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办学特色与经验 doc

发布时间:2020-05-27 12:00: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南京艺术学院办学特色与经验

南京艺术学院是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也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独立建制艺术院校。其前身为1912年由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校院调整时,上海美专和颜文先生1922年创办的苏州美专以及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组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

两所办学历史悠久的私立学校与经过革命战火洗礼的艺术系科的合并,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办学肌体:山大艺术系的革命精神和政治觉悟营造了大团结的办学局面和积极向上的治学氛围;上海美专和苏州美专两所私立学校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努力适应社会需求、视教育质量为生命的可贵经历,培育了南艺善于抓住机遇、敢于抓住机遇、适应社会、谋求发展的办学传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秉承‘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弘扬‘不息变动’的创新精神,培养德艺兼备的艺术人才”的办学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目前,学院占地720余亩,教职工900余人,专任教师6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60多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70人,聘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目前,我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50名。学院设有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影视学院、舞蹈系、流行音乐学院、传媒学院、人文学院、尚美学院、留学生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艺术学研究所、附属中专等14个二级院(系、所)。学院现有本科专业23个,覆盖文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4个。学院拥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现有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艺术设计学四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六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美术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音乐学和艺术设计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音乐与表演》、《美术与设计》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其中《美术与设计》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秉承“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

1918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上海美专题赠“闳约深美”的学训,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和美好的祝愿,其主要精神是指求学要博大宏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治艺要由博趋约,重点突破,究本穷源,达到精通、发展、创造的目的;美的疆境阔大无限,只有处于永恒的探索之中,才能达到真、善、美的理想与境界。“闳约深美”是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具体落实,给同代及后代艺术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深得蔡元培先生教诲,将“闳约深美”作为上海美专的办学理念,从办学格局、专业设置、教学组织、艺术创作方面贯彻始终,使上海美专不断适应社会新需求,创出新成果。苏州美专的校长颜文,在新文化运动的启示下,从“提倡画术,互相策励”起步,到兴办美专、广育人才,主张“中西合璧,造就人才”,学术上强调“孕育中西集诸艺,学业务专攻”,亦有“闳约深美”的含意。他用踏实的作风与超凡的毅力造就了学校的生存与兴旺。刘海粟与颜文两校长办学风格虽有不同,但是在办学理念上却殊途同归地体现了对“闳约深美”的追求。前辈的思想和实践为日后南京艺术学院办学理念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学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正常的教育秩序的逐步恢复与建立,“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始终贯穿于南艺的发展壮大之路,贯穿于南艺内涵建设之中,激励着南艺人不断开拓进取,使学校永葆青春。

秉承“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首先体现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素质与能力并重、专业与文化兼顾。

蔡元培先生提出“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对每个人而言可以理解为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闳约深美”在新时期的新体现,其贯彻执行是全方位的,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素质与能力并重、专业与文化兼顾。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真正培养他们“闳约深美”的综合能力。人才培养在“多与广”的层面上获得突破的同时,学院领导在“深与精”的层面上从未放松过高目标的追求。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以后,艺术院校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着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我院早在1989年就在招生录取办法上采取专业与文化成绩按比例相加再择优录取的方法,使专业或文化成绩好的考生都有机会被录取。另外,还规定文化成绩超过录取分数线100分的考生直接录取。专业与文化成绩相加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近年来已在全国兄弟院校中逐步采用;三年前在江苏省美术与设计类专业统考中,省招办也推广此法。

根据艺术院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我院进行了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设了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打造人文底蕴的综合类课程,综合课包括课堂教学、人文社团活动和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我院把学生文化课程考试成绩作为申请学位的重要依据。经过多年努力,我院本科毕业生的文化素质普遍上升,报考研究生录取比例明显提高,重视文化修养的氛围与影响已经产生。

艺术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和必要保证,也是艺术院校教学的特点。学校在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了60%的实践课时,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专门安排了艺术实践季,集中组织艺术实践活动。推动实践教学场所的开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针对当今大学生而言,锻炼自理自立能力非常重要。大量扩招后我院的学生宿舍特别紧张,主要采取两个措施加以缓解,一是与学院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合作改扩建学生宿舍;二是允许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在家长同意、学院批准及签约的前提下自行租房住宿,并与社区、派出所合作加强管理,基本摸索出一套管理新模式。素质与能力培养并重,在今后毕业生就业时专业要求更为宽泛、竞争更为激烈的新形势下,其重要性甚至会超过专业及智能要求,因此,高素质和强能力亦成为闳约深美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秉承“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也体现在重视理论修养和学术氛围上。重视艺术技能、忽视理论修养是专业艺术教学中常会出现的偏颇,与闳约深美背道而驰。南艺从建校起就有好传统,不论美术与音乐,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设系统的技法理论和专业史论课程,聘有名师授课。上海美专于1918年创刊学报《美术》,由蔡元培先生题写刊名,鲁迅先生以“庚言”笔名在《每周评论》上发文赞扬。1923年、1929年还分别创办了《艺术》周刊与《葱岭》季刊等。苏州美专于1928年创办《艺浪》月刊,徐悲鸿先生曾为《艺浪》赐稿。学报的创办为理论研究开辟了园地,对学报的重视无疑是理论与学术研讨兴旺的标志。

在继承并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南艺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新的辉煌。不仅在美术和音乐的创作、教学方面拥有陈之佛、朱士杰、陈大羽、苏天赐、李长白、沈涛;黄友葵、程午加、甘涛、盛雪、瞿安华、洪潘等众多名师执教,而且在专业史论方面还有姜丹书、俞剑华、刘汝醴、臧云远、谢海燕、温肇桐、宋寿昌、姜希等一批著名教授学者,而且代代相传并重视学科建设。作为省属综合性艺术院校,南艺早在艺术院校开始设立学位点的1981年即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又获得了音乐学博士点,成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拥有两个博士点的少数院校之一。2005年又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艺术院校,2006年我院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一级学科目录下自主增列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的有关规定,决定增列艺术学、设计艺术学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列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77年“文革”刚结束,南艺即着手筹办学报,1978年5月《南艺学报》试刊第一期问世,1982年改名为《艺苑》,1986年改为“美术版”与“音乐版”分版发行,2000年更分刊为“美术与设计”及“音乐与表演”。学报始终坚持高质量与学术性,2002年根据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篇目排序为艺术科目第三位,仅次于《美术观察》与《舞蹈》。今天南艺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已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我院一贯重视学术研讨与交流。早在1980年,我院就举办了全国首届民族音乐学术交流会,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艺术院校、研究所和其他有关单位的专业研究人员共90余人参加会议。1993年由我院承办的全国民族声乐研讨及演唱会,给当时的全国声乐界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2002年由我院举办的全国音乐学研究专家论坛,云集了全国众多著名音乐学专家,可谓我国当代音乐学研讨的群英会,不仅对现当代音乐学研讨作了回顾与总结,还对今后的音乐学研讨作了展望与规划。美术方面,早在1959年,俞剑华、陈之佛、罗叔子曾就“文人画”作了热烈的学术争鸣,林树中、温肇桐各撰文参与研讨,刘汝则以《关于文人画的本质问题》与各位商榷。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风气与氛围成为我院学术研究的又一良好风气。1985年我院硕士生李小山一篇《中国画之我见》,不仅引起了我院师生的激烈争论,更在全国美术界引发极大的反响,且不论该文的观点是否正确,单以打破中国画理论界沉闷的局面而起了“抛砖”作用而言,也是有积极意义的。20004年主办“学院与当代中国艺术”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2005年“艺术学学科定位与学科发展”全国艺术理论研讨会、中国美术史学术研讨会、中国传统器具研究等全国性研讨会。我院已成为全国艺术学科学术交流的中心,这些盛会对我国艺术的研究、继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正是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生动氛围,孕育着一代代南艺学子,在艺术实践与创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师生们在理论研究与学习方面的成绩颇丰,2000—2003年间,我院本科生正式发表的文章就达105篇。

秉承“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还体现在要求知行并重、学用结合、服务社会。一个世纪以来,南艺与国内许多重大艺术教育事件都紧密相关,在美术教学的课程中引入人体模特儿写生,将旅行写生纳入教学计划,在美专中实行男女同校等,无不引领着艺术教育的潮流。对一个学校来说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要有高层次的学术研究,要适应社会,也要服务社会。院党委认识到在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艺术院校起着关键性性的作用,不仅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人才、高品位的艺术作品、高规格的文化氛围,而且直接以突出的创意与城市建设的各方面产生关系,推进经济繁荣,提升生活品质,形成今天社会发展与综合竞争的软实力。近年来,学校主动在建设文化强省和教育强省中担当重任,以强大的学科实力和顶尖的艺术人才直接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先后参与了南京地铁项目、十运会会徽、场馆建设。

弘扬“不息变动”的创新精神

早在上海美专建校初期,校长刘海粟就将“不息的变动,不息的改造”作为治校方略,1921年他在《上海美专10年回顾》一文中说:“上海美专是私立的专门学校,所以一切主张只要内部通过,认为妥善,便可实行;没有什么阻碍和牵制的。所以各部内容可说没有一期不变动不改进的。因为学校本来是活的,是要依时势去造出潮流来,决不是可以依着死章程去办理。至于美术学校的性质,更与其他学校的情况不同,况且美专之在中国,要依什么章程也无从依起,所以处处就要自己依着情况去实事求是!因此,就生起一时时的变动来。在这10年之中,可说无一学期不在改建之中,外面的舆论,也说我们是一种变动的办学。在这种不息的变动之中,也许能生起一种不息研习的精神,我以为在时代思想上当然应该刻刻追到前面去才好。”上海美专以“刻刻追到前面去”的精神,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在学校的系科、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进行充实、调整。以“不息的变动”的创新精神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多个先例,凭着不息变动精神的支撑,上海美专不仅求得了生存,更求得了发展。

苏州美专以变求生存、以变求发展,通过“忍、仁、诚”的方式同样取得了可贵的成果与经验。1932年10月,建校10年的苏州美专获教育部批准以大专院校立案,成为国家正式承认的私立学校。1933年苏州美专开办实用美术科,首设印刷制版工场,开了实践教学的先例,具有历史意义。1950年创建的动画科,开了中国动画专业教育的先河。

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如今的南艺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较全、办学层次较高,在全国有着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艺术院校,成就的关键就在于每个时期的学校领导者和师生员工都有一种秉承传统、创新求变、与时俱进的奋发精神。

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为创建艺术大学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

江苏作为工艺美术产业大省,人才需求量很大, 1958年我院适时创办了工艺美术专修科,专业包括织绣、绒绣、花边、玉雕、泥人、紫砂、漆器、绒花等,其毕业生均成为专业或领导骨干,为江苏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为输送优秀本科生源和满足社会对群众文艺干部的需求,我院于1958年创办了南艺附中,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尽管在“文革”期间正常的教育秩序被中断,南艺却以特殊的方式继续着人才培养。1969年11月,江苏省“革委会”决定将南京师范学院美术、音乐两系及江苏省戏曲学校并入我院,定名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并于1970年着手招生,以特殊的方式培养出了江苏首批现代京剧和芭蕾舞演员。

1978年,继承并发扬1958年创办工艺美术专修科的经验,特设工艺绘画、工艺雕刻、工艺图案三个本科专业,为文革后江苏工艺美术产业的新辉煌作出了贡献。

1988年至1991年,采用灵活的机制与南京、南通、无锡等地企业合作办学,分别举办“染织设计”、“服装设计”、“书法艺术”、“产品造型设计”、“文化艺术管理”等大专班,培养了一批“短、平、快”式的专业人才,满足了当时的社会急需。

1995年,我院与日本中部乐器技术专门学校合作创办了南京艺术学院钢琴调律专科学校,填补了我国培养钢琴调律高级专门人才的空白。该校于1998年更名为南艺爱乐高专(中日合作),2002年11月改建为本科学制的南艺爱乐学院(中日合作),其办学重点是流行音乐、钢琴调律与乐器修造、社会音乐和音乐传播等非传统的新兴专业,弥补了正统专业音乐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缺。

紧密联系社会需求,1999年开办了三维动画、二维动画、数码影视广告、多媒体与网页设计、游戏艺术设计、卡通漫画等15个新兴的社会急需专业(专业方向),基本形成了以计算机及数码艺术为特色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2005年学校针对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参与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艺术产业的战略,先后举办了艺术传媒类、艺术管理类、艺术教育类专业。

根据当前社会经济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形势,以及专业艺术院校办学的竞争态势,学校坚持“传统优势专业和新兴实用专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努力深化本科专业建设,加快建设新型一流的综合性艺术大学。实施学科拓展战略,争取本科专业设置由23个增加到35个左右,覆盖学科门类由1个扩大到3个以上,基本形成数量适宜、门类较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综合型本科专业体系,为创建艺术大学奠定必要的学科基础。

我院在建构多学科、多层次、高质量的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各类艺术专门人才,这正是“不息变动”创新精神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体现,同时亦给学院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活力。

二、以教学改革为主题,为创建艺术大学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我院历来重视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建学质量建设。1980年学院确定以美术系装潢专业为教改试点,改革重点是如何使基础课、专业课和修养课有机结合,最有特色的是贯穿4学年的名家专业知识讲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改革在1982年举行的全国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上引起广泛关注。1982年,我院进行了“五年二段制”的学制改革试验,前二年主要进行基础教育,一部分学生继续一年专业主课学习并作为大专生毕业,另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经考核升入本科,继续学习三年,完成本科教育。

1989年,工艺美术系又曾试行以专业教学课程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四年两段制”改革,前两年为基础教育阶段,打破专业界限,学生不分专业,学习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增加带共性的设计基础教学内容;基础课程教学告一段落后,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和特长,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组织作统筹安排的办法,确定各学生的专业并转入后两年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艺实现“广基础、重专业”的要求。1991年则把教改的重点放在基础课程整合及专业课强调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

1996年起实行以扩大专业选修课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改革,1997年准备推进彻底的学分制改革。1998年,江苏省开始高校扩大招生,使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为我院的学分制改革增加了信心和动力。从1998年起,规定有6周时间在全院实施课程选修;再是以“淡化专业、突出课程”作为过渡措施,学年制与学分制的根本差别是以专业为中心组织课程还是在学生自主选课基础上明确专业,这就使教师与学生都面临着教与学的全新格局。“淡化专业、突出课程”的具体做法是打破本来的专业界限,把专业基础、专业史论、专业课分类按比例由学生自选。与此同时,院方抓紧制订适合我院实际的学分制方案,重点是课程结构、课程考核及标准、实施规则等,经过近两年比较充分的筹备,基本形成我院学分制实施方案,于2000年在教育积淀较为深厚的美术、音乐、设计三个二级院全面推开。经过实践,在学分制管理的总框架下,三个二级院逐渐形成各自特色,美术学院通过工作室达到精英型与大众教育并重;音乐学院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的调节达到一专多能;设计学院则以课程、课题设计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至此,我院的学分制已初步做到“每一位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程表”,逐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走多种体制办学的道路,实现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上世纪90年代起,我院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不断探索以多种体制办学求发展之路,亦属不息变动传统的新举措。

1995年,我院与日本中部乐器技术专门学校合作创办我国第一所正规的钢琴调律专科学校,日方首批提供专用钢琴、完整教材及专业师资,我院出地建舍及组建工作班子,由此开始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之路。并成立由中日合作方共同参加的理事会,经真诚合作已发展为可培养本科生、以通俗音乐为特色的新型音乐学院。

1997年,因1984年恢复的音乐中专部办学条件薄弱,且没有正式、稳定的拨款渠道,学院决定吸收民办机制,以改革求生存、求发展,探索“国有民办”办学之路。具体做法是停办原音乐中专部,成立有音乐、美术、舞蹈等多专业的南艺附中,以贷款作资金兴建校舍,与此同时挖掘校本部部分办学资源,同步招生并按政府批准的民办收费标准收费,经两年的滚动运作,全体附中师生迁入设备齐全的新校区。该项探索为我院多种体制办学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1998年底,我院创办了引入民办管理机制的二级学院——尚美分院。在该院的建设过程中,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尚美分院将所有学费最大限度地用于教学设备及办学经费的投入,经过四年的艰苦创业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尚美分院本科毕业生,其毕业设计作品及毕业论文答辩赢得社会好评,许多学生的作品已投产进入市场,并在全国专业性比赛中获得了优良成绩。

2002年,南京艺术学院与江苏省演艺集团共同创办了校企联合的二级学院——南艺演艺学院。省演艺集团拥有一大批知名度高、演艺经验丰富的表演艺术家可供专业师资,还拥有丰厚的演出资源,与南艺的教育文化优势相结合,有条件探索出一条培养表演艺术接班人的教育新途径。在这种校企联合办学实践中,学生在得到正规大学教育及一流艺术家悉心指导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为毕业后的就业及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对于南艺和省演艺集团的发展亦将起双赢作用。

这样,在南艺就形成了一种多体制办学的格局。这里既有公办的二级学院,也有国有民办的二级学院,同时还有校企联办和中日合作的二级学院,他们相互之间资源共享,同时又形成积极的竞争,从而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各自办学所取得的教研成果和经济效益又提高了南艺整体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这些二级学院的创办,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改善了办学结构,也为高等艺术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围绕教学推进各项改革,为创建一流的艺术大学提供坚实的保障。

1994年,学校在内部机构改革方面出台了一个重大举措,即将原有的28个处室调整为5大块——党务、院务、教务、总务和纪检审。以教务处为例,它涵盖了教务、科研、研究生、学工、招生、基础部等职能,改革力度之大在当时的江苏高校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出台这样一个措施的目的是要提高办事效率、克服人浮于事的现象,更好地为教学一线服务。在当时南艺办学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这种运行机制确实发挥出了它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尤其是在1997年后的提速发展,学生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再由教务处来兼管反而会影响其最主要的工作职责——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同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扩大,已从原先的十几人发展成为现在的两百多人;科研工作在学校的发展中也越来越显出它的重要性;学校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对管理队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学院领导本着一贯务实的精神,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各职能部门又进行了调整和充实,重新设立学工处、科研与研究生处,分工任务,明确职责,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在一个新台阶上有序而又实效的开展起来。

在劳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学校结合不断变化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学院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聘用一批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艺术家到学校讲课,以他们丰富而多采的艺术实践经验与学校强大的文化优势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努力探索一条艺术教育的新途径。出台了《非固定编制人员聘用规定》、《离退休教职工返聘规定》、《临时用工管理办法》,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的用人观念和“柔性引进”模式、师资共享模式、专兼结合的模式,这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师资短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符合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集聚人才、遴选人才、灵活有效使用人才的良好机制;制定了《校内津贴制实施办法》,坚持身份与业绩、数量与质量、岗位与考核并重,不仅在总量上拉开不同层次人员的津贴标准,同时根据工作实际完成情况的考核结果,适当分开同等资历、职称人员的津贴档次,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分配机制。

在后勤服务和保障中积极在学校周边地区寻找合作伙伴,大力推进学生公寓社会化,先后与南京市大件运输公司、金陵汽车运输公司、南京邮电招待所、6902厂合作建立了学生公寓,同时与驻地派出所签定了《警校共建协议书》,建立了警校共建机制,共同加强了对在学校周边居民社区租房居住的学生的管理。

学院考虑到专业艺术教育规模不可能无节制扩大,还必须依托城市文化氛围,基本确定在市区拓展办学空间的策略。目前校园拓展问题已有解决方案,省教育厅决定将南京工程学院鼓楼西校区有偿划转给我院。2003年11月,我院与南京古林公园签约,在保持公园功能不变的前提下有偿划作南艺教学用地,同时亦可提高公园文化品位。至此,南京艺术学院将在南京市区秦淮风景带畔拥有近700亩的办学空间,经过科学规划及实施,必将为创建一流艺术大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培养德艺兼备的艺术人才

一切办学的落脚点都在人才培养上。90多年来,我校始终不渝地秉承“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坚持“不息的变动”创新精神,将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近年来针对艺术院校扩招办学以及社会对高等艺术人才需求变化的实际,学校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走出传统专业艺术教育办学规模小,专业划分细,在教学中存在“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理论”的局限,着力探索在学分制的框架下既能保证尖子人才脱颖而出又能适应大众化人才健康成长的艺术教育新体系,拓展和优化高等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和改革招生办法,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结构,逐步推行学生自主选课,从而全面培养起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开拓心和文化创造力的复合型、个性化、多层次艺术人才。

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艺术人才1万多人,培养了一大批为繁荣文化艺术、凝聚民族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的艺术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和文艺工作者。我院的许多毕业生不仅在艺术实践领域中有着骄人的成就,同时在其他的一些行业中也是成绩辉煌,有的成为国内知名的教授、专家、学者,在国际也有一定的声誉;有的担任高等院校、文艺团体、学术机构、政府部门的领导职务;有的成为相关行业卓有成就的企业家。在上海美专和苏州美专时期,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赵丹、旅法著名爱国画家潘玉良、著名画家董希文、李宗津、沈逸千、莫朴、刘抗等。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的30年中,培养了著名的美术理论家张道一、冯健亲、沈行工、王孟奇、董欣宾、徐乐乐、舒传熹、朱立修等;著名的工艺美术家保彬、吕文强、王人杰、周爱珍等;著名的音乐、戏剧表演艺术家林达信、陶泽如、吴志远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南艺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为社会培养的艺术人才也越来越多,其中有著名美术理论家阮荣春、李小山、许平、陈履生、黄宗贤、李凇等;著名书法及书法理论家黄、徐利明等;著名画家方骏、朱新建、朱道平、陈世宁、邬烈炎、周京新、江宏伟、于友善等;著名设计艺术家王琥、仲星明、曹方、谢燕凇等;著名音乐表演艺术家卞留念、王建民、邹建平、欧景星、杨易禾等。南艺的许多毕业生不仅在艺术领域中有着骄人的成就,同时在其他的一些行业中也是成绩辉煌,他们当中有江苏报业集团的老总,有上市公司的总裁,许多毕业生已经在省市机关、学校和企业中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普通高校中艺术专业的师资南艺毕业生要占到60%以上,许多毕业生在工作中实现了从就业到创业的跨越,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的机会。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中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3年来,我院的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地参加各类艺术展览和竞赛,成绩喜人,其中获国际奖项7个,全国性奖项120个,省级奖项200个,其中获得中国音乐界最高奖——金钟奖的我院已有11人次(含2位校友)。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体现了他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体现了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了社会的多种需要。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逐步体现出“复合型”的发展优势。

回顾我院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所有的成绩无不在变动中取得,所有的发展无不在改革中推进。从老校长刘海粟提出“不息的变动,不息的改造”到现在南艺人敢为天下先、与时俱进的改革锐意和奋发精神,可以说南艺人一直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弄潮儿。事实上南艺人既是改革开放坚定的执行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如果要总结出南艺长期以来的办学特色的话,那就是:秉承“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弘扬“不息变动”的创新精神,培养德艺兼备的艺术人才。而南艺的办学经验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运行机制,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原因;理顺思路,明确方向,坚持发展不动摇,这是我院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的基本成因;敢抓机遇,善抓机遇,依靠全体南艺人的共同努力,这是我院实现历史跨越的一条重要经验。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南艺人将永远为江苏乃至全国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办学经验:

一、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准确的办学定位。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院党委在全面分析学校的现状特别是近几年来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明确了我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

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服务;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办学定位: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科研创作协调发展,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在发展目标上,努力把南京艺术学院办成一所国内一流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大学。

二、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学校始终将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以质量为主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狠抓教学改革,而在各项改革中,学分制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点。从2000年我院推行学分制工作试点以来,几乎每年都将其列入年度党政工作计划中。通过几年来如火如荼的改革,我院的学分制改革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2年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栏目专门报道了我院的学分制改革工作,2003年7月24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题为《南京艺术学院完全学分制改出成效》的文章,文章指出,作为一所综合性的艺术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在本科教学中不盲目攀比,不照搬照抄其他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方式,而是另辟蹊径,闯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独特实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

2003年12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进驻我院,对我院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我院被评为为“优秀”,专家们对我院的学分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

2004年初,院长办公会议经过研究,确定在我院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要求从2004级新生起在全院各教学单位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学分制改革。学院在系统总结了2000年以来学分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在借鉴其它高校学分制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经过反复研究、认真讨论、学习,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院学分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并编写了《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指南》。

我院目前实行的学分制改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学生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规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学生构建自己完整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注重专通结合,以专为主。

2、学生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框架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教师、时段。

3、 除了军训、艺术实践、毕业论文、创作(设计、汇报)等课程实行必修,由学校统一安排以外,其它所有课程均引入选修机制。

4、 实行有条件的转专业。

5、 开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实行选课指导教师制度。

6、 实行学生缴费制度的重大改革,实行按学分缴费的制度。

通过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完善优化了我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广大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近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处于良好的态势,从2003年起,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此外我院学生在各种国内、国际比赛中屡获大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显示了我院学生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三、加强教学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办学经验的结晶,是规范办学的体现,也是实施“依法治校、依德治校”的依据。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不断整理、修订和制定各类教学管理规定、办法一百多项,推进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早在2001年,我院根据教育部[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结合我院的半学实际,出台了《南京艺术学院加强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3年,学校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汇编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1997-2002),涉及综合、教务、考务、学籍管理等内容,根据评估要求,在全院初步建立了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体系,并汇编了《南京艺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手册》, 从2004年起,每年编写一本《学分制指南》,并及时发放到每位新生老师手中,为了让全院广大教职工都能了解学分制的基本精神,教务处还专门编写了《学分制培训手册》,2005年,在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南京艺术学院普通本科学籍管理条例》、《南京艺术学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南京艺术学院学生成绩管理规定》、《南京艺术学院关于课程考核不及格的处理办法》等文件,按照我院学分制改革的基本精神,还出台了《南京艺术学院关于改革学位外语考试办法的通知》,为了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结合我院的实际,制定了《南京艺术学院关于教学、教学管理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若干措施》等文件。

在教学管理技术和手段方面,配合“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学校加大了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的投入力度,在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方面水平也迈出了新步伐,我院和东大金智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学分制管理软件在学生缴费注册、选课、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先进的网上选课系统保证了课程、学生、教师、上课时间、教室不冲突,学生可以在任何一台联网计算机选课程、选教师、选时间,查询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选课结果、个人课程表、考试成绩。系统允许学生试听和网上退课。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园内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上选课,甚至可以在家里或校园外的网吧选课;放寒暑假时,学生可以在家里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 目前全校教学信息的录入、传输、统计、查询、应用基本实现了网络化、无纸化,极大提高了我院教学管理水平。

四、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

为了切实加强教学质量的建设和管理,我院在认真总结各项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广泛借鉴先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在实施学分制的框架下已经形成了符合艺术院校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大致包含以下内容:1、在教务处内设立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全院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总体协调;2、坚持开展常规教学检查,建立教学督导员视导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3、在全院范围内选聘学生信息员,及时收集各种教学信息;4、加强学生评教的力度,开发网上评教系统;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5、强化考试管理和考试质量分析工作,逐步建立主干课程的试题库;6、完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工作;7、加强毕业生就业和毕业生质量的调查和分析工作;8、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反馈处理系统,制定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和处理规定;9、建立优质课程建设体系、优秀教材建设体系;10、开展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比等。争取在这些方面经过优化综合构成有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而为大众化下的高等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这个体系已经构建完成,并正式运转。

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学院关注教务处及全校各系(院)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全院教学管理队伍中有正教授8名,副教授8名;各教学单位均配备了专职教务秘书,规模较大的系(院)还配备了教务员;教务处19人中,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

教务处和系(院)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理论素养。近年来,共撰写和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百篇,并汇编成册(《思考 探索 实践——南京艺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文集》)。教务处经常组织管理人员到全国兄弟艺术院校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和思路,促进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与此同时,职能部门转换管理职能,改变过去以行政性为主、过于集中的管理方式,采取宏观指导、督导检查、综合评估等方式,逐步改变了以往完全陷于繁杂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困境,开始摸索一条宏观决策与微观管理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学院进一步理顺校、系(院)管理的权责关系,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增大系(院)管理教学的自主权和职责,并明确各教学单位一把手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本单位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设计、专业和课程建设评估、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建设等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42e6775a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e.html

《南京艺术学院办学特色与经验 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