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葛覃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经·葛覃》

一、引言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余篇,对后世诗坛、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葛覃》便是其中的一首诗。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们对这首诗的解读分歧较多,也为此争论不断。古代中国诗歌理论《毛诗序》,认为这首诗与后妃有关,具体写的是后妃在娘家的事,“妇功”也是“后妃之本也”。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这首诗具体写的是贵为后妃之后的事。到了明清时期,一些不同于之前的新思考、新观点开始不断涌现。譬如,乾隆时期学者牟庭认为这首诗是“去妇词”,诗中的“黄鸟”与“葛覃”指代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他明确指出,“葛”是谷中卑下的意象之物,而黄鸟则是栖向高枝的意象之物;这首诗说的是女子不能托身高门,而嫁身庸奴,最后被休归向娘家的境况。其实,这种新的思考和观点已完全背离了诗歌理论《毛诗序》的论断,但同时也开启了古代学者对于这首诗新的解读。在20世纪初,这些全新的思考和解读已经大量涌现,分歧渐多,并达到了一个高潮。文人雅士们尝试着还原这首诗的真实面目,于是抛开旧的说法,就诗论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许多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观点。譬如,有的文人雅士认为“此言既嫁之女勤俭而习女工,以尽妇道”;有的文人雅士解读为女子吩咐“保姆”为自己收拾衣物,要回娘家探;有的文人雅士认为,这首诗真实记写了贵族家中女奴们割葛、煮葛、织布,以及告假洗衣、回家的一段生活场景;有的文人雅士
- 1 -
认定,这首诗记载了农村姑娘出嫁的过程;有的文人雅士明确指出,这是一首女工告假探亲的诗;也有文人雅士认为,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待嫁女子学习收葛、治葛、织布做衣,又吩咐她的“保姆”洗涤衣衫,准备回家告知父母自己结婚的期盼心理,等等。静下心来,深入分析,其实很容易发现,这些新的思考和解读或许都是在有意识地摆脱“旧说”对于诗旨理解的定义。
二、《葛覃》的诗旨
作为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葛”的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藤蔓可制鞋,夏日穿用。在《葛覃》这首诗中,“归宁父母”一句吸引了大多文人雅士的驻足和思考。翻阅相关史料记载,在古代特别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归”可以指称女子之出嫁,也可以指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于是,古代中国诗歌理论《毛诗序》认定此诗在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然而,有些文人墨客则认为,这首诗叙述一贵族女子准备回娘家的期盼喜悦的心理状态。总体来讲,这两种解读对诗旨的判断大相径庭,但在诗意表达上又不谋而合,实现了高度统一。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在“出嫁”和“回娘家”之意当中,究竟哪个更符合诗人的真实表达呢?由于无法穿越时空与诗人探讨取证,因此,这里只能留下一个无从考证的“历史悬案”,同时也给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进一步探讨交流的空间。
静下心来,细品佳作。这首诗采取比兴手法,写葛藤蔓延、枝叶繁茂,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暮春图景;“喈喈”的“黄鸟”叫声给美好的春光增添了些许声响,给人特别唯美的感触。这首诗第一章写葛生长得十分丰茂壮美,没有提到人;第二章写
- 2 -
女子收葛、治葛、做衣忙碌的场景;第三章写女子“洗衣”“归宁”,才提及人。显而易见,这首诗重点在写葛,在赞美葛。换句话说,诗篇的主旨在赞美葛,而人只是因赞美葛的需要而带出的意象。因此,个人认为此诗主要在赞美葛。当然,也可以说这首诗或许就是一首关于葛的赞歌。
翻阅古今民俗学相关资料,很容易可以发现,在原始社会,人们通常持有“万物皆有灵”观念,对于所收获的生活必需品,特别是所猎获的动物,一般都要举行收获祭祀活动,以求灵魂的宽慰和安宁。根据相关资料记载,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过上了美好的文明生活,但在非洲仍有一些原始部落,不和外界接触,依然过着那种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生活,依然保持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生活习俗。他们在猎获动物之后,先将动物尸体安放好,然后每个人依次走过动物尸体,并用伸出右手轻轻地抚摩,心里默默地祷告,以感谢动物被自己猎获,感激动物为自己提供了丰盛的食物。在15世纪前后的地中海沿岸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原始社会收获祭祀“农事崇拜”活动方兴未艾,人们认为谷物也是有灵魂的,收获谷物的过程就是杀死谷物的过程。于是,他们把收获的第一捆或最后一捆谷物称为“某某妈妈”举行相关礼敬仪式,以求心理上平静和安宁。时至今日,印第安人在收获玉米之后,通常会举行持续一个月的大型宗教仪式和欢庆活动,用羊羔、饮料祭祀玉米神,感谢它给人们带来的丰收。
其实,这些类似的收获祭祀或者“农事崇拜”活动,一般是在大规模收获之前或之后进行的,所唱歌曲的内容也多有赞美或祈求之意。

- 3 -
截至目前,虽然我们确实还没有充分的资料,可以证明《葛覃》是收葛仪式的歌曲,但极有可能的是,原始仪式的收葛歌就是《葛覃》原文。回到原文,细细品味,诗人倾尽笔墨,高度赞美了葛藤长势之茂和为布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先民对葛衣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葛麻的感激之意。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葛是我国古代周朝时期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如“旎丘之葛兮”“彼采葛兮”“纠纠葛屡”“葛生蒙楚”等表述,在《诗经》中被屡屡提及。由此可见,葛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那么,《诗经》中多次出现对葛的赞美之词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三、《葛覃》与古代女子婚前教育

有学者认为,《诗经》将《关雎》和《葛覃》放在开篇,是为了突出女子婚前教育的重要性,前者重点在写后妃之德,而后者重点在写后妃之本,即女子婚前教育问题。在我看来,此言得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这是诗篇第二章的内容,先写葛草漫山遍谷,藤叶繁茂,再写女子割藤、蒸煮、织麻、做衣。
这明明写的是女子熟习女工、辛勤劳作的场景,为何说是后妃之本?在远古时期,后妃是引导普通女子劳作的楷模。据史料记载,皇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人们养蝉织丝。她带领妇女用葛藤树皮织布为衣,将动物皮毛缝制成帽子,所以才有后世的衣冠之治,也正是她确定了农桑文明是我国发展的基础。在古代原始分工中,“男耕女织”或许是对男女分工特点的最佳概括,而纺织便是女性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富贵之难,在于勤劳和节俭。”
- 4 -
这句话说的太多了,但这也是很多人不能做到的,然而《葛覃》中的后妃可以做到,可见她真是天下女子的楷模。这首诗将“收葛”与“妇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一是明写关于葛的变化,二是暗指那就是女孩子的婚前教育,即女子女工学习。那么,采葛制衣的过程,就是女子婚前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此可见,古代女子婚前教育已经得到了“官方”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这是诗篇第三章的内容,先写女子向师氏袒露自己的心声;再写女子亲自考虑洗衣服事宜,期盼尽快回家看望父母。
这段诗也写出了女子良好的家庭教养。“言告师氏”是指女子要回娘家先要告诉自己的老师。这位老师便是从娘家跟随嫁到夫家,悉心教导女子注重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学习的人。《葛覃》这首诗之所以提及师氏,我认为,主要在于师氏在女子婚前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极为重要,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用。在师氏的耐心教导下,女子不仅要学习治葛、做衣(女工)技术,要学习爱惜葛衣,要学习清洗衣物,更要学习勤劳节俭(妇德)等等。
显而易见,在周代时期,女子婚前教育已经得到了“民间”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
众所周知,“儒佛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儒佛道”强行给予了女子十分严苛的要求,比如“妇德”、“妇言”、“妇功”、“妇容”,这些都是强加给女子所谓的“妇教”。“无才”、“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便成了为人之妇的特有标签。当然,古代大部分
- 5 -
女子也是比较认可这些要求,十分注重“三从四德”“妇德”“妇功”,于是老老实实、安安分分的相夫教子,营造了比较和谐的家庭生活。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现实婚姻生活中,“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也不容忽视,也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葛覃》这首诗虽然字数不多,但读起来韵味十足、朗朗上口,重点赞美了葛的丰茂以及其对先民生活的重要意义,也将女子婚前教育事宜巧妙地融入其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先民对葛的喜爱。与此同时,此诗还将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女子形象渲染的极为生动真实,给人十分唯美的感觉。

- 6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6ff571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f7.html

《诗经葛覃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