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

发布时间:2020-03-21 05:30: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

浅谈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的看法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遭到汉高祖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罪处死。 去年新拍的电视剧《楚汉传奇》一度成为银屏大热,我也经人推荐看了这部电视剧,并且很快喜欢上了由段奕宏饰演的韩信形象。本文以《史记-淮阴侯列传》为本,尝试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辉煌与灭亡的原因。

读《淮阴侯列传》,韩信此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性格孤高自傲:“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就是说韩信少年时经常到一个亭长家蹭饭吃,亭长老婆讨厌他,变着法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气之下竟跟亭长断绝了关系。可见韩信自尊且自负,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冷言冷语。那么为什么韩信在少年会有这样的性格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1、韩信没落贵族的身份。文中说韩信好带刀剑,后面又说:“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那时候只有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佩戴剑,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韩信很可能是个没落贵族,而空有身份而无家底,空有才能却无人赏识令他性格较为极端,他不愿蝇营狗苟地活在这个世界上;2、韩信从小家贫为大多数人歧视,加上常常寄人篱下造就了他强烈的自尊心。而后来他“亡楚归汉”和“萧何夜下追韩信”亦由此性格导致。

虽然韩信性格孤傲,但他却能在关键时刻隐忍。“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古人说:“士可杀而不可辱”。那韩信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呢?也许有人说少年贫穷的生活让他学会了忍耐,但也许苏东坡的《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更适合用在韩信身上。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就是说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慌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韩信正是如此,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试问有如此志向的英雄人物怎能不在这风云际会的楚汉战争中崛起呢。

豪杰蜂起的乱世为韩信的等待提供了可能的机会,一番挫折之后,韩信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萧何。而后在萧何的引荐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韩信的出现一鸣惊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顺利地迈出了刘邦东进的第一步。从此以后,韩信伐魏、平代、破赵、降燕、定齐,直至亲自指挥垓下之战,彻底打败楚军,开创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变幻莫测、制敌机先的军事才能。在这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我们看到世人眼中懦

弱无行的韩信竟然判若两人,以往的隐忍甚至屈辱在这时才彰显为一种大丈夫琐事不萦怀的宽容大度。

虽然在战场上,韩信展现出过人的谋略,“战必胜,攻必克”。但他的性格却又有一个明显的弱点:过于理想化,简而言之就是幼稚单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三件事情显示了他的这一弱点:一、韩信刚打下齐国就向被围困的汉王索要“假王”称号以治理齐国。“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虽然他的目的也许仅仅是自保,但这对刘邦而言却是最致命的把柄。二、在楚汉兴亡的关键时刻,蒯通劝其与刘、项三分天下以谋大局时,他却认为:“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却没看到刘邦已多次借机换他兵马,也从未对他绝对信任过。三、当刘邦制造云梦之游想诈擒韩信时,他竟献出钟离昧以求自保,根本没有认识到刘邦的用心,天真地以为钟离昧就是刘邦此次行动的目标。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衣锦荣归,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了结早年的恩怨。在这儿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受辱,韩信没有原谅当年的南昌亭长,却宽容地对待屠中少年。也许相对于屠中少年,他不能原谅朋友的不理解。韩信了结早年恩怨的行为其实还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在荣归故里后,他并没有任何更为高远的追求,或者说,他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但事实上,这只是韩信一厢情愿的想法。他根本没有认识到,刘邦自始至终都认定他是要造反的。

而在刘邦天下已定,他自己又兵权尽失时,方才认识到“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更是愚蠢的想借陈豨造反之机发动叛乱,殊不知刘邦正需要一个将他除掉而又不落天下人诟病的证据!司马迁在其“论赞”中评价道:“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何尝不是对这位“千古一将”悲剧结果的同情。

韩信形象浅析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郑 庆 民 (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山西太原xx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浅谈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的一些看法 曹健韬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xx

论淮阴侯韩信

——从《史记》看韩信的成败

摘要:《史记》记载作为一代名将,旷世功臣的韩信,一生,跌宕起伏,有命运多舛、历经坎坷的日子;也有拜为大将军,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的辉煌,最终被判涉嫌谋反。为何他最终不能称霸一方?这其中的的原因有多种,是功高盖主,是性格造成,还是社会背景的影响,??‘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韩信居人臣之位,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刘老三赏无可赏,所以韩信只有死路一条。 成功和失败往往在一线之间,一念之间。

关键词:韩信 成败 性格 淮阴侯

内容:

一.引言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在最不可能反叛的时候却涉嫌谋反。有勇有谋的韩信不会出此昏招,但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步步紧逼,无路可退,才出此下策。韩信到底是否谋反,为何而反,至今还有争论,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民族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

二、正文

(1)韩信生平略要

韩信(约前231-前196),西汉开国功臣,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贬为淮阴侯。公元前三世纪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少时,韩信穷困潦倒,寄食于他人篱下。后从楚,多次进言而不见用,遂亡楚投汉。经萧何等人引荐,得刘邦重用。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在出陈仓定三秦之战(暗度陈仓),京索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后世所称道。其间,多次有人向韩信进言,劝其离开刘邦而自立为王,韩信因刘邦对己有解衣推食之恩而一再犹豫。与此同时,刘邦越来越嫉妒韩信出众的谋略与才能,疑心渐起,于是将韩信软禁。韩信终因郁郁不得志而策划谋反,却被吕后发现密谋,并同萧何二人将其诱捕。吕后下令将韩信斩于长乐钟室,并夷其三族。

(2)韩信的性格剖析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面的、丰富而饱满的韩信。通观《淮阴侯列传》全篇,可发现韩信具有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性格特点: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刚性的隐忍,恩怨分明,妇人之仁。

1、 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邀为门客,但不为其妻所容,“食时信往,不为具食”,韩信愤然离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63506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31.html

《《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