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

发布时间:2017-11-07 10:05: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及教材简析

以传统国学幼学教材《三字经》为教学内容。

《三字经》全文1128字,它言简意赅,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讲述历史,介绍知识,鼓励学习,它采用三言韵语,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通俗易懂,有“袖

里通鉴纲目”之称。

二、教学目标

1. 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基本的人文常识、历史知识、人物典范。

2. 通过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教学重点

《三字经》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意蕴,反复诵读,了解文史常识,学习人物典范,并在生活学习中以古代典范人物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行动。

四、具体措施

认真备课上课,不应付,不走过场,把国学教学落到实处。

在读原文的基础上,引入历史故事,联系当今社会生活。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本课程上成一门学生喜欢上、积极学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对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中以之指导自己的行动。

、课时安排

1、人之初——习礼仪 2课时

2、香九龄——应乎中 2课时

3、曰水火——人所同 2课时

4、凡训蒙——迁夏社 2课时

5、汤伐夏——与高齐 2课时

6、迨至隋——若亲目 2课时

7、口而诵——勉而致 2课时

8、犬守夜——宜勉力(+小测验) 2课时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3、理解三字经前八句的内容。

4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了解典故:孟母三迁、燕山教子。

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

授课基本内容

 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3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拓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288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他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得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它《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哪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三字经》人性本善的说法,来自于孟子的思想。

人性的三种理论孟子性本善 荀子性本恶 孔子性无善无恶”。刚出生时,每个人都像洁白的麻,没有任何思想和天性,随着后天的影响,逐渐才有了善恶,就像把麻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会染出不同颜色的布。

  通过故事,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性相近,习相远”,接近,类似;”,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我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呢?我们看看《三字经》怎么说

苟不教,性乃迁”,假如,如果;学习,受教育,管教;”,就会;”,变化

这句的意思是: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教育,学习;”,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一

这句的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我们不在家里学习,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

古人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了吗?我们来看看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以前,古时候;选择;机杼织布的梭子。

请一个同学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断机杼的故事、五子登科的故事。

[大家讨论:孟母为什么要三迁?]

母亲是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她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古时候女人不识字,现在,我们的母亲也一般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对孩子道德的养成,对生活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母亲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从古到今,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父亲的责任。我们来看看,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义方做人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度。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释词与译文:

养:生养,养育。 过:过错,罪过。

惰:懒惰,这里指没有尽到责任。 非:不是。 宜:应当。

生养了儿女而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教育学生但不严格要求,就是老师的懒惰了。孩子不好好读书学习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以后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到老了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1、父母应该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老师应该从严教育学生。那么。学生又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呢?

2、释词与译文:

琢:琢磨。 器:器皿。 方:正当。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刻,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读书学习,就不懂知识和道理。做儿女的从小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向他们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道理。

四、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变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老师教育学生应该从严要求,否则学生就学不到什么知识。而学生更应该人应该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诲,通过努力读书学习,懂得知识和道理。作为学生,他的中心任务就是读书学习。

附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断机杼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

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字经9-16句内容,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了解一些古代星象知识, 感受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博大精深。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教育学生懂得孝悌和感恩。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了解典故: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3、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懂得孝悌和感恩。

授课基本内容:

1、讲解三字经第一段9~16句内容,重点是从孝悌教育孩子们心怀感恩

2、授课内容如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3、组织学生朗读。

教学过程

一、背诵三字经前内容,提问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内容:

1提问每周父母花多长时间陪你们?

(如果,假设你的爸妈很少陪你,你会有什么想法呢?)

我们看看古代的一个同龄人是怎么做的。

2讲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黄香的故事

讲解: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孔融的故事

备注: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

3提问: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是什么在驱使他们?父母,兄长为你做过什么?(善,恩)

引入:感恩。

4、释词与译文: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温:温暖。 执:把握、遵守。 首:首先。 次:其次,第二

弟:通“悌”,尊敬兄长。 见闻:看见、听见

东汉人黄香,九岁就知道替父母暖被窝。这是每个孝敬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的。汉朝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这种尊敬谦让的道理,是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看多听古今做人的道理。学习算术可以知道数量,学习文章可以知道古今道理。从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是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

5深讲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

我们如何去感恩?

讨论: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6孝悌了,就可以做善事了吗?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讲解后两句

联想:学无止境——(数学教育的发展)

科技兴国:请同学们为了理想好好学习各科文化知识。

7 三才者 天地人在这里就是最基本的东西,这一句意思是: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

    三才这个概念,来自于周易的说卦。《易经》里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把天,地,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板书天人合一),现在,随着科技智能的发展,人类逐渐丧失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破坏自然和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越来越盛,从而遭受自然的惩罚,因此天人合一在现代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应着三才,我国古代还有三大(板书:三大 )一说,请大家猜猜是什么?(答案:天大,地大,人大)

讨论:人真的能有天地那么大吗?

    雨果的一句诗: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 人的心灵可以比天地更广阔,人的志向也可以比天地更远大,那么:你的远大志向是什么呢?

8三光者 日月星: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提问:日月星辰有哪些重要作用?(光有什么作用?)人会发光吗?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什么叫实际上最早的意思是渔网上面那根最粗的绳子。打鱼的网撒下去,有一根最粗的绳子,下面串着一根根网眼线。拎着这根绳子一撒,网就撒出去了,一收就能把网给收回来了。三纲就是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后面十义会提到,此不作详细讲解)

9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四季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彩,对于自然我们也要心怀感恩之心(与上节课的感恩主题相呼应)

补充:黄帝制历法:黄历。 二十四节气歌 数九歌

10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四、朗读背诵今日所学。

 五、小结: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和师长有恩于我们,我们应该要懂得感恩,懂得孝敬尊重他们。让我们胸中常怀感恩之心吧!

开始,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中三才 三大 “三光” “三纲”“四季”“四方”的重要概念,了解到天人合一”的思想。

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诵读《三字经》的新句子:曰水火,木金土此十义,人所同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概念: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五常,五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五伦、十义。

3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学习古人做人的五项原则“五常”。

2、背诵本节课所学的原文。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授课基本内容

诵读《三字经》里的新句子:曰水火,木金土此十义,人所同

解释 五行 十天干 十二地支 五常 六畜 七情 八音 九族 五伦 十义

课前准备:本节课讲授的新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了解孩子们对上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导入:<<三字经>>讲完,自然要接着讲 七““八”“九”“十”

二、诵读新句子:

要流畅的诵读出来

三、解释概念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起源于非常朴素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古人用五行的观念来解释变幻无穷的一切事物,对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影响非常大,现在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比如福娃的设计就包含五行的元素)。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

还对应一定的时间段。

五常:为人处世方面五种最重要的东西:仁指仁爱宽容,义指得体,礼指中正谦虚恭敬,合乎规范,智指有才能明道理,信指专一守信。智和信要以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成为优秀的品质,所以说不容紊。这五种品质现在仍然重要吗?(可以请孩子们联系实际生活讲一讲补充故事:《情同朱张》

六谷:人们种植的几种粮食作物:稻:即大米;梁:高粱,小(粟);菽:大豆;黍:黄米(粘的);稷:黄米(不粘的);麦:大麦,小麦;人们常说的五谷是更早的提法,没有包括稻,因为很古的时候北方没有稻子。现在人们讲“五谷”指稻、黍(小米)、菽(豆类)、麦、稷

六畜: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对动物世界的认识程度,先后把马、牛、羊、 鸡、狗和猪进行饲养驯化,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成为家畜。补充故事:伏羲与六畜的来源。

讨论:六畜的作用分别是什么?马的作用已减弱,其他几样还是很重要哦。

七情:喜悦,愤怒,哀伤,恐惧,喜爱,憎恶,欲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七种情感,要正确对待。请学生上台表演这种情绪,并说说感受到这七种情绪的事情。

八音: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分类法,以制成乐器的材料为分类标准,始于周朝。匏:葫芦制作的吹奏乐器,比如笙;土:陶土制作的乐器,比如埙;革:皮革制作的乐器,比如鼓;木:木头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木鱼;石,玉石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磬;丝:通过丝弦发声的演奏乐器,比如琴,瑟;竹:竹制乐器,如笛子,箫

吹牛皮的来历:牛皮与八音有关,是指鼓,吹牛皮就是指吹鼓,所以吹牛皮的本意是讲的事不搭调,是否夸大事实倒在其次。补充:高山流水的故事

九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关系: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古时候,一个人如果犯了罪,可能要株连九族

五伦十义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古代,现代是首长与兵的关系),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最基本的关系。五伦之中每一伦都是一体两面,五对十面就是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也就是十条义理的意思。

1、“父子字面意思理解为父亲和儿子,延伸的意思即是父母子女,也就是家庭关系,占一个恩字,父要念子之恩,子女是祖先的遗德,是自己的分身,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同样,子女要感父母之恩,父母有养育之恩,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的再造。父子双方都能知恩报恩,就是父慈子孝,这是自然的。

提问:为什么先讲父母子女的关系? 教授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提问学生:你是如何孝顺父母的?

2、夫妇即是夫妻,夫妇之间是一体,占一个从字,两人不背逆谓之从,也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夫唱妇随,妇唱夫随。如果夫妻之间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旁人(当着孩子或外人),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不能拆台,有分歧、有意见回去再讨论。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这就是夫和妻顺。

提问:你的父母相处和谐吗?

3、兄弟之间是一体,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可以举学生中的例子)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能兄友弟恭,兄弟之间自然就会和睦友爱,父母看到必然欣慰欢喜。

4、朋友之间是一体,朋友之道讲究信与谊二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但是朋友相处切记要知止,要恰到好处,要保持距离。并非朋友有错误,你也不指出他。所以孔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孔子在《论季氏篇》中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你交的朋友讲直话、能原谅人、知识渊博,就是益友;反之,你的朋友性格怪异、个性软弱、专门说你爱听的话,就是损友。

讲述一个半朋友的故事。一个父亲教育自己的儿子如何交朋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了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自己的儿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做你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做你的半个朋友。

那个父亲的临终告诫,不仅仅让他儿子,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交友的真理:你可以广交朋友,也不妨对朋友用心善待,但绝不可以苛求朋友给你同样的回报。善待朋友是一件纯粹的快乐的事,其意义也常在此。如果苛求回报,快乐就大打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时隐伏。当然,偶尔你也会遇到善待你的人,你该庆幸那是你的福气,但绝不要认定这是一个常理。因为人生只有一个半朋友。

提问:学生认为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5、君臣之间是一体,原则是君敬臣忠,做领导的要尊重你的部下,做属下的要忠于自己的本位,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敬在内心,忠在行为,二者都不在嘴上,花言巧语没用。孟子在《离娄篇》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五伦十义,就是做人的十条大道,也是支撑一个人命运的十根柱子。明道才能行道,行道才能立命,命轮竖立起来了才能运转。不明道、不行道,十根命柱都倒了,你的命运会是什么结局,就不言而喻了。

再次集体诵读一遍

四、小结:这几句介绍了组成万物和为人处世的五种重要的东西,以及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六种重要主食和家畜、人与生俱来的七种情感

五、学生读背背诵本节课所学原文。

附故事《情同朱张》 :起初,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器重他,把他当做朋友对待,于是就握着朱晖的手臂说:我想把妻子儿女托付给先生。朱晖认为张堪是前辈,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张堪死后,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救济。朱晖的小儿子觉得奇怪,问道:父亲张堪和您不

是朋友,平常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奇怪啊。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铭记在心上了。

附: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名琴艺十分高超的乐师,名为俞伯牙伯牙有一位特别了解他的朋友,名叫钟子期。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不绝。但是很少有人能每次都准确地道出伯牙弹琴的心意,而唯独钟子期可以做到这点。
一天,伯牙弹琴给钟子期听。伯牙弹《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时,心中想到了挺拔的高山,琴声就像一座雄伟的山川竖立在听者耳旁。钟子期陶醉在其中,听后拍手赞叹道:伯牙,你弹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犹如一条翻滚着的江水流进了听者的心中。钟子期听后高兴地说道:真是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面前流过。伯牙感叹道:钟子期真是我俞伯牙的知音呀!
可惜,这件事过去几年后,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这世上唯一的知音去世了。伯牙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钟子期死后,伯牙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屋中弹钟子期生前最爱听的《高山流水》。听着自己弹的曲子,伯牙仿佛又听到了子期一句句赞赏的话语。伯牙想:子期死了,谁又能说出我的心意呢?那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呀!想完,他又爱惜地抚摸着琴,心里暗暗地说:伙计呀,跟随了我这么多年,一下子失去了你,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但是,子期已经去世了,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了解我了,留着你,也许没有什么用了,不如去陪我的知音吧!说完咬咬牙,长叹一声,便把自己心爱的琴的一声摔碎,决定终身再也不弹琴。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凡训蒙——迁夏社的准确理解,每个字的确切解释;

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知道三皇来历,炎黄子孙的概念;

3、引导学生认知华夏子孙的归属感,民族荣辱的共同感。

教学重点:

了解四书五经,中华民族的世系沿袭历史,古老而美好的神话,读背本节课所学原文。

教学难点: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授课基本内容:

凡训蒙,需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积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听人提到四书五经,古人参加科举考试,四书五经是考试的主要内容,那么,它究竟是指哪四书哪五经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的相关内容。

二、诵读新句子

能够熟练诵读

三、解释概念

1、《小学》:宋代朱熹编写的一部书,适合初学者学习。

2、“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

3、“五经”:指《诗》《书》《易》《礼》《春秋》,加上后来的《乐》称六经。

这是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

4、三皇: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

伏羲氏,制定文字,绘制八卦,文明之祖。第一位君王。

神农氏:号炎帝,姜姓,太阳神,制作农具,始种五谷,开创了农业。

黄帝:轩辕氏,姬姓,开始制作衣裳,制定各种礼仪规范。

——至今,全世界的华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就是由此而来。

5、尧舜禹:

唐:尧,上古功德最高的帝王之一,后将王位贤让给舜。

虞:舜,皇帝的裔孙,后将王位让给禹。

禹:因治理洪水有功,受舜的禅让,当了夏朝的皇帝。

6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唐尧)、舜帝(虞舜)称为五帝

7、汤:商汤王,他推翻夏朝后当了皇帝,改国号为商,史称商汤王。

8、周文武:继商朝之后的周朝,有文王和武王两个君王。

9、家天下:夏禹王把王位传给儿子,就是家天下,从此直到清王朝,中国的历代都是“家天下”

四、讲释文意:

凡训蒙,需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凡是教导刚刚入学的儿童读书,必须讲清楚每个字义,解释明白每句话,教会儿童读书时懂得断句。一个读书学习的人,求学的初期首先要把《小学》学透,然后可以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积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论语》这本书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孟子》这部书共分七篇,内容讲的是品行修养、仁爱道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中”为不偏的意思,“庸”为不变的意思。《大学》的作者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读通了《孝经》,读熟了“四书”,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诗》《书》《易》《礼》《春秋》,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从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王,被后人尊称为“三皇”。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两位帝王,他们互相谦逊礼让,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人,两位帝王统治时代被称为太平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夏朝的开君王是禹,商朝的开君王是汤,周朝的开君王是周武王,这几个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夏禹王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使天下成为一家的天下。夏朝延续了四百多年,最后被汤所灭。

五、讲故事

神农尝百草 黄帝战蚩尤 尧位传舜 三过家门而不入

舜帝南巡:娥皇女英,湘妃竹。

六、学生读背背诵所学原文

神农尝百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湘妃竹的传说

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以致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舜帝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恶龙祸害百姓的消息,饭吃不好,觉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害解难,惩治恶龙。

舜帝有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又身为帝妃,但她们深受尧舜的影响和教诲,并不贪图享乐,而总是在关心着百姓的疾苦。她们对舜的这次远离家门,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为了给湘江的百姓解除灾难和痛苦,她们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离愁别绪欢欢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着他征服恶龙、凯旋的喜讯,日夜为他祈祷,早日胜利归来。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燕子来去了几回,花开花落了几度,舜帝依然杳无音信,她们担心了。娥皇说:“莫非他被恶龙所伤,还是病倒他乡?”女英说:“莫非他途中遇险,还是山路遥远迷失方向?”她们二人思前想后,与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讯,见不到归人,还不如前去寻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着风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寻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们终于来到了九嶷山。她们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找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径。这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翠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她们感到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乡亲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们:“这便是舜帝的坟墓,他老人家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帮助我们斩除了九条恶龙,人民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可是他却鞠躬尽瘁,流尽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这里了。”原来,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为他修了这座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为之感动了,它们朝朝夕夕地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夺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坟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实情后,难过极了,二人抱头痛哭起来。她们悲痛万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们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睛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泪来,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睛,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 熟练诵读《三字经》的新句子:“汤伐夏——与高齐”。

2、 了解中华民族的世系沿袭历史

3、 让学生记住各个朝代的基本信息、重要人物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的世系沿袭历史对这一阶段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记忆,道理的领会。

教学难点:朝代更替是历史规律,这能促进社会进步。

授课基本内容: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三皇五帝→夏→商→周。

三皇: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唐尧)、舜帝(虞舜)称为五帝

二、诵读新句:熟练诵读

三、讲解新句:

汤:商汤王,商朝开君主。 夏:夏桀(jiē)王,夏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纣(zhòu):殷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

周武王:文王之子,伐纣而得天下,建都镐(hào)京,国号为周。

周辙东:周平王(周幽王之子)将国都从西北的镐京东迁到洛阳。

游说(shuì):说客,奔走于各国,凭口才劝说君王采纳他的主张的人。

汤王讨伐夏桀王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延续六百多年,到纣王时灭亡。

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游说各种主张的人开始大行其道。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时又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

梳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春秋晚期,吴越争霸。前5世纪初吴王夫差灭越称霸,后越王勾践灭吴称霸

赢秦氏:赢政,先后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史称秦始皇。

二世:指秦始皇的儿子胡亥。

楚汉:楚,指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汉,汉高祖刘邦。

王莽:汉元王的皇后的侄子,官至宰相,用毒酒杀害了孝平帝,自立为皇帝。

光武:光武帝刘秀,刘邦的第九世孙。

东汉:汉光武帝中兴以后的汉代称为东汉,此前的称为西汉。

献:汉献帝,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

魏:曹操的儿子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帝位,建立魏国。

蜀:刘备建立的国号。 吴:孙权建立的国号。

两晋:西晋和东晋。

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秦朝传到第二世时被推翻,天下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的基业。汉朝的帝位传到孝平帝时被王莽篡夺。

汉光武帝推翻王莽的新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汉室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又被司马懿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都建在金陵。与南朝同时存在而统治北方的王朝称为北朝,即北魏。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高洋灭亡,建立了北齐;西魏被宇文觉灭亡,建立了北周。

梳理:三皇时期→五帝时期→夏→商

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

↗西魏→北周

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北朝→北魏→东魏→北齐

:南朝(宋→齐→梁→陈)

四、讲故事:

商汤伐桀、愿者上钩、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孔子师项橐。

秦始皇修长城、孟姜女哭倒长城、焚书坑儒、楚汉之争、昭君出塞

讲授:

通过长城、兵马俑引出秦统一六国。简要介绍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都做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但秦始皇也有他的过,那便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一生可谓建功立伟业,那么到了他的儿子胡亥这里,又到了灭亡的时候。农民起义在先,刘邦项羽举兵在后,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反目,开始了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秦灭亡。秦亡之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谁来执掌国家政权,成为亡秦主力项羽和刘邦两个集团的主要矛盾。根据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自然要求践约称王。项羽虽不是先入关者,但是在歼灭秦军主力、推翻秦朝统治的战争中,实际上发挥着主要作用。他以定天下者自居,认为楚怀王是项梁所立,没有战功,无权主约。不久,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做皇帝,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汉,史称西汉;强调都城定在长安,长安为六大古都之一。汉朝发展繁荣,之前的朝代都是局限于中原地区,汉朝已开始与外国交往。最著名的与外族交往的事例就是昭君出塞。

总结:回顾我们今天讲得内容。我们知道一个武侠电影里常说的话,这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要经营好一个国家以及它的人民,就一定要是一个贤德的人。

五、朗读背诵:背诵原课文

六、作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故事都被后人编成了成语,将以下成语留给学生自己课下搜索,了解故事内容。

退避三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毛遂自荐、悬梁刺股、一鼓作气、千金买骨、

惊弓之鸟、高山流水、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故事《愿者上钩》

姜太公又称姜尚,字子牙,东海上人。他是周倾商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的开国元勋,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政治家,被称为周师齐祖”“百家宗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来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县)住了下来。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姜子牙钓出的可谓是一条王候大鱼
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

附二:《武王伐纣》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商朝的灭亡,就带着家眷逃离了朝歌,隐居起来了。

周武王得知商朝王室的情况,知道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商朝的气数已尽,于是便正式出动了复仇大军。武王的军队有兵车三百乘、精兵五万人,由周武王和军师姜尚统帅,一路向东进发。

周军正在前进,忽然被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拦住了去路。武王和姜尚上前一问,才知道两人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是北方的孤竹国人,原是仰慕武王的德政前来投奔的,听说周军要去灭商,认为臣子不能犯上,因此要武王罢兵。姜尚见是两个不识时务的迂老头,便不和他们争论,只叫士兵将他们拉开后,便命令军队继续前进了。

 周军于当年年底来到黄河边。黄河正好封冻,大军踏冰渡河,顺利地抵达孟津。四方诸侯闻讯,也都纷纷带了军队赶到孟津与周军会师。

第二年初,周军的五万精兵与号称八百路诸侯的联军浩浩荡荡地继续东进,二月上旬便抵达了朝歌附近的牧野(在今河南汲县)。周武王在牧野与各路诸侯誓师。誓师大会上,武王历数了纣王的暴政与罪状,宣布自己是奉天命出师伐纣,同时规定了作战的纪律——不准抢劫骚扰百姓,不许杀害俘虏,勇敢杀敌者有奖,临阵逃脱或后退者处死。

誓师以后,伐纣大军便以高昂的士气准备进攻朝歌。这时纣王才着慌起来,连忙组织军队抵抗。但朝歌的守城军队不多,他只好临时抱佛脚,将城内的大批奴隶和前几年与东夷的战争中抓来的俘虏统统武装起来,开往前线。纣王亲自率领这支号称有七十万人的杂牌军,来到牧野与武王的联军对阵。

两军在数量上虽然很悬殊:联军总共不超过十万人,而纣王的商军有七十万,但联军精神抖擞、士气旺盛,而纣王军队中的奴隶和俘虏则恨透了这个君,巴不得他失败。更加可悲的是,纣王到这时还耍小聪明,他让奴隶和俘虏们冲在前面,自己的士兵只在后面压阵督战。于是,两军一接触,战场上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举着戈矛,调转身去,杀向纣王自己的军队。商军的前队倒戈,再加上周军的勇猛冲杀,纣王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纣王在几个亲信的保护下返身逃进朝歌,还未来得及关闭城门,周军已潮水般冲了进来。

 纣王见大势已去,便逃到鹿台上,点火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

 周武王灭纣以后,在离丰京二十五里外的沣水东岸,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新都,定名为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宣布自己为天子,并尊他的祖宗古公父为太王,祖父季历为王季,父亲西伯昌为文王。从此便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孔子师项橐

话说孔子曾经拜过一位七岁孩童为师。 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板书配合),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 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 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拱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驾着车绕道走了。

这一故事在我们三字经后面的劝学部分还会再次学到。它不仅反应了古代儿童的聪明好学,更反应了古代人的求学态度。孔子这样的圣人都可以为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而躬身,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呢?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我们后世创造了众多宝贵遗产。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物理等方面就已十分优秀。《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它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哈雷彗星在古代被认为是不详的物体,又被称为扫把星,每76年才能看见一次。我国建筑业的祖师爷鲁班也是春秋末年人,他为人们创造了许多生产工具,如锯、刨子、石磨、木鸟、云梯、立体石刻地图。现在建筑业还会颁发鲁班奖给建筑业的优秀人士。鲁班的妻子云氏也是能工巧匠,据史书记载,伞就是她发明的。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传承,树立民族意识、爱国意识。

3让学生记住各个朝代的基本信息、重要人物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对这一阶段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记忆,道理的领会。

教学难点对于朝代更替以及众多事件和人物的记忆。

教学基本内容: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

并中国,兼戎狄。明太祖,久亲师。

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

迨崇祯,煤山逝。清太祖,膺景命。

靖四方,克大定。至宣统,乃大同。

十二世,清祚终。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数出从三皇时期到南北朝的历朝历代。隋朝、唐朝、北宋的开国皇帝分别是谁?(杨坚、李渊、赵匡胤)

五代是哪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与南宋同时存在的北方国家是哪两个?(辽、金)

二、诵读新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讲释新句:

迨:等到。 隋:隋文帝杨坚,北周隋王,后废北周静帝而称帝,建立隋朝。

一土宇:统一天下。 唐高祖:李渊,隋朝官员,进爵为唐王,反隋建唐朝。

义师:仁义的军队。 梁:朱温曾在唐朝做官,封梁王,后灭唐建立后梁。

唐:朱邪灭梁,建国号为唐,称后唐。 晋:石敬塘灭后唐,建后晋。

汉:刘知远侵入中原,建国号汉,称后汉。 周:郭威篡后汉,建后周。

炎宋:赵匡胤追随后周世宗,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禅:帝王让位给别人。 辽:胡人耶律阿保机改契丹国称辽。

元:元世祖忽必烈,蒙古族,是元朝的建立者。

绪:世系。 歇:停息。 莅:到。 兼:兼并。

戎狄: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 祚:皇帝的皇位。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 久亲师:长时间亲自率领部队。

方:才。 祀:祭祀。 迁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

嗣:继承。 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年号崇祯。

廿:二十。 兹:这。 载:记载。 治:治理得好。

乱:无秩序,不太平,治理得不好。 实录:真实的记载,指史书。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天下大乱,隋朝很快就灭亡了。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的基业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唐朝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统治了近三百年。到唐哀帝被梁王朱温所灭,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缘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

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承了十八个皇帝。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宋分为北宋和南宋,与南宋同时存在的北方的辽国、金国,他们的首领都自称皇帝,后来金国消灭辽国时,南宋依然存在。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

并中国,兼戎狄。明太祖,久亲师。

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国。金国终结,宋朝同样也被元朝消灭。蒙古人入主中原,兼并了少数民族地区,统治了九十年后元朝被消灭。

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

迨崇祯,煤山逝。清太祖,膺景命。

明太祖朱元璋率领军队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统一全国,定都在金陵。他的王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而朱允炆只当了四年的皇帝。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即位后,把国都迁往北京。明朝直到崇祯皇帝时,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至宣统,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

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 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二十二史全在这里了,它记载了各个王朝稳定与动乱,君主的成败与兴衰。

读历史的人,应该仔细考察各朝各代君王名臣的纪传实录,研究通晓古今事件的因果,如同亲眼所见一样,从历史这面镜子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梳理:三皇时期→五帝时期→夏→商

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

↗西魏→北周

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北朝→北魏→东魏→北齐

:南朝(宋→齐→梁→陈)

→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辽国、金国

→北宋→南宋————(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讲故事:

“罄竹难书”的由来、赵匡胤陈桥兵变、莫须有冲冠一怒为红颜

五、朗读背诵:背诵原文。

六、作业

1、背诵原文。

2、课下搜索下列成语,了解故事内容。

相关故事

“罄竹难书”的由来

隋朝的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无道的暴君。他的荒淫无道激起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有一个人叫李密,因参加了起兵反隋的谋划而被捕,在押送的途中逃脱。后来他辗转到了瓦岗起义军的军中,帮助瓦岗起义军的头领翟让联合各地起义军势力,使起义军势力发展到几十万人。瓦岗起义军打到洛阳时,为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彻底摧毁隋朝政权,起义军曾发布了一篇讨伐杨广的告示,告示中列举了杨广残害百姓的十大罪状,告示中写道:“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为竹简,也写不尽杨广的罪状;放出东海的水,也洗不尽杨广的罪恶。这就是成语“罄竹难书”的由来。

赵匡胤陈桥兵变

后周末期,朝廷十分衰微,赵匡胤决定取而代之。他先向皇帝假装说北方契丹人入侵,皇帝任命赵匡胤统率大军,开往前线迎战。赵匡胤到达陈桥安营扎寨,按商量好的计划,赵匡胤让其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去鼓动将士。他们四处放风说:“如今皇帝年幼,强敌入侵,国将不保。”将士们纷纷起来,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的驿馆,高呼“万岁”。赵匡胤装作酒醉不醒,心里却非常高兴。外面涌进来很多人,他们跪在地上高呼“万岁”,并且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请求赵匡胤不要推辞。赵匡胤装作极不情愿。赵匡胤进京后,正式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宋都城仍为开封。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宋王朝,赵匡胤被称为宋太祖。

莫须有

南宋时候,金国的兀术带兵入侵中原,岳飞带领他的岳家军很快就击败了金兵的进攻。在这之后,他决定渡过黄河继续向前追击。金国的兀术看到形势对金国十分不利,就秘密地写信给宋朝的奸臣秦桧,要他想方设法把岳飞害死,宋与金讲和。于是秦桧为了达到杀害岳飞的目的,竟然无中生有地诬陷岳飞谋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一起关进监狱。这时候,同是抗金将领的韩世忠心里对此事十分不满意,为岳飞父子感到不平,他就跑去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谋反,你有什么证据吗?”秦桧无耻地说:“这件事证据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信服?”但是岳飞父子仍然被皇帝召了回来,秦桧阴险地把他们杀害了。

冲冠一怒为红颜

明末时,闯王李自成将攻占北京,吴三桂奉朝廷派遣出守山海关,当时有人将名妓陈圆圆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她疼爱有加。

后来李自成攻下了北京。这时,吴三桂的父亲吴骧为了阻止李自成,便决定将陈圆圆献给李自成,而一路过关斩将的李自成,则要吴骧劝吴三桂投降。

吴三桂在知道父亲向他招降后,原本有些心动,后来听说陈圆圆已成为李自成的妾,一怒之下,决定亲自南下攻打李自成。

一场大战后,李自成眼看形势极为不利,便将吴骧杀了,接着又要杀陈圆圆。陈圆圆向李自成献计,要他西逃,李自成才放了陈圆圆。而吴三桂虽然收复了北京,但清兵也在这时入了关。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七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古人勤学故事。

3、背诵本节课所学原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背诵本节课所学原文。

教学难点

对孔子师项橐、赵普读《论语》、苏洵小时不想读书的理解。

教学内容:

维。朝 斯。

橐。古 学。

论。彼 勤。

简。彼 勉。

股。彼 苦。

雪。家 辍。

角。身 卓。

七。始 籍。

迟。

二。对 士。

异。尔 志。

诗。泌 棋。

奇。尔 之。

琴。谢 吟。

敏。尔 警。

岁。举 字。

仕。尔 致。

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讲解新句:

1、解释字词:

惟:思维。 斯:这,这里。 仲尼: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师:以……为师。 项橐:春秋时鲁国人,孔子曾拜七岁时的他为师。

鲁论:指《论语》。 彼:他。 既:已经。 仕:做官。

披蒲编:汉代路温舒家贫,用蒲草编席,借《尚书》抄录席上阅读。

削竹简:公孙弘家贫,削竹片为竹简,抄录借《春秋》抄录于上阅读。

梁:房梁。 股:大腿。 不教:指没有教导督促他们的人。

如:像。 辍:停止。 尔:你们。 宜:应该。

梁灏:宋代人,最喜爱读书,不中状元,誓不甘心,到八十二岁才中状元。

对:回答,对话。 大廷:朝廷。 魁:首。 莹:祖莹,北齐人。

泌:唐朝李泌,后任四朝宰相。 颖:聪颖。 悟:领会,领悟。

效:效仿。 正字:官名。 勉:勤勉。 致:达到。

2、解释句子:

维。朝 斯。

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橐。古 学。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论。彼 勤。

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简。彼 勉。

西汉时路温舒把借的《尚书》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借的《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股。彼 苦。

晋朝的孙敬读书至深夜,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没有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雪。家 辍。

晋朝人车胤家贫,夜里没有灯油,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求学读书却没有停止。

角。身 卓。

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有空就读。他们虽然劳作很辛苦,但仍然坚持读书学习。
七。始 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迟。

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早思进取,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二。对 士。

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异。尔 志。

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你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诗。泌 棋。

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奇。尔 之。

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琴。谢 吟。

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敏。尔 警。

象那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你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醒努力学习
岁。举 字。

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唐明王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仕。尔 致。有 是。

那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却已经身为朝廷官员,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你们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三、讲故事:孔子师项橐才女蔡文姬

孔子师项橐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设教于鲁国之西。一日率诸弟子御车游赴秦国之地,路逢数儿嬉戏,中有一儿不戏。孔子驻车问曰:“独汝不戏,何也?”小儿答曰:“凡戏无益。衣破难缝,上辱父母,下及门中,必有斗争。劳而无功,岂为好事,故乃不戏。”遂低头以瓦片作城。

孔子责之曰:“何不避车乎?”小儿答曰:“自古及今,为当车避于城,不当城避于车。”

孔子乃勒车论道,下车而问焉:“汝年尚幼,何多诈乎?”小儿答曰:“人生三岁,分别父母,兔生三日,走地畎亩,鱼生三日,游于江湖。天生自然,岂谓诈乎?”

孔子曰:“汝居何乡何里何姓何名何字?”小儿答曰:“吾居敝乡贱地,姓项名橐,未有字也。”

孔子曰:“吾欲共汝同游,汝意下如何?”小儿答曰:“家有严父,须当事之,家有慈母,须当养之,家有贤兄,须当顺之,家有弱弟,须当教之,家有明师,须当学之,何暇同游也?”

孔子曰:“吾车中有三十二棋子,与汝弈博,汝意下如何?”小儿答曰:“天子好博,四海不理,诸侯好博,有妨政纪,士儒好博,学问废驰,小人好博,输却家计,奴婢好博,必受鞭扑,农夫好博,耕种失时,是故不博也。”

孔子曰:“吾欲与汝平却天下,汝意下如何?”小儿答曰:“天下不可平也,或有高山,或有江湖,或有王侯,或有奴婢,平却高山,鸟兽无依,填却江湖,鱼鳖无归,除却王侯,民多是非,绝却奴婢,君子使谁?天下荡荡,岂可平乎?”

孔子曰:“汝知天下,何火无烟,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雄无雌,何雌无雄,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何为不足,何为有余,何城无市,何人无字?”小儿答曰:“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枯树无枝,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土牛无犊,木马无驹,孤雄无雌,孤雌无雄,贤为君子,愚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余,皇城无市,小人无字。”

孔子曰:“汝知天地之纲纪,阴阳之终始,何为左,何为右,何为表,何为里,何为父,何为母,何为夫,何为妇,风从何来,雨从何至,云从何出,雾从何起,天地相去几千万里?”小儿答曰:“九九还归八十一,是天地之纲纪,八九七十二,是阴阳之终始,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夫,月为妇,东为左,西为右,外为表,内为里,风从苍梧,雨从郊市,云从山出,雾从地起,天地相去有千千万万余里,东西南北皆有寄耳。”

孔子问曰:“汝言父母是亲,夫妇是亲?”小儿答曰:“父母是亲,夫妇不亲。”孔子曰:“夫妇生则同衾,死则同穴,何得不亲?”小儿答曰:“人生无妇,如车无轮,无轮再造,必得其新,妇死更索,又得其新,贤家之女,必配贵夫,十间之室,须得栋梁,三窗六牖,不如一户之光,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父母之恩奚可失也。”

孔子欢曰:“贤哉贤哉。”小儿问孔子曰:“适来问橐,橐一一答之,橐今欲求教夫子一言,明以诲橐,幸请勿弃。”小儿曰:“鹅鸭何以能浮,鸿雁何以能鸣,松柏何以冬青?”孔子答曰:“鹅鸭能浮皆因足方,鸿雁能鸣皆因颈长,松柏冬青,皆因心坚。”小儿答曰:“不然,鱼鳖能浮岂皆足方,虾蟆能鸣岂因颈长,绿竹冬青岂因心坚。”小儿又问曰:“天上零零有几星?”孔子答曰:“适来问地,何必谈天?”小儿曰:“地下碌碌有几屋?”孔子曰:“且论眼前之事,何必谈天说地。”小儿曰:“若论眼前之事,眉毛中有几枝?”孔子笑而不答,顾谓诸弟子曰:“后生可畏,焉能求者之不如今也。”于是登车而去。

诗曰:休欺年少聪明子,广有英才智过人。

   谈论世界无限事,分明古圣见其身。

才女蔡文姬

东汉的学者蔡邕,有个能分辨琴音的女儿蔡文姬。

有一次,蔡邕在弹琴自娱时,突然一根弦断了,正在一旁看书的蔡文姬便对蔡邕说:“爹,是不是第一根弦断了?”

蔡邕见蔡文姬并未回头,竟能听出是哪根弦断了,大感惊异,心想,这可能只是巧合吧!便故意又弄断了一根弦,蔡文姬便又对父亲说:“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文。

2、理解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角”的意思,把其故事讲给低年级小朋友听。

3、课外查阅分别有关梁灏、祖莹、李泌、蔡文姬、谢道韫、刘晏的传说故事。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八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努力学习,增长才智,学以致用,做有用之人。

2、懂得“人不学,不如物”的道理。

3、背诵本节课所学原文。

教学重点:

1、树立努力学习,增长才智,学以致用,造福于人的思想情感。

2、背诵本节课所学原文。

教学难点:对“光于前,裕于后”的准确理解。

教学内容:

晨。苟 人。

蜜。人 物。

行。上 民。

母。光 后。

赢。我 经。

益。戒 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背诵上节课所学原文。

二、讲解新句:

1、解释字词:

司:掌管。 苟:如果。 曷:疑问代词,何。

壮:指壮年,指三四十岁。 致:送,达,奉献。 泽:恩惠。

显:显耀。 光:光耀。 裕:富足。 遗:送,赠。

籝:竹编的箱子。 一经:指这本《三字经》。 戒:告诫、警告。

2、解释句子:

晨。苟 人。

狗会替人守夜看家,鸡在每天清晨天亮时唱鸣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蜜。人 物。

蚕吐丝以供我们做纺织,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没有本领和知识,还不如动物。

行。上 民。

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母。光 后。

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因你而得到荣耀,给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后代做出了好的榜样、带来了富裕。

赢。我 经。

别人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满箱,而只有一经教导子女,希望他们能努力读书学习,长大后成为有作为的人。

益。戒 力。

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玩耍嬉戏,一定会后悔的,应该加倍勤勉努力。

三、讲故事:

铁杵磨成针

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但是小时候读书并不用功。 有一天,他的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于是他干脆不读了,把书一扔就溜出去玩。
李白快乐地跑着,忽然,他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便蹲了下来,傻傻地看了好一阵。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后来,李白忍不住了,问道:
“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
“我在磨一根针来缝衣服。” 老奶奶头也不抬,专心地磨。
“磨针?” 李白更加奇怪了,“这么粗一根铁棒怎么能磨成针?!”
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孩子,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对呀 ! 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读书不也是这样吗!”
于是他便立刻转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地读,从此也不再敢偷懒了。后来他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铁杵磨成针”这个成语就是比喻只要长期努力不懈,再难的事也能成功的。这个成语也说成“只要工夫深,铁 杵磨成针”。
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是个很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 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学习,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吗? 因此同学们,无论我们的才华、天资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呀!加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文。

2、同学交流: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要实现理想现在应该怎么做?

《三字经》知识竞赛试题

一、按原文填空(共30分,每小题3分)

1、人之初, 。性相近,

3 ,不成器。人不学,

2、养不教, 。教不严,

4、首 ,次 。知某数,识某文。

5、头悬梁, ,彼不教,自勤苦。

6、如囊萤,如映雪。

7、犬 ,鸡 。苟不学,曷为人。

8、蚕 ,蜂 。人不学,不如物。

9、扬名声,显父母。

10、汤 ,国号商。周武王,始

二、知识性填空30分,每小题3分)

11、孟母三迁讲的是 的母亲为引导儿子好好学习,曾三次迁徙住处,最后在一所 附近定居下来。

12、五子登科这个成语出自一个真实故事,是说 的五个儿子先后都中举,后来都成为名臣。扇枕温席、孝敬父母的是东汉人

13、谁说女子不如男,汉代的 博学有才,通晓音律;晋代的 幼年时就才思敏捷,吟出描绘大雪的佳句,因此她俩被称为历史上才女的典范。

14、五行是指 、水、火、

15、五常是指 、礼、智、

16、“五谷丰登”中“五谷”是指稻、菽、麦、黍、稷。“菽”的意思是 ,“登”的意思是

17、六畜是指马、 、犬(狗)、豕(猪)。

18、七情是指喜、怒、哀、乐、

19、五伦是指五对人际关系,即 、君臣、朋友。

20、中国历史上秦朝灭亡后进入 朝,开国皇帝是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20分,每小题2分)

21、八音是八种声音。

22、“株连九族”中“九族”是指与犯罪人有亲缘关系的九个家族。(

23、十义是指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十条为人原则。

24、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

25、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

26、三皇是指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

27、五帝是指帝喾、黄帝、炎帝、尧帝、舜帝。

28、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9、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

30、“囊萤映雪”中囊萤说的是孙康,映雪说的是车胤。

四、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共10分,每小题5分)

3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32、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五、简答题10分)

33、世界上的华人都自豪地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的说法有什么来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a4986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4.html

《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