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重点问答题

发布时间:2020-02-19 12:17: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桃花源记》重点问答题

1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2、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与世隔绝时间长,桃源外的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5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是因为桃花源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而外面的世界却是恰恰相反的,为了躲避战乱,桃源人决定不复出焉

7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8、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答: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9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答: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0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1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12、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渔人是个背信弃义、不守诺言的人。写渔人的作用是: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3有人认为渔人不守诺言,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此举十分可恶,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谴责渔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答:不同意,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桃花源的神秘、难以找寻、似有还无,暗示读者在现实中桃花源是不存在的,进一步表明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明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内心充满无奈。

14、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15、《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字,试举出三处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16、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1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
填空题: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18、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156fba287c24028905fc36e.html

《桃花源记重点问答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