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鉴赏论文

发布时间:2020-02-28 22:19: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外语外贸学院 14商务日语1班 马铭丽 1404210108

辛酸科举路漫漫,穷其一生写聊斋

——蒲松龄

最先开始接触《聊斋志异》的时候,还不是看原书,那时候年纪还小,当然,就算是现在,让我去看原版的文言文还是会觉得有些吃力,《聊斋志异》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曾被翻拍成很多个版本的电视剧和电影,我最先就是从电视剧上了解到《聊斋》的,那时吸引我的还只是那些光怪陆离的人鬼、人妖之间的爱恨纠缠,后来感兴趣了,去找了翻译成白话文的纸质版书籍来看, 兴致来了,也会翻一翻古文版的,从一开始的只是看故事情节到后来看着看着从中琢磨出一点似是而非的东西来,因为人生际遇的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不同,我不知道我所捕捉到的那些信息是否就是这个故事想传达的,也或者作者本就无所谓别人是怎么看怎么想的……

一个作者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来,他的作品往往会折射出他自己的人生中的一些境遇,尤其是写小说的,他们笔下的主人公通常是作者本身的一个缩影或者是一个内心渴望的对象。

纵观《聊斋志异》,常常有这样一个相似的角色,一个穷困的郁郁不得志的但又满腹才华的落魄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遇上了一个貌美如仙的女子,通常这个女子是妖鬼精怪幻化而成的,她是从天上下来的,她是从海底出来的,她是从深山洞府过来的,她甚至是阴曹地府出来的;她可能是小鸟变的,她可能是鲜花变的,甚至可以是书本里的。和书生一块读书,一块写诗、填词、下围棋,安慰这个贫困、寂寞当中的书生,需要功名吗?帮助你金榜题名。家里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吗?给你生个传宗接代的孩子,而且这个女的不需要父母之命,不需要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也不要这个书生的金钱,甚至还倒过来给你钱。在蒲松龄生活的那个社会,男女结合那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这个什么都不要的,对男人无条件奉献的女人有吗?不可能有,她只能是脑子里想出来的,只能是作者的想象。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世代书香却功名不显的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9岁时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在当地很有文名。他热衷功名,希望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考了几十年,连一个举人也没考中,直到72岁才被破格提拔为岁贡生,但这对当时年过古稀的蒲松龄来讲已经没有实质性意义了。从一开始对科举的热衷,到后来的失败,使蒲松龄对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以及落第的内心痛苦,都有深刻的体验。这就使得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成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聊斋志异》里屡屡出现的落魄书生就像是蒲松龄自己人生的写照,有一个如天仙一般美丽的女子来安慰他、帮助他,是他在夜里灯下在简陋的书斋里独处的时候望着外面的夜色朦朦、天凉如水,听着或近或远处传来的模糊的狐狸的叫声,在寂寞与无奈产生的美好的幻想。《聊斋志异》虽然满满的都是鬼怪故事,却并不在张扬神鬼迷信,更不是消闲之作。蒲松龄是为抒发和消除自己内心郁积的悲愤和不平而创作的。他在这部小说集中,就将《聊斋志异》称为一部“孤愤之书”,并感叹道,“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蒲松龄把他对黑暗社会的剥削的不满写在了《聊斋》里,把他对生活的希望也写在了《聊斋》里,《聊斋》的故事几乎都是很浪漫的,就像是现实中蒲松龄的生活境况虽然困苦,却不至于走到绝境,故事中的穷书生有漂亮的女鬼女妖追随,现实中的蒲松龄也有一个贤良淑德无怨无悔的妻子陪伴,《聊斋》虽然“孤愤”,但并不“悲惨”,人生虽然艰难,但始终还有路可以走……

当然若是要我完全的设身处地的去感触蒲松龄寄托在《聊斋志异》里的“孤愤”之情、去体会他屡屡失意只能寄情与虚幻之中的无奈……这很难,因为我不会像他这般的执着,执着的为了“科举”耗费几十年的光阴和心血,我通常会在碰壁几次就选择跳出这个死胡同转寻另一条路。所以在看《聊斋志异》的时候我的关注点一般都放在其中的感情戏上,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那些情爱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让人忘却生死,不在乎失去多少,也不计较是否可以得到回报,因为我还没有经历过那样荡气回肠的轰轰烈烈……但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故事、一出戏来欣赏,感慨那种心怀天下的慈悲、无怨无悔的付出,就像远远地欣赏一幅画,就算不一定可以完全投入,单单是只是欣赏浮在表面的美好也不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c9a50faa00b52acfc7cacb.html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鉴赏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