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说课稿+教案

发布时间:2018-06-27 12:47: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再别康桥》说课稿 徐志摩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美读法:自读、范读、齐读

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联系上下文法等。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设计依据:《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以及分发阅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音乐伴奏的中文朗诵片段,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1、完成目标——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流程:
1、导入时播放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及背景简介。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
设计理由: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

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

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将在这里点到为止。
6、作业:(1分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

1、通过复习导入
2、完成目标——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
  步骤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 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老师适当指点。
④ 听名家诵读
⑤ 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

4、作业:                         

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 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式】 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相结合。【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播放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3分钟)

作者及背景简介。(2分钟)
朗读课文(4分钟)    
分小组进行讨论,把握诗歌意象(15分钟)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

2、找寻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3、总结意象

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掌握“三美”(15分钟)

1、建筑美。
A、 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

明确:7节,四行一节
B、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句子的排列有何特点?

明确:不一样。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美感。
C、第一节与第七节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 音乐美。
A、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 “回环往复”

B、提问:找出韵脚。
明确: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3、绘画美。
明确:选用了色彩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
运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作业:(1分钟)

板书

第二课时

一、 通过复习导入(2分钟)

二、 掌握诵读技巧(25分钟)

1、 齐读: 明确:增加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2、请同学试读 明确: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
3、学生点评 明确:“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老师适当指点。
4、 听名家诵读
5 、老师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6、小结诵读要点。

三、 答疑解惑(7分钟)

明确:根据本课的目标,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疑问。
四、布置作业(5分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69777acd1f34693daef3e85.html

《再别康桥 说课稿+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