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规划

发布时间:2014-07-19 23:47: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姓名:陈昌军

学号:11143220

青岛考察——城市规划篇

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在介绍青岛市的城市规划之前,我们先对青岛市的地理环境做一个简单介绍。

按照现行的行政区划,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见下图)

青岛市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下辖6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其中,市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区总面积为3293平方千米。县级市:即墨、胶州、平度、莱西市总面积为7989平方千米。。而青岛市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在市辖六区的范围之内展开的,就是环绕着胶州湾的环形地带。青岛是一所拥有百年规划历史的城市,饱含着历史的沧桑与巨变,下面我们将从历史和现代两个维度来介绍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对青岛的历史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以方面我们从宏观的背景上体验青岛的发展。

一、青岛的历史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所以,最早作为军事用地的青岛市,就这样开始了它的历史。清政府的几年建设,只是对青岛市进行了基本的城市建设,并没有把它当作重要的城市进行规划。1897年,德国强行向清政府租借胶州湾地区,青岛第一次沦为德国的殖民地,在德国人的治理下,青岛进行了系统的城市化建设,当时很多的德统期的系统和规划部分还沿用至今。1914年,日德爆发战争,在日本人把德国人赶出胶州湾之后,青岛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北洋政府收回了青岛。从1922年到1937年,青岛在北洋政府(之后变为国民政府)的统治下,又发展了15年。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直到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青岛又被日本统治了8年。1945年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国内战争的影响下,青岛又度过了4年。1949年之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政治的稳定性带来了城市发展的稳定性,计划体制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尽相同的。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青岛的发展开展了新纪元。

每个历史阶段都给青岛的城市面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主政者对青岛的城市发展规划的设计方案是迥然相异的。在下面的两篇中,一方面我们将对青岛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作一些介绍,另一方面,我们着重考察当今青岛市的规划建设及未来的发展方案。

二、历史上青岛的城市规划设计

1、1891—1897 年,作为海防要塞建设的青岛

1891年清政府内阁明发上谕允许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制之始。清政府设防后陆续修建了总兵衙门、炮台、兵营、海军栈桥码头、电报局、军火库等军事设施,到德国占领之前,青岛已初步成为海防要塞。其中,青岛著名景点栈桥始建于1892年,就是清政府在青岛设防的规划之一。此时的青岛城市还没有规划发展的概念,只是作为海防要塞存在着,城市发展局限在胶州湾东边的半岛上。(见下图)

2、1897—1914年,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深远影响

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之后,对青岛进行了一些列的开发发展,制订了中国大陆第一份城市规划方案,其建筑至今在青岛市的老城区依然可见。1898年,德国胶澳总督府编制完成第一份青岛城市规划方案《拟在青岛湾新建城市的建设规划(见下图一)》,规划确定了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和重要公共建筑的选址(由于对规划中的区域功能划分及火车站、教堂的位置存在争议未能实施)1900年,在1898年规划基础上修订编制的《青岛城市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海军基地和商贸港口城市”,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涉及今天的市南区和市北区部分地区,规划注重利用自然和地形条件,形成分区明确、功能完善的规划格局,沿南部滨海一带布置行政中心和生活功能区,沿胶州湾东岸布置了要塞港口、铁路、工厂等设施(见下图三)。自1898年至1908年,德国在原清军炮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拥有五大海防炮台、四大陆防炮台、五大步兵堡垒为基干的军事要塞,成为当时远东两大要塞之一(见下图二)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德国胶澳总督府又编制了港口、铁路、城市路网、给排水系统和造林绿化等专项规划。在青岛要塞规划的基础上,德国当局依据“华洋分治”的政策对青岛城市的功能定位,分区布局进行了专项规划,将青岛划分为码头区、别墅区以及青岛、大鲍岛等九个小区。最终建成了码头区和青岛区、大鲍岛区、台东镇、台西镇四个街区(见下图)。青岛也成为要塞中成长起来的城市。

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规划风格和城市风貌。至1914年,青岛已发展成为集军事要塞、海军基地、海陆交通枢纽于一体的港口要塞城市和环境优美的海滨旅游城市。

3、1914—1922年,第一次日占时期——“南宿北工”的带状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日本当局设立纺织、化工、盐田等工商企业,掠夺土地和矿产资源。1914—1922年日占时期,城市建设仍延续德制青岛规划,实施了三期市街扩张计划。城市空间沿胶州湾东岸和铁路线向西、向北拓展。1917年以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在四方沧口一带填海造陆,先后建设了“六大纱厂”,在铁路沿线和胶州湾东岸形成了工业区,“南宿北工”的带状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4、1922—1929年,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延续德制布局不变

在五四运动推动和影响下,经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和鲁案谈判,中国政府于1922年12月10日收回了青岛主权,设置了直属于北京国民政府的胶澳商埠及管理机构——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商埠区域延续了德国租借地的范围,城市与乡区德布局不变。

5、1929—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设置青岛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管辖,青岛进入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期。1935年青岛工务局编制了《青岛市施都市计划案初稿》,是中国规划师为青岛制定的第一份城市总体规划,以100万人口规模为目标,对城市进行了功能分区和具体规划,并在历史上首次对青岛未来发展规模进行了预测。在《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初稿》中,规划将青岛城市性质确定为“中国五大经济区(见下图)中黄河区德出海口,工商、居住、游览城市”

《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借鉴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就青岛市中心区域、全市功能分区、道路、园林、一般交通、卫生等六方面予以具体规划。规划范围北至沧口、李村,东至辛家庄、麦岛一带。规划面积约138平方公里,规模人口100万人。(见下图)

该规划方案具备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意识,是中国城市规划史的一次质变。后因战火重燃,规划没有实施,但其诸多合理的规划思想对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其中很多设想得到了城市发展的验证。

1935年,原即墨县的崂山东部近200平方公里的山区划归青岛市管辖,市域面积增加到746.75平方公里。这是青岛市的辖域首次突破原胶澳租借地的范围而有所扩大。

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青岛社会局面相对稳定,虽然《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未能得到贯彻执行,但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市政建设、港口建设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也有重大发展

6、1938—1945年,第二次日占时期城市建设陷入停滞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在这一时期,青岛除建设了军事设施和军工企业外,城市建设陷入停滞。1939年编制的《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将青岛城市性质确定为“华北水陆交通的要冲、军事和华北经济开发的基地、重要的工业区和观光城市”。(青岛特别市地图见下图一,青岛特别市母市地图见下图二)

7、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停滞发展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南京国民政府重新接管青岛,将青岛城市性质定为“重要的海军基地和重要港口”,青岛成为美国和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海陆空军事基地。青岛市的行政区域恢复了沦陷前的状况。全市海陆面积为1377平方公里。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当时的市区地图见下图。

8、1949—1957年,新中国初期,功能转变

建国后,青岛行政地位发生变化,改为山东省辖市。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纳入到全国统一计划之中,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工业布局成为影响城市定位和城市总体格局的重要因素。1950年编制的《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将城市性质确定为“轻工业、吞吐口、海军基地、风景和疗养区”,规划面积21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这是建国后青岛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见下图

1957年编制的《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将城市性质调整为“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修疗养多功能的综合城市”。规划建设用地9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见下

9、1958—1979年,新中国曲折发展时期

1960年编制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具有国防、工业、港口和修疗养功能的综合性城市”。规划建设用地84.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规划为满足工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集中建设台东、四方、水清沟、沧口、楼山5个工业区。(见下图三)

10、1980—1994年,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青岛的城市定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81年,青岛市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被批准为5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改革开放使青岛的规划工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84年1月5日,《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城市”。规划建设用地115.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15万人。规划以海泊河、李村河两条河道为界,将市区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组团(见下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989年,依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进行补充调整。在南、中、北组团布局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东、西两个组团,实现了城市空间的跨越式发展。规划建设用地292.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84.8万人(见下图)。

11、1994—2010年,市场经济新阶段

1994年,青岛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1999年6月4日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将城市性质确定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地”。规划确立了以青岛为主城,黄岛为辅城环胶州湾发展,“两点一环”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城市建设用地26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10万人。本版总规将重点聚焦在胶州湾,同时,城市向东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全域统筹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见下图)

小结:青岛自建置之初,即按照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编制规划,规划先于建设的特点一直传承至今,从而使城市建设能够完整按规划得以实施,这在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史上是觉无仅有的。在一脉相承的规划理念引领下,青岛形成了独有的城市特色,由昔日胶州湾畔的小渔村建设成为今日的海湾型都市,并向着关注城乡一体、全域统筹发展的方面迈进目前青岛市中心城区见下图。不同的时期,青岛的城市性质定位也不一样,具体见下表格:

三、目前青岛的战略规划

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青岛定位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德龙头。肩负着新的国家使命,青岛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传承与创新并举,提出了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在更高起点上谱写青岛发展的新篇章。

按照新的空间发展战略,青岛将建设成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与滨海旅游度假城市、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成为国际海洋文化交流与经济和作平台、国家海洋科研教育中心、山东半岛金融商贸中心和高端产业集聚中心。

目前,青岛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总体发展格局。“一带”:以环胶州湾区域为中心、以胶州湾东西两翼为新增长极,建设以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临海工业、海水综合利用、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为支撑的蓝色经济集聚带。“五区”:加快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五个功能区建设,成为带动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引擎。“多支撑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设一批现代渔业、滨海商务旅游度假、港口物流、现代装备制造、海盗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能源开发、科普教育等各具特色的集聚区,推动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见下图)

未来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新战略表现为: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

1、全域统筹

“全域统筹”是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精髓。坚持全域统筹,就是强化科学发展理念,着手于大青岛全域概念,推动城市组团发展。在统筹产业布局方面,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加快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和红岛经济区建设、在海洋产业体系和海洋科技研发上走向深蓝、走向高端。规划在全域范围内形成四个综合经济功能区、10个先进制造业功能区和6个服务业功能区。上述区域将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支撑全域实体经济腾飞的重要战略支点(见下图)。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整合布局全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以围绕胶州湾的都市核心区、10个外围次中心和新城组

团、50个左右重点小城镇和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所构成的新型城镇体系,以此带动全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全域融合发展(见下图)。在统筹海陆方面,科学确定海域、岸线、海岛功能布局,推进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开发董家口、丁字湾岸段,优化提升胶州湾岸段、灵山湾岸段。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构建生态岸线。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打造海上经济带,走向深蓝,对接东北亚,联通全世界。(见下图二)

2、三城联动

“三城联动”是以胶州湾为核心,在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地区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中心城区、构建海湾集合型都市核心区(见下图)。

东岸城区包括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和崂山区,面积58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0万人,是青岛市行政、文化、金融、商务、旅游度假综合服务中心。重在做优做美,延续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山海城特色,着力加快城区改造提质和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历史、延续记忆。优化调整用地功能布局,加快旧城旧村改造步伐,疏解人口、增加配套,提升城区功能和品质。精心打造国际时尚高端商务区、国际油轮母港城、世园生态都市新区、全球财富中心等重点功能区。(见下图一)

西岸城区包括黄岛区和胶南城区,面积75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10万,是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中心,承载蓝色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区,重在做大做强,打造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海港物流业、旅游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强国际合作。全力建设中德生态园等项目,打造跨国经济合作示范区。高标准规划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公共服务和管理中心。(见下图二)

北岸城区包括城阳区、红岛经济区、面积55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60万,重在做高做新,规划建设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依托城阳中心区,建设北部综合服务中心;依托青岛高新区形成蓝色战略新兴产业体系,打造软件科技城;依托红岛及周边地区优良的自然条件,统筹布局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会议、金融商贸、医疗医学和体育中心。(见下图三)

3、轴带展开

轴带展开,是以围绕胶州湾的都市区核心区为起点,以骨干复合交通廊道问为依托,沿“一轴三带”向纵深拓展,带动10个外围次中心城市和新城组团、50个重点城镇和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组团发展,同时向周边辐射。

“一轴”,即以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为生态中轴,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集聚带,打造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带”,即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向南对接鲁南,联结长三角;向北对接胶东半岛,融入环渤海;向西对接鲁中鲁西,服务沿黄流域、通过轴带展开,带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见下图一)

4、生态间隔

生态间隔。是以山林、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支撑青岛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划定全域生态资源管制区,划定胶州湾围海填海控线、湿地保护线、入海河道监控蓝线和禁、限建控制线,保护耕地,逐步修复胶州湾生态环境,建设胶州湾中央湿地保护区。具有世界品质的全市海岸和三大湾群将建设成为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示范区,形成高品质的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见下图二)

5、组团发展

组团发展,是立足青岛全域,依托“一轴三带”,形成若干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规模适度、紧凑集约的城市组团。胶州、即墨、平度、莱西等次中心城市壮大特色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现代农业等产业,迈向中等城市。董家口港城、空港新城、鳌山湾新城等城市组团,分别承担港口、临空经济、蓝色科技、旅游度假。先进制造业等重要职能。重点小城镇沿“一轴三带”高度聚合,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深度融入半岛城市群。(见下图三)

7、其他:规划中的重点经济功能区建设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青岛市在未来的发展中着重规划发展建设一些列重点经济功能区,如下:(见下图)

——两大综合经济功能区。规划灵山湾和田横综合经济功能区,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总部经济、商贸金融等服务业水平,培育城市综合功能组团。

——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蓝色硅谷核心区、红岛经济区、国际经济合作区、突出蓝色科研、高端制造、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形成创新—孵化—产业化空间产业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组团。

——十大先进制造业功能区。建设董家口经济区、龙泉汽车、南村家电、新河生态化工、城阳轨道交通、营海、同和、望城、姜山、胶北等十个先进制造业功能区,集聚大企业、大项目,突出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千亿产业链,壮大县域工业。

——六大服务业功能区。规划建设金家岭金融新区、胶州湾保税功能拓展区、胶东临空经济区、即墨商贸物流区、城阳总部商务区、李沧交通商务区等功能区,集聚人才、资金、信息等高端要素,推进服务业“千万平米工程”,打造服务山东半岛、辐射周边区域的服务业高地。

另外,青岛市立足于发展成国际城市,为此,青岛市给自己设置了四大定位:

——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争取董家口港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前湾港打造成国际集装箱中转大港,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在董家口港区建设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推进新机场建设,打造面向日韩的区域性航空枢纽。

——区域性国际旅游会展中心。规划建设少海等29除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区,培育帆船、游艇、温泉等旅游特色产品,建设国际海滨旅游度假中心。推进红岛国际会议中心、西海岸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片区建设,培育蓝色经济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创建国际海洋会展名城。

——区域性金融中心。以金家岭金融新区为核心,以西海岸中央商务区和红岛金融集聚区等为支撑,创建连接京沪两大国内金融中心、郑州大连两大期货交易中心的中继型、创新型、特色型金融中心。

——中日韩自贸区桥头堡。争取开展自贸区谈判相关活动,争取中日韩服务贸易先行开放试点,打造中日韩地方经济示范城市。推动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争取离岸金融等政策试点。以中德生态园、中日、中韩创新园为载体,建设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

四、总结

作为有着百年城市规划历史的青岛来说,城市规划已经深深成为青岛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青岛的发展,始于优越的地理位置,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规划设计最终呈现现在这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山海城历经沧桑变迁的青岛,正在演绎着新一轮的空间布局历史性调整。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这一科学谋就青岛腾飞之路的空间战略,体现着跨越发展的雄心,挥洒着宏大布局的豪迈。

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战略思维引领下,青岛发掘着城市资源、优化着城市空间、塑造着世界城市的形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青岛追逐梦想的步履坚实而清晰,一座“世界海湾、蓝色之都”正向我们走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b8c68ece2f0066f4332215.html

《青岛城市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