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方法

发布时间:2015-01-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见做法:一、舍偏取正法;二、分层归纳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来源: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


提高现代文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学生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试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宗璞的《报秋》,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香气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而我却是两手空空。其主旨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第30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这一信息,就认为正确。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讲稿,富于激情,文章题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文章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创造成功的实例,用事实说话,极有说服力。开头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点:我们的教育应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号召师生共同创造,就要破除种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有破才有立,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最后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出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答问题,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之感。第24E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本文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创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只是创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是为创造服务的,说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
2000年的高考题《长城》是一篇散文,富于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长城为象征,谈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与举措问题。它的主旨在于: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它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题第(2问: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2001年的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
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
2.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创造宣言》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注意的问题;四至十一段为第二部分,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得出结论;十二段为第三部分,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长城》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一至七自然段,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观点非常明确,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对现实的评说,观点也比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对未来的召唤,则比较含蓄。
《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3.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出来的。如《创造宣言》的第21题第一问,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再如:《长城》第21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2-7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357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再以上述两题第二问为例。《创造宣言》第21题第二问要求回答作者批评错误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原文的结论在第11自然段,有21个字,这就要压缩主干,抽取要点,概括复述: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长城》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回答较难一些。但是只要认真阅读,你就能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等语句中,归纳出现实长城的开放,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呀,长城!的语意中,体会出作者在看待现实长城时的自豪与自信。
4.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创造宣言》第23题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问若选原文中的话回答: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对了一半,因为成功包含师生两个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观点很全面,很明确,强调的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问综合性很强,七个答案要点几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据,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点。
《创造宣言》24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评析,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创造需要勇气,但勇气不是关键,更绝非惟有,因为作者在下文明确指出: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无畏精神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关门的含意。要回答:开门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解答21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清理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5.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
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创造宣言》第22题,“„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初步分析,可以拟出这样几个比喻:刀法、万象、万象同毁、万龙点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万象同毁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被毁;万龙点睛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成才。《创造宣言》第24A项问:“„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作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是否正确?用交响曲之合奏比喻集体创作的合作与协调,相似点很一致,十分合理。
《门》的第23题的第1小题,要求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无独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

《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原因是什么?此题是对文章语言表达技巧、表现形式的考查,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便于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以便使表达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虑散文有关人称及表达作用的基本知识,恐怕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称来写。它的特点是,作者直接向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这样理解,就能正确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题:(1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3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题考的也是拟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反衬

《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者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对比


《青菜》一文,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在青菜地割草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7题:作者为什么写孩子们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这样写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5.反复

《报秋》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便字和5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的好处是。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学生做此类题往往重视表达效果,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失分的原因。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6.排比

《创造宣言》第24F项为判断正误题,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这一说法正确,本文的确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7.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门》5段直接说明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避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1开门关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2题分析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60db173a6c30c2259019e81.html

《现代文阅读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