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故事精选六篇

发布时间:2019-03-11 13:37: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好家风故事精选六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好家风不仅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质,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历史上,诸如梁启超、曾国藩等很多名人的家风教育为世人所称道,其中,梁启超更是家风教育的成功典范,他在培养子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当今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关怀无微不至,虽然与家人聚少离多,但这并没有阻断他与子女间的亲情。梁启超通过书信的方式时刻关心子女的学习与成长状况,从这些书信的内容中不难看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趣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寒士家风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培养独立能力五方面的内容。

一、以趣味教育引导子女好学

身为趣味主义的倡导者,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将趣味作为学习的动力,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子女。他始终强调趣味学习的重要性,极力反对对于子女未来不负责任的填鸭式、注射式教育。梁启超一直教育子女要为学问而学问,所有的学问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只有这样,趣味才能够持久,才能够终身不忘。他曾在其所著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开门见山地说道:“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 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拿什么做根底’? 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由此可见,趣味学习及教育不仅只是梁启超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梁启超的学术追求。在他看来对求知时刻保持兴趣就需要通过趣味教育来实现。

二、以爱国主义作为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

在梁启超经历坎坷、世事多变的一生中,爱国之心坚如磐石,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中。他认为在子女小时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怀是教育子女的重中之重。子女们远在重洋之时,梁启超仍以书信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子女要努力学习,为将来能够报效祖国尽一份力。梁启超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在其子女身上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扬。在国外完成学业后,他们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将毕生所学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

三、将寒士家风作为家庭教育的永远追求

梁启超认为,人在不断的奋斗中,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财富和地位也都会随之而提升。然而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物质环境容易使人丧失斗志变得得意忘形,此时距离失败也就不远了。“磨练人格”是梁启超对传统的“内圣外王”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家庭教育中强调人格修养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梁启超子女的成就上不难看出,他们对梁启超的人格、思想、以及学术方面都有着相当的继承。同时,梁启超在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人生后,将自己的真实经历作为子女们日后前进的指南。他认为,国家要真正走向富强须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个人的特点与个性作为未来发展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培养人才,同时反对将学问当作步入仕途和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因此他提出“学而优则不仕”的家庭教育思想,希望子女们能够在术业有专攻,利用自己所知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在梁启超的九位子女当中,他们都是各个专业和领域的先头者和精英,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步入仕途从事政治,“学而优则不仕”的思想在其子女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以挫折教育磨炼子女意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启超很好地把儒家文化的传统忧患意识运用到了家庭教育上,他要求子女应当学会正视挫折,直面人生,同时用正确的眼光看待挫折与磨难。梁启超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说:“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他非常注重培养子女们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品格。他曾经说过:“我生平对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啊,厌世啊,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在这种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他的子女们各个遇事总能冷静沉着应对,从不悲观气馁,面对挫折总能坚强地挺过去。

五、将独立自主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在要求

梁启超提倡培养子女的独立能力,他说:“人生在世光是够勤劳还是不够,因为一个人如须发展个性和群性时,不能天天走在平坦的道路上,有时不免要向崎岖狭隘的路上走走。”梁启超面对与子女远隔重洋的境况并没有过于担心,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历练的好时机,可以增强孩子们独立自主能力。也正是在梁启超的这种教育下,其子女虽然身在他乡,但心中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父亲,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正是这种思念的支撑使得梁氏子女们更加发奋学习、努力拼搏,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归国,为祖国的发展鞠躬尽瘁。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的优良家风教育启示我们:

一要明确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和谐。梁启超总是以朋友的身份与子女沟通,在与儿女们的书信中,梁启超了解子女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没有对子女提出硬性要求,也没有严厉的训斥,有的只是循循善诱和悉心指导。父母与子女先是朋友,然后才是师长,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无不贯穿着和谐的主题。

二要注重为子女创造独立自由的空间。梁启超要求子女们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要到生活中去学习知识、去汲取“养分”、学会生存,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子女们具备独立的思考与行为能力,让子女成为自由的而非千篇一律的“产品”。作为家长应该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有所更新和丰富,为子女创造一个独立、健康、自由、自主的成长空间,让子女的才能得到自由的发挥,这不仅仅是子女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要注重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梁启超非常注重亲情,写给子女的诸多书信便是他注重亲情的最好体现。他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感情”,“爱”一直贯穿其家风教育的始终。他强调情感是维系家庭的纽带,爱是家庭的根基,但这种“爱”不应是溺爱,不应是宠爱,而应是为了孩子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爱”。同时要注意与子女间的真诚沟通,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让孩子时刻都愿意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和交流,避免高高在上的说教和指责。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子女往往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

【篇二】

外公教会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在小时候外公教会我的第一首古诗。外公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也是我最尊敬崇拜的长辈,小时候我总喜欢听外公讲那些英雄的故事,听他道那个年代的穷苦。当然,我成长的这个时代并不能体会外公所说的贫苦,但是我看到的是他脸上满满的知足感,尽管如今生活富足,他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从小外公就教导我不可以霸占,不可以浪费,不可以挥霍。至今,我们家吃完饭的碗里都不会留下一粒米,因为外公让我懂得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代代流传的名言警句一定是通过很多实例论证过的,是对生活最精辟的总结。我及我的下一代将会秉承外公的优良品质,一直发扬下去。

外婆教会我——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也。我觉得用“仁”这个字来形容我的外婆是最合适不过的。从小到大,我们就没有见过外婆跟谁红过脸,外婆生了五个女儿,但对谁也不偏心,包容着每一个孩子。她幼年丧母,却从来不争不怨,与妯娌间也从未红过脸吵过嘴,兄弟姐妹间遇到事会在一起想办法,谁都争着出一份力。外婆没有文化,也不认得几个字,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人格魅力,包括邻里之间,有什么事情,都会来与外婆分忧解愁,有时家里会让外婆少操点心,毕竟上了年纪了,可是外婆总是乐此不疲地去为他人解决一些事情。家长就是孩子的镜子,就像家境可以贫穷,但是你的家教一定是富有的,我的妈妈和阿姨们在外婆的影响下也格外与人为善,而她们又把这样的真善美传承给了我们。

爸爸教会我——

“百善孝为先”,爸爸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可以说很古板,传统,朋友有时来我家,只要有爸爸在场,气氛一定十分僵硬。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严肃的硬汉,也有柔软的一面,他会默默做一些感动家人的事。奶奶身体不好,需要一直吃药,后期则一直卧床在家,都说久病无孝子,但我的爸爸只要没有特殊事情牵绊,基本每天都去看望奶奶,端茶烧饭复健谈心,做的比姑姑们认真仔细。如今奶奶走了,爸爸更是每个周末都要喊上我们一起去陪爷爷吃饭,给他解闷。当然,不止我的爸爸,还有妈妈对长辈也是很孝顺,所以,我也会潜移默化地跟着学到,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

妈妈教会我——

一生之计在于勤。我的妈妈和大多的家庭妇女一样每天都在忙来忙去。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妈妈就像一个超级赛亚人,无所不能。上班,做饭,辅导我写作业,教我画画,洗衣服,打扫卫生,照顾老人……她就像万能助手,却从不抱怨。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可是我的妈妈就像钢筋混凝土,从没有见过她柔弱的样子,永远都有一股干劲满满的能量。也是她教会我今日事今日毕,是她教会我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是她教会我一切借口都是懒惰的源头……妈妈常说: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勤劳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勤劳的女人,培养了我优良的人格和品德,让我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家人其实就是另一个自己,一个家庭的家风并不能用文字去定义它的正解,也不能任意评判它的对与错,它们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于家人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标准,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篇三】

《梁启超家书》如雷贯耳,在国学家教典范中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有着同样的地位。这三部家书贯穿了我国近代、当代和现代,体现了时代大家深沉的教育观。

人是有惰性的,所以喜欢看一目了然的白话文。《梁启超家书》是文言的,从学生时代就拿起放下,拿起放下好多次,为语言所负累,一直没能读下去。

有了孩子之后,看过很多国内外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的育儿类教科书,各说各的道,有些理念完全相悖。对于我这种想做个完美家长,给孩子完美家庭环境的我来说,是种痛苦。初为人母的我,根本无从辨别,于是无从选择,于是手足无措。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静下心来念一本文言书,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我跟自己说,念不下来,怎么要求自己的孩子以后端坐课堂,用功学习?为人父母,必先表率。

念着念着,理顺了,也沉浸进去了。发现家书篇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长,是啊,逐渐白话了,用词就多了。年纪大了,子女大了,要叮嘱的也就多了。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1922年前的家书,梁启超多采用“汝”“吾”“彼”“之”“耳”“矣”,句式多简洁,用词精炼,但在我念来却需要在脑中翻译一遍才能通顺。1922年,梁启超年届50,感觉他年纪逐渐大了就甩开了包袱,态度更为豁达开朗,写的信让人感觉亲近自然。用词遣句开始白话,“我”字用得频繁起来。开始跟子女抱怨自己身体。甚至在给思顺的信中头一次出现“我的宝贝思顺”“我不是不想你,却是没有工夫想”,絮絮叨叨跟孩子记叙自己一周的行程安排,抱怨不休,像个老父亲。自此之后,“爱儿”“宝贝”“孩子们”,他称呼得乐此不疲。与其一本正经的历史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很是呆萌。从收阅人的角度,我喜欢梁启超后期的家书风格,这在当时封建大家庭的背景下是非常难得的。

梁启超一共9个孩子,45子。他付出极大心血精力教育,最终换来9个孩子统统有所成就的硕果。追其原因,可从他信中窥见一斑。

学业上是良师益友:“然思成所得《四书》乃最贵之品也。可令其熟诵,明年侍我时,必须能背诵,始不辜此大赉也。”“津村先生肯则诲汝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各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尝告彼‘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彼宜从实际上日用饮食求学问,非专侍书本也。”

生活中既是严父又似慈母:“来复日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须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也。”

在人生道路上是灵魂引者:“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份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凡为社会任事之人必受风波,吾数十年日在风波中生活,此汝所见惯者,俗语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吾行吾素可尔。”“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

在处理家庭事务方面,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来不耍家长作风。在跟思顺的一封信中提到关于思顺丈夫希哲要弃商从外交的事宜,原本思顺母亲不同意,梁启超也就没多提。直到女婿本人逐渐坚定方向,梁启超才在家书中表明自己的立场,充分表达了对自己配偶的尊重。放假了也要求子女去游学,家里几个子女留美、留加、留欧,为他们各自的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梁启超不强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去生活。哪怕在次女思庄的专业上,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出于对父亲意见的尊重,思庄选择了生物学。可是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讲得不好,思庄对生物学完全无法提起兴趣,苦恼的她向大哥思成叙说了此事。梁启超知道后,心中大悔,深为自己的引导不安,赶紧写信给思庄。在父亲的鼓励下,思庄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纵观古今,此类作风家长能有几许?家教,从来不是指挥子女,只穿透于日常琐事间耳濡目染尔。家书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子女满满的爱和关怀,无需赘言。

反省自身,跟梁启超此类大家是无法相提并论,学识上,思想上,修养上,对子女的教育上,皆是如此。现代人相比原来的书香世家少了许多沉静和内敛。孩子多的地方,到处都是家长的大呼小喝,“不要”“不可”“不行”“不能”此类语句不绝于耳。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反而更容易躁动和顽皮,于是恶性循环。

有了小朋友之后,就会格外关注教育方面的事情,有时候也格外纠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让孩子自由发展,又怕他以后脱离社会规则;你让孩子从小遵守规则,又怕他失去天性。经常为了一件小事,惴惴不安,怕教育不得当,影响孩子发展。

现在想想,梁启超9个孩子,还不都是一个母亲所生,个性、经历各异,但各个成才。在教育的具体的事情中,梁启超当然也说过不少错话,做过不少错事,下过不少错误决定,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父亲。

胎教之所以重要,是宝宝在肚子里就开始能感知母体周边的环境。孩子领悟力是特别强的,他不会拘泥于某件事情,某句话,他感知的是爸爸妈妈带给他的整个世界。

家里有只小狗,带出去遛狗的时候都牵着绳子。有些小孩子会很乖巧地问:“我能摸它吗?”“它多大啦?”“它叫什么名字啊?”这种小朋友的家长一般都是很温柔地在旁边陪伴,要么就提醒一下,不要弄疼狗狗,它生气了会咬的。有些小孩子却是上来就又打又踢,这种小朋友的家长大多是呵斥,一部分是呵斥小朋友不要去欺负狗狗,一部分是呵斥小朋友狗那么脏,不要靠近。

有句特别俗的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得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才行啊。

所谓家教,耳濡目染尔。

【篇四】

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和国风。自幼家风为实,而我心中所赋予的“实”字内涵,大抵有三层。第一层为朴实,第二层为务实,第三层则为富实。

朴实即天性朴实,乃做人之根基。所谓善人者,人亦善之。我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海岛渔民家庭,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记得小时候不懂事,每次父亲回来想要抱我的时候,觉得他身上带着一股浓浓的鱼腥味,我总是不依地躲在母亲身后。“为什么别人家的父亲都是干干净净的,经常能陪在孩子身边,而我的父亲总是这么辛苦在出海?”父亲沉默一会,很认真地看着我说:“孩子,你现在还小,生活就是不容易的。如果我每天陪在你身边,家里的生活就不会好起来,衣服脏可以洗,但是我们不偷不抢,靠自己双手去挣钱,这才是最干净的!”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做官。现在作为一名检察干警,更是时时刻刻把父亲的话记在了心中。检察院作为国家监督机关,坚持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始终是检察机关的核心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而我所理解的检察官的职责,不仅仅体现在公诉席和犯罪嫌疑人的斗智斗勇上,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教育感化他们,使他们心服口服,并最终认罪伏法,同时让他们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朴实善良,不忘初心,这对于每一个检察人而言,都应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并且鞭策我们一路前行。

务实即作风务实,乃立业之基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印象中,母亲是一个受传统观念影响比较大的人,生活中很多都是事必躬亲,考虑周全,谨言慎行。她时常叮嘱我“三务必”,做人务必要守口如瓶,饭不能乱吃,话也不能乱讲;务必要严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务必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直到如今而立之年,依旧把我当成小孩子一样教育,每一次回家,母亲总要和我再“唠叨”一遍。这对我工作影响很大,无论是检察业务岗位还是行政岗位,都需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母亲的教诲督促我在工作中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比赛,牢牢把握“最多跑一次”服务理念,在辅助办案中,杜绝慢作为、懒作为、不作为现象;在与各司法单位对接中,努力优化作风,务实高效,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更新,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深了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使自己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只有严谨务实,积极进取,才能对得起我们身上的这一抹检察蓝。

富实即精神富实,乃生命之厚积。亦舒曾经说过,“富足是一种心理状态,最富有的是满足的人,富有与金钱并无大的联系。”父母总说:“生活是平淡的,知足常乐,你要学会感恩,懂得分享,努力朝着奋斗的目标前进,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留有遗憾。”

质朴的言语却有深刻的人生意义,他们生活在海岛上,一辈子辛苦劳作,风里雨来,毫无怨言,却依旧能感受着田间农作的快乐,留恋着海边日落的黄昏,享受着恬淡闲适的生活。或许这种心境对每一个检察人都受益匪浅。一线检察干警的工作,忙碌而辛苦。司法改革后,尤其是那些入额检察官们,来回穿梭的身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却也能在工作之余享受人生家庭的温情,亦能驻足欣赏诗和远方,甚至独自品味内心的压力和寂寥,并将其转化成新的能量。优秀的老检察人,他们朴素的人生经历和不朽的检察业绩,印证了他们对物质和财富的理智和冷漠,他们走过的道路和身后坚实的脚印,印证了他们对人民检察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平凡和平淡孕育着伟大和不朽。年轻干警,砥砺前进,暮年回首,也希望这一生都是如此富实。

好的家风,立品格,定性情,树志向,是我们行走在世间的底气所在。身为检察人,优秀家风家训应在传承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为锤,用只争朝夕精神,投身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篇五】

在近代中国人物中,能够事业、家庭、学问兼顾的人实在不多,梁启超是少数中的翘楚。通过阅读《梁启超家书》这本书,我们走近这位大师真实的生活,领略其对子女教育的精髓。

这些家书不但可以当作书信读,也可以当作梁氏的日记、梁氏的自传读,更重要的是可以当作“模范家长指南”读。为什么说梁启超是位模范家长呢?除了令人惊叹的“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成就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梁启超通过言传身教,送给了孩子们五份珍贵的礼物。这些礼物根植在孩子们的人格中,陪伴、支撑他们成长成材。那么,这五份珍贵的礼物究竟是什么呢?

一、健康

说起健康,没有人会否认它的重要性。可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又很少有人真正认真地对待它。梁启超在家书中曾多次向他的孩子们叮嘱:“每日要拿出几点钟来,每礼拜拿出天把来玩玩,因为做学问,有点休息,从容点,所得还会深点,不要只埋头埋脑做去”“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你每天在学校里出来多玩回罢,不然以后真要变成书呆子了”……在印度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没有一个朋友能够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够比得上疾病。”梁启超深谙其道,将健康视为孩子们幸福的首要条件。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也常常提醒孩子注意身体,却老被孩子当作唠叨,这又是为何呢?其实,梁启超不仅是在言语上时常提醒孩子,更重要的是,他一以贯之地奉行着“健康为本”的理念。

首先,他自己身体力行。从信中我们可以了解,梁启超日常注意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即使是在妻子生日时,他也特意写信询问孩子:“我想破戒饮一回,你答应不答应?”

其次,他视健康胜于功名。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他提到:“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功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在当下,不少家长无意间就成了妨害健康的帮凶,比如周末给孩子安排满满当当的辅导课程,剥夺了孩子户外运动的机会;比如为了减小自己照看孩子的压力,让电视、手机成了孩子的保姆,许多孩子因此患上近视眼;比如对孩子求全责备,信奉“棍棒底下出能子”的教条,导致孩子伤痕累累。这些做法与梁启超的所思所为大相径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关爱孩子的心灵健康。1923年,梁启超告诫思成道:“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1927年,他在写给思顺的信中又提到:“我到底不知徽音胸襟如何,若胸襟窄狭的人,一定抵挡不住忧伤憔悴,影响到思成。你要常常帮助着思成注意预防,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他甚至直接提醒思成夫妇,“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许它侵入。”

二、理想

一个人的志向譬如晨星,借有星光的指引,他乘风航行。

梁启超和孩子们就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多次恳切的交流。他先是和子女交流“学问”的意义,告诫孩子们智识只是做人的手段,做人才是学问的目标。而后,他又和子女讨论事业的抉择。1916年,他在写给长女思顺的信中提到:“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在梁启超看来,当时时局混乱,鸡肋之官,食之无味。1928年,他又给思成夫妇建议:“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

在他看来,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一样。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他鼓励孩子从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出发,人人发挥自己的特长,以靖献于社会。

当他建议次女思忠攻读生物学,思忠读了一年兴趣索然时,他主动写信给思忠:“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可见,梁启超并非一个独裁霸道的家长,相反,面对子女理想的选择,他更像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十分在意聆听他们的意见。而一旦孩子们确立了自己的志向,他又化为严父的模样,勉励他们“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因为他知道,理想就像是一张车票,孩子们怀有理想,就像坐上了一列通往未来的列车,终将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不如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吧。

三、阅读

梁启超酷爱阅读,书籍就像是他的伴侣,日日陪伴着他,而他也把这个好习惯分享给了自己的孩子们。1923年,梁思成不幸遭遇车祸,需要在医院静养一段时间。梁启超就督促思成在住院期间品读《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国学名作,嘱咐他“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

梁启超对子女阅读的要求,并非只停留在文字的涉猎上。他强调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他曾说,“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彼宜从实际日用饮食求学问,非专恃书本也。”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梁启超提倡两个方法。一是博览涉猎。在他看来,一个人想要读书取益,需要多方面开卷引进。他曾担心思成所学过于专向,鼓励他多阅读音乐、文学、美术等内容。他评价自己的阅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每次接触新知识,便觉得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二是勤动笔墨。阅读是对知识的汲取,而动笔墨是对知识的整理,是一种“慢火炖熬”的状态。在“慢火炖熬”的时候最能汲取营养。1928年,梁启超在给思成的信中提到:“我盼望你每天有详细日记,将所看的东西留个影像,可以回来供系统研究的资料。若日记能稍带文学的审美的性质回来,我替你校阅后,可以出版,也是公私两宜之道。”

阅读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而在阅读中注入自己的思考,是对思想的另一种创造,是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

四、磨难

1927年,梁启超写信对孩子们说:“爹爹虽然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

磨难是人生的试金石。当时国内并不太平,全国上下都在艰难的境遇中。梁启超鼓励孩子,“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他以自己为例,向孩子坦陈,环境安适时,德业恐怕在不知不识之间日退,因此他时时反省自己,“终日孜孜,而无劳倦,斯亦忧患之赐也”。

1927年,他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提到:“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过过多少,舒服日子也经过多少,老是那样子,到底志气消磨了没有?也许你们有时会感觉爹爹是怠惰了(我自己常常有这种警惕),不过你再转眼一看,一定会仍旧看清楚不是这样。”他评价自己,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常常感觉自己要做青年人的人格模范,最少也不愧做子女的模范。

1928年,清华大学和东北大学皆有意请梁思成进入自己的学校教授课程,当思成选择不定哪所学校时,梁启超以“清华太舒服,会使人懒于进取”为由,建议思成接受东北大学的橄榄枝。他要孩子以强健进取的姿态迎接人生的挑战!

五、理财

对青少年财商培养的忽视,是时下一个重要的问题。父母总是极力为孩子创造丰足的物质条件,却忘记告诉孩子甚至于是不屑告诉孩子,财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物质生活?

梁启超是个反例。他在家书中多次交代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孩子细细算账,对于是否买卖房屋一事也专门和子女商量。当时梁氏居住在京津一带,欲在北戴河买一处十亩有零的房子。他向孩子们这样分析道:“房子面前直临海滨,地价很高,东山这边都是外国人房子,中国人只有三家。靠海滨的地,须千元以上一亩,还没有肯让。这个房子,工料坚固,可用的房子有八间,开间皆甚大。若在现时新建,只有六千元还盖不起。家具也齐备坚实,最少亦还有十多年好用,新置恐怕须千五百元以上。若将家具作五千元计,那么地价只合五千元,合不到五百元一亩,总算便宜极了。”除投资房产外,梁启超还向孩子们介绍过股息等理财方法,可谓十分“现代”。

最为让我敬佩的,是梁启超教育孩子正确的物质观。他说:“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梁思成和林徽因可谓是一对金童玉女,他们的婚礼受到世人注目。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反而建议这对年轻夫妇,“婚礼只要庄严不要奢靡,衣服首饰之类,只要相当过得去便够。”

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能够为自己创造必要的财富而不至在财富中迷失,是孩子所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以上看来,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方面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也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在他的家书中,我们看不到疾言厉色的训斥,也看不到居高临下的姿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慈爱、热情又体贴的父亲。从他的书信中,我们和他的孩子们一样,汲取了对于健康、理想、阅读、磨难、理财等诸多方面的养分,收获了沉甸甸的人生礼物。

少年强则中国强,愿我们带着这些礼物,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分享给更多的青年人!

【篇六】

这是一个简朴略显陈旧的家。墙面上悬挂着几幅字画,已有了点点黄斑;拉开抽屉翻开那本本相册,发黄的照片是那个年代的最好见证;高起的柜子上依稀摆放着笔墨纸砚,细看已积起了灰尘。三十年前,有个老头还坐在桌前,穿着中山装,戴着厚厚的老花镜,打着算盘,记着账本。二十年前,这个老头执笔挥墨,画着山水花鸟,写着书法。这个老头出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是我的爷爷,在我眼中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坚韧

爷爷的这辈子,历经了解放前的风雨飘摇,走过了建国后的社会动荡。正是那时的纷扰与坎坷,练就了爷爷的坚韧与顽强。

年少时,听爷爷说起过,他们小时候,进学堂是一件不易的事,读书对于爷爷而言非常珍视,断断续续念到高中,还是遗憾没能上大学。如今,即使年纪大了,眼神不太好,爷爷仍坚持每天看会书,读会报,关注时下热点新闻。这些年,每次去爷爷奶奶家,总会发现柜子里的玻璃瓶似乎又多了,坏了的椅子又经过了修补。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老头老太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简朴,家中的废旧物品能循环使用,甚至变废为宝,东西坏了修修补补,仍照常使用着。

实干

从小生长在江苏的爷爷远离家乡,南下迁到了舟山,是一位普通的财税干部,在嵊泗,在普陀山,都有爷爷曾经工作的身影。在海岛的工作生涯,爷爷每天都要走上十几里的山间小路,挨家挨户敲门收税,遇上不理解的纳税人,用心做好安抚解释工作,确保收的公正有理。两年前,得知我考上了地税,走上了他走过的路,爷爷语重心长地说:“一家三代在财税系统工作,还是很难得的,要好好干。”

爷爷住的小区靠在山边,十多年前,一旦刮风下雨,山上的石块就会不定时地滚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那时爷爷已有七八十岁的高龄,不过精神依旧抖擞,在家不断地写材料,一次又一次到社区反映情况,直至整个山体改造工程的落实。那时也有部分住户因为工程车的进出影响日常生活而埋怨爷爷多管闲事,不过爷爷每次都不为自己辩解,在他看来,安全是都等大事,他有义务去处理好。

修身

爷爷干了半辈子的财税工作,退休后给合作社的会计上过课,也给公司帮忙做过会计,更多的时候也上上老年大学,在家看看报,养养花鸟。我印象最深刻的童年时光,就是跟着爷爷学画画学写字。多年来,我也偶尔执笔挥墨,走进画中的一山一水,寻觅缕缕茗烟的静谧。对山水画的最先认知,我想是源于爷爷的熏陶。

爷爷和奶奶已相伴走过了七十余年,四世同堂,子孙承欢膝下。在家中,爷爷更多的时候是位倾听者,听奶奶家长里短,各种唠叨。奶奶照顾了爷爷一辈子的生活,所有的家务活都一手承包,是位贤妻更是良母。他们向我们展示着老一辈的相处智慧,这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感也是我们子孙辈学习的典范。

战争年代,他高举旗帜,用行动反抗斗争;改革年代,他自立自强,用双手开创人生;和平年代,他享受生活,用画笔弥补空白。爷爷用他一辈子的用心工作、用心生活,解释着“坚韧”“实干”“修身”的家风,鞭策着我们下一代的成长。

今天,我走进这片蓝色的地税已有两个年头,接过爷爷的旗帜,踏上自己的地税征程。诚心接待前来的每一位纳税人,脚踏实地,用心服务;细心做好每一项日常工作,善于总结,勤于自省;感悟这代代相承的生活理念,坚定信念,陶冶情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ebe0f9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c.html

《好家风故事精选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