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发布时间:2014-06-05 09:31: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汉语言文学专业  @@@@

指导教师 @@@@

 

摘要: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诗中有情,既体现了构图,色彩和造型之美,还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诗人还从禅宗那里撷取精华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做到了诗中有禅、诗中有我,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意;禅意

On Wang's Idylls of the paintings and Zen

 

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uYupeng

Tutor JiaoFumin

 

Abstract : Wang Idylls poem paintings, poetry lover, embodies the composition, color and shape beauty, also integrate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artist's feelings, so that his poems, god of high-prized vivid. Moreover, Wang is a Buddhist who is familiar with the Buddhists, popular Zen, Most poems are empty Meditation Ling met with the mentality of landscapes, created to mark the Kuang short, quite favorites. Zen deep moods have been left to the reader leaves ample room for imagination.

 

Keywords : Wang; Idylls; Paintings; Zen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肃宗上元二年(761),高祖、曾祖、祖父三代都做过司马。王维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也称王右丞。

王维出生在儒学世家,多才多艺,能诗善画,精通音律,擅长书法,于各种艺术都有很深的休养,被人誉为“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其被人所称颂。宋代文豪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他的语言凝练生动质朴却有着自己的个性,他的诗就像一幅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诗人把自我形象与外界形象完美的融成一体,个性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不仅如此,王维又是一个熟谙佛教的佛教徒,深受禅宗影响,大部分诗中都是以空静虚灵的心态来晤对山水,创造出清丽、旷淡、颇具神韵、禅意深深的意境。因其诗歌中多有禅宗意象,故后人将其称为诗佛。明末清初的徐增就在其《而庵说唐诗》中说:“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一种恬静淡泊自适的美感。诗歌本具音乐的美,加上画意、禅趣,读起来,可谓是一种精神享受,给人以幽远宁静的联想。

正因为喜爱山水画,喜爱大自然及禅宗的哲理,所以选王维作为研究的对象,试图从画意与禅意两个角度来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希望通过深入了解,提升对王维诗的认识和欣赏,进而美化心灵、充实人生。

 

一、王维诗中的画意

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的独特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他别巨匠心地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征的水色山光写入诗中,凭借诗情绘画,使山水诗与山水画互为渗透,融而为一.他的山水诗不仅体现出画诗的构图,色彩和造型之美,还能充分表现山光水色在时空瞬变中的神采.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

(一)诗中有画

王维的诗歌大量描写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画意盎然,清逸明秀,意境深远。杜甫称“高人王右丞”,“最传秀句寰区满”。王维善于抓住总体气氛,然后利用色彩、线条、声音、动态等,从分体上有层次的加以刻画,淡淡几笔,使意境全出,可谓有声画

1.色彩表现得十分深刻。

《书至》中“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诗人与苍苔色的交流,加强了深院昼慵开的空静氛围。到处都有新鲜绿意,这绿意变成空气,化为细雨,构成王维诗歌的总体气氛。

2.善于以线条的组合表现构图美。

如果说孟浩然的山水诗是以感受为主,而较少刻画,以淡化意象取胜的话,那么王维则更擅长于精确刻画形貌特征,用精心结构的画面表现丰富的感受,因此他笔下的山水无论色彩或构图都更加鲜明。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对名句,从大漠与孤烟,长河与落日的几何形状,以及他们之间的垂直关系着眼,概括出景物所给人的最强烈的直觉印象,在无际的大漠之上,远远望见一缕孤烟,“直”字便是最粗略的第一眼的感受。只有感觉烟直,才显出大漠之广。正因为长河横亘天际,落日的圆形才显得更加清晰。以“长”、“大”、“直”、“圆”等单调的线条来勾勒大漠空旷的轮廓,便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了塞外风光的壮伟和开阔。又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诗中的字把黄昏日落前已开始但尚未完成的过程准确地刻画出来;字又使孤烟产生了持续升腾的动态,增强了诗歌的诗情画意。

3.常以开阔的视野再现远景。

王维不仅善于具体、细致地描摹景物,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而且擅长用大笔勾勒,绘出包罗万象、廖远阔大的景象。如《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二局意境高旷,气象壮大。上句极言汉江的浩淼,下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淡到极点,若有若无,似隐似现。诗人以极简洁之笔,把那由于距离极远而迷离朦胧变幻不定的山色,逼真、传神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进行想像的广大空间。再看《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首五律利用四联分层的构图布置画面,首联描写终南山直干云霄的壮伟雄姿和东延海隅的磅礴气势,在这些极富艺术想象力的句子中,给人强烈的壮美印象,“近天都”虽属夸张,但这是诗人仰视终南山时对它巍峨高峻之势所作的艺术概括,“到海隅”描写终南山逶迤绵延,峰峦起伏之态,概括出远观的景象;颔联分别从山外远望和山内近看两个角度描绘终南山白云缭绕、清霭微的姿貌,以见其高如云霄的山势;颈联写中峰两侧分野不同,山谷之间阴晴各异,又从其占地之广渲染出终南山的壮伟。最后勾出一个在山中行旅想要投诉的游人,隔着水向樵夫打听人家,尾联以小衬大,不仅使大山在对比之下显得更加气势雄浑,同时也使这幅山水画有了灵动的生趣。

4.善于以动衬静。

绘画只能表现凝定的瞬间,诗是时空结合。王维诗境主静,但为了表现静,常化静为动,返动回静,以动衬静,以声表寂。《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空谷鸟鸣反衬出春山的幽静。《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连雨中山果落地的响声也能听到,足见秋夜的静寂之极。又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写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寂静与幽暗。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王维以画入诗,这是六朝以来山水诗创作的一大发展,它融入了画师的匠心,捕捉自然山水之美的精髓,以求神似,克服了受繁杂表象的束缚,刻画过于琐细的毛病。王维突破了山水诗人实录描摹的手法,以画法入诗,使山水诗具有浓郁传神的诗画美。

(二)诗中有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是诗中有画,也注入了诗人的情感,注入了诗人仰观宇宙、俯察人生、领悟生命所得的感触,做到了诗中有我”“景中有我,突出了自己对景物的鲜明印象和感受,也唤起读者类似体验。《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联虽然“纯乎写景”,却能够传达出诗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恬静舒适之情。《使至塞上》用雄健粗放的笔调勾勒出沙漠无际的壮美景色,也表达出作者无限开阔的胸襟和对壮丽景色的感叹。作者身心的伤害和阴影被雄壮粗犷的大自然和爱国热情一扫而光,性格积极活跃。《陇西行》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好像一幅速写画,草草绘出原野上一瞥,给读者以鲜明而飞动的形象。引起读者的联想,调动读者的情绪,鼓舞人气激发爱国之心。《送元二使安西》洋溢着热情和浪漫,送友人出塞,殷勤劝酒,依依不舍,真挚感人而不伤感,春郊晨景生机盎然,基调开朗乐观。《汉江临眺》写出了湘楚疆域的辽阔和汉江气势的磅礴,勾勒出眼前江汉全景,通过想象,形象地概括出壮丽景象,颔联胸襟开阔,实景与想象的交织留给了读者广阔的艺术境界,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颈联借错觉写景,衬托汉江波澜壮阔,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诗人以景达情、借景寓情,使人、情、景达到了和谐统一,值得人们细细玩味,获得审美愉悦。

二、诗中有禅,诗中有我

有道是“人为伤心才学佛”,诗人自己也曾感叹:“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可见他本不是生来如此向佛。早期的王维极有教养,深受诗书礼乐的熏陶,高尚、清贵,恰好符合儒家最高境界的完人。他爱好文学、音乐,等各种美好的艺术,生活也比较幸福,慈母爱弟,佳朋良友,就像是温室里培育出的名花,美丽,风雅,简直毫无瑕疵,从身体到心灵都是如此。这时的他,应该是一直沉溺在自己的美好世界里,然而作为一个一向仕途顺利,习惯奢华生活的人,当整齐和谐的世界逐渐被打破,原本像神仙一样的生活灰飞烟灭,自己身陷敌军,连最爱的亲人也天各一方,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竟然没有崩溃,很大的原因就是以往所熟悉的精神境界的影响。可以说,他对佛教的真正皈依,就产生于不断的磨难和质疑中,每当他困惑悲伤的时候,佛学总是能从最深的层面来开解他,给与他心灵的支持,使他在这不可恃的世界中保持精神的完满。

(一)禅宗对王维诗创作的影响

佛教对于唐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创作作品中来。以天宝初年即王维40岁左右为界,王维的思想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早期受时代影响还是求仕心切,积极进取的,这时期写下许多意气豪迈,慷慨激昂的游侠诗、边塞诗,如《夷门歌》、《少年行》、《出塞歌》,有曝露黑暗,抨击权贵的政治诗,如《陇头行》、《老将行》。王维入仕后一些意想到和意想不到的打击、遭际,使他黯然思退、思隐,“安史之乱”后他因受伪职而被贬,心意寥落,更专心奉佛,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后期所作诗歌多是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这类山水诗充满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清代王士祯就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 “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也就可以明显看出禅宗对其诗创作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佛教和王维密切的联系中窥探一二。

印度佛教的影响在王维所生活的盛唐达到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印度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渐渐和中国道教、儒学合流而形成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禅宗。王维和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前期禅宗承续,当以慧可为源,依次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弘法,神秀主张渐悟,惠能主张顿悟,形成北渐南顿两派,即形成南北禅宗。但王维与他们都联系密切,首先王维的母亲北宗高僧的弟子,王维在和神会交往以前所受的影响就主要是前期禅宗即北宗的。这期间的诗歌创作,多是佛道禅理的平行传达,如“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游方丈寺》),“猛虎同三迳,秋猿学四禅”(《游悟真寺》),“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赠施舍》), “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期游方丈》)等,从中可以看到佛禅术语多,用典亦多,考其诗句中的“四禅”、 “头陀行”等则均属前期禅宗的典型术语。在后期王维开始和南宗神会交往。在和神会禅师的交往中,他对禅宗有越来越深的感悟,这对其诗风的起到重要的影响。王维诗风于晚年走向了成熟。

(二)王维诗中禅意

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发现山水美,发现真性情。当王维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创作独具慧眼,由早期的写气魄和巧为形似之言,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与物,以心而得”(王昌龄《诗格》)的意境创造。

王维以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幽美而神韵缥缈。将自我化入无我目的的自然,获得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空静的禅悦之情,表现出一种空灵的意境。王维受其母亲的影响较深,吸收禅宗的超然脱俗,以佛家的目光观察世界,“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同时又将佛教的“空”“寂”之境,作为人生的归宿。因此,他的诗作,尤其是后期写的《辋川集》,呈现出“空灵境界”,这正是他的山水诗达到极致的一个标志,也是他的山水诗形神兼似的最好解释..所以他的山水诗空灵冲淡,幽雅悠远,意蕴无穷,具有永恒的魅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普遍写空、静,充分体现禅定的思想。“山寂寂兮无人”(《送友人归山歌》),同“与世淡无事”(《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首》),这种意境同其禅宗信仰有关。其诗中常描写空山。但空山不是了无生气一片死寂,而是蕴含生机,动静结合的。空山也不是实实在在的深谷,而是蕴含丰富的,有大,深,静,寂,幽之义,是虚写的。认为静观自然是中有深趣,非子天机清妙者不能会,作者由静而定,静后产生妙悟,然后体会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禅悦。空非顽空,静非死寂。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好静”“兴来”正是从这种态度出发的审美情趣。“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化人生价值的追求为与自然融合的无意识的自我。再如著名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山”是“空”的,且在“新雨”后再加上皎洁的月色,更营造出清幽的境界,“浣女”,“渔舟”更增添了灵动之意,禅意十足,生机盎然。

再看《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此诗可一字以蔽之,曰:静。这是一种幽深的静,这是一种有声的静。诗人王维以一种特有的空寂感,描绘了空山深林黄昏的景致。诗从无声到有声,从静静空山杳无人迹,到但闻一转而引出人语响,蓦然打破了寂静。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此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声写静,以动衬静。这种无声中的有声,恰如鸟鸣山更幽的效果一样,使静达到了寂。寂比静还要静。静到极点便是寂。由静入寂,空灵入妙。继而,由声入画,从听觉转向视觉。王维以对色彩、声音特有的敏感,把握住空山刹那间的幽深境界。如果让我来写深林的幽暗,我可能会竭力描绘其黑其暗,终日不见阳光,其实一味写暗反倒使人不觉其暗,而王维的高明则在于以光衬暗,以影写幽,特意写余晖透过深林斑驳的树影,映照在青苔上,让那一抹光影和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空间对比,使深林更加幽暗;让返景的转瞬即逝和之后漫长的幽暗形成强烈的时间对比。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给人更加突出的冷色印象。

这首诗的基调确实清冷,然而幽暗中毕竟有光。你是否感受到一抹夕阳正悄悄地把影子探入深林,轻轻地抚慰着青苔,映照着黄昏,带给你一丝暖意呢?可以听到人声,却看不到人影,可以看到光影,却感受无边的幽暗,这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使禅意幽远而深邃!

禅诗的上层之作,不在于禅语的运用与否,而在于它所创造的意境。诗人王维创造出的这种物我交融、宁静空灵的意境,正是禅家梦寐以求的禅定境界。禅宗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自然界的一切莫不呈显着活泼的自性。而在诗人王维看来,空山就是他自己,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空山,空山也就成为有生命的自我的化身。因此,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何等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何等宁静幽美。这种物我两忘,物我一境之美,正是王维诗中禅味的魅力。读后真能涤心滤肺,使人有超然顿悟之感。更能体现禅宗思想的就是王维著名的禅诗《辛夷坞》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一般人的眼里,著满树头的芙蓉花在杳无人迹的涧崖山谷中花开花落,无人欣赏未免不是一个悲剧,王维却可超脱个体生死、荣辱的执著,认为无须为其绽放而称赏,也不用因其陨落而悼惜。这可以从王维的《山中示弟》中看到原因,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禅宗认为美在心境,人的原本心性是至善至美的,但平时被俗念所覆盖,为了追求至善至美的本性,要“无念”,“无相”,“无往”。而在《辛夷坞》里,几度春秋,芙蓉花花开花落,无所念,无所求,无所往,自由任运,实际也就是达到了佛教上“无色相”的一个很高境界。

王维用画家独特的眼光和音乐家特有的敏感创作出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作品,而诗歌与禅巧妙的结合也使他的山水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令王维的诗歌创作达到顶峰,流传千古。

致谢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10

2]吕慧鹃 刘波 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隋唐五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6

3陈铁民《王维新论》北京: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0.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6]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期》 辽海出版社,1998.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12]张西宁《论王维诗中的“动”与“静”》广西大学学报,1983.228.

13]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宅诗话笺注》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14]陈铁民《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15]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0e9e401767f5acfa0c7cd4a.html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