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18-07-01 15:41: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今天看的课文是《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之世,列国纷争,互相攻伐。有的通过武力强夺,有的通过智力(外交手段)谋求政治利益。在看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讲几个战国时期的小故事。

秦国秦孝公时期商鞅开始变法强秦,到了秦惠文王时期,东方列国都感到了秦国的威胁,一致同意组成合纵联盟先把秦国给瓜分了。在秦国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秦国出现了一个人物——张仪。张仪首先出使楚国,利诱楚王说,天下真正的威胁是齐国,秦国也将要去攻打齐国,假使楚国愿意退出合纵联盟,与秦连横,并假道秦军攻齐,秦国愿意割给楚国六百里商於之地。楚王同意了,向其它五国发出退出合纵联盟的文书后,派使者随张仪回秦国交割土地。秦王听说使者来意感到很惊讶,张仪也马上对使者说:从来没说过什么六百里,当时说的是六里,你还是先回去向楚王问清楚吧。使者闷头而回,告知楚王,楚王大怒,即邀其他五国共伐秦国。这时其他五国统统选择了不出兵。楚国只得自己出兵,大败而回。

秦昭襄王时期,秦王欲以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看出其中阴谋,巧妙地完璧归赵,并没有给秦国留下攻赵的口实。

今天我们来看另一则与强秦斗智斗勇的外交故事。

请同学们先齐声朗读课文一次。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学生朗读,板书难读、易读错字词)

(朗读完毕,正音。雎jū、与yú、怫fú、冠guān、跣xiǎn、傀guī、要yāo离、休jìn、挠náo

一、引入课文。

提问:文章一直围绕什么问题而争论、什么矛盾而展开?

(学生回答:安陵易与不易)

提问:假使安陵君同意易地,请发挥适当想象力给我们描述一下,安陵会面临怎样一个处境?

(学生回答:秦军可能会在安陵收拾行程的时候突然发动攻击;秦国可能诱使安陵搬去一个理想的五百里之地,等安陵举国搬迁途中要他们搬去偏远的五百里之地;秦军可能在半途截杀……

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当时的情况也可能是这样的,当时秦国已经已经灭韩亡魏,安陵只不过是魏国的一个小小附庸国,在秦国看来不过是个指甲盖大小的地方,秦国甚至懒得发兵去攻打它,只想派个使者过去吓唬一下,安陵就会乖乖搬到偏远地方俯首称臣。

且让我们一起读一下秦王使者说的那句话。

(学生齐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板书:易,换;其,加强语气;许,同意)

的作用是?加强语气。那么加强了什么语气呢?这句话体现了秦王怎样的口气呢?

(学生回答:霸道、骄横、霸气外露)

那么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怎样才能读出这种霸气的语气呢?

(学生朗读,点评,适当重读

安陵君是否看出了秦王的阴谋?

(明确:看出并明确地拒绝了)

那安陵君是以什么理由来谢绝的呢?

(明确:受地于先王)

理由充分吗?

(明确:充分)

而安陵君却先说了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加惠”“虽然什么意思?

(板书:加惠,给予恩惠;虽然,虽然这样。)

既然理由充分,为什么安陵君不直接说不易,还说了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又战战兢兢地说弗敢易呢?

(学生回答:安陵君措辞委婉,因为秦强安陵弱,怕得罪秦。)

回答地非常好,那一起读一次安陵君的这句话。

(学生齐读: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由于安陵君的拒绝,引发了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使分别什么意思?

(板书:因,于是;使,派;使,出使)

唐雎使秦,第二段就开始了秦王与唐雎面对面唇枪舌剑地交锋。

(板书:秦王、唐雎(上下并列))

提问:这次秦王的口气有没有发生变化?是否依然骄横霸道?从哪些话可以看出来?

(学生自读秦王的话,体会语气)

(学生回答:依然霸道,安陵君不许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并试着读出其中语气)

点拨,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相当于;朗读时适当重读延长”“,读出诘难的语气

(板书:秦王:骄横)

然而秦王霸道之余却有这么几句话值得注意: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明确字词,板书:错通措,放置;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秦王似乎在奉承安陵君,是真心的吗?

(明确:不是)

既然不是真心的,秦王为什么要说这么几句话?

(学生回答:软硬兼施,恩威并加,更能让人屈服)

这体现了秦王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阴险狡诈)

(板书:秦王:狡诈)

面对狡诈的秦王,唐雎被诳进去了吗?

(明确:没有)

那唐雎是怎样回答的,又怎样一个特点?

(明确:简单直接明了的说否,非若是也

理由呢?

(明确:依然是受地于先王

在阐明看法和理由之后,唐雎却又说了一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明确板书:虽,即使;直,仅仅)

唐雎这句话有什么意味在里面?

(学生回答:使态度更加坚决强硬;针锋相对地揭露秦王狡诈的面皮)

唐雎地回答体现了唐雎怎样的性格特点?

(板书:唐雎: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有胆有识)

嗯,回答地相当好,现在由男生扮演秦王,女生扮演唐雎,我读旁白,读出其中语气。

(表演朗读)

唐雎揭开了秦王虚伪的面容,秦王怫然怒,露出更凶恶的獠牙,他说:君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明确板书:怫然怒,盛怒的样子、发怒;亦:表强调,副词)

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为什么要提出天子之怒?

(明确:暗示不服从的话,要血洗整个国家,生灵涂炭……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使气势更为强大)

那么唐雎是以什么应对天子之怒的?

(明确:提出了布衣之怒。)

秦王认为的布衣之怒是指什么?

(明确: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明确板书:亦,也不过;抢地,撞地)

翻译,秦王说的时候带有怎么的语气?

(学生回答:轻蔑,嘲笑;示范朗读)

那唐雎认为的布衣之怒是什么?他举了哪三个例子?

(学生回答: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

(明确板书:仓通,青色;休,吉凶的预兆)

这句话还列举了三种自然现象,有什么作用呢?这三种自然现象又分别用”“体现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这三种自然现象在自然界中气势博大,尤其是前两者是自然界罕见的壮观景象)

(学生回答:这些稀奇的自然现象在古代通常被赋予更神秘的色彩,预兆上天的给与的凶吉。)

(学生回答:三个并列排比,更加强了其中的语气,在气势上压倒了秦王。)

唐雎又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明确板书: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父)

这句话暗示了什么?

(明确:唐雎将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这句话气势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四字短语,押韵流畅,富有气势,读得时候应该语速稍快,气势如虹)

(学生齐读: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表现了唐雎什么精神?

(明确:拼了,同归于尽,视死如归)

好,同样由男生扮演秦王,女生扮演唐雎,表演朗读这一段落,要求读出语气。

最后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秦王屈服,秦王色挠)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明确:色,脸色;挠,屈服;谢,道歉)

解释长跪,古人席地而坐,长跪指直起身子,表示郑重。

秦王由一开始的骄横狂暴经唐雎挺剑而起却吓得脸色发生变化,说明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板书:秦王:色厉内荏)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秦王与唐雎地唇枪舌箭交锋,塑造了骄横狂暴、虚伪狡诈又色厉内荏的秦王形象,而唐雎为保护弱小安陵据理力争,衬托出唐雎冷静果敢,不卑不亢,有胆有识的形象。

剩下的时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

课后课文研讨:

1.情节真实性。

《战国策》中有很多篇章有策士的虚构、寓言夸张成分。

秦国法令有明确规定: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文中提到灭韩亡魏,而秦灭魏两年前曾发生过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所以文章也可看作策士之寓言不必论其事之有无

2.文章特色。

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神态毕肖;语言生动洗练,语气完备,神色飞扬。

3.说话技巧启示。

言之有理。说话必须有理有据,文中受地于先王之说,天经地义,秦王从不正面驳斥,只得旁敲侧击,以灭韩亡魏”“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加以恐吓。强秦暴虐无理,唐雎始终是在维护弱小的安陵使其保持领土完整,具有正义性。

言之有节。既然理由天经地义,就要站住脚跟,明确立场,不怕任何形式地恫吓(包括软硬兼施、恩威利诱、大言恫吓),始终不卑不亢,保持气节,最后挺剑而起,殊死抗争。

言之有力。对方无理,却来得气势汹汹。理在气在,在气势上也要盖过对方。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唐雎回绝立场明确,简单明了,否,非若是也,又陈说理据,秦王不能辩驳,又加了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相激,直刺秦王虚伪面皮。秦王又大言灭国以相威胁,嘲弄布衣之怒以示威严。唐雎平铺一句庸夫之怒,紧接着列举三刺客并休祲降于天,平地起高楼,壮观非凡,又急流而下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气势如虹,完全盖过无理又无礼的秦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975bd53186bceb19e8bb53.html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