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褪去青皮之后

发布时间:2023-03-07 19:30: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核桃褪去青皮之后

霍俊明:许红军你好!近些年包括楚雄在内,云南“出产”了很多优秀的青年诗人。你是80后,是在2015年才开始写诗的。从写作年龄上来说你是一个诗歌初习者。按照你的年龄,在这个年纪写诗已经不太年轻了。那么是什么动因使得你开始诗歌这一文体的写作?在此之前你的生活和文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许红军:谢谢霍老师!1994年,我磕磕绊绊读了第一本课外书:《窦尔敦外传》,作者不记得了,那时候少年容易感动,觉得读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后便慢慢认识了西门吹雪、小鱼儿、郭靖和黄蓉。这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因为90年代的乡下,找本课外书实在太困难。我二叔识得几个字,也跟我说起精彩纷呈的古龙武侠故事,这让我有了去他卧房偷读书的机会。一直到大学,才真正有时间和条件读到自己想读的书。大学前三年,我的时间很有规律,除了上课吃饭读书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时间去和暗恋的女孩说说话。其间大多时候读的是散文和小说,认识了贾平凹、王蒙、路遥、张贤亮、从维熙、梁晓声等等,后期看得最多的恐怕当属池莉和金庸,我对池莉敏锐细腻的内心和笔触有些痴迷,到现在依然如此,她的作品几乎读完了。得益于此,不知不觉培养了经常读书的习惯,闲时,自己也会写一些,但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浮躁小文,大学时光,情感和生活体验太
少,对生命本意的独特和高贵认识还处于发展阶段,作品生存空间很小,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展示平台。

霍俊明:每个人的写作都离不开阅读。尽管我们并不是一代人,但是你所提到的阅读经历我深有体会。在1990年代找一本书来阅读尤其是在乡村是非常难的,那时集市和朋友间传播的就是盗版的武侠小说。也是在1994年我开始读大学的时候才在图书馆里接触到了更多的文本。乡村阅读,让我想到我所在的华北一个村庄,几乎没有任何书可以读。我的启蒙读物一个是三舅的保存在一个铁盒子里的连环画,另一个就是压在家里大座钟下的红色塑料封皮的毛泽东选集。你现在是在小学当老师对吧!既然读了那么多诗歌之外的文本,也说说你对它们的认识吧!许红军:2006年,我到乡下做了人民教师,不忘文学之初心,有时候,会掉进一些优美文字的漩涡里,或者说是一种对孤独依赖。源于对文字的敏感,工作期间,也写些感悟小文,供己观赏,难免俗于潮流,但后来遗失了。因工作性质约束,加之对文坛或者说对文学潮流的疏远,写便慢慢搁浅了很长时间,只剩下读。一直到2015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参与了查姆诗会,认识了李长平、苏轼冰、董树平等几位本土诗人作家,才又逐渐找回了一些创作激情。

我更钟情于散文和小说,我觉得优秀散文类似于听别人说心里话,小说则是一个立体的生活画面,故事性极强。诗歌像安魂曲,讲究形义立体,有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0b4229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24.html

《核桃褪去青皮之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