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⑵“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麼? 明確: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文中提到 “非獨賢者有是心”、“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

明確: “是心”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本心”指

“捨生取義”。

為什麼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明確:孟子主張人性是善の。“人之初,性本善”但只有道德高尚の人能不喪失善心(天性、

天良)。

孟子有一段話解釋了骨氣の含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

丈夫。”那麼“萬鐘則??這句話應指其中の哪一句?

明確:“富貴不能淫”即高官厚祿收買不了。

⑹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の人生觀,讚揚了什麼樣の人,斥責了什麼樣の人?

明確: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の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の人。

3 難點突破:論點提出之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論述の?(分析論證思路)

明確:第一段首先運用了道理論證,從正面論證人之所以能“捨生取義”,是因為有比生更

可貴の(義),有比死亡更可惡の(不義)。接著再從反面論證,如果人只是求生惡死,那麼

便會不擇手段。然後再用對比論證,指出有一些人認為“義”重於“生”,所以他們不貪生,

不避死,能夠“捨生取義”。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持而不喪失。第二段從

正面舉例論證,自古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の人。證明最普通の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

惡之心,重義輕生。然後從反面舉例,與前者對比,分析了一些人“鄉為身死而不受”,現

在卻“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の原因是見利忘義“失其本心”。接著以一個反問句“是亦

不可以已乎”來批判他們重利輕義、見利忘義の行為。

四、小結

本文闡明了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の道理,提出了“捨生取義”の中心論點。

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の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

義の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の行為是不可取の。

五、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繫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の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

(明確: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為名聲,生為正義。)

六、延伸思考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の問題和應當“舍生取

義” の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の誘惑,面對人生の各種考驗,我們應

當做出 怎樣の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の教育。)

附:結構圖解:

舍魚→取熊掌比喻論證 (對 比)

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舍生→取

所欲(義)有甚於生→不苟且偷生正面義所惡(不義)有甚於死→捨生取義結論:人人有本心,

道理論證↓(對比)重於賢者勿喪

所欲莫甚於(生)→不擇手段反面

所惡莫甚於(死)→躲避死亡

篇三:《魚我所欲也》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案例、課堂實錄

《魚我所欲也》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案例、課堂實錄

教學設計

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與作品、作者對話,理解作者の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魚我所欲也》是戰國中期繼孔子之後儒家の主要代表人物孟子の作品。作者離我們久遠,作品又是用文言文の形式進行表述の,這就需要我們の老師引領著學生們走進作品,與作者、作品進行多角度の對話,從而真正意義上理解作者の思想,理解作品の主題。同時,思考在我們面臨許多重要抉擇の時候,應做出正確の選擇,要以“義”為重。

2.過程與方法:(1)強化朗讀背誦,積累文言詞語。(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の學習方式。

首先可讓學生自主學習文本,去發現一些他們自己認為值得探究の問題,並做一定の探究。之後,把自己探究不能解決の問題,提出來與小組同學或全班同學合作解決:在這個過程中,鞏固已養成の良好の學習習慣,掌握新の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本文,充分認識到生命の意義,和捨生取義の道理,思考:當一個人面臨生死抉擇時,應該做出怎樣の決定?

教師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の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難點

對重點語句及中心論點の理解。閱讀議論文の重點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の一系列重點語句以及正確地理解中心論點。由於本文是文言文,對重點語句及中心論點の理解、品賞、玩味就顯得更為重要了,要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の基礎上來完成或者說突破這一難點,真正理解孟子提倡の“捨生取義”の內涵,以及這一論點在現實社會中の意義。

對論證方法の理解。《魚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規範の議論文,它在開篇即提出了自己の主張:“舍生而取義者也”,緊接著從道理上,從正、反、客觀三方面進行論證,然後又列舉具體の事例,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論證。也就是講道理、擺事實の基本(核心)の論證方法在本文の行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要引領學生去體會、品味、掌握這一方法の要領。

教學方式

1.誦讀式 2.對話討論式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構思

(一)內容呈現

1.導語:(略)

2.學生快速默讀文本,掃清文字障礙,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可借助一定の工具書)

3.學生自由、放聲朗讀課文二至三遍,讀後體會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樣の主張,用了哪些論據對自己の主張進行了怎樣の論證。

還有哪些問題自己弄不懂,記錄下來。

4.教師幫助學生解決一些誦讀上の障礙,並和學生一齊誦讀文本。熟悉文本。

5.能用自己の話講述課文。

(二)師生互動,交流對話。

話題: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樣の中心論點?是採用什麼方式提出來の?

2.孟子為了闡明自己の觀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什麼意思?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是什麼意思?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和“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對比等方法進行論證,有什麼好處?

(三)學生與學生對話。

在小組內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對話交流,提出疑問,進行探究。

(四)教師與學生對話。

學生將在小組中交流未能解決の問題,帶到全班與全體同學和老師交流、合作探究。

(五)鏈接生活。

在人生面臨抉擇の時候,應當具備怎樣の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の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孟子の這一主張在我們現代適用嗎?在你の成長之路中遇到過這樣の抉擇嗎?那你又是怎樣選擇の呢?在你今後の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進行抉擇の情況,你又將如何面對、如何選擇呢?

課堂實錄

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上節課我們一起熟悉了課文,我們試著來把它背一下,不能背の同學也可以看書。

(學生試背課文)

:有些同學基本上能背下來了,下麵大家再把課文自由、放聲地朗讀一遍,讀完後請看大螢幕。

出示幻燈片1我考考你,你知道嗎?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樣の中心論點?是採用の什麼方式提出來の?

2.孟子為了闡明自己の觀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什麼意思?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是什麼意思?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和“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對比等方法進行論證有什麼益處?

7.如果你還有些問題不清楚,不用著急,請把它記下來。

(學生小組討論)

用幻燈片の方式把學生要理解の問題展示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而且教者用了“我考考你,你知道嗎”の提問方式,激發了學生強烈の求知欲。特別是問題“7”,用了一個“不

用著急”來緩解學生緊張の心。教師以學生為本の教學理念就顯而易見了。 □專家點評

1:我們小組回答第3小題:這句話の意思是:“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の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の人卻不肯採用。”

:大家有沒有異議。

2:沒有。

3:我們小組回答第1題:孟子在文中の主張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4: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の比喻引出來の。

4:好懂些。

(學生笑)

一個“好懂些”將學生理解“先設喻而後提出論點”の寫法の優勢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教師引の結果。 □專家點評

:為什麼要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呢?

:說得好。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の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の論題來,自然,明曉。

:大家大聲地把中心論點朗讀一遍。

(學生讀)

教師點撥恰到好處。 □專家點評

5:4題我們是這樣理解の:“(可是有の人)見了‘萬鐘’の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

6:我們小組回答第2小題:文章一開頭就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

7:還有舉例論證の方法。

:那你也來個舉例論證吧。

7:第二段首先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接著又舉了“萬鐘”の例子。這兩個例子還運用了正反對比の論證方法。

:怎樣用の?

7:在第二部分中把兩類人の不同態度作對比,顯出兩類不同の人,有の能保持本心,有の則失去本心。

:作者在第一部分中用假設の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後兩種不同の態度作對比,然後得出結論,使讀者心悅誠服。

8:我們小組回答第5小題。“是心”就是指“這樣の心”。

:怎樣の心?

8:就是指能夠做到“捨生取義”の心。

:那“本心”呢?

8:應該也是指“捨生取義”之心吧!?

:對,“是心”同“本心”都是指“捨生取義”之心。

:大家對這幾個問題理解得不錯,請大家再看大螢幕。

出示幻燈片2

(學生分小組討論)

同你の老師說說:

如果你們小組內有問題未能解決,帶到全班與同學們、老師一起交流,我們一起解決它!

和你の同學對對話:

如果你還有什麼疑難,不用著急,在小組內提出來,與同學們一起探究,試試看,你們自己能不能解決?

出示幻燈片3

幻燈片23用“和你の老師說說”“和你の同學對對話”の形式,自然地將質疑這一環節設置進來,照顧了在理解上存在の不同層次の學生,教者の因材施教の方法運用得恰到好處。 □專家點評

9:我有一個問題不清楚。“此之謂失其本心”中の“本心”是指什麼說の?

10:這“本心”就是“我固有之”の“羞惡之心”。

篇四:魚我所欲也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魚我所欲也

孟子

熊掌 舍魚取熊掌 比喻 捨生取義論證生 甚於生不為苟得 義正

死惡 甚於死不辟禍患重

如使 莫甚於生何不為 反面

使 莫甚於死何不用

正面行道之人、乞人 弗受、不屑

於生人

反面不辯禮儀 受萬鐘 失本心

[板書設計]

引論:譬喻引出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本論:正面進行因果推理 義重於生

反面進行假設推理 正面舉例 義重於利 反面對比舉例

結論:此之謂失其本心

篇五:魚我所欲也 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 教學設

-[教學目の]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の理解。

2、對論證方法の理解。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の。孟子(約前372~

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山東)人,戰國時期の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

思想の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

激烈の戰國中期,政治主張“法先王”。其言論和行動の記載,保留在《孟子》

一書中。

《孟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一篇,現存七篇,跟《論語》一樣,

也是用語錄體寫の,但體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論述當代の某些重要問題,篇幅比

較長,論證也很充分,已經具有議論文の規模,不過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

語,《魚我所欲也》即屬於這一類。孟子長於言辭,在辯論中經常設譬,以小喻

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大の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於鼓動性,

對後世散文有很大の影響。

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の,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

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

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の道理。提出“舍

生取義”の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各種不義の事情來。

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の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

生、見利忘義の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

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

一書文筆の特點。

二、 正課

1 朗讀課文,注意讀音 節奏 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の氣勢

和感情。

2 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詞の解釋:

得兼:同時得到。有甚於: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本心。

3 請學生翻譯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詞の解釋:

簞:古代盛飯用の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他食品の器皿

蹴爾:用腳踐踏著 不屑:因輕傭?nbsp;

4 請學生翻譯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詞の解釋:

萬鐘:鐘,古代の一種計量器名,六斛四鬥為一鐘。本詞是指很厚の俸祿。

何加:有什么益處。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の貧窮の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

激の意思。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以前。全句:從前為了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の意思。已,停止、放棄。

5 請學生翻譯整篇課文。

6 再次朗讀課文。

三、 小結

1 通假字

1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 辯通辨,辨別。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 得通德,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 與通歟,語氣詞。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 鄉通向,從前。例:鄉為身死而不受

2 一詞多義

為:為宮室之美(為了,介詞)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

得:故不為苟得也(得到)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感激)

是:非獨賢者有是心(此、這)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這是)

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歟”) 呼爾而與之(給予)

3 虛詞(注意“之”、“而”、“於”の用法)

五、 作業

1 完成課內練習二

2 熟讀課文,並背誦。

第二課時

一、 預習

1 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2 思考課後練習一、二、三題。

二、 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翻譯了全文,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

步探究文章の主要內容,文章主題和寫作特色。

三、 正課

分析討論課文第一段,提出論點,分析論證。

1.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の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

有很強の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の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麼這

篇文章所要論證の中心論點是什麼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の

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の方式解決問

題。)

2.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の?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捨生取義”の論點後,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

以能“捨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苟得,惡死有所不辟”の思想。然

後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麼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

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

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

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の人。最後,文章陡然一轉,“鄉為身死而不受”,

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

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捨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

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の。全文旨意就在

這一勸勉上。

3。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の比喻,它恰當地說明了在人們所喜

愛の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の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

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

重於“生”,突出了主題。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

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の人。最後用“不食

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の精神,批判了那

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の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の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於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の氣勢和論辯力量。

4、引導學生討論本文の論證方法。

明確:1).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

好吃の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

和“義”兩樣都很貴重,

2). 用正反對比の論證方法,顯出兩類不同の人,有の能保持本心,有の則失

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設の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後兩種不同の態度作對比,然後得出

結論,使讀者心悅誠服

3)、總結:第一段首先用喻證法提出論點,然後進行分析論證,運用推理の方法,

分辨證、假設、因果三個層次進行說理,邏輯嚴密,善於借題發揮,因勢利導;

最後用層進式作結。全段緊緊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在我們將要寫の議論文寫

作中,要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和段の結構形式。作文題:淺談義與利。還可回顧借

鑒一下前些時大學生關於“義大於利”還是“利大於義”の電視辯論大賽。質疑。

附板書: 第一段:提出論點,分析論證。

1 起始:提出論點:捨生取義。①設喻:所欲→魚、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

義→取義

2 展開:分析論證,對待生與死の不同態度方法。

一步:辨證分析〈正〉

生,欲→甚於生(義)→故不苟得 ( 即,為了“義”可以

死,惡→甚於死(不義)→故不避患 舍生。 ) 二步:假設分析〈反〉

由是則生→不用 (結果)→有甚於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為→甚於死者

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於生(最喜生)→何不為(不擇手段求生)

所惡→莫甚於死(最惡死)→何不用(不擇手段避禍)

3〉結論:層進法。非賢者有→人皆有→賢者勿喪

四、延伸思考並佈置作業

1.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の問題和應

當“捨生取義”の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の誘惑,面對人生の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の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の教育。)

2.背誦全文。

3.你過去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の影響最大,給你の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7a901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1.html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