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遗存震惊世界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考古学》杂志报道,在新疆和陕西,考古学家发现了令人惊叹的食物遗存。在陕西的一座战国墓内考古小组发现了古人制作的汤,汤里的莱肴可能是狗骨头,而在新疆吐鲁番的苏贝希墓地,另一支考古小组发现了2400年前的小米(学名为黍或糜子,一种粮食作物面条,存非常完好。
同时入选十大考古发现的还有苏格兰埋葬的千年北欧海盗船、约旦南部发现的类似竞技场的1.2万年前新石器社区中心、科学家在南非发现的两具骨骼上190多万年前的人类祖先的皮肤、玛雅神秘女统治者的墓室等。
那么2400年前人们吃什么?3000年前的人们吃什么?这是许多当代人总想知道的一件事。而今,考古专家在古墓里发现的这种小米面条保存完好。考古专家介绍。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可以通过模拟复制这种面条,让当代人体验一下古人的饭食。严格的评选
据了解,此次评选并非中方文物部门或考古机构报送材料,而是美国考古学会以当年国际各考古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为评选对象。
中国科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蒋洪恩副教授与杨益民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龚一闻撰写《新疆苏贝希遗址出土面食的制作工艺分析》论文,2011年年初发表在美国的《考古学》杂志上。
蒋洪恩获悉苏贝希面条人选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连称:“太意外了,根本没想到。此前。蒋洪恩曾在吐鲁番地区开展过数年的植物考古学研究。
据该杂志报道,2011年,传统野外考察取得一系列成就,技术装备对考古学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一个古罗马角斗士学校遗址,研究人员利用探地雷达创建了数字模型,还原其可能的最初面貌;研究早期原始人类的科学家将研究进展情况刊登在科学界的博客上,通过这种新方式寻求同行的帮助,以确定是否发现了一个距今190多万年的皮肤化石样本。这些研究项目证明,世界各地的考古研究采用的技术以及整个考古过程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美国考古学会主办的《考古学》杂志每年评选一次年度世界考古发现。2008年十大考古发现中,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鞋人选,考古学家在发掘4.2万年历史的人类趾骨时,发现了一个代号为“田园一号”的人穿鞋的证据。神秘的古墓
苏贝希遗址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苏贝希村南3公里的火焰山腹地,吐峪沟河的西岸。
在鄯善县城西部火焰山的北麓吐峪沟大峡谷左侧的一片黄土台地这里就是苏贝希古墓群所在地了。
墓葬形成于战国之后,由于盗墓严重,当地的考古工作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有石器、骨器木器、陶器、毛织品等,大都是战国时期延续到汉唐以后的。
苏贝希古墓群出土的文物具有大型的文化特征,主持发掘苏贝希古墓群的新疆考古研究所专家吕恩国将墓群出土文物的特征归结为苏贝希化。与洋海墓地的文化有延续性。苏贝希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器上,出土的大部分彩陶,这是其他方见不到的。陶器的口檐内外都有三纹饰,也称其为锯齿纹,也有专家认是山的一种波浪形式;另一主体花纹带平行线的卷涡纹。此外,还有网格绸这些都是苏贝希文化的典型特征。
苏贝希古墓群默默地伏于黄土地间,在其中的一座墓坑发现里面存着墓主人的一条下半截毡毛裤还有一根较长的小腿骨。专家说。这墓地和洋海墓地的一些出土器物及尸骨特征,与楼兰古城遗址出土的有某些相似之处,说明苏贝希文化的晚期已经有了古楼兰的影子,这也可以印证现在的吐鲁番地区曾是古鄯善国移民的主要迁徙地之一。

苏贝希面条
198ff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地区文管所清理了苏贝希古墓群的8座墓葬。19851月,50多座墓葬被盗后,吐鲁番地区文管所多次对文物进行采集整理,后通过调查发现了苏贝希遗址和12号墓地,并在l号墓地出土了面条等食物。1991年冬修建公路时,又发现了3号墓地,在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出土了颖果等食物。经碳14测年标本检测,苏贝希遗址、墓地及文物的年代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据主持苏贝希遗址发掘工作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吕恩国介绍,新疆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气候极为干燥,所以考古遗址中的许多植物遗存往往由于迅速干燥脱水而得以较好地保存。
中国科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蒋洪恩副教授等学者,选取了苏贝希遗址中出土的部分面条遗存和3块点心遗存,还有部分颖果遗存,进行了植物遗存鉴定、淀粉粒和植硅体的提取及分析,并对黍类食物进行了系统的煮、蒸、烤等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苏贝希遗址出土的面条和点心是由黍磨碎后制成的。模拟实验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面条遗存曾经水煮,颖果遗存为一钵自然风干的黍粥,而点心系烤制而成。著名科技考古专家王昌燧教授认为。该项研究结果“为探讨2000多年前吐鲁番地区先民的生计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也将为今后同类样品的研究建立较好的分析流程”改写的历史
在苏贝希遗址发现了面条后,2002年,考古人员在青海省喇家遗址又一次发现了面条。经多方鉴定。最终确定青海省喇家遗址发现的面条成分为黍和粟(即谷子的混合制品,年代4000年前,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面条。
中国科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蒋洪恩副教授等人认为,新疆苏贝希遗址出土的面条证实了中国面条的历史要比早期文献的记载早得多,而且面条已呈长条形而非面片之类的形态。由此可见,早期文献考证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而从研究结果来看,苏贝希遗址出土的面条原料仅为黍一种,而喇家遗址出土的砸条原料为黍和粟混合制作而成。喇家遗址和苏贝希遗址面条食物的出土为农业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改写了面条起源时间的历史。
黍、粟均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小麦、大麦则最先在西亚栽培,这些农作物在新疆吐鲁番许多墓地都有发现,表明该地区应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它对推动东西方农作物的传播功不可没。文化的融合
不仅仅是吐鲁番地区的苏贝希遗址出土了面条,当地的阿斯塔娜古墓还出土了我国发现最早的饺子等实物。
记者从新疆博物馆了解到,今年春节来临之际,新疆博物馆专门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品――让新疆古人为当代人准备一顿用出土文物组成的“年夜饭”首先为游客忙碌的,是一群仿来自1000多年前的唐代从事炊厨劳动的妇女,这些彩绘劳作妇女来自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娜古墓。被称为“地下博物馆”的阿斯塔娜古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绸、文书等珍贵文物,还发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糕点、饺子、馕、各种干果和保存完好的炊食器具等,它们是研究新疆乃至中国古代炊食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
一番叮叮当当的忙碌后,首先“出锅”的美食是仿唐代春卷。中国古代立春有食用春卷的习俗,来自阿斯塔娜古墓的春卷至今色泽金黄。
据考古专家介绍,唐人饮食不只为口腹之欲,更要吃出花样来,色、香、味俱全,这种饮食习俗在唐代的吐鲁番地区也十分流行,阿斯塔娜古墓里出土的各种糕点就令人垂涎欲滴:宝相花纹月饼十分精美,花蕊和花瓣至今清晰可见。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月饼式

点心;另外还有梅花式点心、菊花式点心、四棱式点心、四瓣花纹点心、八瓣花纹点心以及叶形面点、筒形面卷等。这些好吃食虽美,却只是前餐,后面还有主食呢。
大年初一吃饺子是我国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习俗,阿斯塔娜唐代古墓出土的饺子,是现时我国发现最早的饺子实物。这枚历经千年岁月的饺子,质地为小麦面,形如月牙。考古专家认为,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饺子,是中原汉族饮食当时在西域备受欢迎的例证之一。馕是新疆人的主食之一,新疆考古人员在3000多年前的哈密五堡、2800年前的且末扎滚鲁克、2400年前的鄯善县苏贝希及1800多年前的洛浦县山普拉等地的墓葬中,都发现了各种形态的馕。特别是在阿斯塔娜古墓里发现的唐代馕,虽仅有成人手掌大小,却是用小麦粉制成,表面还有芝麻,与当代人所吃馕完全一致。
这些古代美食让参观者流连忘返,让饕餮者大呼过瘾。其实,这仅仅是新疆美食中的一部分。小小的吃食中,人们从中深刻感受到的,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一脉相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f04b51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73.html

《“面条”遗存震惊世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