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鲍勃·迪伦民谣背后的文学性

发布时间:2019-07-31 18:57: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鲍勃·迪伦民谣背后的文学性
作者:常珺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2

        作者简介:常珺(1993-),女,汉族,南京师范大學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作为一个美国摇滚、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于20161013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一个音乐人,这不禁让人惊叹。惊叹之余来看看他的颁奖词:为美国音乐传统增添了创造性的诗意表达。不少人将鲍勃·迪伦创作的民谣歌词翻译成了诗,比如《我真正所想》、《明日太久》、《换岗》、《大多数时候》、《再来一杯咖啡》等。鲍勃·迪伦本人就很喜欢文学,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读的最多的是诗集,拜伦、雪莱、朗费罗和爱伦·坡。我背下了坡的诗歌《钟》并在吉他上拨弄着给他配了曲。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而音乐中的诗意是鲍勃·迪伦一直所追求的。他具有双重角色,作为一个音乐家,观察事物的角度首先考虑是否具有音乐性,虽然最初他是从音乐的立场体验选择诗的,比如他在读弥尔顿的《皮埃蒙特大屠杀》时,认为它就像民谣的歌词,甚至更高雅。但是他身上同样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把诗和歌联系起来,将歌词赋予了诗意。

        音乐和文学本是紧密相连的,从我国最早的诗、乐、舞三位一体到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宋词再到同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音乐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罗曼·罗兰是以文学家的方式来描写音乐家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创作历程,而鲍勃·迪伦是以音乐家创作歌词的方式来行使文学的职责。正如作家创作一样,他的歌词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寻味的故事,我想要写高于生活的歌,想说一些发生在你身上的奇怪的事,或者你看到的怪事,你必须知道并理解一些事,然后超越语言。鲍勃·迪伦非常重视歌词的语言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诗和哲学是近邻,鲍勃·迪伦的民谣歌词想要超越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他认为民谣歌手寥寥数句便能把歌唱得像一整本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e57a6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8.html

《浅谈鲍勃·迪伦民谣背后的文学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