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解读系列二

发布时间:2018-11-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间词话解读2
(一)《人间词话》主题选读
四九
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水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追寻已远。”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 ①”二语乎?



解读:“水光云影,摇荡绿波”这两句描写了这样的景象:波光粼粼的水面,白云团团倒映水中,一阵风吹来,绿波摇动,云影随之破碎不见。波平浪静后,水中云影又恢复如初。如此循环往复,当你玩赏眼前美景,觉得妙不可及、无与伦比,想要继续追寻它们的身影时,美景却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这是一个美妙而又迷离的境界。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描写的是雨声惊梦的美景:江面上淅淅沥沥的雨声,惊醒了梦中的诗人,带着一丝寒意的晚风让人更加清醒,前哪有心心念念的伊人呀,唯有片片菰叶随风翻转,叶片摩挲犹如私语。此情此景,让人心境悲凉犹如到了秋季。

“红杏枝头春意闹”①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②,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①宋祁【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楫。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②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解读:“红杏枝头春意闹”:诗人坐船游湖赏景,沿途看到的是绿杨垂柳笼聚着雾气如淡烟,拂晓的寒气在水面四处弥漫。忽然眼前一亮,一片红艳艳的杏花开得正旺。杏花一丛丛,一簇簇,从树枝开到树梢。花朵挤挤挨挨,密密匝匝。好不活泼热闹!
整个春天的勃勃生机,姹紫嫣红景象仅通过小小的红杏就可以想象出来。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轮明月在云朵中穿行,月光忽明忽暗,月下花朵时隐时现,风儿吹过,云朵散开,
起风了,团团云块被风儿吹动,渐渐散开。刹那间云开月出,一轮明月光华四射,刚才还在暗夜笼罩下的花儿似乎瞬间被月光唤醒了,花色明艳,花枝微颤。月光忽明忽暗,花儿时隐时现,宛如一位佳人在月下婆娑起舞。
这里描写了云破月出、光影变动的瞬间美景。我觉得这句话也包含哲理:乌云是遮蔽不住天空的。看似不明朗的局面有时也会蕴含着转机,当机遇来临时,你会看到平时少见的美景。黑夜中的花儿也有妖娆迷人的时候。

1

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①”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②”,但欧语尤工耳。
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②冯延巳【上行杯】“落梅著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帘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解读描绘的景象相同点有:柳树、秋千
不同点:欧阳修的词中景象有“楼” 冯延巳【上行杯】中有“画墙”这一景象。
欧阳修的词“工”在:1“绿杨楼外出秋千”描写的景让人觉得更美,更有意境。“绿杨”比“柳”多了一个“绿”字,不仅写出柳的颜色,还多春的生机与活力;“楼”要比“墙”显得更高,“楼”是出“秋千”的背景,还可以暗示人物的身份,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生活在楼里的人物一般身份不俗。“画墙”很美,但是什么样的“画墙”,什么样的格调不详,或许是商贾之地,或许是达官贵族的外墙都有可能。
“绿杨楼外出秋千”中心词是“出秋千”,整个画面显得灵动。“柳外秋千出画墙” 中心词是“出画墙秋千”虽“出”,却被“画墙”所挡,重点不突出了。
2“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还可以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出秋千”一词可 的情景。这快乐和上下文中赏美景的快乐、喝酒的快乐、享受人生的快乐是一致的、协调的。“柳外秋千出画墙”一句中让人展开的联想没有前一句丰富,“出秋千”的快乐与诗中描写的人的春怨是构成对比反差的。结合全诗的意境看,“柳外秋千出画墙”的形象没有前一句突出鲜明,画面感生活活泼。

十五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①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②后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③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解读:结合上下看,“气象”在这里指作品的意象与规模所呈现的整体风貌。是作家作品中表现的艺术风格,与作家的个人气质是浑然天成的。

2
1、从李后主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选材范围扩大了,由闺阁相思、儿女情长扩展到写生活中的诸多见闻感受:生老病死、离别惆怅、孤独失意„„尤其是成为亡国之君后的家国之思、离愁别恨,感慨更深是他人无法比拟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语短情长将诗人之恨的范围之广,之深,感受之切,都包含在内;诗人之“恨”,不仅是个人之“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对生命的无常与永恒的思考,也道出了“所有人对有生生命消失的悲哀。”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这类有生美好事物的消逝是所有人共同的见闻,感受也是相通的。李后主写出了别人见到感受到却没有说出的共同感受。
2、李后主作品中感情表达的直接与浓烈程度是以前的词人所没有的。温庭筠的词中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韦庄的词中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但都是围绕着自身的遭遇和特定事件抒发的。而且他的词中抒发的情只以爱情为主,跟诗里士大夫读书人的理想和志意是不同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后主用“天上人间” 的对比直接道出了他体验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失落孤寂后的强烈、鲜明感受。用叶嘉莹的话说就是:不管他经历的是什么,他都把他最真纯的,最锐敏的,最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进去。所以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种境界是他人很少达到的。
二、诗词作品选读

品读下列诗词,意译或选评其中四首。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和原因:“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然而这一愿望也没能实现,苏轼与弟弟已六七年未见了。弟弟苏辙,既是他的亲兄弟,又是他的朋友和知己。政治失意,又与亲人久别,精神苦闷,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明月”自古就是人们的抒情对象。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们面对明月倾吐了无数心声。苏东坡也不例外。词的上片写对月饮酒。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作者对月发问:“几时有?是何年?就像和一个新交的朋友聊天一样,问“你从哪里来?你那边情况和这边相比怎样?”从内容的传承上来看,这两句和李白的《对月饮酒》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句意相似,但经过词语改组之后,多了“把酒”的动作和“不知”的心理,更亲切近人。关于“天上宫阙”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话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解读。

相比较而言,我还是觉得沈祖棻先生的解读我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沈先生
3
《宋词赏析》一书从词的内容和用语的传承习惯上来理解的。她这样写的:“天上宫阙”承上“明月”来。“今夕是何年”承上“几时有”来,针线很密。她还指出:牛僧孺的小说《周秦行纪》载诗云: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苏轼把这首诗中的“大罗天”改为“明月”并化用了诗意。“我欲”一句是暗示中秋之夕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同时有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人间的热爱。我觉得夏先生和沈先生的理解大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对明月的赞美和对人间的留恋。不同点在于“我欲乘风归去”归的理解上不一致。有归就有来,从哪里来归哪里去。对此,夏承焘先生的解读是从京城来,归京城去。沈先生的联想依据是苏轼在当时被人成为“坡仙”。他曾东坡开辟田园过半耕半读的生活。他是一代文豪,古人还有一种迷信思想是认为有才学的人是天上的星宿降凡尘来的。上天是归家。并且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一书中曾记载方士叶静能邀玄宗游月宫。玄宗到了那里,非常寒冷经受不住的传说。“高处不胜寒”是暗用典故。另有网上搜索的资料上也有类似的解读,还有人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来佐证此观点: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有上天的幻想。也有从苏轼的其他作品中寻找证据,如《前赤壁赋》中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诗人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看来“谪仙”与“坡仙”真是心有灵犀呀!从文本上看,作者“欢饮达旦,大醉把酒问青天”他是把青天明月当人来写,来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归去”前面的问的是“天上宫阙”,自然归去之地也应是“天上宫阙”
这首词下片对月怀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写了月光低低地照进雕刻文彩的门窗,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从诗意的相似程度来看我觉得这几句和晏殊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有相似处。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別时圆?”看似对明月的无理发问,实则暗含情感。因赏月的人儿看到月圆想到“月圆人未圆”进而加重离愁别恨,而这离愁别恨还无人倾诉,只好嗔怪月儿,你为何偏偏在我思亲的时候圆了?是嘲笑我吗?是故意气我吗?人只有在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面前才会毫无顾忌的流露心声。月儿无声的陪伴着诗人,温柔的月光抚慰了他。情绪因宣泄而得到平复,很快理智战胜了情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世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悲伤、欢乐、分离、团圆等都是人之常情,正如月亮时圆时缺本是周而复始有规律可循的事,还会遭遇天气的阴晴变化而让人难以准确预测。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生都是如此,既然不能强求事事顺心,只求能改变我心,达观面对现实。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咏月的名篇,最关键最警醒人的就是这几句话,富含人生哲理。苏轼把写诗的笔法用在了写词的内容上。他做了“以诗写词”的先锋,并以哲理入词,丰富了词的内涵。他使词由五代时以写儿女之情、风花雪月的内容渐渐有了才人志士的逸怀浩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化用了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中的句子。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在这里诗人把这美好的祝福,不仅仅送给自己和弟弟,而是送给了所有像他们一样有离愁别恨的人,所有热爱幸福生活的人。这就是伟大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动
4
自己,感动别人。让人感动,引人感发。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意译:
陌上桑条温柔迎送,枝头嫩芽冲破寒冬,东邻早蚕悄然蠕动,平冈细草春意茸茸。初生黄牛学鸣撒欢,暮归乌鸦星星点点,夕照平林冷寂清寒。远山近岭高低横斜,小路蜿蜒交错相通。青旗高挂沽酒人家,偶遇故旧坐谈闲话。城中桃李休要谬夸,不经风雨令人愁煞。路旁荠菜溪头开花,惜时争春自在农家。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意译:
举家搬迁,近在城边,小路虽偏,桑麻在侧。新栽丛菊,绕满篱笆,将近中秋,尚未开花。敲门无人应,寂静无狗叫,想走不甘心,转向问西邻。报道来访迟,主人去多时,山中常出没,归时已日落。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
意译:
傍晚,我把船停泊靠在了雾气笼罩的江边。暮色四合,(江面小洲上树木葱茏,看不到人家)。在外漂泊的游子此时又增添了几分新愁。原野辽阔无边,天幕低垂,好像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倒映着明月的影子,水中月亮与我最亲近。 赏析
第一句写诗人将船停靠在岸边的情景,因“日暮”需停船移舟,移舟是被动的;“泊”有停船夜宿之意,“烟渚”是泊船之地,水气笼罩,烟雾迷蒙。和“烟笼寒水月笼沙”意境有几分相似。第一句写景照应题目“宿建德江”同时写朦胧凄迷之夜景为下句抒情做铺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分是游子情绪低沉易伤感之时,客愁新新愁”因日暮而引起,暗示之前已有忧愁在心。之前的愁是什么?不得而知。
第三句写眼前所见之景。“野旷天低树”因旷野辽阔,天幕低垂,视线不清,产生了错觉:远处的天空比树木还低。这是深处旷野之人的独特感觉,所写之景真而切,让人身临其境。原野辽阔空旷,人在广阔的天地间显得更加渺小、卑微,孤独寂寞。诗人的忧愁随在暗夜中逐渐蔓延、扩散。这与“客愁新”的“”字也是互相呼应的。放眼远望是“天低树”,稍微改变一下视角,低头近望看到的却是江水清清,明月近人。“近”字既写出了诗人视角的变化,也传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月亮虽在高空悬挂,此时倒影却在水中,伸手可触,月儿是故意来和我亲近,陪伴我的吗?虽然我漂泊异地,心有忧愁,但有江月相伴,倒也欣慰。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诗人夜宿江边,看着眼前的景色,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之感。这种感情是含而不露,淡中有味的。不像别的乡愁诗羁旅诗,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样浓烈直白。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34cc6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2.html

《人间词话解读系列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