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22-11-10 22:19: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
2.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4.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5.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2.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
1.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课件 《恐龙无处不有》

【课文导入】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
2.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1


二、资料链接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本课两篇短文就是依据一些科学发现进行科学推理的科学小品文。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五、精读品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答案】1986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2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答案】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作者为什么要写非洲与南美洲地形拼合得天衣无缝这一现象?
【答案】这一现象是作为实例来运用的。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非洲与南美洲原来是在一起,后来才分隔开来的,从而能更有力的说明大陆漂移这一学说的可信性。
5.分析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六、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逻辑严谨,说理透彻。文章在叙述时,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这样使得文章说理非常严密,有层次。本文所说明的事理非常抽象,涵盖了不少读者难以理解的概念。作者在选材时,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说明,使被说明的事理浅显易懂。
七、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八、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3




第二课时课件 《被压扁的沙子》


【课文导入】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2.相关资料
板块构造: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当代地球科学中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学说。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若干巨大的板块,岩石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框架。
4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五、精读品味
1.“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答案】本题运用前后词语(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16自然段中举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答案】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从而证明下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3.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答案】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5

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答案】“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5.课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照应前文,对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作者作出了如下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结尾通过大量分析得出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6.重难点小结
这部分内容先介绍斯石英的形成,然后,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六、研读探究
1.【难点探究】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答案】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不仅没有离题,反而还能提示读者,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分析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文章内容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不好。
2.【难点探究】《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答案】两文的主旨相同,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风格相同,严密准确,又简明精练,幽默风趣。 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但第一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而第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为说明对象,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语言精练、幽默风趣。阿西莫夫以善于驾驭语言著称,本文既有科普文简洁、准确的语言特点,又幽默风趣。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仅用“争论不休”一词,就生动地表达了科学家研6

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情形。“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句话既俏皮又并非无稽之谈,强调了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八、拓展延伸
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给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九、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29d8513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9.html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