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

发布时间:2016-10-10 12:30: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百年后渐废。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 ,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三面借水,旁无民居,崇阜茂木,不类城市,遂以四万钱得之。 在北碕筑亭,因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歌,故命名“沧浪亭”。

沧浪亭一是历史悠久,二是文化深厚,第三是造园最佳。它完全符合明代计成的《园冶》中造园的八字原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沧浪亭跟其他的苏州园林像网师园、拙政园、留园等不同,园的四周都有高高的围墙,称之为“封闭园”。唯有沧浪亭,它采取“巧于因借”的造园手法,向北,不用封闭的垂直围墙,而是一条平卧地面叫葑溪的河。河不是沧浪亭的,但沧浪亭傍河造园,河就成为沧浪亭的园界。入口是座石桥,过河即园内,出桥是园外。所以,在园外看沧浪亭,园内景色历历在目。这是巧于因借的一个手法,叫作近借水。更妙的是,原来沧浪亭的南边,完全是田园风光,苏州人把它称作“南园”。南园的外围,是“女墙”,也就是城墙――雉堞。而西南角上,一塔高耸,即瑞光塔。城墙外面,向西南方向看去,太湖边上的群山,迤逦连绵,一片青翠。连上方山的浮屠、寺院,悉收眼底,就是一幅群山图。恰如沧浪亭亭柱的下联——“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这一“近借水,远借山”的特点堪称“巧于因借”的典范。是“外向园”的范本。可惜现在四周全是高楼,山已经看不到,水也脏了。  

2、沧浪亭的山

沧浪亭的山,最贴近于自然。苏州园林里的山有三大类:“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间山”。这儿原来就是土山,后来加以山石巩固。它的西边是清人接上去的太湖石山。应该说,虽然接得也不算错,总有狗尾续貂之嫌,不如原来的更接近于自然。这山上还有一个特点,大树比较多。从苏舜钦写的“左右有林木相亏蔽”,到南宋吴文英(000梦窗)的词里称沧浪亭“乔木接云气”,大树众多,形成了沧浪亭的佳景。沧浪亭原筑于水边石岸。到康熙三十五年,河南商丘人宋荦(牧仲),时任江苏巡抚,他重修沧浪亭,将亭从水边迁到了山顶。这一迁,奥妙无穷。因为坐在亭上,向北看,通过复廊就看到波光水影;向南远眺,西南诸山历历在目。沧浪亭的近水远山,尽收眼底,风光宜人。后来因在山亭的南面造了一座比较大型的建筑——“明道堂”而遮住了视线。为弥补其不足,在“明道堂”之西南,又筑一高楼,叫“看山楼”,现在只能叫“看楼楼”了。

 

3、沧浪亭的廊

沧浪亭的廊,非常有特色。从大门进来,东西两侧都能步入游廊。它的廊不仅在于蜿蜒曲折,更在于千变万化。从空间序列来说,进大门向东,它是顺时针序列。到了河边,它是“复廊”,一在内,一在外,中间用粉墙漏窗相隔。“内廊”靠山曰“山廊”,又称“爬山廊”;“外廊”傍水曰“水廊”,亦名“凌波廊”。起端紧靠门厅的“复廊”,到“面水轩”开始变化了。“外廊”走“面水轩”的北侧,东侧,而“内廊”经“面水轩”的西侧、南侧,又成了轩的回廊。向前又并成了复廊,临水的一面以大弧度向内收进,使沧浪亭亭外的水显得特别开阔,它依石岸而建。石岸为黄石堆砌,参差高低、倍有情趣。到廊中部用高耸的山石,几乎与廊檐相齐,由上而下藤萝漫挂。山石间,有诸多大小空隙。透过空隙和藤萝垂挂的绿帘,隐约可见波光水影,而山石再向前,便逐渐低矮,波光尽显。此手法使赏水过程似断似续、若隐若现、引人入胜,更增添了凌波廊的情趣。复廊一直到“观鱼处”结束。这条复廊,堪称全国园林建筑艺术中的佳品。苏州不论是拙政园,还是晚清的“怡园”,都仿照了这里的廊,却都没有这里的高妙。人在内廊可以清晰地看到山景;再转首由每一个花窗向外望去,隐约可见外面的水;反之,在外廊可以清晰看到水景,透过漏窗隐约看到里面的山,实是廊的绝唱。复廊到尽头,向南转折,成了单廊,此游廊也算是山廊的余脉。在廊上有一半亭“闲吟亭”,内立乾隆御碑。循廊往上走渐觉陡峭,到达“闻妙香室”,廊止,进入室内。此室采用了一纵一竖的两间结构。走出这“闻妙香室”,廊又出现。这廊到了“明道堂”,就连接上“明道堂”的回廊,而明道堂与瑶华境界的庭院,又是一个大的回廊,堂的南廊与院的北廊相重叠,成为合一的廊。回廊向西有游廊与“清香馆”相连。在“清香馆”的外围,游廊曲折走向“步碕亭”。“步碕亭”面临深渊,是沧浪亭内唯一的水体。廊再转折,就到了门厅西边,又与藕花水榭相连。所以,环山而筑的全是廊。苏舜钦有一首诗,写出了沧浪亭的特色。诗云“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我们看到当时的造园家,不光是给你一个大自然的山和径,还在径外安排了建筑群,并用曲廊串联所有的建筑,形成了沧浪亭的整体结构。沧浪亭的特色,可以用一个不太精美的比喻:环山的建筑馆、轩、室、堂,像一颗颗不同的珍宝,它用廊串联,形成了耀眼的光环。多姿多采的廊有分有合,有断有续,分的时候是回廊,合的时候是游廊、复廊,使得廊衔接不断,“小廊回合”,环山一周。我们走在廊上,穿堂入室,都可以眺望以山亭为主的建筑,实在是高妙绝伦! 

4、翠玲珑馆

从“明道堂”前回廊的西边衔接到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小庭,小庭呈长方形,它以两个曲尺形,一是反“L”的回廊,一是倒“L”的封闭式小庭相衔接。廊,一头连着“明道堂”回廊西口,再向南转向“翠玲珑”第一室向东的门。但此廊并不一直伸到前面的墙,而只是到门为止,洞门呈瓶状。“瓶形门”外植数枝芭蕉,当芭蕉长得茂盛了,我们站在廊中向南看,只有几片绿色的蕉叶垂挂在“瓶”上,这正是宋朝人的画意:“疏可跑马”。假如有一个少女,站在“瓶”的蕉叶下面,拍一张“瓶形照”,就是一幅臻美的“青蕉红粉图”。“瓶形门”从功能性上来讲,从廊的半明半暗,过渡到小庭的明亮。小庭种有罗汉松、芭蕉,原来墙角处还种有清竹数竿。游人入庭,四壁漏窗齐映眼帘,它们使艺术空间隔而不绝,界而不断。园林漏窗各处都有,要数沧浪亭最为精美。小庭的西边一排和北边一排,用花果造形。北边一排,窗形用“桃”和“榴”;向西的一排,一是“荷”,窗框的外形也是大荷叶,南边是一“芭蕉”,窗框用了海棠花形。漏窗外,海棠、芭蕉、梨树,春日繁花满枝,秋天硕果累累。原来,这些精美漏窗还透出了“春华秋实”的消息!这仅是翠玲珑馆的序曲。

我们走过曲尺的小廊向西,就进入到“翠玲珑”。“翠玲珑馆”整体是三间建筑。它的布局,三室都以对角线相连,走向成“之”字形。进入到“翠玲珑”这一组房屋的时候,室内就显得“深邃”。第二个特点,它三间房屋的排列采用了“横、竖、横”的形式,三室的对角线也就连成了一条曲线,出现了园林美中的第二个特点“曲折”。“深邃”而又“曲折”正是造园手法上的特点。更主要的是三室角与角的连接,使每一间都出现了“四面临界空间”,也就是四壁与室外相连,正符合我们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四壁成画”。所以,来到“翠玲珑”,不论站在哪间室内向四壁眺望,都是四幅立体的图画。我们所看到的门窗,全部是中国的国画形式。向东看,它是一个小的框景,一幅芭蕉。中国国画形式叫“斗方”,又叫“尺页”,相当于文学作品的小品文。再加上有冰裂纹的窗棂作为边幅,更为精致。再向北看,是一排长窗,是一幅“横幅”图画,就像北京人民大会堂厅正中挂的一样。这长窗可以变化,打开一扇窗,所看到的“青蕉图”,如同宋诗里的“芭蕉分绿上窗纱”、“窗护芭蕉夜雨凉”等,就完全表现了诗情画意,这正是中国画上的“条幅”,又叫“立轴”。我们再打开一扇窗,所出现的就是主客厅中悬挂的“中堂”。我们如果把这两扇窗关起来,四扇窗为一组,如“春、夏、秋、冬”和“梅、兰、竹、菊”等,就是我们中国画中的“条屏”。所以,到了室内,无论面对哪个方向,都是画。我们刚才看到的“斗方”、“条幅”、“中堂”、“条屏”和“横幅”都是“静观”。尤其妙的是,当我们从第一室走向第二室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更为动人的图画:一室的“横幅”,转入第二室,又是一个“横幅”,两个“横幅”相连,就是中国国画里的“长卷”了,这就在“动观”了。无论动静,它均美妙无比。

主室有一“匾”,上写篆书:“翠玲珑”。它源于苏舜钦的一首七律,其中有“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我们在主室里所看到的画面,既有“斗方”,又有“中堂”,又有“条幅”,还有“横幅”等等。我们看到的是四幅与竹有关的图画。向东看,是“竹石图”;向西看,为“青杆图”。向北看,满是翠竹,叫“竹林图”;向南看,是一幅中堂:“竹径图”。唐朝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有:“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秋天,竹子最为青翠,阳光最为灿烂的时候,太阳光穿透竹林,照到室内,满屋翠光泛滥,玲珑剔透。室内摆的家具,也是以竹为图的明式竹节纹红木桌椅。挂的字画,都是咏竹的。挂的对联,仍旧是竹子做的,对联中的内容还是竹:“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这样,就突出了“翠玲珑”以竹为主的主题。所以,这一组建筑形式在苏州园林,乃至中国园林建筑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到了室外,是一片竹林。翠玲珑的门窗,通过玻璃的反照,可以看到竹的影子。当阳光普照时,印在地面或粉墙上的竹枝、竹叶,恰似郑板桥的“墨竹图”。归有光写的:“风动影移,姗姗可爱”。苏舜钦在《沧浪亭记》里说:“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都说出了光和影的美。而这座建筑不论室外、室内,抑或粉墙和地面,都能看到竹和影。的确是苏州园林中的珍品。它完全表达了诗情画意,体现了中国国画里所有的形式。出了“翠玲珑”主室向南,是一个石栏围护的小庭,四周是竹园。这也就是“翠玲珑”的尾声。这一小庭,密布青竹,是半开放空间,向南是漏窗,西面是粉墙,向东可以看到建筑在石山上的“看山楼”。也只有经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翠玲珑”,漫步到小庭里,才看到竹枝的光和影的完美效果,这怎能不是一种最高的享受呢?

“翠玲珑”有一副用竹子做的抱柱联,亦称为“此君联”,典出于《世说新语》王徽之的故事。上联是“风篁类长笛”,“篁”:新竹为篁。风吹竹声,好像在奏鸣着一支长笛,突现了“翠玲珑”的主题。风虚,篁实,风篁结合,风吹竹声,如同听到了长笛的奏鸣。在园林鉴赏中,让我们感受到以实生虚的美妙的意境。下一联是“流水当鸣琴”。庐山花径处,有一湖,名“如琴湖”,湖中流水,如同七弦琴奏鸣。中国造园的水景中,以琴或音命名者颇多,北京中南海里面有一亭,让水通过小亭流出来,名叫“流水音”。无锡寄畅园,最有名的景点也与流水有关,有一涧,两边是山,中有水流,出现了水的各种不同的形态,有悬泉,有瀑布,有山涧,有溪流,有深潭,经过有落差的水流过,流水的声音各不相同,好像奏鸣一组交响曲,名之为“八音涧”。风竹声,水流声,都像笛和琴的弹奏,是园林的自然音乐,实乃美妙的天籁之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ff88d967e21af45b207a8bb.html

《沧浪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