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6-06-01 18:01: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旅游商业化的演变是否可趋避? ——就云南旅游的调查评述 课程名称: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区经营管理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2010

姓名:张倩

学号:

1005010125

目录

.调查的基本情况———————第1

.调查地概况及调查过程————第2

.体会与感受—————————第7

.总结与启示—————————第9

附录—————————————第12

调查报告

(贵州大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景区管理,10级旅游管理专业,张倩)

摘要 2013年春季学期,我系组织了我们10级的旅游专业同学进行了调查实践活动,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选择的是云南省丽江——大理一线。这篇调查报告介绍了我在这条火热旅游线路中的所见所闻,对各个景区景点的描述与考察情况,并且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和思考,浅谈了自己对云南旅游的收获和感受,最终,思考旅游渐变旅游商业化是否就是一旅游地衰退的首因?旅游者真正不满的因素难道就是所谓的旅游商业化?而这样的一种演变是否可以趋避等问题。

关键词:旅游 旅游商业化 旅游者 演变 趋避

.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的组织单位

此次活动是由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系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是由向富华老师带领前往云南丽江——大理调查活动。

2.调查的时间

2013528日出发——201361日返回,因调查目的地距离比较远,所以本次调查活动时间紧,行程紧凑,任务艰巨,但最终我们班集体团结有纪律性,圆满完成任务。

3.调查的目的

(一)进一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态势,思考以旅游地如何把握发展机会。

(二)加深对旅游资源基础理论的理解,学习旅游资源发挥最大效应的整合。

(三)最重要的是要强调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理念——是必须将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在核心来进行。

(四)感知旅游宣传基于完善的基础设施所达到的正效应。

(五)考察旅游商业化的呈现状态。

(六)了解旅游六要素在旅游地的分布及发展状况。

4.调查的线路

529 拉市海——丽江古城夜景

530 束河古镇——风俗、特色小吃——木府 531 大理的洱海——苍山——三台寺

.调查地概况及调查过程

在旅游发展热火朝天的时代,旅游发展旺盛的省市中,我们不难会首发喊出云南,对,云南旅游大省已将旅游业作为它的支柱产业,并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西南地区资源相近,而云南却将这些资源装点了自己的特色,并对外打出了自己响亮的名号,它也就在这一瞬间成为各旅游地学习的模范,成为了西南地区效仿的先例,更是吸引了无数游人前往。下面是我自己在考察体验

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1.拉市海

1) 拉市海的简介

拉市海位于丽江县城西面8公里处的拉市坝中部,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这里原为滇西北古地槽的一部分,中生代燕山运动时褶皱隆起成陆,至中新世成为一个准平原,随着横断山脉造山运动的发展,到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这个准平原又分割成三个相对高差在100米至200米的高原山间盆地 ,即拉市坝、丽江坝、七河坝。拉市坝是其中最高的坝子,坝中至今仍有一片水域,便称拉市海,湖面海拔2437米。

2) 考察的过程

第一天我们分成小组开展调查活动。在拉市海,最主要的就是亲身体验景区的骑马和游船项目,没人150元,活动进行大约两个小时左右。虽然在之后的时间,我们有部分的同学跟着旅游团来,花费仅80元,这让我们有点郁闷,不过总的来说,我更加关注的是体验的效果。在拉市海可能是大家第一次骑马,这在观赏自然风光的项目中算是一种新体验,所以,我相信它会是我们一次难忘的经厉。但是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也明显感觉到拉市海在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之后我会给大家讲述。

2.丽江古城

1) 丽江古城的简介篇二:云南考察报告

专业考察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实习日期:

间:

指导老师:

生:

号:

点:

考察内容: 一. 昆明

四季如春是昆明最大的特色。少有的气候特征使得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是著名的“春城” 、“花城”。

(关于昆明的美景)

滇池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km,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滇池形似弦月,南北长39km,东西宽13.5km,平均宽度约8km。湖岸线长约200km;湖面面积300k㎡,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m,平均深度5m,蓄水量15.7亿,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市区西部,距市中心约6km。始建于康熙年间,因其面临滇池,远望西山,尽揽湖光山色而得名。入园后可游览涌月亭,凝碧堂,揽胜阁,观稼堂等楼台亭榭。园中最具观赏价值的大观楼临水而建,楼高三层,其中题匾楹联佳作颇多。由清代名士孙髯翁所作180字的长联,垂挂于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翠湖

翠湖位于昆明市五华山西麓,占地面积352亩。湖东北有“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又名“九龙池”。堤畔遍植垂柳,柳枝拂面,湖内多种荷花,藕花飘香,旧有“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抚楼台”之联,被誉为“城中碧玉”。有亭、台、回廊、曲桥等建筑,其建筑精致玲珑,亭阁均有匾对,歌咏园中的景观。 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北与纪念赛滇池的“忠爱坊”相配,合称“品字三坊”,成为昆明闹市胜景;南与建于南诏的东西寺塔相映,显示了昆明古老的文明。东坊临金马山而名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二. 丽江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筑,其深厚文化底蕴也同样影响到了它的建筑特点,受汉族影响,其建筑特点既有本民族气息,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的民居类型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代表性建筑有木府,五凤楼和束河民居建筑群等。

一、 古街

古街是古城建筑的特色之一,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二、 古桥

众多古桥交织错落 ,构成了复杂的交通网络。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三、 代表性建筑

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筑,例如木府、福国寺五凤楼和束河民居建筑群等。 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

(纳西族披星戴月)

纳西族是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 “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

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宽腰大袖,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背披披肓。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净、硝白,而后缝制而成的,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围着一轮明月,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

纳西族服饰的文化功能 :

1、满足生存需要的保护性功能

2、顺应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功能

3、确定社会角色的区别性功能

4、恪守礼仪伦常的规范性功能

( 紧紧围绕人生四大礼仪(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及其他伦理纲常规范的服饰制度,既是传统礼仪的一种物化形式,也是俗尚伦常特殊的外化标签。)

5、美化身体生活的保护性功能

三. 大理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

(照壁)

白族人家建房时,首先在朝东建一堵墙壁,让早晨的阳光最先照耀在这堵墙壁上,给全家带来幸福与吉祥,于是人们将这堵墙称为“照壁”,也称为“风水壁”。

照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因此,照壁在白族民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古城和喜洲为代表的典型的白族民居,吸收了中原汉式民居以庭院为中心的组合方式,结合本地区气候、本民族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三坊一照篇三:云南之旅调研报告

云南之旅调研报告

11建筑全班的云南之旅的行程大致是这样的:

厦门→昆明→大理→大理古镇→白族民居→洱海双廊渔村→香格里拉→噶丹·松赞林寺→中甸古城→藏民家访→丽江→茶马古道(大部分同学选择)→束河古镇(自由活动)→丽江古城→昆明→民族村→昆明→厦门

73号的下午我们一行人坐了两天火车终于从厦门到了昆明,又坐了近4个小时的大巴终于到了大理。

大理的宾馆条件不错,超过了我的预期。我和其中两个舍友住在三人间,除了没有窗户插座不够其他的都不错,挺宽敞的,也有电视,卫生间也挺宽敞,周围环境也不错。

宾馆内部 宾馆庭院

宾馆外观 走廊

简单的整理一下,就和舍友一行5人就出门找吃的了,顺便查看下周围环境。

首先,我们去的是大理古镇。可能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古代的房子见得多了,加上大理古镇的房子使用砖建的还刷上了涂料,使建筑看上去新了不少,只有“古”的外观,缺少了“古”的质感。不过风景还是挺美的,建筑的民族特点还是很明显的。很有趣的是垃圾桶也做成了建筑的样子,让人眼前一亮。当晚,我们吃了大理特色菜:永平黄焖鸡等,一饱了口福。

古城一景 古城建筑外观

74日早上我们坐大巴来到了白族民居(严家大院)。在这里有导游小姐给我们讲解了白族民居的特点,虽然不是很深入,但是大致的知道了什么是三滴水、泥塑、六居四天井、了解了白族民居的装饰,为什么白族要将门开在东侧,为什么白族北侧不开窗等。导游小姐还介绍了一些严家特有的特点,例如:严家大院照壁上书写的“紫气东来”是只有严家这种十几代在官场为官的人家才能写的,以及照壁上泥塑从下到上为渔、樵、耕、读,意味着严家将读书放在第一位是真正的书香世家等。还观看了《白族三道茶》的表演,品尝了“三

道茶”的滋味:由苦到甜到回味,让我们更加了解白族的待客风俗。最后的表演是《掐新娘》,让我们对白族的结婚步骤及礼仪风俗习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是一次有趣的经历,而且收获颇多。

次门及紫气东来照壁 泥塑

三道茶

下午,我们到了洱海双廊渔村。渔村里路很长很长,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没走到尽头。不过渔村里的建筑和我们在大理及严家大院看到的并没有什么分别,渔村里行人也不多,加上大家从早上就出门都没怎么休息过,所以到了下午大家兴致都不怎么高。我和几个舍友就一起走了走买了些鲜花饼,寄了几张明信片,遗憾的是没有试试马车。不过后来在束河古镇倒是体验了一次马车,这是后话了。在走的路上看到了一群老太太在掷骰子玩,旁边放了一些蚕豆。应该是一种游戏吧。在渔村里主要就看了双魁星塔和大海,也算没有白来。可惜的是双魁星塔只可远观,不能进去看一看。

渔村的建筑 双魁星塔

老太太在玩游戏 大海

75日,我们坐了一天的车艰难的到了平均海拔为3280米的香格里拉。从大理到香格里拉一路上都在爬高,不能睡觉,因为要慢慢的适应高原气候,很庆幸的是除了林闫超老师大家好像都没有出现高原反应。这一路上区区折折甚是惊险,常常会有接近180°的大转弯,同时还要兼顾爬高,山路又小还得注意从山路上往下开的车辆,一路上真是惊险连连。就连我这个见惯大山和山路的孩子都觉得惊讶,可想而知去香格里拉的山路有多难爬,山路18弯都不足以描述它。值得一说的就是可以看到这一路上房屋的变化。白族民居的特色在减弱,藏族民居的特色在加强。山墙上从有山花装饰到只用白色涂刷墙面,从青瓦白墙渐渐变成朱瓦白墙,房屋色彩也渐渐的变得丰富起来。

到香格里拉我居然体会到了一丝凉意,结果还因为衣服穿少感冒了。今天亲自验证了海拔一百米温度差2℃的知识是正确的。到了宾馆简单的整理一下,吃个晚饭就休息了。

宾馆入口 宾馆内

76日早上,我们就到了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松赞林寺。就连售票处都充满着藏族特色,这让我们小小的兴奋了一把。从售票处出来后坐着提供的车到了松赞林寺。刚下车就被松赞林寺的宏伟惊到了,一直以为松赞林寺应该就是一座比较大的寺庙而已,没想到居然是“寺林”啊。真的无愧于它“小布达拉宫”的称号。松赞林寺给我的感觉除了大就是金光闪闪了。从远处看松赞林寺的建筑屋顶几乎都刷了金粉,一片金色,绝对震撼。一路上跟着导游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们对松赞林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还了解了一些原来藏族风俗习惯,例如:顺时针走,不能走回头路,进庙里不能拍照,脱帽、摘下墨镜等。

还知道了原来“康参”是僧团的意思即按僧侣籍贯或来源地的地域划分,将大寺僧侣划分为若干团体,形成教区区域性组织。康参由老僧主持,下设念哇、格干等办事人员,相对独立地管理教区的行政、宗教、经济事务。松赞林寺的八大康参为:独克康参 、扎雅康参、东旺康参、绒巴康参、洋朵康参、结底康参、卓康参、乡城康参。前6个康参代表了香格里拉地区区域内村落形成的教区区域组织。卓康参则为江边地区(今上江、金江、三坝、洛吉)等地的纳西族僧侣组织。而乡城康参是指香格里拉与四川省的乡城和得荣两县僧侣的康参。

对于寺的布局和装饰也有了一定了解。

其中最重要的是扎仓、吉康两大主殿。这两大主殿建于最高点,居全寺中 篇四: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在语言和文化方 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 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 关键词:云南 少数民族 文化 饮食 节庆 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二、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 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 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 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 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 民族众多的省份。

三、云南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 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 (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 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 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 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 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 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语言,根据语言 之间的异同,又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语支”;同语支的语言关系最密切,保留的共同点也最多。语支之下 又包括若干语言。

按照语言的分类法,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语言可划分为2个语系、4 个语族、11个语支。现将这些民族语 言系属分类及其有关历史文化介绍如下。

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 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传承的。

2

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多样性、封闭性、乡 土性、边缘性、兼容性以及亲和性等等

五、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解密

1、云南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必须,人类饮食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不断创造的结果;云南是人类的发祥 地之一,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可谓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气力夺目的瑰宝,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民族调查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民族饮食文化的生动资料。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具体表现可归为器、形、艺、俗。器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餐饮器具,二是民族器具;形主要指 餐饮菜肴形状与用料;艺及民族烹调技术,包括烤、焐、舂、盐煽、腌熏等;俗指的是饮食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双重含义。

发展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对策:第一,挖掘、整理、创新、宣传云南民族餐饮文化是发展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出发点;第二,品牌经营——名店经营——产业经营是民族饮 食文化产业的发展点;第三,实现生产 专业化、供应规模 化、经营连锁化、管理科学化是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侧重点;第四,建立生态餐饮文化企业和培育民族生态餐饮文化龙头 企业是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形成的突破点。

2、云南的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民族建筑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类型、文 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融。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

3、云南的交通文化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长期的建设、运 输和管理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广大交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具有现代意识和行业特色的使命、愿景、精 神和价值观,以及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展现各自外在形象所遵循的价值理念。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而且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奉和倡导,并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的价值理念。因此,交通文化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交通文化的构成:交通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构成。也就是说,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各种文化要素处于不同的层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交通文化。

4、云南的节庆文化

云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活 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较著名的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 西族的三朵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僳僳僳族的刀杆节等。

5、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

在云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不同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艺术。云南省 25 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近 20 年来,随着人们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关注,掀起了一股追寻民族文化的热潮,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形态多样、绚丽多姿的艺术也得到了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探究。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特征及其形 成原因进行了初浅地探讨。其主要特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鲜明的人文特征、混融的多样特征、鲜活的生活特征、 独特的个性特征、多元融合性特征和复杂变异性特征等七个。 其主要外部主因有:特殊的地理、生活环境是云南少 数民族艺术特征形成的自然条件;云南少数民 4

族的变迁史 是形成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的历史原因。内部主因有:人性的特质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得以形成的直接推动力;相对不变的民族文化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得以形 成的内聚力。

六.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不尽人意。

一是传统的文娱活动如山歌、民谣、民间舞蹈“三穿花”、“六穿花”等一般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参加多,40岁以下的年青人参加少,很多年青人听不懂山歌,更不说会唱了。调查显示,一些民间团体在组织举办山歌大赛,在参赛300多名歌手中,40岁以下的仅有27人,40岁至50岁的有80人,50岁以上的有210人,观众60%以上都是40岁以上的人。流传中的壮族山歌对唱(当地叫唱家),40岁以下的人80%无法听懂。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民间艺术出现后继无人或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是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举办多,政府行为少,经费不足,发动面不够广,从而造成规模小、比赛项目少、质量不高。三是留下为数不多的文物遗产没有落实好相应的保护措施、人员、经费。四是壮文的进校、推广、应用效果逐年减弱。可见,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容乐观,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亟待加强。

七、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与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和采取相应有效措施。

2)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在县、乡、村没有落实相应的专业人员、资金、交通工具等,现在的文联、文化职能部门的办公经费极少,对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力不从心。

3)文物部门对一些珍贵的文物保护措施没有广泛地进行调查,保护意识欠强,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把文物弄得斜塔面目全非,令人心痛不已。

5篇五:云南省互联网发展调查分析报告

云南省互联网发展调查分析报告

一、云南“互联网+”发展相对滞后,昆明、玉溪形成发展高地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与广西和贵州毗邻,北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隅与西藏相连,西部与缅甸唇齿相依,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与老挝、越南接壤,水能资源丰富、矿产种类繁多。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不断渗透,云南省正处于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阶段。腾讯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互联网+”指数结果显示,云南省以5.40的指数值位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22位,并在全国“互联网+”六大梯级中位处第5梯级,“互联网+”发展相对滞后。

1“互联网+”指数地域分布(云南)

如图1所示,云南省“互联网+”发展较好的城市(前5名),分布较为分散。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后5名)同样散落于本省各地。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并无明显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位处中北部的昆明和玉溪两市占据本省指数排名前2名,形成了明显的“互联网+”发展高地。

二、昆明一马当先,“互联网+”发展优势显著

1数据结果显示,省会昆明以31.90348的指数值高居全国“互联网+”指数第3位,遥遥领先本省其他城市,高居云南省“互联网+”指数首位。昆明市也是云南省唯一进入全国前10强的城市,玉溪市和德宏州则位居第150-200位,以上3地“互联网+”发展相对成熟。其余城市排名均在200位开外。整体而言,云南省各城市“互联网+”发展相对滞后。

1 城市“互联网+”指数(云南)

三、昆明、德宏、丽江等地“互联网+”发展领先宏观经济

由表2数据对比可知,昆明、德宏和丽江3地区“互联网+”指数排名均高出其人均gdp 50名以上,“互联网+”发展领先宏观经济发展,具备很好的未来投资潜力。其中,昆明不仅是本省“互联网+”指数最高的城市,其“互联网+”发展排名更是超过人均gdp排名95名。从长远来看,仍有巨大的投资潜力。德宏州“互联网+”发展排名更是大大超出人均gdp排名113名,尤其值得投资者及政策制定者们关注。

2 人均gdp vs 城市“互联网+”指数(云南)

“互联网+”已逐步渗透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与传统行业不断融合创新并催生出多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其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及战略性地位的日益提升,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重点。云南省“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将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实体经济稳定增长有较好的支持作用,同样可助推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市场与社会活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61bad0cc17552706220876.html

《云南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