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

发布时间:2020-07-09 07:23: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成枯落________

修身________

三吐哺________

天子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请分别写出两篇文章的中心。

【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答案】 1)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最终;介词表目的,来;吃饭;辅佐

3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4)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句意: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故句子划分为: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辅佐。,动词。吃饭。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子:你。

4)《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周公诫子》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故答案为: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⑵① 最终 介词表目的,来 吃饭 辅佐

⑶ 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要立德、修身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 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1日沃汤数次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  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热水

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1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获得 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记住学无止境!

故答案为:热水

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

【参考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太丘舍________

下车之(________

元方入门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B.本文言简意赅,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说明为人处事应讲礼守信的道理。

C.“写客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本文中的元方和《咏雪》中的谢道韫都是睿智、方正、讲诚信的孩子。

【答案】 1)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2和别人约好一同外出,却丢下我走了。

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守信用。

3D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回头看是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句中的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至(到)、无信(不守信用)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咏雪》一文中并没有谈到谢道韫讲诚信的特点。据此,D项中的谢道韫都是睿智、方正、讲诚信的孩子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1)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2和别人约好一同外出,却丢下我走了;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守信用。

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邯郸大梁也远于市 / 过中不至,太丘舍(《陈太丘与友期行》)

B.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为知 / 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 后狼止而前狼又(《狼》)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       (《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C.有闻而传之者       (《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答案】 1D

2C

3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

【解析】【分析】(1D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都是的意思。A、距离/离开。B、相信/诚信。C、自己 /从。

2C句与例句中的字用法相同。此句为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例句也是代词,代这种传言。A凑足音节的语气助词。B主谓之间的助词。D结构助词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得到。使:使唤,劳动力。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4)对于传言宋君的态度是将信将疑,而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说明他具有求实求真精神。而魏王的态度是寡人信之矣,也就是听信谣言,说明他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

故答案为:⑴ D

⑵ C

⑶ ①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第一问,文言文要点内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问,根据文言文所表明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阐述即可。

【参考译文】

(一)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二)译文:战国时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 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我会相信。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________》,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野有麦场________

坐于前________

一狼其中________

乃悟前狼假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回答: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

4)作者说狼亦黠矣,请从文中找出体现狼之的地方。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聊斋志异;蒲松龄

2)看,视;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

3)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4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有关的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像狗似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从懦弱(遇狼),迁就退让(惧狼)到果断选择(御狼),勇敢警觉(杀狼)。在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穷追不舍,屠户是”“大窘。后来屠户采取抵御的措施,狼开始前后夹击,屠户抓住时机反攻恶狼,转眼间两狼被击毙。也就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4)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是说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是说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说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也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黑暗势力,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聊斋志异;蒲松龄

看,视 ;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

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⑷ ①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⑸ 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语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结合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相关信息的筛选,并且要进行整合概括。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感悟,考生有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注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的理解,留心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于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非学无以广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________

险躁则不能________      ④年与时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的关系。

【答案】 1)增长;振奋;修养;疾行,指迅速逝去

2)内心不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的学习来立志”“明志,也就是学习时将放在心上,不断磨砺至于坚定。另一方面,无志不足以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广:增长。:修养。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无以:没有办法来。:到达。:远大目标。

3)可分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句。人一定要有志向,而需要有淡泊、宁静之心,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的前提和动力,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故答案为:增长;振奋;修养;疾行,指迅速逝去

内心不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的学习来立志”“明志,也就是学习时将放在心上,不断磨砺至于坚定。另一方面,无志不足以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7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故答案为:⑴① “,愉快 生气,恼怒

⑵ 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日中   期:________           ②尊君在   不:________

待君久不至,已  去:________  ④下车  引:________

元方入门不   顾: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你觉得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做简要分析。

4)从本文中,你得到了那些启示?

【答案】 1)约定;同;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2元方那时候七岁,在门外玩耍。到了中午没有来,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儿子骂他父亲,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3)聪明、识礼、有节。在友人责怪他父京非人,他用无信、无礼来回驳对方,这说明他聪明;元方是在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之后才回驳对方且人门不顾,做到了有礼有节。(意思对即可)

4)做人要讲诚信,待人要有礼貌。(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期日中:期,古今异义,这里表示约定的意思;尊君在不:通假字,读作:fǒu,同待君久不至,已去: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去:离开;下车引之:下车前来拉元方,引:牵,拉;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入家门,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顾:回头看。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时、门、戏是重点词语,意思分别是:当时;在门外、玩耍;本句翻译为: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日中、至、无信意思分别是:正午时分;到;不讲信用;本句翻译为:中午时分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他的儿子的面骂人家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3)根据文中的叙述,元方时年七岁文中的元方当时年幼,面对父亲的友人骂自己的父亲,没有丝毫的畏惧,用无信,无礼据理有据地辩驳,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勇敢。当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表现他不卑不亢,有节。

4)文中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元方回击友人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告诫人们做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故答案为:约定;同;离开;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⑵①元方那时候七岁,在门外玩耍。到了中午没有来,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儿子骂他父亲,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聪明、识礼、有节。在友人责怪他父京非人,他用无信、无礼来回驳对方,这说明他聪明;元方是在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之后才回驳对方且人门不顾,做到了有礼有节。(意思对即可)

做人要讲诚信,待人要有礼貌。(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具体的事例进行概括。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非学无以广   广________     ②无以成学   ________

年与时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作者通过概述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忌荒唐浮躁,只有这样才可以做一个可以治国接世之人。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C.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D.《诫子书》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答案】 1)增长;立志;逝去、消失

2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治性情。

3D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名词用作动词,树立志向的意思。

2)重点词: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浮躁。

3D.有误,《诫子书》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现了作者对儿子的期许,希望他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淡泊明志,而不是发财做官。故选D

故答案为:⑴① 增长 立志 逝去、消失

⑵ 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治性情。

⑶ 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人不其忧________

博学而________

问而近思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孔子反复赞叹贤哉,回也,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C.“匹夫不可夺志也是说普通人生性强硬,难以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种人。

D.《论语》中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沿用,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

【答案】 1)能忍受;坚定;恳切

2)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3C

【解析】【分析】(1人不堪其忧: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是一词多义:能忍受;可以;胜任;天道。博学而笃志: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是一词多义:坚定;加厚;牢固;病重。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是一词多义:恳切;摩擦;契合;一定要。

2)本题注意:知,懂得。者,的人。好,喜爱。乐,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思是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形容一个人志气的重要,是肯定赞扬的态度。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① 能忍受 坚定 恳切

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⑶ 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狄青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狄武襄公青:即狄青,北宋名将。

1)在《古汉语词典》中有以下几个义项,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中的的意思是(   )

A.危急

B.多次,连续

C.并列

D.,皱眉

2)从选出文看,狄青能够被天下称贤,是因为:________

【答案】 1B

2)狄青作战骁勇(频立战功);博古通今(通究古今);辅佐朝政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理解,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意思是: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多次建立战功。所以的意思是多次。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文中对狄青的叙述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B

狄青作战骁勇(频立战功);博古通今(通究古今);辅佐朝政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和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武襄公狄青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多次建立战功。()经常披散着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武襄公见识高远,气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称赞他,而且特别受韩魏公和范文正公的赏识,被称为国器。范文正公把《春秋》《汉书》传授给他说:将领不了解古今,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能。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

(乙)沈屯子多忧

    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友拽之归,其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成疾。家人因劝出游,以纾其意。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归忧益重。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选自《贤奕编》,有删减)

(注释)杨文广:北宋名将。悒悒:闷闷不乐。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屈伸呼吸________            ②然大喜________

兴叹不________              ④归忧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广 已。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家人因劝出游,以好其意。

(参考)纡:解除,缓解;宽裕;抒发。(《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局)

4)(乙)文中讲述的沈屯子多忧的两件事都是杞人忧天吗?结合(甲)文杞人忧天的寓意,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 1)你;同,解除、消除;停止;更加

2)至 广 / / /

3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家人于是劝他出去游玩,来缓解他(焦虑)的情绪。

4)不是。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乙文中的沈屯子在听书时为历史人物杨文广将军被围困而忧虑,这是杞人忧天。而沈屯子看到尖锐的竹末,怕不小心刺到行人,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算杞人忧天。

【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为: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句意为:那个杞国人解除忧虑放下心来,很高兴。舍:同,解除、消除。句意为:站在一旁唏嘘不已。已:停止。句意为:回到家后,他更加忧郁了。益:更加。

2)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朗读节奏,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划分出词语的意义单位,及主谓成分,不要把表达同一意思的词语划开。也可先进行语句翻译,根据翻译,结合语境和文章大意来划分。本句翻译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根据题干要求限断三处,可划分为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

3)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字词:积:集聚;亡:同;因:于是。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对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乙文内容可知,沈屯子有两个担忧,一是担忧被围困在城中的杨广;二是担忧竹未尖锐刺到行人。甲文中担忧天会塌下来的那位杞人是没有必要的担心,那沈屯子第一个对过往历史和虚妄未来的担忧同样是没有必要的,只有第二个对竹末尖锐怕不小心刺到行人的担忧还有些居安思危的意识,因此不是杞人忧天。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1、你2、同,解除、消除3、停止4、更加

广 / / /

⑶①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家人于是劝他出去游玩,来缓解他(焦虑)的情绪。

不是。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乙文中的沈屯子在听书时为历史人物杨文广将军被围困而忧虑,这是杞人忧天。而沈屯子看到尖锐的竹末,怕不小心刺到行人,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算杞人忧天。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间的停顿要注意: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据此分析,该句可断为: 广 / / /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相关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把切题的答案 在提取或概括出来,组织成通顺的语句作答。

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先分别分析两篇文章,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再结合理解文段的内容,思考选文中表达的主旨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参考译文】

【甲】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乙】

    沈屯子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病。 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去集市上卖,他心中暗想:竹竿梢头非常锐利,街上行人这么多,一定会有人被戳着剐着的,这该如何是好?回到家后,他更忧郁了,世界上多忧虑的人像这样的吧。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指的是什么?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

【答案】 1)吕氏春秋(或:吕览)

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

3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其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得,得到。之,的。使,使唤。于,在。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句子翻译。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可知这样的意思,是文章中这个传闻发展的过程的意思。故指:丁氏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本题考查主题。寓言的启示或者道理一般是对故事中的人或动物的行为、想法进行讽刺或者表扬。结合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对于故事中那些邻居那种不经调查就胡乱传闻的行为是批评的。因此道理是: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故答案为:吕氏春秋(或:吕览)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

⑶ “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根据语段内容,明确作者、作品。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道理。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只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14课外阅读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 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 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

朱文公: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谥,世称朱文公。熨:中医外治法之一,用药热敷。旋:一会儿。筇:一种竹子,可用来做手杖。勃窣:跛行,一瘸一拐地走。径:就,即。亟:急忙,赶紧。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厚谢     ________

欲追索其诗  ________

2)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未数日,足疾大 未针时。

3)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从他想要追回诗作的做法来看,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他,代道人;只,只是

2)没过几天,腿病发作得非常厉害,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

3)大喜;叹息;为他人着想/有责任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代词,代指道人,古今异义,只,只是。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两句中重点的词有:作:发作;于:比。(3)第一问,道士为朱文公针灸热敷,公大喜;没有几天,朱文公脚病比没有针灸时更严重,且莫知其所往时,公叹息。写出了朱文公的神态变化。第二问,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意思是我不想惩处他,只想追回那首诗,担心他拿着这首诗去害其他人罢了,表现了朱熹是一个为他人着想,有强烈的责任心的人。

【答案】 1)诸葛亮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达到;修养

4)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用意: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启示: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是诸葛亮。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险躁。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翻译。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致:达到。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以:来。养:培养。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故答案为: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修养

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用意: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启示: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课外=文的注释,注意识记和积累。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关键语句。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把握主旨的思想情感,同时要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d9679593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6.html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