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那些老事儿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满族的早先年那些事儿
张庆威

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迥临泛海曙,独峙大荒秋。白雪横千嶂,青天泻二流。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引用清.吴兆骞《长白山》
满族从六七千年前蹒跚走来,历经岁月风霜的洗礼,早些年的那些老事儿,经过口口相传,好多已经模糊不清,难辨真伪。笔者研究满语文多年,对满族早期的一些模糊问题稍有收获,现在整理出来,供读者参考,也算“引玉之砖”吧!

一、满族从哪里来,为什么叫满族?
满族是通古斯人的一支,而且是通古斯人族群中人数最多的一支,这和金代、清代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统一有关系。通古斯人早在数万年前就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的东北亚地区,分为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原居东北来南部的满族和锡伯族属于南族群;亚洲东北部,即现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境内,自黑龙江北岸起,直达北冰洋的通古斯人称为北族群。南通古斯人(包括满族、锡伯族)的外表特征一般为长脸、直鼻、双眼距离近、细长眼、单眼皮……
满族的祖先很早就与中原王朝建立联系。中原王朝对满族的祖先有不同的称呼,如肃慎(周)、挹娄(汉)、勿吉(北朝)、靺鞨(隋唐)、女真(宋明),至17世纪中叶,以女真族为主体,融合附近部分其他通古斯人,还有相当部分的辽东汉人、蒙古人等,共同形成满洲族,现称满族。唐朝初年,以靺鞨人的一支—粟末靺鞨为主体,曾建立东北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宋辽时期,这时已被称为女真,女真的完颜部建立金朝,曾入主中原北部地区;明末,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后金国后来改国号为清,1644入关统一中国,建立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统一巩固的多民族国家。辛亥革命,清朝灭亡,满洲族也简称为满族。

1

再说说“满洲”一词的由来。金代灭亡之后,部分女真人与中原汉族融合,部分遗民退回到东北女真族的发祥地与原居土著汇合,即蔡东藩《清史演义》所云“逃奔东北,伏处海滨”。元政府设置多个军民万户府来管辖女真人聚居地区。后来,女真万户府中的胡里改万户府(即今牡丹江流域至松花江流域一带)的女真人中出现一位英雄,名叫布库里雍顺,勇武有韬略,“定三姓之乱”,集三姓部落之众(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建立了一个新部落—满洲部,后来,满洲部拓地经营,人口渐众,就从胡里改女真中分离出来,别立一部,并营造新都城“鄂多里”城(原址在今吉林敦化),被奉为贝勒。从胡里改女真人中分化出来的这部分女真人,称为“斡多里”女真。布库里雍顺,就是爱新觉罗氏的远祖。后来,斡多里女真人和胡里改女真人一起向外迁移,又合为建州女真,那是以后的事了。
当时,布库里雍顺为什么用“满洲”这一部名呢?满洲,满语发音“曼殊”,词源于佛教“曼殊室利”,亦即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梵文的意思是“妙吉祥”取这个族名,乃是取其“吉祥智慧”之意,所以满族人也有“吉祥智慧的满洲人”之说。清入关前,汉字使用“大清”这个国号,在满族内部,有时也用满文的“满洲”一词,即转写法的manjugurun
二、建州部是怎么回事?
元末明初,女真族居住地域广大,“不知其北所极也”。狭义上的女真部族,包括居住在北至外兴安岭,南抵鸭绿江、东达日本海和库页岛、西至大兴安岭这一广大地域内的所有部族,即清代在入关前统一的女真各部族。广义上的女真人,除包括狭义的女真人之外,向北还包括现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直至北冰洋,满文典籍称为使鹿部或使犬部,即北通古斯族群都包括在内;向南还包括辽金以来,早就居住在辽沈地区与迁居汉族杂居、并归属中原王朝直接统治的“熟女真”,如佟佳氏、马佳氏、石氏以及渤海、金国等遗民。明代中后期,由于明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矛盾激化,北方各少数民族之间动荡不止,东北的女真族也处在重新分化组合期。满洲部所处的斡多里女真与胡里改女真一起,也开始向外迁移。
胡里改女真人向东集居于绥芬河流域,包括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斡多里女真人初与胡里改人走一条路线,先聚居于图们江流域。后来胡里改
2

女真人又向这里聚居,又合而为一。这一地区原属满族祖先渤海靺鞨人所建的渤海国的率宾府建州故地,明朝即以其部置卫,取其古名为建州卫。其管辖区域,西至吉林省南部一部、东达日本海、北至穆棱河、南过图们江。后来,努尔哈赤的直系祖先猛哥帖木尔率一部分族人迁至回婆江(今辉发河)一带,另置建州左卫。后又分化组合,迁居到呼兰哈达(今辽宁新宾),因权力分配之争,又从建州左卫分出建州右卫。左卫都督名叫董山,治所在佟佳江(吉林通化);右卫都督名为凡察,治所在呼兰哈达,即新宾一带;建州卫都督李满柱,中心在浑江(辽宁桓仁、宽甸东部)。三卫加起来,当时的总人口不足两万人。建州三卫,就是后来努尔哈赤起兵的核心力量,清代兴起的“实在不起眼”的起点。
三、我老家是长白山几道沟的
现代满族老人常讲,我老家是长白山几道几道沟的。有人就以为,一提起满族人的祖籍,就是长白山。除了长白山,仿佛就没有别的地方了,这倒底对还是不对的?我的答案是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说到肯定,是说,的确有很多满族后裔,其祖先确是长白山几道沟人。上文提到的建州女真,不管是居住和迁移路线,都是沿着长白山东坡和北坡进行的。自辽代,就有“长白山女真三十姓部落”,他们分布在现在的长白山以东的朝鲜半岛东北部,当时这一地区,还处在女真部落的控制之下,朝鲜人还未推进到这里。明末清兴之初,也有长白山女真的两个部落—珠舍哩部和讷殷部,参与了“九部联军”对努尔哈赤的讨伐,战败后,被努尔哈赤吞并。所以满族中源于建州女真后裔的,其祖先的确世居长白山。但是,正如前文提到,元末明初,女真地域甚广,“不知其北所极”,与建州女真同时存在的较大部落联盟,还有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几大集团。
海西女真,一作扈伦四部,是明朝人对居住在松花江大屈折处及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女真人的统称,这个地区元代称为海西,所以称为海西女真。明代中后期,他们分化组合成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个较强的部落联盟,是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的强敌。他们后来,逐一被努尔哈赤统一,也是满族形成共同体的成员。
野人女真,在明代中叶后,即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形成时,用来代指这两支女真人以外的女真人,由于他们社会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所以称为

3

野人女真,分布地域极为广大,按地域分为二部分,一即东海女真,分布在牡丹江以东直至日本海、库页岛一带,以渔猎为生,赫哲人就是其中之一;二是北山女真,分布在贝加尔湖湖以东、大小兴安岭、黑龙江上游、直至外兴安岭以北地区,包括现在的鄂伦春人、鄂温克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诸民族等。他们之中有乘鹿出入的,称为使鹿部;有使犬出入的,称为使犬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后,为扩大兵源,拓展领土,对这一地区进行多次征伐,野人女真的大部分被统一为满族共同体,剩下的少数分后来形成了居住我国和俄罗斯境内的赫哲(俄罗斯境内的称那乃)、鄂温克(埃文基)、鄂伦春(鄂罗奇)、费雅克(尼夫赫)等。
虽不属于以上集团,但同样属于满族的还有几种情况:1)早期居住在辽沈地区与迁入汉人杂居的原女真人后裔,如石廷柱,辽东人,先世居苏完,姓瓜尔佳氏,其祖先附明。努尔哈赤征北宁时,弃明归清,后因熟悉汉俗,统汉军镶红旗;满族中的佟姓,族大支繁,部分家族在努尔哈赤收辽沈之前即在此地居住,为努尔哈赤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佟国维这一支族系,功劳卓著,子孙为官甚多,清初有“佟半朝”之说,部分较优秀的佟氏子孙,因为熟悉汉族风俗,在汉军旗在当差很多。2)清初未能有效收服,在清代中期陆续归服的原女真各部族人,亦称“巴拉”人,清代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有一部分女真部族逃入深山老林中,清代进关,建立统一的国家后,随着国家的招集,这一部分女真“巴拉”人,陆续迁出大山,归入满族共同体中。3)清代灭亡后,部分蒙旗、汉旗籍后代报为满族。4)改革开放,落实民族政策,不少满汉通婚多年的地区,有满族血统的汉族,报为满族。
所以,很多现代民族并不是单一血统或单一源流的,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岫岩是一个以满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民族自治县,民族团结不但包括与其他民族的团结,也包括满族内部的团结,满族没有纯与不纯之分,也没有起源地不同的血统之分。有源于长白山的,有源于东北其他地区的,也有源于汉族的,是一个复杂的民族综合体。
四、八旗子弟都是腐朽不堪的贵族吗
清代入关之前即开始实行的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为八旗。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的后代称八旗子弟,后多借
4

指倚仗祖上有功于国而自己游手好闲的纨绔流氓子弟。于是不少人问了:满族都是贵族吗?答日:那是受现代电视剧的误导,把电视上常出现的皇亲国戚和普通满族等同起来了。清代是满洲贵族与汉族地主联合搞起来的,满族贵族,并不是指全体满族人,而是满族中一小部分统治集团。绝大多数普通满族人,与普通汉族人一样,属于社会底层,受到八旗制度毒害和清代统治集团的压迫。
1)八旗的兴盛。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后来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民,包括蒙古人和汉人,都编在旗内。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事素质较好,军纪较强,具备较高的战斗力,“将士各欲建功,一闻攻战,无不忻然。功必争胜,战则奋勇,威如雷霆,势如风发。凡遇战阵,一鼓而胜”,可以说,当时八旗制度适应了统一女真各部和富国强兵的需要,为清代入关统一中原打下了基础。
2)八旗的没落。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清代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原本能骑善射,勇于征战。入关以后,受到了世代优待。这样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八旗生计”,人口越来越多,每家月钱“入不敷出”;且职位和兵额有限,有的有职无兵,有的成为“闲散”,世代递嬗,不少旗人就穷困下来。二是“军事素质下降”由于清朝有近二百年的太平盛世,八旗兵“马放南山”,无事可做;“闲散”旗人更是无事可做,于是就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沾染恶习,腐化沉沦,民族素质和军事素质急剧下降,逐渐失去了保卫国家、维护统治的能力,沦为社会的寄生虫和清政府的沉重负担。清代后期,不得不依靠汉族地主招募汉族青年编练湘军、淮军,乃至新军。而新军又易受革命党及革命思潮的影响,新军开枪,辛亥革命起,同样掌握新军的袁世凯落井下石,清朝灭亡。可叹清朝,兴也八旗制度,亡也八旗制度。
五、没有吴三桂,清军就不能入关吗

5

都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当了汉奸,引清军入关,打跨了李自成。要是没有吴三桂,清军入不了关。历史的真相真得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没有吴三桂,清军照样能入了关;有了吴三桂,时间上能快些,代价能小些,入关后平定天下能顺利些。历史没有给我们假设的机会,存在就是有道理的。可以这么说,清朝在兴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到了1644年,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各方力量对比中,清朝已经占尽优势,入关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清朝兴起时,有哪些运气因素呢?我们来提出几个假设:1、如果明朝没有对东北女真族的高压政策,明军边将为冒功,不管有理没理,杀了许多优秀的女真首领,激化了民族矛盾,努尔哈赤就不会脱颖而出;2、如果没有明朝错误的边疆民族政策,使周边民族矛盾激化,明朝就不会在民族冲突中疲于奔命,东北女真族也不会有发展的缝隙;3、如果在萨尔浒大战中,明军统帅杨镐如果策略不失误,就不会有清初的萨尔浒大捷,决定了明清双方的攻守易势;4,如果没有万历三大征所造成的消耗,明朝庭不会在和新兴清军的对决中无钱无粮,内外交困。像这样的假设还有很多,但历史不能重演。
到了1644年,影响中国政权走向的几大势力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一次总的对决,分别是大明、大顺和大清。在农民起义军―大顺政权和东北新兴的清朝事实上的的东西夹击下,腐朽的明王朝早已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灭亡是难以避免的。但农民军的代表-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又怎么样呢?进入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迅速腐败,军纪废弛,人数众多,多是乌合之众;加上主帅和部将等一连串愚蠢的错误,使他的大顺政权失去统治基础,也同样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包容力和政治力。那么只剩下处于关外的清朝了,1644年,清庭成功地解决了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实际执掌权力的多尔衮积极进取,战将如林、谋臣如云、军队强盛,具备了取明而代之的一切实力和条件,挺进中原是迟早的事,这一点,吴三桂不会看不出来。
实际上,名将袁崇焕和他的继任者吴三桂,的确在有效守住了山海关,否则,清军可能提前20年就入关了。缺点是,他们同样无法放弃明军“善守,不长野战”的传统,只能“凭坚城,用大炮”,牢牢守住山海关,却不能主动出击,击败清军的野战力量,也无法分身堵住长城上的其他多处关口。1644年以前,清军就五次从长城上的其他关口进到关内征伐蹂躏,实践皇太极“欲伐大树,先取其枝”,以疲明困明的设想。清军多次毁长城入边,迫使明朝加

6

征“辽饷”以备战,裁撤驿站以节支,更加重了对农民的盘剥,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明朝又不得不对农民加征“剿饷”和“练饷”,进入了一个无法解脱的“恶性循环”,灭亡已经是迟早的事了。
毕竟,3万关宁铁骑的20年坚守也起到了牵制清军,使之不能全师南下,延缓了明朝灭亡的作用。到了1644年,金城汤池虽仍在,但由于明王朝被农民军灭亡,这支孤军,没有钱粮和人力的后援,已经失去了坚守的条件,只能选择向谁投降。吴三桂看到了大顺政权的种种短视行为,本就疑心重重,刘宗敏又抢了他的爱妾陈圆圆,更印证了他的怀疑。
我们再从决定清吴联军与李闯王大顺军队胜败的“山海关大战”中回放当时的情况。双方兵力,李自成的大顺军20万人,号称百万;清吴联军,有吴三桂关宁残军3万人,清睿亲王统领的清军主力约13余万人。从人数上看,李自成的大顺军占优势,但从质量上看,李自成的大顺军,其中包括大量投降的明军,即使是原来有战斗力的农民军,不少还带着抢掠来的私财,战斗力可以想见。清吴联军,历史上曾长期对峙,现在成了友军,都是百战雄师。其次,大战开始前,睿亲王雪藏了清军主力,令吴三桂为先锋,率关宁军白布系肩,首先与大顺军血战,自己则在高山观战,直到抓到吴三桂势穷力黜,李自成军疲惫不堪,海岸风云突起的有利时机,令清军铁骑突然出击,一声令下,八旗铁骑,飞驰如电;坚甲突进,狂涌如潮,李自成被吓呆了,惊呼“鞑子兵来了!,率先逃跑,李自成部被彻底击败。此后,实力受损的吴三桂彻底投降清朝,心惊胆战的李自成则步步败退,陆续退出北京、山西、陕西、直至灭亡。
六、满语近于消亡,是因为他是落后不成熟的语言吗
满语,伴随着满族,从几千年前走来。所以,满语有着几千年的历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满语的封闭环境已经不存在,大多数满族人转而使用汉语了,会说满语、会写满文的人越来越少,已经接近消亡。于是,有些外行人说了:满语文是一种不成熟的语文,所以消亡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按这个逻辑,流行的就是先进的,不流行的就是落后的话,那么,感冒经常流行,就是先进的吗?古汉语语文不是普通人能读能写的,就是落后的吗?评判一个已经使用了几千年的语言,是不能简单地用先进或落后来评判的。首先要说,做为一个使用了几千年的语言和一个使用了几百年的文字,
7

满语文同样有其先进性。
与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不同,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同样归属于这个语系的还有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再细分,同属于通古斯语族的还有鄂伦春语、鄂温克语、锡伯语以及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诸少数族裔。朝鲜语和日本语(日本语只是部分单词借用了汉语的写法,而其语法上的差别相当大)也深受阿尔泰语系的影响,具备较强的阿尔泰语系特征,有的学者干脆将他们归为阿尔泰语系。如果说满语是落后语言的话,以上的语言也先进不到哪儿去,真得是这样的吗?满语文有其严格的语法规则,严整而规范,此处仅举几例:
1、元音和谐律。元音和谐律是阿尔泰语系诸语种共有的特征。所谓元音和谐律,即元音有阴阳性之分,一般情况下,不同性别的元音不出现同一个单词中,同时,与阴性有关的单词,元音多用阴性元音来表示;与阳性有关的单词,元音多用也阳性有关的元音来表示。辅音无阴阳性。因为元音和谐律的存在,满语有许多单词具备一定的押韵,如阿玛(父亲)、尼玛哈(鱼)赫图阿拉(横岗)等,维吾尔语、蒙古语,甚至朝鲜语和日本语中也有这一现象。
2满文是由字母构成音位,再由音位组成单词的文字,是一种字母文字。它共有6个元音字母、22个辅音字母和10个特殊字母。《满文十二字头》中,由这些元音或辅音字母,循环组合,构成了1000多个音位。满语文的单词,就是由这些音位构成的。与英语不同,满文的字母和音位没有变音。因字母文字易学的特点,所以学习满文字母、音位和单词记忆,都较容易。满语是满族祖先几千年前传下来的,那满文是从哪来的呢?产生于中亚的古栗特文字母,向西发展的一支,形成阿拉伯字母;向东发展成回纥(古维吾尔)文字母,再向东发展成蒙古文字母,再向东发展成满文字母。阿拉伯文或维吾尔文是从右往左横写,蒙古文和满文是从上到下竖写,如果将蒙文或满文的手写体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看,能发现有相似之处。满文分为老满文和新满文两种,老满文是1599年,由努尔哈赤和大臣共同仿蒙文字母创制的;新满文是1632年由皇太极的重要文臣达海改进老满文来创制的,做为清代国书或现代研究领域所说的满文,基本上指的是新满文。
3满文的语法规范有序。满文的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8

数量词等都有较多的语法变化,此外还有许多虚词。满语是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句式,动词有时、态、势以及副动词等多种变化。满语中的虚词的用法也是极其规范。连词、语气词、感叹词的用法也是千变万化。主句与从句的变化也具有严格的规律。可以这么说,满语的入门,靠下功夫硬背;满语的提高,就要牢记各种语法的应用,好在满语语法规范有序,理解上较为容易。明末清初,有个江南人叫沈启亮,自康熙十六年开始学习满语文,后来为满汉八旗之弟学习翻译方便,编成满汉辞典《大清全书》,他认为:国书(指得是满文)文字朴实,语秩严整,较汉字更为精当。
七、小脚趾分叉倒底是汉族还是满族?
有人说,小脚趾分叉是满族;又有人说,小脚趾分叉是汉族,并说是明代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山东小云南时,防止迁人逃跑,用斧子砍的。
小脚趾分叉,即复趾,不能成为判定满汉血统的标志。这种小脚趾的复趾形态,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只是在汉族人中的频率较高,特别是北方汉族。汉族中的复趾,来自古匈奴、古羌人、满族人的说法,但都不能自圆其说。汉族文献原没有关于复趾的记载,汉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如果发现自己的脚趾是劈开的,肯定会十分气恼,不会没有记录。唐太宗发现自己是复趾,曾十分恼火,下令检查宫中所有人的脚趾,竟发现一半以上有复趾,而这些人均是鲜卑后裔。于是弄明白了,是因为李世民的母亲是鲜卑人。
鲜卑人起源于大兴安岭,公元4世界,大量南下(估记载有99姓)南下入主中原,建立了雄居中国北部强大的北魏,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代表的胡汉融合政策,使北方汉族大量融入胡人血统。同时,南北朝时期,鲜卑各部还分别建立过西秦、前燕等10多个政权,不断地分化组合,所以,南北朝时期是北方民族融合最为显著的时期。同时,参加这个融合活动的还有鲜卑曾经的近邻—契丹人,建立过大辽国,辽被金灭亡后,遗民大部汉化,一部分西迁到中亚,建立西辽,又将复趾基因带入中亚地区。宋辽时期,西夏的王室也是来自鲜卑,西夏灭亡后,部分王室遗族也被其他民族,包括汉族所融合。经过一代一代的繁衍,北方汉族的复趾现象较多,以至于到了明代,复趾成了汉族人的标志。而南方汉族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去的,较少北方胡人血统成份,所以复趾基因较少。
9

满族的确全趾比例较高,但也不是没有复趾现象。上段说到的鲜卑南迁后,还有未曾南迁的鲜卑土著留在当地,今天的锡伯人,有学界认定,是未南迁的鲜卑土著经过长期分化组合,发展而来的。在女真人的发展历史中,比邻而居的锡伯人不可避免地与女真互相摩擦、影响和融合,锡伯部也曾参与九部联军,讨伐努尔哈赤的建州部。当时,锡伯人与女真人比邻而居,有时也被视为女真人中的一个部落。锡伯人中有许多姓氏与满族人重合,如佟佳氏、瓜尔佳氏等,在满族人和锡伯人中都有。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时曾说:“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这段话说明,在当时人们的意识中,席北(锡伯)与女真人之间的分别并不明显,出于政治目的,皇太极非要将两个民族区分开来。清代统一东北女真各部之时,以及在康熙年间,大量的锡伯人被编入八旗。在清代以前,满族祖先曾建立过渤海、大金两个政权,其中的渤海政权,汉文化程度很高,曾被称为“海东盛国”,它并不是单一的靺鞨(满族祖先)人政权,也包括汉族、高丽等民族;金代曾入主北中国,占据淮河以北,女真人不可能不与北方汉族通婚交往,金亡国后,部分遗族“逃奔东北,伏处海滨“,又不可能不带来一批汉人或汉族血统。清代灭亡后,原属于八旗中的蒙军八旗、汉军八旗中许多后裔,由于长期和满洲八旗长期互融,很大一部分报为满族了。所以,复趾现象,在满族、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中都有,并不能成为区别满汉的标志。如果非要说一下纯种满族人的外表特征,那就是肤色较白,长脸、直鼻、双眼距离近、细长眼、单眼皮。这也只能说是早期满族人的特征,在“地球村”极速发展的今天,能用这个公式套用所有的满族人吗?
八、爱新觉罗氏和其他满族姓氏论
有些人对满族的姓氏不太了解,和满族人交往时,不注意会说出令人不快的话,这个要尽量避免。如:一提到满族人,就说人家姓爱新觉罗;一问人家姓氏,就说满族中没有这个姓那个姓什么的;或者满族就有八大姓,其他的都不是,以为满族有“八旗”“八大碗”,反正满族都和“8”沾边。这个现象的存在,是不少人,包括满族人自己,对满族的姓氏不了解,特别是不少满族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老姓,才出现了这种现象。
清代编辑的《满洲源流考》说:“金史所载姓氏,均与满洲氏族相合,第译对字讹,今悉据八旗姓氏通谱改正”。说明,满族的主要姓氏源于金代女真

10

人,满族是金代女真人的直系后人。金代女真人的姓氏,除少数因译音变异外,一般均为清代满族人所沿用。
1、爱新觉罗氏。记得以前见过一篇文章,作者认为爱新觉罗氏实际姓佟姓,依据是早期努尔哈赤与明朝或朝鲜的文书往来,自称为“佟·努尔哈赤”又说,觉罗,其实是“角落”,努尔哈赤原居于大山的“角落”里,所以取此为姓。这种说法,未免太武断了。
爱新觉罗氏,实际是觉罗氏中显贵的一枝。同属于觉罗氏的还有伊尔根觉罗氏、西林觉罗氏、通颜觉罗、舒舒觉罗氏、阿哈觉罗氏等。根据女真文学家、满学家、清宗室金启孮老先生考证,觉罗氏源于金朝时期的交鲁氏,
2、满族八大姓。满族确有八大姓之说,具体哪八大姓,有不同的版本,一般民间流行的版本为:包括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巴佳氏或费莫氏)、索(索绰罗氏)、齐(喜塔拉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郞(纽祜碌氏)。也有的版本包括赫(赫舍里氏)、马(马佳氏)等,
满族八大姓说法的起源,是因为这八大姓枝大叶繁,多有在朝庭中当高官的。这只是通俗的说法,实际上,满族的大姓还有赫舍里氏等,就没算在内。
(未完待续)
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f88918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f7.html

《满族的那些老事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