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散文阅读方法及例题分析

发布时间:2012-06-03 22:36: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叙事类散文复习技巧

1 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 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4 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 能就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写作特色等作初步的鉴赏品评,提倡多角度有个性地理解。

6 由文章的感情观点、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产生联想和创新

现代文阅读考察中,先考察对文章整体阅读的宏观把握和感受,在考察细微之处的字词句的具体理解和运用;最后考察级和自身实际的延伸阐发。其中既有对阅读方法的评估,又有对学习习惯的展示和量化。

备考指南]

1.抓住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理清脉络。

2.掌握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叙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作用:埋下伏笔,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避免叙述的平直呆板。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

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作用:衬托文章的中心内容,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或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

3.熟悉各种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记叙是叙事类散文基本的写作方法。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亲切、真实。第二人称:直接,拉近距离,面对面。第三人称:灵活自由,叙述空间大。)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与人、事、物上,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抒情的作用在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结尾的议论。

4.关注剪裁的详略 记事、写人、绘景详写的必定是为突出主题和人物思想性格来服务的。

5.紧抓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抓住人物的外貌(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侧面、细节描写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人物容貌、体态、衣着。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揭示人物性格;

神态描写:描写人物的神情、姿态等:表现人物××心理、××思想性格等。

语言描写:描写人物的话语: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进行细致的描绘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6.品味环境描写,揣摩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主要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B、渲染某种环境气氛。C、衬托人物心情。D、推动故事情节的情节。自然环境描写作用:A、烘托人物的心情。B、表现人物的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C、起到突出中心主旨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角度:视觉、嗅觉、触觉、听觉、感觉。

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理清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记叙文组织和串联材料的纽带。常见叙事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事件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③时间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④地点线索: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⑤物品线索:以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⑥感情线索:以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如何找线索: 文章的标题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线索的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是文章浑然一体。

8. 记叙文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及作用

①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事物的一些特性,赋予事物以一定的象征意义,委婉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马说》《海燕》、《爱莲说》等。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或含蓄的情感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②烘托(正面和侧面):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如《口技》、中描写观众的反映;《爱莲说》中写菊花和牡丹。

作用:通过描写……从侧面(正面)烘托,突出人或物的××特征(性格或情感)。    

③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人、事、物或一种人、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通过××××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特征(性格或情感)。  

④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⑤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如《白扬礼赞》中“白杨树算不得书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用:更加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美好品质。   

⑥侧面(间接)描写:通过侧面描写他体来陪衬主体,烘托出主体的××性格、品行。如《口技》、中描写观众的反映;《陌上桑》中写罗敷之美。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⑦伏笔和铺垫:  为下文出现的人或事预先提供一种提示或暗示。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⑧照应   前后出现相似的内容,构成照应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主题。 

9. 句子或段在文章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等。

[重点突破]

1. 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信息筛选整合)

1)感知文章大体内容

①分析题目,揣摩中心。好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通过仔细推敲,可预知文章中心。②把握文意,了解意图。③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2)划分结构的方法a、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地点的转移、事物或感情的发展变化,“总————总”的结构特点来划分。

3)归纳中心的方法有:a、提取法,即提取文章的标题、过渡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b、组合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一类是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重点句子:篇首段首的总领句;篇末段末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的引出句;前后关照的照应句等。另一类是能表明或突出人物性格、情感、态度、观点的句子和词语,也就是和中心密切相关的词句。)进行概括。C、自写法。答题时应进行要点式综合式的概括,分部分层,突出重点主体。

写作思路:段落之间关系是怎样的(先写-----又写------后写。为什么这样写?)

主要内容:文章写了一件或几件什么样的事。

写作意图:作者的感情、观点及阐述的道理是怎样的。(情、理、观点)

4)把握思想感情的方法有:a、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应着眼于全文,结合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其他含有鲜明感情的词句或较为含蓄的词句,挖掘文章隐含的信息,力求准确。b、根据内容想象情节以及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要合乎情理,合乎人物的性格,合乎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

中考例题分析:

一窠八哥的谜09年中考)

 

我不是个养鸟的人。我连自己都养活不好,还养什么鸟?

 小时候,只喂养过家乡叫做小雀儿的鸟,就是麻雀。会唱的鸟没有养过一只。也许是受我祖母和父亲的影响,他们说,天上的鸟飞着唱才好听,养在笼子里的鸟,唱得再好也听着难过。但愚顽的我总还想逮一只会唱歌的鸟。

 天上过境的大雁,盘旋于高空的老鹰,它们那凄厉而缥缈的声音也许就是它们的歌,不管是悲的还是喜的,由于太高远,我听不懂。它们不是豢养的鸟类,只管自己唱,不是唱给人听的。绕着村子低飞的鸟,都不会唱,比如鸽子、麻雀,还有喜鹊,只会嘁嘁喳喳,可能是离人间太近,都想学人话。这种鸟,以为自己会唱,唱给人听,讨人喜欢,绝不是真正的鸟歌。

 我不会养鸟,却有探险和猎取神秘事物的野性。有一年的麦收季节,听说城墙上出现了一窠八哥,我在城墙下绕来绕去寻找。果然,听到了一丝儿很稚嫩而清脆的声音,似出壳不久的雏鸡的叫声。顺着细微的声音找去,终于望见了在高高的城墙上一孔洞穴里,四五张鲜红的小嘴正张着,像一束喇叭花悬挂在崖衅上,好看极了。我当下就想把它们掏下来。但壁立的城墙太高太陡,无法攀登。八哥的窠在城墙的上方,用梯子够不着,从城墙上用绳子缒下来一定可以掏着,但我不敢。我只能立在城墙跟前,仰起头望着那一窠神秘的八哥。

 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县城墙最早是隋朝时筑的土城,明朝时包的青砖。墙面上已经有一段砖朽烂成窟窿,很有点像现在北京故宫东北角的那一段城墙,但比故宫的城墙似乎要高些。我异想天开,想攀登上去掏这窠八哥。

 全村的孩子中,我最会爬墙上树。我相信自己会手抠着脚蹬着那些孔洞往上攀登,总有一天能把这窠八哥掏到手。

 我天天练攀登,苦练了一二十天,一天比一天攀登得高。小八哥的爹妈从天空的一声回到窠里喂食,翅膀又黑又亮,在我眼前一闪而过,随后从窠里伸出头,朝下望着我,吱吱地叫,我知道它们在咒骂我。有几次,头发上落了雨点似的鸟粪,还有脏土。我心里明白,这是大八哥在对我进行反抗。

  小八哥抖动着茸茸的羽毛,我闻到了奇异的鸟的气味,再往上攀登三五尺,就够着了八哥。

  一天清早,我来到城墙下,感到有点异样,没有听到小八哥的声音。前几天,我已听出小八哥的声音变得洪亮了起来,不再是嗷嗷待哺,而是牙牙学语,已经很像歌唱。八哥的歌,一定不同于鸽子那种柔媚而混浊的声音,更不是麻雀粗糙的吵叫,也不同于村里八音会上的任何一种乐器声。

  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我顿然明白,八哥一家已经飞走了,已经移居到不可知的地方。

  叫卖黄酒的小栽根告诉我,他看见天亮前后,有一朵黑亮的云彩,向滹沱河那个方向飞走了,那一定就是八哥一家。我伤心地扒在城墙上哭了半天。我知道小八哥还没长到该出飞的时候,它们如何在大鸟翅羽的扶托下逃到远方,真是一个猜不透的谜。我为它们担忧。

  我曾在村子上空看见过成千上万只蜜蜂嗡嗡叫着,扶托着它们不会飞的蜂王,像金黄色的云朵从天空飞过,后来落在我家院子的老槐树上,父亲用涂了蜜的大笊篱,把抱成团儿的蜂,小心地收了下来,于是我家有了一窠蜜蜂,养在西房的屋顶上。

  我想连那么小的蜜蜂都能扶着蜂王飞,那窠小八哥一定能够让自己的父母扶托着飞走。但是我不大相信它们能飞得很远,我在村里村外到处寻找,没有发现八哥的踪影。它们究竟飞到什么地方?难道真的飞越过了滹沱河,飞到了二十里以外的北山上?是的,一定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过了好多天,在村边碰到小栽根。他问我:找到了吗?”我说:还没有。我请教他:那几只小八哥,翅膀还没长成,怎么能飞走?”小栽根毫不迟疑地说:两只大八哥背着孩子飞走的。我惊奇地问:怎么个背法?”他说:小八哥紧紧咬着它们爹妈的背,不能咬翅膀。只能是这个背法。他仿佛亲眼看见似的。我还是半信半疑。原来这几天,小栽根也在村里村外找这一窠八哥,他不是为自己,是为了我才找。他对我说:你找得太诚心了。

  我这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窠小八哥。而且直到现在也不明白,它们在大难,临头的时刻,如何能神奇地飞到了远方。

  前几年,有一个诗人听我讲述这个故事,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是小鸟自己飞的,在灾难面前,翅膀一下子就会长大。

我有点相信这个解释了。

  真的,是小八哥自己飞走的。我怎么会想不到这一.占、?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也曾有过这种突然之间从生命深处爆发出神力的经历。

    (选自《新时代的忍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月版)

  1一窠八哥的谜主要指什么? 对此可能的谜底有哪两个?

答:“谜”主要指小八哥是如何飞走的。(2分,多答“究竟飞到哪里去了”不扣分)可能的迹底:一是大八哥用翅羽扶托着小八哥走的,二是小八哥自己飞走的。                                                                      

2.本文中作者对八哥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答:开始是好奇喜欢,后来是担忧,最后是对八哥怀着敬意和歉疚。(每个要点1分)                                  

3.第一段对小八哥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简要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答:声音、外貌(1分)生动描绘了八哥的形象,流露出“我”对八哥的喜爱。                                    

4.结合上下文,谈谈划线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

答:作者在知道八哥一家飞后的失望、伤心                                 

   (2)、是的,一定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答:寄托了“我”对小八哥的祝愿,也暗含了我对八哥一家的歉疚。                                 

5.结合你的成长经验或阅读积累,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3)

答:参考示例:①、突然的灾难往往使人更早直面人生,炼就坚强的意志。比如说文学家胡适,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在贫寒中苦读,终有所成。参考示例:②、自然界中,动物们有极强的生存和应变的能力,如提早离窝的小鸟也能搏击风雨,壁虎断了尾巴又会再生。。。。。。面对这些动物朋友,我们应该充满敬意并与他们和谐相处。(可从内容、形式两方面答题,言之成理即可。谈出启示,1分;结合成长经验或阅读积累谈,2分。)

词典的故事09年中考)

阿来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连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都没有。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的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去照毕业照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当时对我们来讲意味着远方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迄今为止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线。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本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

15、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4分)

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就破例卖给我。

16、在下面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体现文中我的情感变化。(2分)

盼望——→(激动或“兴奋”、“惊喜”)——→(伤心或“绝望”)——→看到了希望——→珍惜

17、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些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对她产生好感。

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好听”一词突出反映了“我”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

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

一个“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的词典时的惊喜。

18、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我。”请体会这一细节,用一段话描写营业员此刻的心理活动。(4分)

营业员心想:“ 按规定时不能卖给他的,可他这样渴望卖词典,这么好学。孩子还蛮聪明的,考两个成语居然都答对了。算了吧,还是卖给他吧。说不定这会改变孩子的命运呢。”

19、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

答: 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对知识有“好奇与珍重之感”,用精神食粮丰富自己。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们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但许多学生沉湎于物质的享受,不喜欢读书,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最终必然是不学无术、精神空虚。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优越的条件,广泛阅读,努力地汲取知识。

鼓神 07年中考)

王雁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考,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项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 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项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15.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4)
 答:“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16.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6)
   答:(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每点2)
   

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4)
   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1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6)
 答: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进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2)

歪儿08年中考)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灵魂的巢》,作家出版社20059月版,有删改)

1.随着事件的发展,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2.第④段中极力渲染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作铺垫。

3.第⑤段画线处是一个细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答:歪儿想:“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不管怎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

4.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

答:伙伴们的体贴与帮助,让歪儿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尊重带来的温暖,这使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而点亮了他的眼睛。

寻石记09年中考)

迟子建

  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么!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渔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我朝山上走去。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我真的是石头么?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

  (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月版,略有改动)

  15.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以抓白军趣事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写寻石作铺垫。(3分)

  16.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4分)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答:A 叽叽咯咯地叫着,运用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语言生动;石头好像它下的,富于想象力。它们都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充满童趣。 B 天真的人总有奇思妙想,居然相信石头的传说,并且还推理说自己也不蠢,理直气壮回家了,充满童真。

17.⑥⑦段中打渔人和赤脚医生对""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4分)

  答:大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大老早下河里找石头、大老远上山去找石头,意识到会有危险,巧妙地编造传说让回家。

18.结合全文,谈谈第段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无知者无畏。小女孩在经历了家里砸石头及听到两个石头的传说后,幼稚的心灵里立下壮志,希望做一个不怕风雨、有追求的人,让生活更有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d209f44a8956bec0975e3e5.html

《叙事性散文阅读方法及例题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