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发布时间:2011-12-10 10:21: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复习学案

编写人:马秋芬 柴二平 审核人:逯慧 编写时间:2011-11-14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常见常用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通假现象等。

2.学习掌握如何推断实词在句中意义的方法。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考点诠释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

试题所选的文言文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但是所考查的实词却离不开课本,往往是平时学习中经常接触的、比较重要的实词,且往往是常见实词的不常见义项。从历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题。难点主要有:难以辨别的一词多义,容易混淆的古今异义词,不易看出意义临时变化的词类活用。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

导学卡(第一课时)——文言实词基本知识

.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

(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二、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于是,就是本字,是假借字,词义应按解,读音按的现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是相对而言的,有的意思。“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

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如,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四、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

①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

导学卡(第二课时)——词类活用

    在文言实词中,某一个词属于哪一类,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往往出现某种临时性的变动,即某些实词有时在一定的句子里,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名词十宾语) 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副词作状语十名词) 汉水又(《水经注·江水》)

   (能愿动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名词+补语) 今王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

   (+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鱼腹中。(《陈涉世家》)

  (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卒中往往,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②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如: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例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③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表示比喻.例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第三,表示处所。例如: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5、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这一宾话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例如: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于上》)(句意是:这时候的水,看似平静,但如果击打水面,水花会高高溅起,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7、名词使动用法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②舍相如广成传(zhuàn)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为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认为…………”……当做

    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而耻学于师(《师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渔人甚异之       

    在这里,例中的”“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译作:……为襟……为带。例中的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译作:……为耻 句中的:认为……小;句中的:认为……奇怪,也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导学卡(第三课时)——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下面介绍几种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语境推断法

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如:(2006年全国卷Ⅰ)“士类益以此多之”,题目中给的词义是:称赞。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二、结构(句式)推断法

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三、语法推断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语法分析包括:根据句子结构推断该词的词性或语法成分;根据语境分析该词可能涉及的文言词法现象,如文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部使者檄刚抚定”中“檄”所在位置应该是动词,因此可以推断解释为“文告”是错误的。再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吾用休,社稷计耳”中的“计”应该作动词谓语使用,意思是“为……考虑”,而后面的解释为“计策”,可以推知是错误的。
四、联想推断法

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如:(2006年全国卷Ⅰ)“远与恢素善”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尚轻侠”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义。

五、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ī)”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 器具、 丝麻、宀房舍、 毛皮、隹鸟雀、冖笼罩、 死亡、 肉、 首、 鼻、 眼、 身体……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有关。“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公,指传主李若水)其中“冀得一归觐”的“觐”字,可从这个字的形旁“见”上,猜出它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以判断出“觐”是“拜见”的意思。再如“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六、成语对应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如:

2006年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解析】 “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解释错误;“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答案】C

七、古今对比法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八、邻字借推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如:

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卒为羁旅 羁旅:寄居

【解析】 C项“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答案】C

九、代入检验法

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又叫作“以题解文法”。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解析】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答案】D

总之,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意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演练卡(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09广东卷)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        延缓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久不得           ②周怀政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       ②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

⒎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间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⒐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09海南宁夏卷)

朱昭字产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乘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蓝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独。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照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失而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己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章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衙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坠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宫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义偷生,不异犬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座,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衙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衙不可行。

演练卡(二)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全国卷2

子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硃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 唯飧盐饭而已 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病笃疾弥年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 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 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在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郎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他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2)若依其贫老邪,耄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二、文言文阅读(19分)(辽宁卷)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 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 布:宣告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分)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②俸秩出吏民者,稀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检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

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

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

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

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寺,谦开厅事以待之。

演练卡(三)

一、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0题。2008全国卷2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A.昙首有识局智度 一毫不受于人

B.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妇女不得为饰玩

C.诛徐羡之等,平谢晦 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D.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2008北京卷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双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统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开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问:“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释:①历召:一一召请。 ②学言:学校。 ③不殊:没死。 ④掾史: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问以谣俗疾苦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

B子,太守不自知过 斯人,吾谁与归

C高酒具食,亲与 不久当归还,还必迎娶

D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不如而厚遇之,使归赵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等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至后,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③⑤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725bbffd0a79563c1e72b3.html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