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知识点大全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知识分析: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1.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1)建模思想
解三角形应用问题时,通常都要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三角形的边角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这种数学建模思想,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抽象概括,把它转化为具体问题中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推理演算,得出数学模型的解,再还原成实际问题的解,用流程图可表示为:

2)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2.解三角形应用题常见的几种情况: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出其他三角形中的解,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解方程得出所要求的解。


3)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后,涉及到的三角形只有一个,但由已知条件解三角形需选择使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去求问题的解。
注意:①解三角形应用题中,由于具体问题中给出的数据通常均为有效近似值,故运算过程一般较为复杂,可以借助于计算器进行运算,当然还应注意达到算法简练、算式工整、计算准确等要求。
②如果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看成是几个“方程”的话,那么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实质就是把已知量按方程的思想进行处理,解题时应根据已知量与未知量,合理选择一个比较容易解的方程,从而使解题过程简洁。
3.实际应用问题中有关的名称、术语
在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时,经常出现一些有关的名词、术语,如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铅直平面等。
1)铅直平面是指与海平面垂直的平面。
2)仰角与俯角在同一铅直平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上时,称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为俯角(如图所示)。


3)方位角:从标准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到直线的水平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0°~360°。
如:方位角是60°的图形如图。



4)方向角:一般是指以观测者的位置为中心,将正北或正南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旋转到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角(一般指锐角),通常表达成北(南)偏东(西)××度。
4.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解三角形在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测量、航海、几何、物理等方面都要用到解三角形的知识,解题时应认真分析题意,并做到算法简练,算式工整,计算正确。
其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1)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尤其要理解应用题中的有关名词和术语;
2)画出示意图,并将已知条件在图形中标出;
3)分析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一个或几个三角形,通过合理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正确求解,并作答。
5.熟悉三角形中有关公式解三角形主要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有时也会用到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比如:









(可用正弦定理推得);

r为内切圆半径)。
6.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1)测量一个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的步骤:
关键点:怎样克服B点不能到达带来的测量不变?


方法一:(忽略测量仪器的高度)
S1在地面上任取CD两点,连接CDACAD
S2测出∠ACD=α、∠ADC=β的大小及在C点测点A的仰角θCD的长m
S3在△ACD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得



S4Rt△ABC中,得


方法二:(忽略测量仪器的高度)

S1在地面上取点CD,使CDAB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可以保证BCD三点共线);
S2CD两点分别测得A点的仰角α、βCD的长m
S3AB=x,则由




,即为AB的长。
2)测量底面上两个不能到达的地方之间的距离的步骤:



S1在可到达之地取两点MN,连接MN,MA,MB,NA,NB
S2测出∠ANB=α,∠BNM=β,∠AMN=γ,∠AMB=θ,及MN的长m
S3在△AMN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得:


在△BMN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得:


S4在△ABN中,利用余弦定理求得:


.全章知识总结
1.知识网络



2.解三角形常见类型及解法
在三角形的6个元素中要知三个(除三角外)才能求解,常见类型及其解法见下表:


3.三角形解的个数的确定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解这类三角形问题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无解的情况,这时应结合“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及几何图形帮助理解,此时一般用正弦定理,但也可用余弦定理。
1)利用正弦定理讨论:若已知abA,由正弦定理






,无解;若sinB1,一解;若sinB<1,两解。

2)利用余弦定理讨论:已知abA,由余弦定理

,这可以看作关于c的一元二次方程。若方程无解或无正数解,则三角形无解;若方程有唯一正数解,则三角形一解;若方程有两不同正数解,则三角形有两解。
4.三角形形状的判定方法
判定三角形形状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化边为角(如:

等),利用三角变换得出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此时注意一些常见的三角等式所体现的内角关系。如:sinAsinBAB;sinAB)=0

ABsin2Asin2B

ABA+B

等;二是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角为边,如
等,通过代数恒等变换,求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5.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其基本解题思路是:首先分析此题属于哪种类型的问题(如: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然后依题意画出示意图,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标在示意图中(目的是发现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确定用哪个定理转化,哪个定理求解,并进行作答。解题时还要注意近似计算的要求。
【典型例题】




1.在△ABC中,已知

求边c
解析:解法1(用正弦定理)







A=60°时,C=75°


A=120°时,C=15°


解法二:



解之,得





点评:此类问题求解需要注意解的个数的讨论,比较上述两种解法,解法2较简单。
2.在△ABC中,若B=60°,2bac,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析:解法一
由正弦定理,得


∵B=60°,∴A+C=120°
A=120°-C,代入上式,得


展开,整理得:




∴C=60°,故A=60°
∴△ABC为正三角形
解法二
由余弦定理,得






整理,得


从而abc
∴△ABC为正三角形
点评:在边角混合条件下判断三角形形状时,可考虑利用边化角,从角的关系判断,也可考虑角化边,从边的关系判断。
3.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5AC9,∠BCA=30°,∠ADB=45°,求BD的长。

解析:在△ABC中,AB5AC9,∠BCA=30°
由正弦定理,得




∵AD//BC,∴∠BAD=180°-∠ABC



于是


同理,在△ABD中,AB5


∠ADB=45°
解得


BD的长为


点评:求解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问题时,要首先确定与未知量之间相关联的量,把所要求的问题转化为由已知条件可直接求解的量上来。
4.如图所示,a是海面上一条南北方向的海防警戒线,在a上点A处有一个水声监测点,另两个监测点BC分别在A的正东方20km处和54km处。某时刻,监测点B收到发自静止目标P的一个声波,8s后监测点A20s后监测点C相继收到这一信号。在当时气象条件下,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km/s
1)设AP的距离为xkm,用x表示BCP的距离,并求x的值;
2)求静止目标P到海防警戒线a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0lkm


解析:(1)依题意,PAPB=1.5×8=12km
PCPB=1.5×20=30km
因此


在△PAB中,AB20km


同理,


由于



解得


2)作PD⊥a,垂足为D,在Rt△PDA




故静止目标P到海防警戒线a的距离约为17.71km
点评:由实际出发,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应用题的基本思路。如果涉及三角形问题,我们可以把它抽象为解三角形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再还原成实际问题,即


5.为了测量上海东方明珠塔的高度,某人站在A处测得塔尖的仰角为75.5°,前进38.5m后,到达B处测得塔尖的仰角为80.0°。试计算东方明珠塔的高度(精确到lm)。



解析:由于∠CAD=75.5°,∠CBD=80.0°,所以∠ACB=4.5°
在△ABC中,由于




∴CD=BC·sin80.0°




故东方明珠塔的高度为468m
点评:本例是计算高度的问题,由于塔高CD难以直接求解,因此放在直角三角形BCD中求解,而BC长的求解利用正弦定理在△ABC中求解。
6.要测量河对岸两地AB之间的距离,在岸边选取相距

米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AB两地的距离。
解析:如图所示,在△ACD中∠CAD=180°-(120°+30°)=30°




在△BCD中,
由正弦定理得


在△ACB中,由余弦定理,得






AB两地间的距离为米。
点评:此题是测量计算河对岸两点间的距离,给出的角度较多,涉及几个三角形,重点应注意依次解哪几个三角形才较为简便。
7.某渔轮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呼叫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轮在方位角为45°距离为10nmileC处,并测得渔轮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以9nmile/h的速度向小岛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nmile/h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轮所需的时间。
解析:设所需时间为th,则AB’=21t,CB’=9t
在△AB’C中,根据余弦定理,则有


可得,







整理得







(舍去)
舰艇须

靠近渔轮
此时
∴AB’=14,B’C=6
由正弦定理:







∴舰艇航行的方位角为66.8°。
点评:熟悉各种术语对我们解应用题很有帮助。
【模拟试题】


.选择题(12×5分=60分)
1.在△ABC中,若sinAsinB23,则边ba等于(
A.3294B.23
C.94D.32
2.在△ABC中,
,则角C为(
A.60°B.45°C.120°D.30°
3.在△ABC中,

,则最大内角为(
A.150°B.135°C.120°D.90°
4.在△ABC中,已知a4b6C=120°,则sinA的值是(
A.

B.

C.

D.



5.在△ABC中,a2A=30°,C=45°,则△ABC的面积S的值是
A.

B.

C.

D.
6.在△ABC中,ABC123,那么三边之比abc等于(
A.123B.321
C.1

2D.2

1
7.200m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俯角分别为30°,60°,则塔高为(
A.

B.

C.



D.


8.△ABC中,

,则sinAsinBsinC=(
A.234B.345
C.458D.357
9.如图,已知∠B=∠C=∠D=∠E=90°,且ABCD3BC4DEEF2,则AF间的距离是(


A.14B.

C.

D.10
10.要使斜边一定的直角三角形周长最大,它的一个锐角应是(
A.

B.


C.

D.正弦值为

的锐角
11.钝角三角形三边长为aa+1a+2,其最大角不超过120°,则a的取值范围是(
A.03B.


C.23D.


12.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30°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
A.

海里B.

海里
C.
海里D.

海里


.填空题(4×4=16分)
13.在△ABC中,

,则b________
14.在△ABC中,已知

,则∠C=_________
15.在△ABC中,∠A=60°,b1

,则

_________
16.在△ABC中,∠B=60°,∠C=45°,BC8DBC上一点,且

,则AD的长为__________
.解答题(74分)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ABC中,a8b7B=60°,求边cS△ABC。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CD2

,∠BAD=60°,求梯形的高。


19.12分)
1)在△ABC中,已知abc234,求∠A。
2)在△ABC中,三边为abc,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求∠C。
20.12分)(2004·全国高考文科卷)
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的边长分别是AB2BC6CDDA4,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21.12分)
如图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

mileB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方向,距A2nmileC处的缉私船奉命以

mile/h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nmile/h的速度从B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并求出所需要的时间?




22.14分)
在四边形ABCD中,AB为定点,CD是动点,
BCCDAD1,△ABD与△BCD的面积分别为ST
1)求
的取值范围。
2)当

取得最大值时,求∠BCD的值。


【试题答案】
.选择题
1.D2.A3.CA5.B6.C
8.D9.D10.AB12.D
.填空题
13.
4.7.A11.
14.45°或135°
15.


16.43


.解答题
17.解:由余弦定理,得




,解之,得c3c5
c3时,


c5时,


18.在△ACD




∴AD=3AD=-5舍去)





19.解:由已知条件,容易看出,该题可用余弦定理求解
1)∵a:bc234
∴设


由余弦定理有


∴A=28.96°
2)三角形ABC的面积




由余弦定理有




∵cosC≠0,∴tanC=1

∵0°
20.解:如图


连结BD,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




又在圆内接四边形中A+C=180°
∴sinA=sinC


∴S=16sinA
在△ADB中,由余弦定理


在△CDB中,由余弦定理






∵0°




21.解:设缉私船追上走私船所需时间为th,则有


在△ABC


根据余弦定理可得


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ABC=45°
易知CB方向与正北方向垂直,从而∠CBD=90°+30°=120°
在△BCD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BCD=30°,∠BDC=30°


则有


所以缉私船沿北偏东60°方向,需14.7min才能追上走私船。
22.解:(1)如图所示,设BD2x



在△CDB中,过CCE⊥BDBDE

∵CD=CB1
∴DE=BEx


从而












∴当
时,
取得最大值为


的取值范围是
2)当
















时,


此时∠BCD=120°

不等式知识要点

2.不等式的性质:8条性质.

3.本不等式定理


4.公式:


3.解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一元二次不等式:判别式△=b2-4ac
△>0x1
y=ax2+bx+c的图象(a>0
x2xyO
ax2+bx+c=0(a>0的根ax2+bx+c>0(y>0的解集ax2+bx+c<0(y<0的解集
一化:化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数.
二判:判断对应方程的根.
三求:求对应方程的根.
四画:画出对应函数的图象.
五解集: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有两相异实根x1,x2(x1
△=0
△<0
yxOx1
yxO

有两相等实根x1=x2=
没有实根
{x|xx>x2}
{x|x≠}
{x|x1
Φ
R
Φ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流程:

(3解分式不等式:

高次不等式:
(4解含参数的不等式:(1(x2(ax2>0
2x2(a+a2x+a3>0
32x2+ax+2>0
:解形如ax2+bx+c>0的不等式时分类讨论的标准有:
1、讨论a0的大小;2、讨论⊿与0的大小;3、讨论两根的大小;
二、运用的数学思想:
1、分类讨论的思想;2、数形结合的思想;3、等与不等的化归思想
(4含参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




1.已知关于x的不等



(20上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关于x的不等式
对所有实数x∈R都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的取值范围.




(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
方法:依据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从:开口方向、判别式、对称轴、
函数值三个角度列出不等式组,总之都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求解.
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的讨论:
x2
k




2k

3x1

4k15x1
y
k2
k2
x






x

6k1


4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到最优解所对应的点;

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练习:1.求满足|x|+|y|≤4的整点(横、纵坐标为整数)的个数。
3




4.求函数的最小值.




5.已知两个正数满足求使

恒成立的的取值范围.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9f465ea82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c3.html

《高二数学知识点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