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鄘风·柏舟》教案

发布时间:2019-12-11 21:35: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经·鄘风·柏舟》

1《诗经》中“鄘风”的意思:

鄘:西周初年的封国武王封给弟弟管叔;古时所谓殷商旧都之南,在今河南新乡市西南。

鄘风:(共收录十篇)能表现民情风俗习惯,北为邶,南为鄘,东为卫。

2.诗中字词解释:

泛:漂浮

彼:指示代词,那,与“此”相对

柏舟:用柏木造的船

中河:河中(毛亨:“中河,河中。”

髧:头发下垂的样子。

髦:男子未成年的时候披着头发,下齐眉毛,分向两边梳着,叫“两髦”。(毛亨:“髧,两髦之貌。髦者,髪至眉。” )(指毛)

维:句中语气词,帮助判断语气,乃,是。

仪:配偶,匹配。(毛亨:“仪,匹也。”偶的假借字。)

之死:致死。之,至。

矢靡它:没有其他。矢,誓。(发誓:《诗经·卫风·考槃》:“永矢弗谖。” )靡,无。它,其它。(朱熹:“之,至;矢,誓;靡,无也;虽至于死,誓无它心。”

也,只: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决定。(朱熹:“只,语助词。”

谅:相信。原谅,体谅。(毛亨:“谅,信也。”

特:配偶,尤指男性配偶。(《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不思旧姻,求尔新特。” )(毛亨:“特,匹也。”

慝:通“忒”,变,更改。(余冠英:“慝,是特的借字,靡忒,就是无所改变。” )(慝,忒:差错,过失)

3诗的表达内容:

这首诗是写爱情受挫的苦恼,一个姑娘自己选中了意中人,但却受到家长的反对,因此她发出了呼天呼母的悲叹,表达了对婚姻不自由的深切怨恨和强烈的斗争。是以流动漂浮的百种起兴,感情充沛,打动人心。

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

4诗的大意

5、艺术手法

意象&手法:(柏舟)(起兴)

意象(柏舟):古人称丧夫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为柏舟之节,都取自于旧说。但不一定是真的,不可取。

手法(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自由,诗文显得轻快、活泼,创造作品气氛

《唐风·葛生》

  题解:悼亡诗。

  【原文】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注释】

  ①葛: 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蒙:覆盖。楚:灌木名,即牡荆。

  ②蔹(liǎn ): 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③予美: 我的好人。郑笺:"我所美之人。"朱熹《诗集传》:"妇人指其夫也。"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④棘: 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⑤域: 坟地。毛传:"域,营域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营域,或作茔域,古为葬地之称。《说文》:‘茔,墓地也’是也。"

  ⑥角枕: 牛角做的枕头。据《周礼·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粲:""

  ⑦锦衾: 锦缎褥。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灿烂。

  ⑧独旦: 朱熹《诗集传》:"独旦,独处至旦也。"旦,天亮。一说旦释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坦,安也。"

  ⑨夏之日、冬之夜: 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

  ⑩其居、其室: 亡夫的墓穴。

  【译文】

  葛藤缠绕着荆树,蔹草蔓延上山野。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岭谁同住?

  葛藤缠绕着枣树,蔹草蔓延遍坟地。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外滩同息?

  角枕颜色光灿灿,锦被鲜艳亮闪闪。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外独特已.

  夏日炎炎日子长,冬夜漫漫寒难耐。待到百年身后时,同归到你墓室中。

  冬夜漫漫寒难耐,夏日炎炎日子长。待到百年身后时,同归到你墓穴中。

 

一、主旨思想

关于此诗的主旨——

《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

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

孔疏又解释说:“其国人或死行陈(),或见囚虏,……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

后世治诗者承其绪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诗集传》云:“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

他们都取“征妇怨”说,不言刺义,持论较《毛诗序》圆通,但认为所怀之征夫未亡,似非。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同时,笔者又以为直接从文本出发,将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乃至男词女词等不能根据文本得出结论的问题撇开,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解说此诗,视之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

二、结构分析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

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细细玩味文辞,“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不妨说是“兴而比而赋”吧。

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荒凉凄清、冷落萧条,使之马上进入规定情境,作好对一种悲剧美作审美观照的心理准备。

接着,在读到“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知道诗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后,对《诗经》艺术手法有所了解的读者马上就会感受到其比兴意义: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

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令人有无以复加之叹。

  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

  应当说,《葛生》取得如此出色的艺术效果,与诗的特殊结构很有关系。陈仅评曰:“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独旦’二字,为下‘日’、‘夜’、‘百岁’之引端。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陈继揆《读诗臆补》引)分析得很透辟。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显然都是言之成理的。 

  

【读解】

  这是迄令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悼亡诗。对已亡者的不绝哀思,深切各念,在诗中表现无遗。

  睹物使人伤感,悼亡更让人悲励欲绝。谁都明白死人不可复生,正如死亡本身是人生无法超越的大限一样。然而,死者生前留下的一切,在心灵之中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以至让人无论如何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最无情、最冷酷的恰恰在于:铁一般无可更改和挽回的事实就在眼前,迫使你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它面这冷酷的事实,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事实与意愿的尖锐冲突让人捶胸顿足,悲天怆比,撕肝裂肺。

  最是悲伦悼亡时。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真切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余清的难得,时光的无情,内心真诚的忏悔。这份真挚虔诚,足以感天动地,惊泣鬼神。我们会为自己平时的哪怕极微小的过失、伤害而后悔,为平时的不周到、不细致、不体贴而遗憾,为种种的失职而自责。

  在悼亡故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在清洗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仿佛让自己变成了圣徒似的。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悼亡者而言,悼亡之时,其心也善,其魂也洁。我们从亡者身上照见自己,自动剖析自己,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去思索对死亡的超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0e609054afe04a1b171de91.html

《《诗经·鄘风·柏舟》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