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的来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词牌名的由来
教学目标:了解词牌知识。识记一些词牌的由来。教学重点:词牌的来源知识。
教学难点:在诗歌鉴赏题中通过词牌知识考相关内容的鉴赏。教学过程:
《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念奴娇》和《何满子》中的念奴与何满子,按史书的记载,都是玄宗的宫女。元稹的《连昌宫词》有“力士传呼觅念奴”一句,白居易也有诗云:“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歌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此处是用了另一个关于歌者何满子的典故,而诗词中真正是因何满子而出名的,恐怕应属张祜的《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那时,何满子已是被用作乐府曲名,后来更用作词牌被流传下来。当时“何满子”一词,几乎是街知巷闻,只是到了现在,知道的人少了,才觉得它生涩难懂罢了。
“雨霖铃”: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据记载有300多个曲调,史称“教坊曲”。“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即唐教坊曲之一。据说这一词牌的产生与唐玄宗有关。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

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出逃,在马嵬坡迫于形势,将杨玉环赐死。后在霖雨连绵之夜,玄宗车行于蜀中栈道之上,马铃和着潇潇雨声,更添寥落与凄惨。他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连心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不觉悲从中来,口出“雨淋铃”三字。后来命教坊“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记恨焉”,并叫伶人张野狐吹奏,从此流传于世。
“踏莎行”: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据说,寇準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韩翃(hóng)“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名为“踏莎行”。“踏莎行”中的“莎”字读suō,指莎草,亦称“香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读shā时多用于人名、地名。“菩萨蛮”: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其中的“菩萨”是指观音菩萨吗?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明霞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歌‘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词。”唐时俗称美女为菩萨,女蛮国的人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故称之为“菩萨蛮”。
词牌“虞美人”:虞美人是一种花,夏初盛开,色彩艳丽。请问是从这种花得名的吗?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鹊桥仙”:关于“鹊桥仙”这一词牌名的由来,一说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

以上说法都表明了这一词牌与“鹊桥相会”的神话有关。古时关于“鹊桥”的神话,以东汉应劭《风俗通》中“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为最早。至唐时,民间传说更为普遍,诗人多有吟咏。该调当于此际产生。
“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违禁小说请删除宫墙柳”,是陆游的词《钗头凤•红酥手》中的名句。请问词牌“钗头凤”最早出自陆游吗?《钗头"红酥手》的创作,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离。多年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该词饱含怅惘与悲痛,数百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成为宋词中的经典。但据考证,《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陆游用“钗头凤”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与唐氏仳(pǐ)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倏然而逝,未能白首偕老。不过,自陆游之后,这一词牌才为文人广泛采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沁园春”: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东汉明帝刘庄第五个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县兴建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大将军窦宪依仗其妹窦皇后的权势,以低价夺取沁园,公主害怕,不敢计较。后来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窦宪罪,窦宪退出沁园,从此不得重用。后世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沁园春”。
由乐曲及其局部演化成唱词的曲,原曲的名称直接变成词牌。在唐朝那个令人向往的繁华盛世,胸怀宽广的唐人,喜欢大型的歌舞剧,于是有些比较流行的曲子就被截取其中一部分,谱上词句,来达到可以传唱的效果。如:“水调歌

头”: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水调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又如《破阵子》《水调歌头》《六州歌头》《八声甘州》等等。举《破阵子》稍加说明:据《乐书》所述,秦王李世民制服龟兹后,命作《秦王破阵乐》,震惊一时,这首乐曲结合了龟兹,天竺,西凉,高丽等乐,开盛唐音乐之风。气势苍茫雄浑,后来有人以其中一段填词演唱,开始是长调,叫《破阵乐》,后取其中更短的一章,名为《破阵子》。而像《水调歌头》《六州歌头》之类,“歌头”是乐曲开头的部分,即说明曲子都是截取自原曲的开头的,原曲《水调》是隋炀帝从新开凿的运河到扬州时所制。
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丑奴儿。词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有些词牌沿用原有的词曲的题目,但词曲的具体内容渐渐产生变化,到后来甚至大相径庭。来源大致有二:一是沿用古乐府中的名篇,最常见的莫过于是

《采桑子》与《长相思》《采桑子》的原型是唐代教坊的大曲,名采桑,或杨下采桑。到了宋初都称作了“采桑子”。最初被用作词牌是在南唐的冯延已手中,但格式和内容已偏离原曲很多了。另一个常见词牌《长相思》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最早可追溯到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后苏武也有诗曰: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于是,“长相思”三字自此就经常入诗,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之一,直到被收入汉乐府。宋词中常见的词牌《长相思》的格式却与乐府中的格式不是同一回事,据考证,最早的一首宋词的《长相思》,是白居易的《长相思*别情》(汴水流),后来渐渐演变成长相思词牌固定的格式。而另一个来源则是民间的曲子词。词的雏形远比宋代早,甚至有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在宋之前,唐代至五代这一段历史时期,初步成形的词被称为“曲子词”,作为一种通俗文化,着些曲子词的作者范围广大,士族,平民俱有之,因为题材广泛《踏歌词》《渔歌子》都是当时的流行词曲,后来原曲散佚,但这些曲子词的名字却在众口传唱中保存了下来,后人再制新曲,以旧名名之,便成了现在宋词中所常见的词牌。
苏轼所制的《洞仙歌》,既是有源自蜀主孟昶的《洞仙歌》(冰肌玉骨清无汗)的因素,也有东坡个人创作时破旧立新,自调协律的原因。
词牌“青玉案”:“青玉案”出自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锦绣段”,即“锦缎”,丝织品,表面有彩色花纹。“案”指放食物的小几,形状如有脚的托盘。
“浣溪纱”:词牌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

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有的牌十分优美,直接取自前人诗句。“点绛唇”取自江淹“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鹧鸪天”取自唐代郑嵎的“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忆秦娥”来自李白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玉楼春”取自白居易的“玉楼晏罢醉和春”;“一剪梅”得名于周邦彦的“一剪梅花万样娇”;“满庭芳”出自晚唐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忆江南》原名《谢秋娘》,是李德裕纪念其妾所制的一首曲,后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一句,于是后人便用“忆江南”取代了原本的“谢秋娘”三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西江月》,本是李白《苏台览古》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后人取“西江月”三字为词牌,初时只是小调,后来被欧阳炯制成长调,便是现在宋词中所见的“西江月”词牌了。苏轼曾制《贺新凉》一曲,清代《古今词话》记载了这个词牌的来历:“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huì)恨”。秀兰受责怪后,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献在座诸宾,未曾想更激怒了宾客。苏轼为此赋“贺新凉”,即“乳燕飞华屋”也。秀兰歌之,众人始息怒而乐。曲中有“晚凉新浴”一词,内容写美人出浴之景,后来被人误传,将“凉”传作“郎”,于是就变成了现在的《贺新郎》以“贺新郎”为词牌的词大多感伤悲愤,和婚宴气氛不合。姜白石的《扬州慢》《长亭怨慢》等,与柳永的《望海潮》等,由来有相似之处。
有的牌含有典故。如“解佩令”,出自《列仙传》的故事:江妃二女,游于江滨,见郑交甫,遂解佩与之;郑交甫受佩而去,数十步,怀中无佩,女亦不见。

浣溪沙:又名《小庭花》“浣溪沙”则是以春秋时西施浣纱的故事为背景而得名,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水龙吟》用的则是《易系辞》中【云从龙】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生”的典故。
《阮郎归》用的就是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典故。
有的词牌名是由词的字数而来的。数字与词牌所代表的格式的总字数有关,例如《十六字令》《百字令》,就是总字数分别是十六和一百。第二种,数字与词中句子的字数有关,《三字令》是指词中每句均只有三个字。“十六字令”全词共有十六个字;“百字令”,全共一百个字。
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其他词牌来历:
捣练子。词牌名。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风入松。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些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六丑。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

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六州歌头。词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绿罗裙。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卖花声。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其内容专咏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调发展为长短句,内容也更广泛。
满庭芳。词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
木兰花。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破阵子。原是唐朝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
青玉案。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
如梦令。相传后唐庄宗自制曲,因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一

句而得名。
瑞鹤仙。词牌名。宋周邦彦始创,格体参差。
少年游。唐无此词调,宋人晏殊作《珠玉词》中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之为名。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
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踏月》。此词调首见于《全芳备祖前集》,宋代词人林逋取其前片的意境用为词牌名。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取李白“笛奏龙吟水”一诗句而名之。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龟兹国,“苏幕遮”意“西戎胡语”。
惜分飞。又名《惜双双》《惜芳菲》《词谱》中以毛滂为正曲。故此词牌可能是毛滂自创。
惜奴娇。《高丽史乐志》载:宋赐大晟乐内有《惜奴娇曲破》,故此词牌名应是出自大曲。
行路难。词牌名。本是古乐府杂曲歌名,内容多写世途艰难,英雄末路。后用为词调。又名《梅花引》《小梅花》
一剪梅。出自宋代词人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一句。又名《玉簟秋》《腊梅香》
渔家傲。唐、五代词中不见此词牌,取自北宋词人晏殊的“神仙一曲渔家傲”一句。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和《游仙咏》等。
昭君怨。词牌名。《乐府诗集》载王昭君出塞故事,说此调最早为昭君所创。调见苏轼的《东坡词》。又名《一痕沙》《明妃怨》《道无情》
鹧鸪天。唐、五代词中无此词牌。最初由北宋的宋祁所作。北宋大词家晏殊

《鹧鸪天》填词最多。在北宋词牌中《鹧鸪天》的别名最多,《千叶莲》《思佳客》《思越人》《第一香》《醉梅花》《鹧鸪引》《骊歌一叠》等等。醉落魄。词牌名。又名《一斛珠》。据曹邺小说《梅妃传》载,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江妃不受,写下“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诗句。玄宗阅后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唱之,名《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潇湘神。又名《潇湘曲》。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却说沧州牢城营里管营首告:(甲)杀死差拨、陆虞候、富安等三人,放火延烧大军草料场。州尹大惊,随即押了公文帖,仰缉捕人员……
且说(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着满天大雪。行不到二十余里,只见满地如银。昔金完颜亮有篇词,名《百字令》,单题着大雪,壮那胸中之气: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____。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
13.下列填人《百字令》(又名“念奴娇”)横线处的诗句,与整首词最相合的一项是(3分)A.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鳞败甲满天飞B.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14.按要求完成(1(2题。9分)
(1上面文字出自我国古代文学名著____,作者借《百字令》一词的场景描写烘托了小说中(甲)____这一人物形象。这一手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以赤壁“________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景象,烘托周瑜“____,谈笑间,____”的英雄形象。7分)
(2上面文字以《百字令》烘托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15.下面《世说新语》选段中谢朗、谢道韫的语句与上文的《百字令》都描写了“白雪纷纷”的景象,请从二谢语句中任选其一,与《百字令》中任一写雪的诗句进行比较赏析。4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子胡儿①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②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注释】①胡儿:指谢朗。②兄女:指谢道韫。16.下列诗句以“雪”为吟咏对象的一项是(3分)
A.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孥。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B.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唐·陆畅)
C.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五代·李煜)D.沙头十日春,当日谁手种。风飘香未改,雪压枝自重。(宋·黄庭坚)17.按要求默写。5分)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出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
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中国古诗词中“水”的意象无处不在,其中不少成了千古名句。如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李白《梦游天姥咏留别》中有“云青青兮欲雨,”之句;王勃《滕王阁序》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之句。细草微风岸,《旅夜书怀》杜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7908a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e1.html

《词牌的来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