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

发布时间:2013-05-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白衣天使”是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的赞誉,但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这一神圣的职业却时常让老百姓感到不满,甚至遭遇误解。近年来,众多医生表示,他们外表光鲜的工作也实属不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苦衷,而生存状况更是令人堪忧,更有人感叹道,“天下最难的职业就;在中国当医生”。 以下通过解读一份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中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让我们来全面了解中国医生的职业生存现状。
社会地位篇:费力不讨好
在对百姓进行的调查显示,20.80%的人认为医生是“白衣天使,很光荣”,43.61%的人称这一行业“费力,但不讨好”。 在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19家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43%的人对工作“既爱又怕”,仅8%的人表示“很热爱”这一职业,89%医生想过“离开医院”。
医生:对工作“爱怕交织”
作为让老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医生自诞生伊始就被赋予了神圣、崇高的地位。但在此次调查中,当问到“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时,43%的医生尽管喜欢,但“也害怕,怕病人闹事,怕值夜
班”,24%的人认为“它仅仅是一份工作”,仅8%的人表示“很热爱”。同时,89%的医生常听到身边同事对工作的抱怨,89%的人想过要离开医院, “尽管数据中可能有些情绪化的因素,但也反映了很多医生,别是年轻医生的想法。”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高海鹏、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袁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对调查结果的看法一致。高海鹏院长表示,属于医生的荣誉和价值肯定,要从后半生才开始。大多医生年轻时工作强度大、收入低,还得面对医患矛盾。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邓开叔也表示,医生状况目前苦乐不均,35岁以上的医生职业满意度高些,3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则容易萌发“走”的念头。工拥军院长坦言,他所在的天坛医院每年都有人放弃“医生”职业,去一些医药公司做医药代表,甚至做起了和医学完全不搭边的工作。2007,甚至有一位外科医生在《中国青年报》上刊文,无奈地称:“我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街边弄个铁桶卖烤红薯,哪怕去擦皮鞋。”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说道,从迈进医学院大门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认为医生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张孝骞、林巧稚这些医学大家更是我们的榜样。但目前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和他们当时完全不一样了。他们那时不用贷款买房,不愁工资不够花,更不用怕有些患者的过激言行,可我们现在工作累、收入低不说,还得处处如履薄冰,横跨‘医院’和‘法院’之间。压力一大,难免抱怨两句,偶尔也会赌气地想‘干脆不当医生了’,但冷静下来想想,还是舍不
得这个职业,所以必须坚守。”
百姓:就医半信半疑,对医生不信任 此次调查涉及了医生在公众眼里的受尊敬程度、收入情况、家庭福指数等多个方面。当问及“您怎样评价医生这个职业,20.80%的人选择了“白衣天使,很光荣”;43.61%的人则选择了“费力不讨好,没意思”。显然,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评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且认可度较低。 一位患者在接受调查后留言称:“看着医生马不停蹄地给人看病,我也觉得他们不容易。可轮到自己看病时,对着医生近乎冰冷的面孔、听着不耐烦的‘命令’,再加上离开医院时手中昂贵的药物费,我怎么也抑制不住对医生的不满,我理解他们的处境,但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觉得,现在医生的医德比以前差了不少。”
现如今,每天浏览媒体都会看到有关医疗方面新闻负面报道铺天盖地,仿佛医生已不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而成了丧心病狂的“吃人魔王”。在中央电视台《时空调查》栏目的调查显示,94%的人认为医生的声望比10年前下降了。41%的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医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大处方、过度检查、红包、药品回扣所致。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医生是很神圣的职业,受人尊敬、羡慕,这在过去更突出、明显。“其实现在,医生仍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他们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只是受医疗资源短缺、医患矛盾等因素影响,一些医务工作者和老百姓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这一职业的公众地位也有些滑坡。”
社会已经趋于把医生行业整体妖魔化,医患矛盾变得一触即发,仿若是一个随时可以引爆的定时炸弹。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日前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患者在就医时对医生半信半疑,另外20%的患者认为“不相信,但生病没办法”。这项分别针对医生和患者的调查还显示,96%的医生感觉到病人不太信任自己。调查显示,超过80%患者认为医患关系“有点紧张”、“很紧张,”有40%的医生认为当前的医患关系“有点紧张”,57%的医生认为“很紧张”。 劳动强度篇:医生劳累知几分
在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80%的医生表示每天工作8~12小时,67%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了癌症,37%的人周围有同事猝死。工作劳累强度已然对医生的健康状况拉响了“警报”。
超负荷工作是常态 有人这样描述在某三甲医院中和医生偶遇的情景,“只见一片白影在你的眼前瞬间飘过,还没看清他的面貌,就只看到10米开外的后脑勺了。”这是工作中的医生,给很多人留下的是片刻不停的印象。 而在医生自己眼中,他们的一天像张拉满了的弓。调查中,当问到“平均每个工作日在单位的时间”时,5.8%的医生选择了“少于8小时”,工作8~12小时的人占77.8%,16.40%的人甚至超过12小时,
此外,49.2%的人每隔4~5天就要上一个夜班,76.1%的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80%的人工作中顶多只有10分钟的时间休息。此外,参与调查的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其中,18%的人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科主治医生在调查中描述了他普通的一天:早晨7:40前到医院交接工作,8:00开始进行查;10:00要同教授进行三级查房,并向家属解释病情和沟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13:30开始下午的工作,或是进行专科门诊或是文献汇报。20:00完成一天的工作回家,还有大量的晋升论文或是要签约的书稿要完成,每天睡眠时间在3~4个小时左右,有时甚至和家人沟通的时间都没有。“医院里那些年轻的住院医比我们还累,经常三四十个小时‘连轴转’,把科室都当家了。”
年轻医生的生活状态如此,教授们的工作也不轻松。一位肿瘤界名望颇盛的专家透露说,他出门诊时,病人接踵而至,很难有喝水的时;甚至连上厕所,病人都会担心专家“开溜”而跟随其后。此次调查也显示,在工作时间,根本没时间喝水的医生 80%,96%的医生曾在工作中憋过尿,而中午不能按点吃饭或只能飞快吃饭的医生占到了83% “印象中,我几乎没在中午1点前离开过诊室。很多病人千里迢迢赶过来看病,更是用了很长的时间挂专家号,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我们看病怎忍心草草了事?”这位专家说。更让人无奈的是,在,“看病”只是他很小的一部分工作,更多的时间还要做科研、出外
讲学。“北京医疗水平的确比地方高很多,传播和交流学术很必要。否则地方上的医疗水平上不来,吃亏的还是老百姓。”于是,不少专家周末坐飞机全国转,而周一照样要打起精神上班。
医生难有休假 如此大的工作强度,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医生难有个人生活,休日、黄金周等休息时间也多半“铺”在了工作上。调查显示,近一半人“工作日平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足两小时,超过4小时的仅7%,90%的人“每个月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少于2天。同时,3%的医生能休够“双休日”;不足1%的人休满过7天的“黄金周”,60%的人甚至休息不到3;超过50%的人从未享受过年假。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住院医师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春节没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了。 “每年春节就算不用在病房值,初四也得参加科里的大查房,况且过年值班这种事我们年轻人肯定得冲在前面。哪有时间回家呢?我知道老人想过个团圆年,但实在没办法,只能打电话报平安了。”这位医生坦言说他还一直觉得愧对妻子。“结婚这么多年了,因为要值班,没一个长假能带她出去旅游,时见面都说不上几句话。好在她也特理解,一直很支持我。” 调查同时显示,只有3%的医生平时能进行有规律的健身,对此,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表示,其实,“多运动”、“每天要走1步”这样的话,通常是医生对患者说的,“这些道理医生们都懂,可就是工作太忙,自己反而缺乏运动。”


医生正在面临健康危机 医生争分夺秒拯救生命,却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一起起有关医生英年猝死的消息,让人们感到急促和意外。2008124,40岁的北京医院核医学科大夫郑建国因持续工作,导致心源性猝死。葬礼上,他的一位同事自言自语地说,“真不能再这么干了”,20071118,广东省人民医院44岁的脑外科医生郭予大因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猝死;20071030,北京市海淀医院32岁的产科医生耿岩连续加班后,晕倒在医院走廊里,尽管抢救过来,神志却一直没有清醒„„不久前一项数据也显示,由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透支,医生的平均寿命比国人平均值低3岁。 对于问卷调查中显示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患癌病例;37%的人周围有同事猝死,16%的医生能坚持体检的医生健康状况问题,王拥军表示很无奈:“他们就生活在医院,甚至办公室隔壁就有检查心脏的仪器,他们自己每天都在为病人诊治疾病,但却留不住自己的健康,实在是件很悲哀的事。”王拥军指出,医生是昼夜节律最紊乱的职业之一,其特殊的工作方式和人体的生理在进行对抗,其次,医院里患者密集,病毒密度自然高很多,且很多病毒都和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来自家庭、收入、医患关系等压力,也给医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最后,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病痛,就算有人说医生麻木,但医生毕竟也是人,心理冲击比普通人多很多。 中国近七成城市医生存在睡眠障碍
由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与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合作开展的在全国12座城市30家医院的275930~40岁医生中进行的中国医师睡眠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内,1914名医生存在睡眠障,100个城市医院的医生就有69名医生存在睡眠障碍问题,其中52%的医生表示难以入睡,超过43%的医生睡眠质量差,30%的医生容易惊醒不能持续睡眠,超过25%的医生表示易早醒然后睡不着, 存在睡眠问题的医生中,50%的医生认为睡眠问题对日常生活有一点影响,超过16%的医生认为对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只有不到6%的医生认为毫无影响。值得一提的是,18.9%的医生认为自己睡眠不足、失眠影响到医患关系。 在医生近期所遇到的健康问题中,46.9%的医生感觉压力过,35.6%出现焦虑,17.6%感觉存在抑郁症状,28.8%认为自己的健康问题可能与失眠相关。 主持此次调查的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工作者联盟协调人魏镜教授说,开展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医疗卫生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对自身失眠的重视,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收入状况篇:付出、收入何时成正比
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医生是一份高收入职业,更有人指出,有些医生除合法收入外,还能拿到一笔“丰厚”的“额外收入”。然而,在此
次调查中,75%的医生表示,其年薪低于4(即月薪少于3300,82%的医生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 显然,这一调查结果和老百姓概念中的数字有些差距。那么,医生收入到底是如何,而他们的付出是否应该得到更高报酬呢?
医生收入,有没有真实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表示,在一个社会中,医生和律师的劳动报酬应该比较高,因为我们把健康委托于医生,而把财产(有时甚至是生命和名誉委托于律师。但调查结果却似乎没能支持这一理,75%的医生年薪低于4万元,16%的医生年薪在5万到6万元之间。 对此,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朱宗涵表示,这一数据与中国医生的工资基本吻合。“不过,不同地区、医院、科室之间的差别很大。”
“医生的收入还是很低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表示。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医院管理中心主任丁晓燕表示,据她所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医生的收入水平确实跟调查结果差不,但在一些地级城市,医生的年收入可能只有2~3万元。据了解,生的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职务工资加津贴、科室奖金。
收入来源一;职务工资加津贴 医生工资单上通常只列出这部分收入。其中,职务工资由国家统一规定,随着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级别由低
到高,工资也逐渐增加,数额在每月400~2000,津贴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医院有所差别,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主治医师(工作约5在调查中曾出示了他的工资单:岗位工资680元、薪级工资295元、各种补贴1860,再扣去公积金等项目后,每月可得2537,据《财经》报道,福建省某三甲医院的住院医师月工资加补贴约1200元、治医生1200~1500元、副主任医师1500~2000元、主任医师2000~3000元。
收入来源二:科室奖金 据了解,这部分收入往往跟医院和科室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医院会根据各个科室的效益把奖金发给科 ,科室再根据每个医生的业绩来分配。”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住院医师直言道说,“所以赚钱多一些的科室、诊疗患者数量多一些的医生,拿到的奖金也多。”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李宏军也表示,骨科等科室由于使用的医疗耗材比较昂贵、手术风险比较大、手术量也较多,所以奖金较,“但是科室,奖金中下,奖金2000~3000元之间吧。”而在哈尔滨某三甲医院妇产科工作的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住院医师表示,她每个月的奖金只有500元。 如果把这两部分收入相加,我们所了解到的医生收入状况的确不容乐观,年轻医生尤其如此。李宏军教授表示;“我们这里很多年轻医,博士毕业,每月一般拿3000元左右。”而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别医生,收入要高些。“我是主任医师,每月工资加奖金大概在
5000~6000元之间。”
而且,在全国各个地区,不同医院的医生收入也有不小的差异。东省济南某三甲医院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主治医师表示,他的月收入只有1200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总会计师杜书伟则介绍,他们医院住院医师的月收入为5000元左右。陈慧医师介绍,在深圳、广州,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月收入可达1万元。 与城市的医生们相比,农村地区医生收入更低。辽宁省某县医院一位工作了七八年的医生在调查中诉说,他每月往往只能拿七八百元。“在我们那儿,得大病的人都到大城市去看病。生小病的人能忍就忍。医院效益不好时,连足额工资都发不了。”丁晓燕主任也表示,农村医生的月收入确实可能在1000元以下。 医生收入与付出是否相称 “客观地讲,医生的收入相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可以,但衡量一个人的工资高低,有两个角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副主任刘学教授表示,“一是看他前期投入了多少,二是看他创造了多少价值。”
无疑,一个人要想成为合格的医生,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从一个医学生踏入医学院算起,至少要经过10年苦读,才有能力独立地解决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友谊医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王天佑说,这期间,家长要提供学费、书费、生活费。此外,不管是实习,还是行医,医生都要承受巨大风险:一个严重的失误,就可能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医生是高技术、高风险的职业,应该适当提高报酬。

如果从医生创造的价值看,他们挽救的是生命、祛除的是病痛、带来的是生命质量的提升。但一台能挽救生命的手术,可能只收费几百元。这几百元,却是近10名医护人员的报酬,与生命的贵重比,医生的劳动显然过于廉价了。 而和自身比,中国医生收入近年来的收入也没有太大变化。调查,83%的医生表示,近一年来,收入没有变化(因为提职称者除,10%的人甚至称收入下降了。而在北京,医生平均每月3000元的收入,生活显得并不宽松。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医生在调查中无奈的说道:“我每月房租1000,交煤气费、电费等,还得花几百元。加上买日用品、打电话,偶尔和朋友吃顿饭,3000元就没剩多少了。”最令他头痛的是,最近一段时间物价上涨,自己的收入却原地踏步,“这基本等于是降了些工资。”
“同样是念了大学,再工作10,医生的工资和其他职业比,于中等偏下。”陈鑫院长表示。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副主任医师说:“公务员工资改革后,相当于副高级别的每月能拿8000,我现在每月是5000元。如果考虑到工作强度,我们的收入可是差远了。”北京市统计局城市经济调查队曾在2000年对北京的高收入人群做了一次调查,高收入群体人均月收入达到7444,其中收入最高的前10种职业排行为:私营企业经营者,法律专业人员、股份制企业负责人、导游,演员、职业股民、个体经营者、影视制作人员、大中小学教师、其他自由职业者。而医生行业紧列第15位。 其他国家和地区医生的收入则更让人艳羡。美国劳动部劳动统计
2001年的就业统计显示,美国收入排名前两位的均为医生;第一位是外科医生,年收入约13.7万美元,第二位是妇产科医生,年收入13.34万美元,在日本,医生人均年薪为1047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72.9万元,在中国香港地区,住院医师的月薪则在4.4万港币(约合人民币4万元左右。在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公立医院的人均月薪约为1000美元。
医生的灰色收入该何去何从? 无论与自身相比,还是与其他行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生收入,中国医生的工资都不算高。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文跃然看来,这样会带来不少问题, “给医生的合法工资太少。不能体现医生个人价值,也不能让他们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有人就可能去寻找其他的‘工资袋’,如增加灰色收入。” 与此同时,医学人才由于收入问题流失现象也日益严重。很多医学博士在拿到学位后,就立刻离开,或去医药公司工作,或到国外当医生。问及原因,都说赚钱太少,而且又不愿意为拿回扣和红包而偷偷摸摸、提心吊胆地做事。 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医生的收入与付出相匹配吗”时,69.55%的受访者认为“偏低”,仅18.05%的受访者选择了“黑心钱”,仅12.40%的人选择了“相称”。也就是说,不少老百姓虽然对医生的工作有所不满,但大多也意识到,医生的收入与他们的辛苦付出并不相,医生有自己的不容易和苦衷。“这个结果多少有点令我意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洪涛说, “这说明老百姓开始站在医生的角度想问题了,而在此之前,些媒体和百姓对我们的评价要糟糕多了。”但大部分百姓坚持认为,收取灰色收入,属于违背医德,不能被社会接受。医生队伍应专心地钻研业务和增强自律,让社会、让百姓心服口服。 “以往,政府为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希望医院在低价格水平上运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第七套医改方案主笔人顾昕表示。也因此,一个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给一个患者诊疗,可能才收取十几元的费用。这样一来,想保证医生有较高水平的收入,就需要政府给医院足够的补贴。“医生有灰色收入,说明他们的合法收入短缺,说明我们的医疗体制可能‘剥夺’了他们本来应该获得的收入。”顾昕教授说。文跃然主任也表示,医生收取灰色收入的现象,不能只怪医院和医生,也有体制上的问题,陈鑫院长表示:“近几年来,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医院不得不自己经营来维持运行。”如此一来,有的医生成了商人,有的医院成了营利单位,随着老百姓医疗费用的增加,医患关系也变得紧张了起来。 顾昕教授认为,要让医患双方都满意,就得适度地增加医生的合法收入。“我们应改善医疗卫生体制,让医生名正言顺地提高收入。”如此一来,没有了后顾之忧,医生就能够踏踏实实地为患者服务了。那么,医生收入应定在什么水平才合适呢?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王天佑、陈鑫、李宏军、陈慧 均表示,“医生收入应参考国家公务员。”在他们看来,可以像国家公务员一样实行“3581”工资制度
(即按照职务级别的不同,给予3000元、5000元、8000元、1万元的工资。“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入。”陈鑫院长强调。文跃然主任也表示,政府应该对医生的收入负起责任,让他们合法地得到满意的工资。李宏军教授进一步指出,即使都是主任医师,也应该根据医生在各级医院发挥作用的不同,适度拉开工资水平。“水平高、任务重的医生工资可以高一些,这样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 但在刘学教授看来,人们对收入的满意度总是相对的,“而且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毕竟经济在发展,市场在变动,医生的需求和期望也在变化。”所以,刘学教授认为,政府应开放医疗市场,允许大型民营医院进入市场,并和公立医院“竞争”医生,由市场来发现医生的价值。“这样一来,患者会自动选择那些水平高的医生,并付给他们足够的报酬,这也会激励医生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刘学教授强调,政府应做好监管工作,一旦发现医生有拿红包等不良行为,要取消其行医资格,以保证医疗市场秩序。
职业认可篇:想说爱你不容易
调查中,对于“你自己是否愿意做医生”,66.09%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只有19.93%的人选择了“愿意”。当问及“是否支持自己的子女做医生”时,60,52%的受访者明确反对,15.77%的人表示支持。当问及“您是否愿意和医生结婚”时,65.71%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其中,82.5%的人表示,“不愿意”的主要原因是“没时
间照顾家”;66.9%的人认为医生“老被患者骂”;33.3%的人选择了“收入低”。而调查中89%的医生表示想过要离开医院。60%的受访医生说,亲身经历或见到过同事被殴打的情况。98%的医生称自己每天都面临巨大压力,而离职的医生们称离职源于压力大。
医生的压力来自何方
专家们认为产生离职想法的原因在于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医生压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医患关系存在矛盾 调查中,80%的医生表示,其压力主要来自医患关系。近年来,有关医患矛盾的事例和数字经常传出。在一些患者眼里,医生成了冷漢、可牟取灰色利益的职业。有患者甚至携带录音笔和摄像机就诊,记下医生的言行,以备将来“对簿公堂”。此次调查也显示,2%的医生没碰上过患者或家属辱骂医生。王拥军院长表示,20多年前,患者对医生无比信任,即便医疗中偶有差错,患者也能理解。“当时,一个医院一年有1例医疗纠纷就是很了不得的事了,可现在,有的医院一年就七八十例。医患关系的紧张实在让人悲哀。”
而有的百姓认为,问题的主要责任在医生。“有的医生拿红包、回扣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有的医生态度恶劣,冷冷地问几句话,把病人打发走了。别说悬壶济世了,就连基本的工作态度部不能保证。能让老百姓不抱怨吗?”面对百姓的抱怨,很多医生其实也能理解,
位年轻的医生留言称:“我们有时是觉得委屈,但仔细想想,现在不少医生的医德确实比以前差了很多。拿我自己来说吧,一天下来看几十个病人,已经成了机械运动,很难想到坐在对面的是个活生生的人,个急需帮助的病人。”病痛折磨下的患者往往更脆弱、敏感,哪怕一句不耐烦的言语,都会给他们带来莫大伤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指出,医患矛盾的产生有体制、医生和患者等多个因素的原因。“但无论如何,医生对自身的肯定主要来自患者的肯定,如果长期得不到肯定,容易让他们产生职业倦怠。而医患矛盾又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高期望与医疗中不确定性的悬殊
有人说,再年轻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长者,他肯向你倾吐一切,再无能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他认为你可以解决一切。医生的神圣在于此,医生之难也在于此。“的确,医生是一个成就感与挫折感并存的职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解释说,老百姓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因此对医生有着超出寻常的期待,百姓的高期望使得医生对自身的期望也很高,希望尽快把病治好。但医学的不确定性又会不断带给他们挫败感。俞国良教授也表示,医生对自身的高期望与实际知识、能力出现偏差,是压力主要来源之一。 对未来迷茫和困惑 调查中,当问到“对未来工作方向预期”时,5%的医生“充满
希望”,63%的人选择了“一般”,32%的人甚至认为“没指望”。上世90年代,身为麻醉科医师的台湾作家侯文咏描写了大医院中实习医、住院医师的真实生活。他们不知要写多少篇论文才能挤进有资格晋升的“茫茫人海”,不知其间会不会因一个失误就“丢了饭碗”。高海鹏院长指出,对前途的迷茫是很多医生面临的最大困惑。俞国良教授则指出,医生每天要面对大量患者和同类疾病,时间长了难免产生“审美疲劳。但这个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勤奋吃苦、默默奉,能耐得住寂寞。”
来自收入等其他因素 王拥军院长表示,国外医生的工作只是把病看好,但中国医生还得承担医保、公费医疗等负担,这些出了问题,同样得惩罚医生。很多医生表示,他们的理想就是“有一天,能专心致志地看病,不用想一些其他的事。”
当然,调查中同样有让人感动的数据——65%的医生背后有家人的支持,69.55%的百姓认为医生收入和付出相比“偏低”。袁钟教授表示,如果说医生在踏入行业门槛的那一刻就选择了奉献的话,其家属的付出也丝毫不亚于他们。
医生压抑,受害的是百姓 当巨大的压力接踵而来,医生难免在工作中变得敏感、紧张、压抑。“这样下去,最终伤害的只能是老百姓的利益,给整个社会带来不
可估量的损失。”王拥军院长指出,“以前我们会对刚入门的医生说,“你们要时刻以患者利益为重”;但现在,医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诊疗过程中保护自己。拿脑血栓溶栓来说,目前中国每年有100人需要接受这种治疗,但真正做的只有1000多人,这是因为溶栓治疗中有60%并发症的可能,医生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保守治疗对百姓肯定不利,但也是医生现阶段保护自己的无奈之举。”
此外,即使在当前,老百姓对医生的评价差与不信任,也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以及医生工作的积极性。中华医学会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本富表示,这甚至会加重患者“看病贵”的负担。 “以前医生看,都是怎么对病人有利怎么来;可现在由于一些患者对医生不信任,使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只得采取‘防御性治疗’。病人一进门,就先让他从头到脚检查一遍,花费高了,病人抱怨自然也就多了,但实际上,这是医生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但是患者花费金额太大,难免埋怨医生,又会进一步降低对医生的评价。如此一来,医患陷入了恶性循环,百姓的就医质量没有获得应有的改善,反而又衍生了新的矛盾,而这一切, 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从医学发展来看,高海鹏院长指出,失去创新激情的医生只会得过且过,甚至半途而废,从而造成医学发展的整体滞后。“如果说上世,郭沫若、鲁迅等人弃医从文,是追求进步的表现,那么今天,医生放弃多年的医学生涯,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很多后来转行的人和我说起这事时,都或多或少流露出些许遗憾。”袁钟教授表示。 医生心态发生了变化,也让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令人忧心。调
查中,81%的人认为近年来医学院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71%的人反对自己的子女再当医生。此前中国医师协会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生的子女愿意再当医生的仅为17%。“现在的医学生的确不如过去,中华医学会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本富指出,这首先由于医学院的准入门槛比以前低了,其次,医学生们看得多、学得多,但实践机会比以前少了;最后,医生社会地位的下降使得不少医学生毕业后另投其他职业。对此,袁钟教授表示,目前这种人才流失的情况可能一段时间内并不会表现得特别严重,协和医科大、北医、首医这些重点医学院校也不会门可罗雀。“但不可否认,医生的这种心态会让其子女或学生深受影响。如果到将来,好医生越来越少了,那么百姓的健康谁来保障?” 李本富担忧的说道。
客观,公正看待医生 对于医生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下降的原因,李本富分析认为,首先由于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下降。“过去我们一直提倡以人为,但是在巨大的经济诱惑下,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会‘以利益为本,人为末’。”夏学銮说,“在医生队伍中,也出现了收红包的现象,”随着类似情况的逐渐增多,医生的形象自然大打折扣。 其次,医疗卫生体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李本富指出,这其中,政府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上的问题。例如在有些地方,医院不但要挣钱养活自己,还要反哺一些职能部门,在这样的环境下,医院、医生便不得不“言商”。
因此,政府应该重新整顿医疗队伍,加强医德培养,并建立一套能够让医生“靠技术而不是靠回扣吃饭”的机制,也因此,将于今年两会上提交人大审议的医改最终方案也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 而老百姓也应客观地看待医生的生存现状,理解他们的难处。李本富认为,很多老百姓只是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大环境不够满意,还是应该将其和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区别看待。 夏学銮最后呼吁,社会应该给医生一个公平公正的职业舆论环境。只有医患间相互理解、宽容,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良性发展,老百姓的健康才有保障。 曾经有多少人以当医生为荣?而现在却到处弥漫着公众对医生的质疑,甚至“妖魔化”医生。而此次的医生生存现状调查报告,多少也从某些角度也反映出了医生的艰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还需要医患双方慢慢化解。医生对患者,多一点爱心和沟;患者对医生,多一点了解和理解。医生——这个生命所系,健康相托的职业,盼望能随着新医改的阳光而重焕光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d80e0476c66137ee061932.html

《白衣天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