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发布时间:2020-05-01 18:34: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安义中学高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命题人:陈介根

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中国文人画的择色十分特殊,西方用色,时时在变,从未有千年一色的怪事。而中国选择“水墨”,自唐至今,执守不变,这反映了一种社会性的共识,尽管每个画家用墨之法各异,却始终离不开这“黑”的涯限。研究现象诚然重要,而探索“思想”也有价值。数十年来,画史研究有潘天寿、俞剑华、郑午昌等的洋洋宏著,近人又有王伯敏氏推出画史,成绩斐然。而思想史、批评史这类,单篇短札虽时有于刊物杂志者,长篇专著却付阙如。此或因画家多注重于技巧、风格的传承、兴替,而忽略思想和观念。今之画家在习画的过程中,并不将“读书”放在第一位,于经史罕有涉猎,故研究思想史势必难作画外考察。比如,中国画的“空白”,石涛的“一画”,谢赫“气韵生动“,便不易在画内求解。

《老子》中用的最频繁的虚、无、静、默之类,凡此在语义与哲学精神上,无不与黑白相通。“大象无形”,与十四章所说“无状之状”“无物之物”的精神是相谐不悖的。这些言论暗示了黑与白的无边、无际、无限的表现力。简言之,一无所有的黑与白,是拥有一切,无所不包的。

中国画最终走入水墨的玄界,其美学精神是早已“规定”了的,民族文化思想的强大驭控力导迫着绘画选择与自身同一“血型”的色种。文人们称书、画曰“墨戏”。这“戏”,不是世俗人间的悲欢离合,而是精神的游戏、理性的游戏、“玄”的游戏。他们遨游在玄妙的“空”之灵界,与“道”同体,委实“逍遥”之至。

以黑白构染成像,是中国画用色的鲜明特色。但这“白”,不是颜料所加,而是纸的色。在三棱镜下的色光光谱,白为“100”,而黑为“0”,亦即处于两个极端。我们祖先虽不能以科学手段测得黑白的光度,但是实用上却得此精神。潘天寿先生云:“黑与白为至明朗、确实之对比,又为至高雅、质朴之配合,吾国绘画以黑与白为主色,即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又曰:“于黑白之外,又常配醒目之红色,黑白红相间远从彩陶始,极具古厚之意趣。民族性格使然。”(引自《潘天寿谈艺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潘公凯编)实用既在远古,而理论却构建在汉季。《汉书·艺文志》著录之阴阳五行家著述,凡1300余卷,占其总数的十分之一强,仅此可见其流行之盛。汉人以阴阳五行解色彩之构成、变化、性质、于无意中,竟奠定了我国绘画色彩美学的原理。加之,其时虽独尊儒术,而黄老之学反大流行,在精神上,处于两极的黑、白最通玄学之门。黑白为阴阳之色征,故后世的太极图,其阴阳鱼即以黑白为色,而“黑”为玄道之象征,“白”又与空无、虚静相通。在诸色中,黑、白最具玄理。

书画的空白前人论述已多,倘不从哲理入手去破译它,徒知以西方美学来加以分析,则必不能揭示本土艺术的美学精神。“空白”是“无”,是“寂”。空白展示了在寂无限开拓与博大的精神。

(选自《光明日报》2013828

1.下列关于“中国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画有千年一色的怪事,比如选择“水墨”,自唐至始终离不开“黑”的涯限。

B中国画里一无所有的黑与白,是拥有一切,无所不包的,这一点与老哲学精神是相通的。

C以黑白构染成像,是中国画用色的鲜明特色。黑白组合之理论构建在汉,潘天寿先生所说“黑白红相间远从彩陶始”可佐证。

D汉人以阴阳五行解色彩之构成、变化、性质,无意中竟奠定了我国绘画色彩美学的原理。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中国画在择色方面执守不变思想渊源的单篇短札、长篇专著时见于杂志。

B“大象无形”与“无状之状”“无物之”的精神是一致的,《老子》中用的最频繁的虚、无、静、默在语义与哲学精神上与“黑”“白”是相通的。

C研究中国文人画择色特点的思想史很难画外考察,因此画家在习画的过程中,并不将“读书”放在第一位,他们很少涉猎经史。

D文人们称书画为“墨戏”。这“戏”,不只是世俗人间的悲欢离合,而且是精神的、理性的、“玄”的游戏。他们在其中委实“逍遥”之至。

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画的“黑白”问题,研究这种现象的产生很重要,探索其思想也有价值。

B后世的太极图,其阴阳鱼即黑白为色,主要是因为在诸色中,处于两极的黑白最具玄理,最通玄学之门,为阴阳之色征。

C中国画最终走入水墨玄界,是民族文化思想的强大驭控力导致的。如果中国人有西方人那种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思想,就不会出现千年一色的怪事。

D关于书画的空白,不能只从西方美学分析,还要从哲理角度去分析,否则就不能揭示本土艺术的美学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弘敬,字元溥,世居淮淝间,资才数百万,常修德不耀,人莫知之。家虽富,利人之财不及怨,施人之惠不望报。

长庆初,有善相人,于寿春道逢元溥曰:“君财甚丰矣。然更二三年,大期将至,如何?” 元溥曰:“夫寿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相人曰:“夫相不及德,德不及度量。君虽不寿,而德且厚,至于度量尤宽。且告后事,但二三年之期,勤修令德,冀或延之。”讫而去。

元溥有女将适,抵维扬,求女奴资行,用钱八十万,得四人焉。内一人方兰荪者,有殊色,而风骨姿态,殊不类贱流。元溥诘其情,久而乃对曰:“某代为名家,家本河洛。先父以卑官淮西,不幸遭吴寇跋扈,因缘姓与国同,疑为近属,身委锋刃,家仍没官,以此湮沈,无处告诉。其诸骨肉,寇平之后,悉被官军收为俘,不可复知矣。”元溥太息久之,乃言曰:“履虽新不加于首,冠虽旧不践于地。虽家族丧亡,且衣冠之女,而又抱冤如此,三尺童子犹能发愤,况丈夫耶!今我若不振雪乐冤,是为神明之诛焉。”因问其亲戚,知其外氏刘也,遂焚其券,收为甥,以家财五十万,先其女而嫁之。

长庆二年春三月辛卯,兰荪既归,元溥梦见一人,被青衣秉简,望尘而拜,潸然曰:“余则兰荪之父也。感君之恩,何以报之!某闻阴德所以动天地也,今君寿限将尽,余当为君请于上帝,故奉告。”言讫乃去。后三日,元溥复梦兰荪之父立于庭,紫衣象简,侍卫甚严,前谢元溥曰:“余不佞,幸得请君于帝,帝许我延君寿二十五载,而富及三代,子孙无复后祸。又悯余之冤,署以重职,获主山川于淮海之间。”因鸣咽再拜而去。诘旦,元溥依依,未所甚信。

后三年,相者复至。元溥始以兰荪之父为告,相者曰:“昔韩子阴存赵氏,太史公以韩氏十世而位至王侯者,有阴德故也。况兰荪之家无后矣,兰荪之身贱隶矣,如是而能不顾多财与殊色,而恤其孤,岂不谓阴德之厚哉?”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①强。收,强收。②诘旦:明旦,明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施人这惠不望 报:答复

B勤修德,冀或延这 令:美好

C以此湮沈,无处 告诉:申诉

D青衣秉简,望尘而拜 被:披着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刘弘敬善善行的一组是(3分)(

①君虽不寿,而德且厚,至于度量尤宽②利人之财不及怨,施人之惠不望报③以家财五十万,先其女而嫁之④今君寿限将尽,余当为君请于上帝⑤求女奴资行,用钱八十万,得四人焉。⑥三尺童子犹能发愤,况丈夫耶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都知道刘弘敬家有数百万资财,但为人良善,又不炫富。因此虽取利于别人,人家也不怨恨他。

B相面之人认为刘弘敬虽然只剩下两三年的寿命,但刘弘敬德行高厚,度量宽大,只要多积功德,便有可能延长寿命。

C刘弘敬因见兰荪不像平常家庭出身的人,便打听她的身世,得知她的外祖父姓刘,于是将其收为外甥女,并出巨资将其嫁出。

D刘弘敬能够不惜花费巨资,不贪恋兰荪的美色,尽心尽力抚恤兰荪,积累了深厚的阴德,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履虽新不加于首,冠虽旧不践于地。5分)

译文:

2帝又悯余之冤,署以重职,获主山川于淮海之间。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古词,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韦应物 []赵秉文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

答: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⑴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对未来充满信心,饱含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的名句是

⑵杜甫《登高》“ ”中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⑶《阿房宫赋》中杜牧以“ ”这一千古名句,告诫人们如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川端廉成

①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成光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凌散到各处。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

“真的……忘了。”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云了。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纪美子走出庭院,用竹竿摘取石榴。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籽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籽儿在阳光下闪烁着。亮光透过一粒粒的籽儿。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莫十点,传来了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快嘴说了起来。

“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母亲大声喊道。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开拔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见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纪美子下楼来了。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地喊了一场,石榴掉落下来了。两人面相觑,微微一笑。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启吉急忙从走廊站了起来。

“纪美子,注意身体啊。

“启吉,你更要……”纪美子话音刚落,只见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阿启也是急性子。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眼色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籽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母亲在厨房里把这颗石榴洗净,走出来叫了“纪美子”,便递给了她。

“我不要,太脏了。”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急地变得火辣辣的。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启吉好象咬过上半边的石榴籽儿。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

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以这副模样目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

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发似的。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剩下的东西。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的吧。

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喜悦,可面对母亲,又感到难为情了。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满意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对纪美子来说,再也不敢吃放在膝上的石榴。(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节)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在寒风肆下万木凋零的凄冷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冷而美丽的场景、氛围,烘托纪美子与启吉即将相见的喜悦心情。

B小说中有生动的细节描写。“脱了线的针”传达出纪美子在自己渴望见到的启吉来时慌乱;“发热”的脸颊,表明纪美子内心的羞怯;“若无其事”吃了一口启吉吃过的石榴,纪美子是在掩饰自己的张皇失措。少女的情怀在这些细节的描绘中宛然见于纸上。

C小说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时代背景的描写,但细心的的读者在文章的叙述中还是能隐约感知出来的。纪美子家中的“寂寞”,母亲对于檐廊上石榴“忘了”,甚至对女儿“向来是不关心的”,可能缘于父亲的死。而纪美子的意中人启吉即将“开拔”,也许会重演父亲的悲剧,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D“纪美子,注意身体啊”“启吉,你更要……”,难以相见而思恋的人,见到却只说了简短的最为平常的问候。这种写法是欲扬先抑。

E.“石榴的酸味渗 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喜悦是因为纪美子此刻吃的是她的爱人吃剩下的石榴,悲哀是因为如今石榴太酸了。

小说为什么以“石榴”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这篇小说展示了主人纪美子美好的形象特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写爱情的,也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反战的。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郑哲敏院士:“给力”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孙自法

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不遗余力、倾尽全力的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学学科建设发展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给力”祖国,祖国给予他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殊荣。

1943年,郑哲每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1946年,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京清华园。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敏的极大兴趣。1947年毕业后,郑哲敏留在清华大学做钱伟长教授的助教。多年后,郑哲敏回忆,钱伟长重视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这对自己影响很大,使他确定研究力学的道路。

19484月,在钱伟长等人推荐下,郑哲敏获准入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年后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研究生。在加州理工学院,郑哲敏深受钱学森所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影响:着眼实际问题,强调严格推理、表述清晰、创新理论,开辟的技术和工业。

1955年,郑哲敏与钱学森师生俩相继回国。郑哲敏回国前夕,钱学森特地跟他谈心:“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19561月,钱学森回国后,创建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成为力学所的首批科技人员之一,任弹性力学组组长。在钱学森指导下,郑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学学科。19842月,郑哲敏接过钱学森的接力棒、出任中科院力学所第二任所长。

郑哲敏最早期科研生涯主要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曾根据国家的需要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因国家科研布局调整,郑哲敏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于很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从而拉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

哲敏在爆炸力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一是提出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促进形成完备的爆炸力学学科体系;二是建立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武器设计与武器效应评估提供崭新的力学基础;三是开辟爆炸成形、爆炸筑堤等关键技术领域,并发展水爆炸及其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核心难题。

郑哲敏还通过对“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认为“瓦斯突出”的动力来源于煤层瓦斯中含有的机械能。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哲敏参与和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力学学科及相关科学规划。他总体把握中国力学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倡导、组织和参与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灾害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建立与发展。

在材料力学研究中,郑哲敏提出的硬度表征标度理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被广泛引用,还以他与合作者的姓氏命名为CC方法。引领中国力学发展的郑哲敏为促进中国力学界与国际力学界的交融、提升中国力学国际地位等做出重要贡献。

当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郑哲敏认为,学术界浮躁的风气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科研需要耐心。现在,一些人都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这样做出的最多是中等成果,很难有出色的成果。有的人急于要实效;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最终会极大地制约整体科技的发展。”

在郑哲敏眼里,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就是古希腊时代传承下来的“自由探索”的精神。纵观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自由探索”精神相对薄弱,这也是等成中国科学创新不足的核心问题。要真正激活科技界的创造力,“自由探索”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精神,也应成为一种人生目标。

郑哲敏指出,中国当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压力很大,各种评奖评审、项目申请等,“把人搞得很浮躁,东迎西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年轻人急功近利,必影响到他们从事科研的决心。他呼吁尽快给青年科研人员减压,把他们从浮躁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

89岁高龄的郑哲敏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近年来,他将研究重心转向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安全性等方面,带领相关研究团队为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资源能源的开发作贡献,并指导有关课题组继续进行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研究。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3118,有删改)

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郑哲敏在促进形成完备的爆炸力学学科体系、建立爆炸力学的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发展水下爆炸及其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1955年,钱学森与郑哲敏师生俩冲破美国的阻挠相继回国,并且郑哲敏回国完全源于钱学森的鼓励,他们回国后都投入到祖国力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中。

C郑哲敏早期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因国家科研布局调整,才开始爆炸力学研究。

D郑哲敏认为制约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在于学术界浮躁的风气,主张科研需要耐心,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不要急于求成。

E.本文通过描写郑哲敏的语言、动作,勾勒了一位成果颇丰的、可亲可敬的科学家形象,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风范,给人以启迪。

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

答:

请简要概括郑哲敏院士的主要成就。(6)

答:

从郑哲敏院士身上可以看出,要成为一代科学大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⑴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 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

⑵虽然好莱坞大片 ,如洪水飓风,国产影片在这种压力下步履维艰,但也不断显露生机。

⑶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 ,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A.调剂 来势汹汹 防微杜渐 B.调节 气势汹汹 防患未然

C.调剂 气势汹汹 防微杜渐 D.调节 来势汹汹 防患未然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7日在“孔子学院日”启动仪式上宣读了习近平、李克强的贺信并致辞,希望孔子学院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办学宗旨,鼓励特色发展,更好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B.《香港基本法》的所有规定都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条文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必须把《香港基本法》的每个条文放在整体规定中来理解,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度体系中来把握。

C近日,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也打算通过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等方式救市,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将引发其他城市的效仿。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有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①②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 ,铸造铜器了。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

17.(6分)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并对此现象进行简要点评。

某大学关于学生去图书馆目的的调查表

去图书馆的目的

人数

百分比

上自习

190

63%

查资料

51

17%

电子阅览

48

16%

其他

11

4%

⑴“调查表”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

⑵你的点评(不超过20字):

、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周国平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叫经验。——郎咸平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

必须符合文体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8ac4e2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eb.html

《语文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