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会检验所给的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都是反映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会列二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反映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区别与联系,更深刻体会数学模型,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组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语言及活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学生活动
学生头脑中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你能举一再现有关一元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吗?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自由举例。 二、讲授新课
1.引例
某酒厂有大小两种存酒的木桶,已知5个大桶加上1个小 1 / 146

次方程的知识,为学习二元一次方程做铺垫。



桶可以盛酒28升,1个大桶加上5个小桶可以盛酒2升。那么,1个大桶和1个小桶分别可盛酒多少升?
提问: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等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中,要求的是两个数,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回答 数呢?试着用两个未知数表示出等量关系。
1个大桶盛酒x升,1个小桶盛酒y升。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5x+y=28 x+5y=20
大桶和小桶的容积应当是同时满足方程①和②的未知数的值。
2.大家谈谈
1观察以上两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是,那么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未知数的个数是多少,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多少?


观察、讨论、举手发言,总结5x+y=28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两个方程的共同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注意:
①定义中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而不是指两个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②二元一次方程的左边和右边都应是整式。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下面完成练习。 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3x+2y 4x-y=7 3x-y=z 特点。


以抢答形式2)我们已经知道的答案,即x=5y=3,能满足以上两完成练习,这样个方程吗?
做既可以活跃气像这样能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相等的一组未知数的值,氛,又能加深学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生对二元一次方3)你还能说出5x+y=28的其他解么?二元一次方程的程概念的理。 解是唯一的吗?
学生理解二归纳: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解,而二元一次方程有无限元一次方程的概 2 / 146


多解,其中一个未知数(xy)每取一个值,另一个未知数念。 yx)就有唯一的值与它相对应。
学生通过活4方程5x+y=28x+5y=20中,xy的含义是否相同? 动自己感受“二为了说明xy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方程,我们把这两个元一次方程有无5xy28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5y20像这样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注意:方程组各方程中,同一字母必须代表同一数量,能合在一起。
数多个解”。


掌握二元一5)根据前面解得的结果可以知道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念。 我们把这样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三、一起探究
1.完成课本“一起探究”
2(拓展)小刚用20元钱恰好买了面值为0.8元和1的邮票有21枚,他买的面值为0.8元和1元的邮票各有几枚?

如果设买面值为0.8元的邮票x枚,买面值为1元的邮票y枚,那么:
xy21之间满足的关系式是怎样的?


口答,理解

②买x枚面值为0.8元的邮票的钱数、买y枚面值为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邮票的钱数与20元之间满足的关系式是怎样的?
③请你列出一个关于xy的方程组。

四、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的概念,目的是避免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形成错误的认识。
口答,明确地认识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
独自完成,2.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弄懂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然后小组讨论, 3 / 146


程组和它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相互交流,体会程组的解。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反映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
自由发言

4 / 146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方程组的情况,能恰当地应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领会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消元”思想,即通过消元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由此感受“划归”思想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化归的数学思想,从而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谈话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应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了解数学研究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已知方程x2y4,先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再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并比较哪一种形式比较简单。
2)选择题:
5 / 146


3x2y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
5x2y6x1x1x1x1A B C D111
yyyy122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为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那么,已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应该怎样求出它的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只。
思考讨论: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何处理才能将二元的转化为一元的呢? 2.探索新知
yx6 1解方程
x2y9 分析: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方程组,由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可知,解方程组yx6 就是要求出同时满足此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的xy的值。由于x2y9 方程组中同一字母表示同一数量,所以方程①中的x与方程②中的x相等,经过一系列的变型,求出方程组的解。
定义: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实现消元法,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3.大家谈谈
xy17你能用上述方法解方程组5x3y75相交流
()1吗? 2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在练习本上求解,研究如何消元,然后小组讨论,互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问题,把书写过程规范化。
方程(1)的x的系数是1,所以将(1)变形,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元比较简单。
解:由①,得y=17-x
把③代入①,得5x+317-x=755x+51-3x=752x=24,∴x=12 6 / 146


x=12代入①,得y=5 x12 y5检验后,师生共同讨论:
1)对于本题,你还可以怎样求解?
2y37代入②可以求出y吗?(可以)代入①或③有什么好处?(运算简便)
3)谈一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
4)上面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就是代入消元法。你能简单说说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吗?
5)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课本中大家谈谈的解方程组的题。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指导。纠正后归纳:设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补充说明,最后完整地总结定义。
将方程组中一个方程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elimination by substitution,简称入法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课本“练习” 2)①由y51x可以得到用y表示x_________ 84yaxbx5y6x1y2a______b______
③选择:若x2mxny1是方程组的解,则(
y1nxmy8m2m3m1m1A B C D
n3n2n8n65.总结、扩展
7 / 146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熟练运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6.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体会到方程组中的两个未知数一般不能同时求出来的,必须先想办法消去一个未知数,把方程组的问题化为我们已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叫做“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通过“消元”将二元转化为“一元”。代入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21)方程组题的步骤是什么?
2)将方程2x7y8 ①写成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②写成用y的代数式表示x的形式。
2.探索新知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而且当方程组中有一个方程可以直接变为用一个未知数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时,就可以用直接代入法求解。
现在研究不具备上述条件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何求解呢?
8 / 146

xy175x3y75()1如何求解?解题思想是什么?解2
3x10y143解方程组10x15y32式,具体应怎样实现这一步?
(1
(2引导学生思考:1)从一个方程中求出x=y的代数式,或y=x的代数2)如果由某个方程实现了(1)中的表示法,将它代入到哪一个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3)怎样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上述问题,按自己的想法解这个方程组。然后向大家展示并讲解不同解法。
老师鼓励学生互相点评,对每一种解法进行相应的肯定和完善,并板书标准解题过程。
分析:这里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方程①中x的系数是3,比较简单,可以将方程①中的x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解:由①得 3x=14-10y x1410y
3101410y将③代入②,得15y32
3 140-100y+45y=96 化简得 y4
5y4代入③,得x2
5x2∴原方程组的解为4 y53.一起探究
通过解上面例题,大家总结一下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学生活动:尝试总结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讨论后选代表发言。
9 / 146


之后,看课本,试着用几个字概括每个步骤。
教法说明:学生可以真正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并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教师板书:
1)变形(yaxb 2)代入消元(y 3)解一元一次方程得(x 4)把x代入yaxb求解 5)检验求得的结果是否正确。 4.大家谈谈
4:解方程组 7x4y100
4x2y50分析:1你准备对哪个方程进行变形?用含有哪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怎样表示?
2)如何代入另一个方程中?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例3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找两名学生板演
总结:可见对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若用代入消元法来解,从哪个方程将哪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表示出来都是可以的,但应该选择表示方法尽可能简单的。
5.巩固练习: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 13x2y55x2y15
6x5y18x3y23(1(2
4x3y52)错例辨析:解方程组6x2y1解:由②得 y116x
2
116x1
2把③代入②,得6x2下略
10 / 146


说明:把③代入消元时,只能代入没有变形的方程①中,不能代入②,因为③是②变形来的,把③代入②中最终会出现00的形式。
6.总结、扩展
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2)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技巧:①变形的技巧②代入的技巧。 3)对一般形式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代入法求解的关键是选择哪一个方程变形,消什么元。选取的原则是:①选择未知数的系数是1或-1的方程;②若未知数的系数不是1或-1,选系数的绝对值较小的方程。
4)对运算的结果养成检验的习惯。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加减法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用减法消元时,当减去一个负系数时,总以为这个负系数为“-”就是减号。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先引入课本的两思路问题)
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并检验所得结果是否正确。
5x3y1652x3y2(1x (2y2学生活动:口答第1)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一个同学说出结果。 上面的方程组中,我们用代入法消去了一个未知数,将“二元”转化为“一元”,从而得到了方程组的解。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否存在其他方法,也可以消去一个未知数,达到化“二元”为“一元”的目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一起探究
1)上面第(2)题的两个方程中,未知数y的系数有什么特点?(互为相反数)
11 / 146


2)能否根据这一特点来尽快实现消元,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呢?试着解这个方程组并与同学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按自己的想法来解。找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
一位同学的做法:根据等式的性质,如果把这两个方程的左边与左边相加,右边与右边相加,就可以消掉y,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①+②,得7x14
x=2 x2代入①,得103y16 y2
x2 y23.做一做,谈一谈
比较用这种方法得到的xy值是否与用代入法得到的相同。(相同) 上面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因为y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所以我们把两个方程相加,就消去了y
练习:解方程组3x2y7
3xy5分析:哪个未知数的系数有特点?(x的系数相等)把这两个方程怎样变化可以消去x?(相减)
学生活动:仿照上题消元的思路独自求解此题。 解:①-②,得y=2 y2代入②,得3x+2=5 3x=3 x=1 x1
y2 12 / 146
谈一谈:1)检验一下,所得结果是否正确?


2)用②-①可以消掉x吗?(可以)是用①-②,还是用②-①计算比较简单?(①-②简单)
3)把y=2代入①,x的值是多少?(1,是代入①计算简单还是代入②计算简单?(代入系数较简单的方程)
提问:①比较上面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是用代入法简单,还是用加减法简单?(加减法)
②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加减法进行消元?(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③什么条件下用加法、什么条件下用减法?(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时用加法,系数相等时用减法)
小结: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条件是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
5x6y76解方程组2x3y4(1(2
1)上面的方程组是否符合用加减法消元的条件?(不符合) 2)如何转化可使某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相等?(②×2)
归纳:如果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都不相等,可以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同一个适当的数,使两个方程中有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然后再加减消元。
学生活动:独立解题,并把一名学生解题过程在投影仪上显示。 解:②×2,得 4x+6y=8 -③,得 x=-1 x=-1代入②,得-2+3y=4,即y=2 所以,方程组的解是x1
y2谈一谈:1在例5的解法中,②×2的目的是什么?①-③的目的是什么? 2)在例5的方程组中,进行怎样的变形可以由两个方程的加(或减)消去未知数x
我们将原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把“二元”化成了“一元”,从而得到了方程组的解。像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加减消元法elimination by addition or subtraction,简称“加减法”。
学生活动:总结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3 / 146


①变形,使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 ②加减消元。 ③解一元一次方程。
④代入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方程组的解。 4.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课本“练习” 5.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选择:二元一次方程组3x2y4的解是( 5x2y6xx1Ax1 B1y1 C Dy12y122)已知xy22x3y520,求xy的值。学生活动:第(1)题口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6.总结、扩展
1.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
2.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4 / 146
x1y1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广泛应用,体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增强应用意识;
2.能够由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检验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索,体会把实际问题转化到数学方程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体会到经济社会中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探索的精神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即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难点:在实践探索中寻找解题方案。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情景
问题1:两马驮物的问题,这是在古印度广为流传的一个问题。 大马和小马驮着物品在途中有一段对话如下。 大马:“唉!驮了这么多的包裹,把我累死了!”
15 / 146


小马:“这么大的个头你还累?把你驮的东西给我一包咱俩驮的东西就一样多了。”
大马:“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数就是你的两倍! 小马:“真的?!”
根据大马和小马的对话,你能求出大马和小马各驮了几包物品吗? 学生自主探索,可能出现的解法:
解法一:设大马驮了x包物品,小马驮了y包物品
x1y1根据题意有:x12(y1 x7解得:y5
答:大马驮物7包,小马驮物5包。
解法二:设大马驮了x包物品,则小马驮了(x2)包物品 根据题意有:x+1=2x21 解得:x=7 x2=5 答:大马驮物7包,小马驮物5包。 师生辨析研讨:
1.这个问题已知了什么?未知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等量关系:
1)大马驮的包数-1=小马驮的包数+1 2)大马驮的包数+1=2×(小马驮的包数-1
2.两种解法都正确。对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应用方程或方程组来解决。 问题2:某化肥厂往某地区发运了两批化肥,第一批装满了9节火车车厢和25辆卡车,共运了640吨,第二批装满了12节火车车厢和10辆卡车,共运了760吨,平均每节火车车厢和每辆卡车分别装运化肥多少吨?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分析等量关系: 9节火车车厢装的化肥+25辆卡车装的化肥=640 12节火车车厢装的化肥+10辆卡车装的化肥=760 设平均每节火车车厢装运化肥x吨,每辆卡车装运化肥y
16 / 146


9x25y640根据题意有:
12x10y760x60解得:
y4答:平均每节火车车厢装运化肥60吨,每辆卡车装运化肥4吨。 师生辨析研讨:
问题2能否采用设一个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求解? 通过这两个问题中两种设元方法的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通过师生交流得出: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通常设两个未知数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这样更容易表示等量关系。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节课我们将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你能谈谈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一般有哪些步骤吗?你认为最关键的是什么?
通过归纳总结步骤: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的思路与用一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是一样的,包括:
1)审题,分析题目中的已知与未知; 2)找出数量关系; 3)设未知数列方程组; 4)求解方程组; 5)检验; 6)写出答案。 二、试着做一做
1.小华4年后的年龄与小丽4年前的年龄相等,3年后她们两人的年龄和等于她们2004年年龄差的3倍,求小华和小丽2004年的年龄?
通过此题引导学生注意(1)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2)检验应包括带入原方程组检验和是否符合题意的检验。把前面总结步骤时不完善的地方补充完整。
2.某木器厂有38名工人,2名工人每天可以加工3张课桌,3名工人每天可以加工10把椅子,如何调配工人才能使每天生产的桌椅配套?1张课桌配2把椅子)
17 / 146


分析:①问题是什么?②什么是桌椅配套?
反思:方程是描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最重要的语言,本节课我们借助方程组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总结:
①很多问题中都存在着一些等量关系,因此我们往往可以借助方程组的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
②用方程组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概括为:

③通过列方程组来解某些实际问题,应注意检验和正确作答。检验不仅要检查求得的解是否适合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更重要的是要考察所得的解答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 三、课时小结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清题题,分析题目中的已知与未知; 2)找出数量关系; 3)设未知数列方程组; 4)求解方程组; 5)检验;
6)写出问题答案。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A12B12
补充作业:某中学新建了一栋4层的教学大楼,每层楼有8间教室。进出这栋大楼共有4道门,其中两道正门大小相同,两道侧门大小也相同。安全检查中,4道门进行了测试: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时,4分钟内可以通过800名学生。问: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各可通过多少名学生?检查中发现,紧急情况时因学生拥挤,出门的效率将降低20%。安全检查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全大楼的学生应在5分钟内通过这4道门安全撤离。假设这栋大楼每间教室最多45名学生,建造这4道门是否符合安全规定?
【第二课时】
18 / 146


一、复习提问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二、范例讲解
1:去年秋季,某校七年级和高中一年级招生总人数为500名,计划今年秋季七年级招生人数增加20%,高中一年级招生人数增加15%,这样,今年秋季七年级和高中一年级招生总人数将比去年招生总人数增加18%今年秋季七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各计划招生多少名?
1.分析寻找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1)去年七年级招生数+去年高一招生数=500
2)今年七年级招生数+今年高一招生数=5001+18%)
2.今年和去年七年级、高一招生数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合适?
由于已知今年七年级招生人数是比去年七年级招生数增加20%,所以应该设去年秋季七年级招生x人,高一招生y人,那么今年秋季七年级招生120%)x人,高一招生(1+15%)y,请列出方程组。
xy500 (1 (120%x(115%y500(118%(2 xy100化简,得
24x23y11800x300解之,得 (注意这里x表示2003年秋季七年级招生数,不是问y200题答案)
所以(1+20%)x1.3003601+15%)y1.15×200230 答;今年秋季七年级招生360人,高中一年级招生230人。
以上方程组中的方程②可以换成20x+15y=500×18%,这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
答:今年秋季七年级招生增加的人数+今秋季高一招生增加的人数=这两个年级今年总共增加的人数。
如果直接设今年秋季七年级招x人,高中一年级招y人,你会列出方程组吗?试一试,并与上面的解答过程比较,你有什么看法?
因为:去年七年级招生数×(1420%)=今年七年级招生数
19 / 146


所以,去年七年级招生数=2004年七年级招生人数
1+20%yx500所以列方程组120%115%
500xy118%可见,适当地设未知数?能使问题简单。 三、一起探究
阅读教科书中的问题。
1.已知量:①火车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有26s ②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14s ③桥长1000m
未知量:1)火车速度 2)火车长度
2.寻找等量关系:(问题较复杂,可用线段图帮助分析) 可知:火车26s行驶的路程:1000+火车长度 可知:火车行驶14s行程=1000-火车长度 3.怎样设未知数呢?
观察两个等量关系,所以可设火车的速度为x m/s,火车长度为y m 把上面两个等量关系转化为方程,得
26x1000yx=50 解方程组得 14x1000yy=300答:火车的速度为50 m/s,火车长度为300 m 四、课堂练习
1.教科书“练习”12题。
1题,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完成情况作以下分析:
售价-进价=利润,售价=定价×打折数 七五折就是原价的75%。
如果设每件定价x元,进价为y元,列方程组:
75%xy=25x30090%xy=20 解之,得y250 (方程不对,需要改正)
20 / 146


2题,1)本题求什么? ①挖树坑人数,②栽树人数 2)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①挖树坑人数+栽树人数=240 ②挖好树坑的个数=栽上树苗的棵数
而挖好树坑的个数=挖坑人数×每人一天挖坑数 栽上树苗的棵数=栽树人数×每人一共可栽树棵数 所以设分配x人挖树坑,y人栽树苗,列方程组:
x150xy2406x=10y解之,得y90 五、课时小结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求两个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较隐晦,要善于发现,可借助画示意图帮助我们寻求,有些是几何,物理以及化学中的公式。
接着分析等量关系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后将等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求出方程组的解后,再检验解的合理性。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A12题。

21 / 146


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2)掌握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3)进一步体会消元转化思想。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三元一次方程组,并掌握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消元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意识、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难点】
根据方程组特点选择最佳的消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1.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什么叫“元”,什么叫“次”?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几种方法? 3.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4.前面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
5.展示目标: 二、自主探究,分组合作
1.观察教科书方程与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比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问题:
①什么叫三元一次方程? ②什么叫三元一次方程组?
22 / 146


3.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一样。 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
尝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例:解方程 解法:略。
三、做一做
课本“做一做”关于年龄问题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四、当堂训练,达标测评
1
2

3
4.总结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及步骤。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A组第12题。

23 / 146



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

教材: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河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 第六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建立二元一次方程模型,全面系统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 (2通过经历用“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归纳两种方法求解的差别与联系,体会“消元”“化归”的数学思想。
3通过变换情境和问题呈现方式,探索与研究问题本质,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 “建模”思想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在知识的解决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表达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良好习惯和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归纳运用两种“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差别与联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24 / 146


教学难点
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消元”“化归”的理解及“建模”思想的认识。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自主交流、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录制音频,PPT)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相点明本节课的主要关运算,本节课我们将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任务 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


音频对话



通过学生熟悉的以
研学活动为背景复习回顾二元一次方
程组的相关概念,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师:通过以上对话你能获得那些数据信
息?

生:本次活动共有2位老师,48名同学。

师:男生和女生的数量关系?请用数学表
达式表示这种数量关系。

生:男+=48数学表达式X +Y =48 一、 创设情景,复习概念
25 / 146


师:观察上式,它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这是二元一次方程。
师: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几组?男生和女生各几人有多少种可能?
生:这个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组解,本题男生和女生组合有49种可能。
教师点拨:男生女生人数只能取不大于48的非负整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组,添加条件后特殊解有限。

(二)挖掘条件,解决问题
师:请你添加一个条件,确定男生女生各几人?
生:学生展示交流添加的条件。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倍;男生比女生多4人;男生人数为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等。
生:展示不同的解法。解法一:(代入消元)解法二:(加减消元)

教师点拨: 要确定人数所添加的条件,一定是与两个元有关的等量关系,或至少与一个未知数有关的等量关系。

(三)温故旧知,归纳方法
26 / 146


复习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相关概念。

学生先独立思考,添加适当条件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然后组内交流各自添加的条件,分析归纳方案的可行性,让学生互帮互助,体现小组的合作力量。也培养了学生交流的能力。

通过变换情境和问题呈现方式,探索与研究问题本质,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 “建模”思想的运用。





师:刚才同学们在解方程组时用“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解决了实际问题,在解方程组时怎样选择适当方法求方程组的解?
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归纳总结。 教师点拨:当方程中一个未知数可以用 另一个未知数表示时可用“代入消元法”。当方程中相同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时可选择“加减消元法”。无论哪种方法,其目的都是通过“消元”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
总结:消元的目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次方程然后求解
(四)巩固复习,拓展提高
做一做:若我校“研学团”50人打算假期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不唯一。让学生在多种方法中比较哪种方法更简单。让学生观察做过练习,总结两个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借助此题,让学生透过两种解题方法认识“消元”的本质。



让学生运用所期间入住某酒店,酒店大厅放有住宿优惠海报学用自己已有经验和住宿原价格表清单。已知我“研学团”在此去解 题。在解决问一天花去租金3020元,且双人间和三人间刚好住满.则租了三人间和双人间客房各多少间?

题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交流探究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建立直接或间接地的等量关系用:请你运用积累的数学经验解决本题,思考通多种方法解题,扩 27 / 146


过审题得到哪些信息,你是怎么想的? 展了学生的思维,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通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过寻找等量关系,直接或间接解决问题。
归纳小结:
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同学们通过提取实际成为课堂的主人 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未知量表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组,解决了问题。
解体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描述法,列表法,示意图法等方法,使数量关系更加清晰,从而轻松解决问题。
(五)思维导图,归纳所学
师:请同学们根据复习内容梳理本章知识,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所学。
生:(展示形式多样的思维导图)归纳巩固复习并交流展示。


在思考交流总中,培养学生严谨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形式多样的思维导的思维和良好的学图展示出你对本章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
习习惯,建立学好通过今天的深入思考和细致归纳,我们发数学的兴趣和决现一元次方程的学习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决提供了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又为三元一次方程乃至多元方程的求解积累了经验,心。
28 / 146


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已学知识来解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希望同学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学有所思不断进步,让所学方法融入生活中,让生活更加精彩。
(六)板书设计
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
代入消元法 例题:方法一 二运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加减消元法 方法二

实际问题 找等量关系 解决问题

文字描述 列表 示意图

29 / 146


命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命题”的意义。
2.会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4.了解反例的意义,能够举出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命题的相关概念,命题真假的判断; 难点:会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命题的真假判断;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揭示主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一件事做出判断;同样,在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我们也经常需要对一些问题做出判断。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命题。 二、自主学习,个体构建:
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命题的概念,能够将它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指出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2.能够说出真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3.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说明一个命题是错误。 三、小组讨论、合作提升:
教师设置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各小组展示研讨成果,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修正自己的答案,探究性问题:
(一)会判断什么是命题以及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下列各语句中,哪些是做出判断的句子,哪些不是?为什么? 1)两个直角相等。 2)你参加运动会吗? 3)如果a=bbc,那a=c
30 / 146


4)连结AB两点。
5)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如果a是偶数,那么a一定能被2整除。
观察给出的六个语句,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在数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对一些事物做出判断。
上面的(1356,都是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像这样,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注:还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身边或数学上的属于命题的实例,以加深对命题含义的理解,特别应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是做出判断的句子就是命题,而不管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探究一:命题的改写:
1.下列各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是命题的,请你先将它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再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相等的两个角是锐角。 2)画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4)延长线段ABC,使AC=2AB 5)同一个角的两个余角相等。 6)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7)当a=b时,有a2=b2 8)当a2=b2时,有a=b 探究二:命题的真假
在命题中,既有正确的命题,也有不正确的命题。我们把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把不正确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例如,“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是一个真命题,而“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180°”就是一个假命题。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满足命题条件但结论不同于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像这样的例子叫做反例。
我们通过举反例来说明命题“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180°”是假命题。
因为30°是锐角,120°是钝角,而30°+120°=150°≠180°,所以“一 31 / 146


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180°”是假命题。 四、互动展示,评研深化:
1.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自主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中的问题) 2.学生分别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拨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
1.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没有条件或没有结论的语句都不是命题。疑问句也不是命题,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2.在命题中,既有正确的命题,也有不正确的命题。我们把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把不正确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3.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满足命题条件但结论不同于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像这样的例子叫做反例。
32 / 146


相交线

第一课时

1.知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知道对顶角的特点,理解“对顶角相等”。 3.知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点。 1.通过观察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说明对顶角相等的理由,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
教学 目标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对顶角相等;
2.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点。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景
活动1 直线的位置关系
请同学们用两支铅笔做实验,看一看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请把不同的位置关系画在练习本上。

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两种位置关系: 1)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相交; 2)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平行。 今天我们学习相交线。

活动2 对顶角
33 / 146

师生行为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展示部分同学画的图,师进行点评。

教师边讲边画。


2 3
4
1

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点评。

师生共同总结对顶角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学生完成,教师给予鼓励。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条直线相交有四个角:∠1,∠2,∠3,∠4
我们看∠1和∠3的顶点、两条边有什么关系?
对顶角的特点:①具有公共顶点;②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除了∠1和∠3是对顶角,还有其他的对顶角吗?
1和∠2是对顶角吗?
请你比较∠1和∠3的大小,∠2和∠4的大小。
你发现什么结论? 可以说明理由吗? 请完成下面填空:
1+2=_______°,∠3+2=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1=3
谁能说一下∠2=4的理由。
如果∠1=52°,你知道∠3的度数吗? 活动3 三条八角
c
a 1 3 5 b
7 6 8 2 4 如图,ab被直线c所截构成八个角。
34 / 146


在两直线ab内的角是_______________ 在截线c左侧的角是_________________ 在截线c右侧的角是________________ 哪个角与∠3同在两直线ab之内,又在截线c的同一侧?
哪个角与∠3同在两直线ab之内,但在截线c的另一侧?
3a的下方,哪个角在直线b的下方,又与在∠3截线c的同一侧?
我们说,∠3和∠5是同旁内角,∠3和∠6是内错角,3和∠7是同位角,你能说明同旁内角、内错角和同位角分别满足什么条件吗?
1有同位角吗?有内错角吗?有同旁内角吗?
4有同位角吗?有内错角吗?有同旁内角吗?
每个角都有同位角吗?都有内错角吗?都有同旁内角吗?
活动4 回顾与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角,有两对对顶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请完成下面问题:
c
a 2 3 4 1 1
b 5 7 1 3 6 8 2 2 4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并给予表扬。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5 / 146
1)在图1中,指出对顶角。
2在图2中,指出∠4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请完成课本“做一做”和“练习”12题。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条直线垂直的有关概念; 2.知道垂线的性质及距离的概念。
经历探究垂线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通过联想垂直的实际情景,培养学生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 重难点
1.垂直的定义;
2.垂线的性质及垂线段最短的应用。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景 活动1 预备知识
请看右图,如果∠1=90°,那么 ∠2=____°,∠3=____°,∠4=____°。
活动2 垂直的定义
这是一种特殊的相交——垂直。
大家看一下两条直线垂直时,夹角是多少度? 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我们说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做垂足。两条直线ab垂直记作ab,其中“⊥”是垂直符号。
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在生活中是非常多的,请同学们举出几个例子。
活动3 画垂线
请同学们一起讨论课本的“试着做做” 我们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
36 / 146

师生行为

2
1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3 4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师生共同总结垂直的定义。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鼓励。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我们怎样用量角器画垂线呢? 还有其他的方法画垂线吗? 请画出经过A点与l垂直的直线。
A
A
l
l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学生画,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垂线的性质。
A在直线l上或点A在直线l外,经过点A以画出几条直线与l垂直?
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4 垂线段最短
我们一起来完成课本的“一起探究”。 我们认识到一个事实: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记为“垂线段最短”)
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活动5 回顾与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特殊的相交——垂直。 1.垂线的夹角是多少度?
2我们还总结出垂线的两条性质,能说一说吗? 3.点到直线的距离指的是什么?
4.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课后“习题”A组第1题。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也可由学生自己总结)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7 / 146


平行线

1.知道什么是平行线,会表示两条直线平行; 2.会画平行线,知道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知识与技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以及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
相等;
3.知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能用来说明教学 目标
两条直线平行。
1经历“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过程与方已知直线平行”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探究过
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初步学会简单的理由说明。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利用正方体模型观察“不相交的直线是否平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景 活动1 平行线
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请同学们看书想一想:怎样表示两条直线平行?怎样读?
我们在生活中见过平行线吗? 活动2 平行线的画法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方法,画平行线。
38 / 146

1.平行线的概念及画法;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及其应用。
师生行为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学生看书后回答,教师点评。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学生画平行线,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做“观察与思考(1
结论: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活动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请同学们做“观察与思考(2)”。 结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图,∠1=55°,∠2=55°,直线ab平行吗?为什么?
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边讲边板书,告诉学生解题的要求。

解:因为∠1=55°,∠2=55°,所以,∠1=2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活动4 完成“练习” 请同学们做课本的“练习”。 活动5 回顾与反思
请同学们谈一谈,今天的收获有哪些?
你认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在同一平面内”可以去掉吗?
请同学们做课后“习题”12题。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A组、B组。

39 / 146


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并能应用它进行简单说理;
2.体会推理的意义和作用,发展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行线概念的学习,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2.通过实践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3.通过平行线图形,进一步领略几何图形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探究出直线平行的两个判定定理,并会在例题中灵活应用 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前一阶段我们学习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可以形成几个角?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新授
师:我们已经知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此,我们联想到: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能否用内错角或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作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呢?
1.小组交流,合作。
2.教师提问:可以吗?你是如何想的有什么理由?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1与∠2是内错角,且∠1=2,那么直线ab平行吗?为什么?
经探究得: ∵∠1=2(已知)
40 / 146


1=3(对顶角相等) ∴∠2=3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如果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吗?能写出你的理由吗? 师:归纳得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①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②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三、做一做:
例:如图,1=60°,∠2=120°,ABCD说明理由。 解:∵∠1+∠2=60°+120°=180°(已知)
∴∠4=2 ∴∠1+∠4=180°(等量代换)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变型:如图:∠A=55°,∠B=125°,ADBC平行吗?ABDC平行吗?为什么?

解:因为∠A+∠B=55°+125°=180°,所以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根据题目中现有的条件,无法判定ABDC平行。 说明:学生板演写出详细的过程其它同学给予订正。 四、练一练
1.如图1,量得11802100,可以判定AB//CD,它的根据是什么?
1

41 / 146

2

2.如图2,已知,AD互补,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B与哪个角互补,可以判定直线AD//BC 五、总结、扩展
师: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完成下表。
判定
文字叙述
符号语言 12(已知)
第一种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 32(已知)
第二种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

24180(已知,
第三种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b
图形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A12B12
42 / 146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索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2.数学思考:在参与观察、猜想、测量、实验、归纳、应用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尝试运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学会从直观观察中发现并提出猜想,通过动手测量、实验、合作交流寻找结论;运用平行线性质定理解决有关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和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经历观察、猜想、测量、实验、归纳、应用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难点:理解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应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实验探究、问题启发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建筑数学教师活动
展示“比萨斜塔”图片,提出这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欣赏“比萨斜引出课题
一著名圆柱形建筑物中的数学问题: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片,思考数学塔”图片中,感受这1=85º,那么较大的角∠2为多少问题,提出猜一著名建筑物中的数度?猜一猜。
想。
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课题。
43 / 146


二、逆向思考
1.你有哪些判定两直线平行的
学生思考

通过回忆平行线铺垫新知 方法?(课件展示)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并回答所提问的判定方法,引导学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题。 两直线平行。
2.现在我们逆向思考,把这些命题中的条件结论互换,你能得出哪些命题?(课件展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1.观察猜想是合情
生逆向思考,引出平行线的性质。
推理验证 之间的关系 得出性质
观察猜想:
1.猜一猜,当ab时,∠12相等吗?
察并说出自己推理的前提。通过对的猜想。
老师所画图的猜想,2.到自己任意画图的猜练习本上自己想,再到小组同学画用三角板、直图的猜想,慢慢认识尺任意画出两到猜想的可行性、一 44 / 146


条平行线并被般性。 第三条直线所截,观察图中的同位角是否
画出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察图中的同位角是否还相等。
动手操作:量一量
1.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同位角的
学生通过

2.学生在图上自己用尺子任意答。
大小,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剪拼、测量验作,小组同学的操作,组交流。
老师的操作,共同演2老师演示测量、拼图的过程。 想。小组交流绎猜想的正确性。
自己的想法。


思考发现:
1.是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去截平
思考并回

通过思考认识到猜想的一般性。
行线ab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呢? 答问题。
2.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得出结论: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一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在完成观察、猜类比平行想、动手操作验证、线小组交流等数学活动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法,用简练的后,引导学生用简练等。
语言概括出平的语言归纳概括出平符号语言:ab ∴∠1=2 线行线的性质一,培养一。
力。
45 / 146



特别说明:它的正确性已经过演绎推理得到证实,这个推理过程我们以后会讲到。作为定理可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活动二:探究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
实验探究: 想一想:

类比性质

通过类比性质定1.如图1,已知ab,找出图定理一的得出中所有的内错角、同旁内角,用自己过程,观察、的方法比较对应的内错角、同旁内角猜想、动手操理一的得出过程,再的数量关系。


学会说理:
2.如图2,直线ABCD,且被直线EF所截,你能用已知的性质定理解释∠1=2吗?



作,得出两直一次感受合情推理的线方法、过程。 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
1 尝试思考运用性质定理

学会运用性质定一作为依据,理一作为依据,判断说出“两直线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平行,内错角等,体会演绎推理的相等”的理由。 方法。
2 46 / 146


ABCD (已知)
∴∠1=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3 (对顶角相等) ∴∠1=2 (等量代换) 得出结论: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二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类比平行

在完成合情推理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线和演绎推理的数学活等。
法,用简练的动后,引导学生用简符号语言:ab ∴∠1=2 语言概括出平练的语言归纳概括出线平行线的性质二,进二。
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说理:
3.如图3,直线ABCD,且被直线EF所截,你能用已知的性质定理解释∠1+2=180°吗?
ABCD (已知)

尝试思考

学会运用性质定运用性质定理理一、二作为依据,一、二作为依判断两直线平行同旁∴∠1=3 (两直线平行,同据,说出“两内角互补,进一步体位角相等)
直线平行,同会演绎推理的方法,∵∠2+3=180°(邻补角定义) 旁内角互补” 同时感受方法的多样∴∠1+2=180°(等量代换)


的理由。 性。
3 47 / 146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得出结论: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三
类比平行
在完成合情推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线和演绎推理的数学活同旁内角互补。
法,用简练的动后,引导学生用简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语言概括出平练的语言归纳概括出互补。
符号语言:
ab,∴∠1+2=180°。
线平行线的性质三,进三。
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正确区分
判定性质
对比分析:
谈谈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联系和区别?

判定
已知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性质
两直线平行
结论
线平行 相等 相等 角互补

说出平行

通过对比分析帮线的判定和性助学生明确性质和判质的联系和区定的联系和区别,在别。
今后的运用中才不至于混淆,保证说理的准确性、合理性。
五、举例示范
学会说理

有理有据:
1已知:abcd,∠1=73°。求∠2和∠3的度数。
48 / 146

运用平行

举例示范运用平线性质说明理行线性质进行简单说




六、性质应用
解决问题

解:∵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73°(已知) ∴∠2=73°(等量代换) cd(已知) ∴∠2+∠3=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180°-2(等式的性质
∴∠3=180°-73°=107°(等量代换)
回首释疑:
现在你能解决比萨斜塔的问题了吗?
解决问题:简单说明理由。
由。 理,体会演绎推理的步骤,做到每一步有理有据,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1体会平行线性质定理在生产、生活快速独立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完成,学生代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2进一步运用平行线性质、判定说明理由,体会说理的步骤,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正确区分性质和判定。

1.如图,要设计一个弯形管道表解答。 ABCDABCDABC=120°,那么如何设计∠BCD角度呢?
2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如果B等于142°,那么C是多少度?为什么?
49 / 146




B

C

3.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
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
2反射光线BCEF也平行吗?

七、知识方法1.本节课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探



通过有意识地引总结,能力提索过程?

观察猜想
2.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
50 / 146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


回顾、思程,积累学习活动经考。

验,加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认知,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5525d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b.html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