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4-07-02 23:11: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文学审美特征是什么

( 1 )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作为表意之象,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因此,被称为文学象征意象艺术,具有哲理性。( 2 )象征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认为对于一种外在事物,不能以它的表面现象来看,应该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象征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层是是意义,另外一个是意义的表现。第一层可以理解为外在的感性存在物,而意义的表现就是对这种外在感性存在物的某种意义的载体。 3 荒诞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它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另一种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3 )求解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读者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或哲理,类似于猜谜。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探索的、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过程。读者在这个审美过程中,既有可能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完全忘却了自己,成为了艺术的痴迷者。

2、节奏

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春笋的起伏状况。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3、意境

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4典型环境

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

5、典型人物

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究竟哪种性格成分会成为人物的共性,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而且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

6、文学批评

是文艺学的组成部分。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同时又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在文艺学的诸种研究形态中,文学批评是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

7.文学批评的标准

从所有的教科书上归纳一下,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美学和历史标准;二是思想标准;三是艺术标准。

8  文学批评

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9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17世纪始于法国的文学思潮,蔓延达两百年之久,它因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而得名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在17世纪法国的戏剧创作中达到高峰,以悲剧家高乃依、拉辛、喜剧家莫里哀、理论家布瓦洛为代表。古典主义是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依据,崇尚理性,在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以理性战胜感情为尚;它尊奉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传统,高乃依的悲剧多取材于古罗马的历史,而拉辛的(安德洛玛克)和《费得尔》的故事情节都来源于古希腊欧里;它力求形式的完善,结构严谨,语言明晰,体现出高雅的趣味。后来的古典主义由于形式的严格刻板,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概念化而受到浪漫主义的猛烈抨击,失去主宰地位而哀败。

10、现实主义

19世纪盛行于欧美的文学思潮。它的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英法风行。三四十年代,法国的司汤达、巴乐扎克,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是其杰出的代表,现实主义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它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刻画、描写、其态度是客观的。现实主义并非对生活照相式的复写,而是要提炼、塑造出典型。
11、浪漫主义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文学思潮。它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反叛。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的是理想境界,注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其次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按照作家主观的情感逻辑而不是生活本身的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和理想境界。最后它往往着力于寄寓了主观理想的大自然的抒写。
13、现代主义

19世纪后斯到20世纪初期蔓延西方及全世界的文学思潮。它的主要派别有象征主义它的初起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法国的波德莱尔为代表。20世纪初是现代主义流派起的年代出现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其次,现代主义作家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理现实主义的理论,把内在的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形式的创新,在语言形式、叙述方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

14、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如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15.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absurd theatre)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等待戈多》(1952)

16、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黑色幽派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17  小说

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具有虚构性的文学体裁。

18 诗歌

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高度凝练,充满情感与想象、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之美的文学体裁。 
19  散文

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特殊境遇、语言具有审美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20 剧本

指供演出或拍摄用的戏剧、电影、电视的文学底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主要手段、事件与场景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戏剧冲突的文学体裁。

21、戏剧,

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22、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和客观的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23、情节:

叙事性文艺作品中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演变过程。由一组以上能显示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可以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因此,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

文学作品的情节安排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作品,情节各个组成部分并不一定都很齐全,有的作品为了主题表现,人物刻画的需要,或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还有意的把情节倒置过来,这在文学创作中是允许的:

24、 蒙太奇

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25、 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26、 通讯

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7、 科学小品文

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8、 时效性

是指信息的新旧程度、行情最新动态和进展。整体分析策略方案在一定时间阶段是有效的。决策的时效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决策的客观效果。应紧紧把握其时效性特点,充分发挥其时效性的功能。应与时俱进。分析、策略的有用性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即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并相应调整决策以利生存和发展。

29、 消息

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30、 倒金字塔结构

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全部陈述事实,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1优点

可以快速写作。不为结构苦思。

可以快编快删,删去最后段落,不会影响全文。

可以快速阅读,无需从头读到尾。

这样的长处符合新闻的特点,因此在战后,倒金字塔结构继续保留下来,并得到推广。

2缺点

缺少文采,没有生气,不能体现个性,结语不是铿锵有力而是有气无力。

倒金字塔式结构消息的主体是对导语的扩展,倒金字塔式结构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如有话补充,或预告下文,也可加一个简短的结尾。

31、论点: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31、 素材(source materi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但是,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了。

32、 题材

为表现作品主题所用的材料简称题材。题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泛指文学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即现实生活的某一面,如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等。狭义的题材,指在素材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一组完整的具体的生活材料,即写进作品里的社会生活。在叙事性作品中,题材包括人物情节、环境。题材是文学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是产生和表现主题的基础。题材是由客观社会生活的事物和作者对它的主观评价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构成的,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33、线索 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如《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来写的.

2.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如《一定要争气,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中学读书和在欧洲留学两个时期的事.

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不仅按参观顺序来写,而且以参观者每到一处的踪迹开头.点明参观的地点,再抓住每一处所见所闻具体描述.

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如写《一个苹果》把传来传去的苹果作为线索,围绕苹果叙述了感人的事.

5.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如《养花》围绕中心事件养花写了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怎样养花,怎样劳动获得丰收,怎样享受劳动成果.养花有何乐趣等.

(6).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如《说茶》一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以及茶具的质地和造型.

34、 能力与智力的关系,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简单地说,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它要解决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它要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但两者又相互联系,认识总是在一定的实践中进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实践活动的认识。同时,实践活动必须有认识参加,世界上同样没有无认识参加的实践活动,学习的本质就在于手脑结合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5、 观察力

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36、 记忆力

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

37、 思维力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思维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思维力。培养思维力是每个人从小必须做的练习和成才途径

38、 想象力

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39、 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

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的思想,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空洞的、臆造的、不可捉摸的抽象是不科学的抽象。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40、 所谓形象思维,

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是通过来构成思维流程的,就是所谓的神与物游。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感情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像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艺术思维。

41、 灵感思维

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的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向的顿悟式的思维形式。其一,灵感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偶然性。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灵感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随意控制灵感产生的办法。人不能按主观需要和希望产生灵感,也不能按专业分配划分灵感的产生。

其二,灵感产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现象,任何能正常思维的人都可能随时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无论是贫民还是权贵,不论是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还是贫困地区的文盲都会产生灵感。

其三,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经济成本,而灵感本身却是可能有价值的。灵感价值的大小也是随机的,不会因为你高贵就让你产生高贵的灵感,也不会因为你低贱就只让你产生低贱的灵感。灵感一旦实现了其价值,则可能使其主人高贵。鉴于灵感价值的特点,可以将灵感看作有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是只有智慧的动物人才能生产的!

其四,灵感具有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这是灵感最为特殊的特点,越开发灵感产生得越多。

其五,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

其六,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的、独特的,人产生灵感时往往具有情绪性,当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兴奋的,甚至可能陷入迷狂的境地。

42、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43、 文学欣赏

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符号的解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分为感知、体味、领悟三个阶段,具有差异性和一致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特点文学欣赏活动是由文学欣赏者与文学欣赏对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文学欣赏的特点就产生于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主要有:

主观性

文学欣赏的过程中,作为文学欣赏主体的欣赏者,自始至终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思想、文化方面的修养以及生活经验等各个方面的储备,并借助于联想、想象等形象形象思维方法,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此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并非被动依赖于文学作品的既有现实,毫无作为地兼收并蓄,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中的人、事进行艺术再创造。但欣赏者的审美绝不能离开作品为其提供的客观基础,不能歪曲文学作品的基本性质、作品形象的性格特征等。文学欣赏是这种强烈的主观性与欣赏客体对主观性的制约相统一的过程。

共鸣性

文学欣赏的共鸣是审美心理上的共鸣。指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激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和心理认同现象。对艺术共鸣通常有两种形态:读者与读者的共鸣、读者与作者的共鸣。产生共鸣需要读者和作者间具有大体相同的思想感情基础;作者有丰富阅历和思考,使得作品具备深刻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欣赏时设身处地的想象。

再创造

再创造是指欣赏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文化修养等,对欣赏对象进行想象、联系、加工和补充,把作品中的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这就是欣赏的再创造。文学再创造具体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对作品中形象的补充、丰富与改造,而是对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挖掘、归纳与提炼。文学欣赏再创造还受到欣赏者主观条件以及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制

44、 学四要素 
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45、 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46、 审美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47、 艺术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48、 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它有三个基本特性: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

49  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50 典型环境 
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51、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52、 典型 
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53  特征化
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54、、  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55、结构
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中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56  叙述功能
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56  典故 
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57  原型意象 
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浮云、大雁、流水、杨柳等。
58  抒情母题
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思归、怀乡、伤逝、惜别等

59、 文学风格
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60、创作个性 
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61、韵味 
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62、民族风格 
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63、、文采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之一,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也即语言的特殊组成,是风格的存在方式

64、 豪放派
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65、婉约派
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 温雅。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65、艺术灵感
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66、艺术构思
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67、艺术变形
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68、创作动机 
这是文学创作活动主体从事创作活动的主观目的。 
69、艺术概括 
这是艺术构思的具体方式,是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所选定的材料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艺术综合

70  细节真实 
属于艺术创作真实性原则中的一个方面,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环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看上去象真的一样。

71、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72、心灵共鸣
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73、文化认同
是指通过文化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74、再现型文学、表现型文学、表意型文学的概念是什么? 现实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它强调立足客观现实,正视现实,忠实现实,对现实作冷静的观察、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二是写实的方式。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现实型文学具有写实的逼真性。它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它以描写见长,描写不夸张,不变形。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象征意象   

文学象征象是指表意作品中呈现的以表达现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茺庭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它是表意型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理解它的表意性、象征性、茺庭性、求解性、这个概念就容易识记了。 

  

75、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680c21a417866fb84a8e9f.html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