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以及逐题解析答案

发布时间:2019-10-27 10:53: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

1.(4分)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同音汉字。

文学的航船已停(bó) 1    在名为“科幻”的码头,因此,今天的人们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和(bó) 2   采众长的能力。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把住时代脉 3   ,通过想象驰骋到遥远的时空中去领略科幻的神奇,感受文学丛林的蓬(bó) 4    生机。

2.(11分)分门别类辑诗文。下面是某同学以“古人的雅趣”为专题整理的古诗文材料。请在画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并在[]处写上恰当的评点。

3.寻找“最美”对联。根据内容,给下面三个地方选出相应的对联。

1)永嘉上塘殿戏台    2)文成刘基庙    3)江心屿文天祥阁   

A.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

B.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计宜,渡江策士无双。

C.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功名利禄真亦假;天长地久,却看儿女柔情,离合悲欢实还虚。

二、阅读(57分)

4.(2分)《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唐僧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下列小说人物“彼此扶持”走到“圆满”的一组是(  )

A.宋江和公孙策(《水浒传》)

B.保尔和谢廖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孙少平和田晓霞(《平凡的世界》)

D.简爱和罗切斯特(《简爱》)

5.(7分)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造反者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的由来

在长沙的日子

苏维埃运动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同红色农民谈话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

彭德怀印象

为什么当红军

游击战术

红军战士的生活

(有删节)

1)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人物特点?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参考目录,简要说明。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彭德怀

2)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

6.(15分)文学作品阅读

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

[]黄土芬

一切都在于分门别类。

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最后一个机器人和最后一个人类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相遇了。

在这之前,最后一个机器人一直待在自己的仓库里,按照设定的程序 执行任务﹣﹣监测地球,直到有一天,日渐衰弱的传感器突然感应到一个能量高峰。运输系统瘫痪了,最后一个机器人花了432天时间才来到能量高峰出现的地方,发现了开封的冷冻管。

那时,冷冻管里所有的人类都已经死去了﹣﹣除了一人以外。

但最后一个机器人还是执行起了她的任务。她必须展开统计调查,尽自己所能维持这唯一一个数据点的秩序。

她在高原上找到了最后一个人类,一个为了抵抗狂风而将布层层包裹在身上的人形,正在耀眼的阳光下,将食用菌放在架子上晾晒。

“你好。”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口道,“我是R47821,开罗仓库的指定管理人。我的任务是延续人类物种。”

“是吗?”最后一个人类说,“进展如何?”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记忆库里有“讽刺”这个词的定义,但她并没有听出最后一个人类语气中的讽刺意味。“不理想。”她回答,“你是我准备登记的唯一一个活着的人类。根据预测,人类物种消亡的时间上限是一百年。”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黯淡了下来,带着希望终成泡影的悲伤,问:“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当时我正在监测,”最后一个机器人说,“433天前的预测表明人类物种已经灭亡,不过一些冷冻舱保持完好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是很小。我监测了下去。”

“我很高兴,”最后一个人说,“我一直都很孤独,没有人和我说话。我曾经希望……算了,没什么。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我必须给你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说。

“给我分类?”

“是的。为了筛选出实现物种生存的最佳决策树。”

“在总人口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有效的决策树还存在吗?”最后一个人类问道。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处理器迅速查阅了可能的人口恢复模型,“不存在,但我可以根据其他冷冻单位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可能性如何?”

“现在接近于零,虽然有误差,但误差范围是有穷尽的。”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扭曲了一下,哭笑不得,“对你来说,这就是希望吧。”

“我不抱希望,”最后一个机器人说,“我只会计算概率。我的工作是帮助人类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物种生存的概率路径。为此,我需要数据。”

“好吧,R47821,”最后一个人类说,凑上前在机器人的机壳上友好地抽了抽,“我怎么能妨碍你的工作呢?给我分类吧。”

“你叫什么名字?”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始提问。

“瓦尔,”最后一个人类回答,“瓦尔马茨米尔。”

“你的职业是?”

“应用气候学家,”瓦尔回答,“至少曾经是,这个职业现在要么完全无关紧要,要么是全世界最重要的。”

“你的年龄是?”

“冷冻时48岁,所以我现在至少49岁了,主观上来说。”

“你是男性还是女性?”

“都不是。”

最后一个机器人停顿了一下,“这不是一个选项。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我是最后一个人类,”最后一个人类说,“我就是人口的100%.你是想告诉我我不存在吗?”

“你必须属于一个类别。”最后一个机器人重复道。她的程序只关心物种繁衍。

“不,”最后一个人类说,“我是最后一个人类了,该死的。我完全没有需要这个类别的理由。”

“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不,”最后一个人类突然笑了起来,“你就没有类别,我也没有类别。我们会一起待在这里,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在。直到末日来临,我们也没有类别。”

“我有类别,我是女性。”最后一个机器人纠正道,指了指她的金属面庞上已经淡去的痕迹。某个人曾经给她画过眼睫毛。

瓦尔呛住了,开始笑出声来。

最后一个机器人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但在阳光下,最后一个人类在风中一直笑啊、笑啊,笑得坐在了地上还在继续笑着,直到泪水从脸上流下

(选自《科幻世界》2017年第7期,有删改)

【注释】决策树:属统计学名词,是一种树形结构的预测模型,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1)关于“性别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与最后一个人类产生怎样的分歧?请简要回答。

2)品读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揣摩最后一个人类的心理,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3)人类和机器人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小说为何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标题?联系衔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意图。

【链接材料】

4)读完本文后,有同学对科幻小说“把人物置于极端环境中”这种写法的作用不太理解。请结合本文和《带上她的眼睛》,向他简要说明。

【以下是《带上她的眼睛》的片段,供参考】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标称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7.(10分)非文学作品阅读

_______

“道义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艺术在“心”“物”之间。由心透到物,而后有艺术之发现。譬如音乐,弹琴吹笛,都要物质。即如唱,也要用嗓子,嗓子是人身一机器,也是物质。然而唱出声音中有心,要由心发出的声才能感动人。就听音乐的人来说,受感动的是我的心,并不是我的耳朵。乐声跑进了我的心,不仅是跑进了我的耳朵,才能使我拜托物质世界的一切,而得到一个艺术境界,使心安乐。

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便也是一种心生活。纵使吃饭喝茶,最普通最平常的日常人生,中国人也懂讲究。所谓讲究,不是在求吃得好、喝得好,不是在求饭好、菜好、茶好、酒好,而更要是在一饮一食中有一个“礼”。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寓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再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即在饮膳所用的器皿上,如古铜、古陶、古瓷,其式样、其色泽、其花纹雕镂乃至其他一切,皆是一种极深的艺术表现。直到今天,此等器物几乎为全世界人类所宝爱。然而其中却寓有一套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寓有中国人心的一种极高造诣,这些都超出于技术艺能之上。别人虽知宝爱,却不能仿造。科学上所发明的机器,作用大,但可仿造,而且一学便会。

发明机器诚然要极高的心智,而制造机器则仅是一项技术,在机器中,也并不能寓有人的个性,即使说心生活并不在机器中。至于艺术便不然,凡属艺术品,必然寓有人之“个性”。纵使模仿的艺术,依然还见有个性。使用机器,不要个性;欣赏艺术,则仍寓有个性。所以机器世界人在外;艺术世界人在内。机器无生命;而艺术有生命。要学绘一幅画,要学拉一张琴,须得把自己生命放进去。因为它是艺术,需要从心得心灵里面再发现。每一件艺术即使一人生。须能欣赏艺术,才能创造艺术。“艺术”与“人生”紧贴在一起。这是艺术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大不同所在。机器世界是偏“物”的;艺术世界是偏“心”的。机器世界在“改造”自然;艺术世界则在自然之“心灵化”。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天地间有高山大水,这是天地间一大艺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人的德性和自然融合,成为一艺术心灵与艺术人生。中国文化精神便要把外面大“自然”和人的内心“德性”天人合一而艺术化,把自己生活投进在艺术世界中,使我们的人生成为一艺术的人生,则其心既安且乐,亦仁亦寿。

中国人的亭园布置,只在家里庭院的一角落,辟出了一个小天地,一花一草,一亭一阁,莫非艺术境界。画一幅山水花鸟挂在房间,只是一株垂柳、一双飞燕、一只渔船,也便如这个艺术世界就在身旁。中国人总要把你整个日常人生尽量放在艺术境界中,而使你陶醉,而使你不自觉。

(选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有删改)

1)以上文字选自钱穆的讲稿,请为其选择一个标题,并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生活艺术化 B.机器和艺术

2)阅读选文,完成任务。

【摘录】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富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在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

【联想】你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什么事情?

【摘录】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联想】你联想到(湖心亭看雪》中的哪个句子?

反思:

上面这种“联想”的阅读方法,如何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选文?请具体阐述。

8.(4分)古诗阅读

玉仙馆[]张籍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

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9.(14分)文言文阅读

吕侍讲《岁时杂记》[]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正未易得。抚卷累欷.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跋:文体的一种。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累欷:屡次叹息抽泣。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2)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

3)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4)“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指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三、写作(70分)

10.(10分)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班级以“周末补习的利与弊”为辩题组织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以辩手的身份陈述己方观点。

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120字左右;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11.(60分)根据要求作文。

地球上只剩一个人?

把自己的生活投进艺术世界中?

这个暑假,我独自背包去旅行?

……

这,可能真的会发生!

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以“这,可能真的会发生!”为开头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

不少于600字。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写作助手】

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可以说明某一种现象或事理,还可以……

你可以根据经验自由写作。如有困难,可参考下面表格内容进行构思。


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

1.(4分)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同音汉字。

文学的航船已停(bó) 1 泊  在名为“科幻”的码头,因此,今天的人们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和(bó) 2 博 采众长的能力。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把住时代脉 3 搏 ,通过想象驰骋到遥远的时空中去领略科幻的神奇,感受文学丛林的蓬(bó) 4 勃  生机。

【点评】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解答字音、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解答】答案:

1)泊 2)博 3)搏 4)勃

【点评】解有关汉字的考题时,一要注意正确识记和理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二要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多义字。

2.(11分)分门别类辑诗文。下面是某同学以“古人的雅趣”为专题整理的古诗文材料。请在画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并在[]处写上恰当的评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为:

1)明朝有意抱琴来(重点字:琴)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重点字:寓)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重点字:燕)

4)兴尽晚回舟 (重点字:舟)

5)吹笛到天明 (重点字:笛)

6)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重点字:篁)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重点字:亦)

[]:兴尽方才回舟,兴未尽,不想回舟。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一定要保证书写的正确,对于句子中的易错字要重点识记。有必要把常考名句整理成册,时时记诵。

3.寻找“最美”对联。根据内容,给下面三个地方选出相应的对联。

1)永嘉上塘殿戏台 C  2)文成刘基庙 B  3)江心屿文天祥阁 A 

A.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

B.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计宜,渡江策士无双。

C.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功名利禄真亦假;天长地久,却看儿女柔情,离合悲欢实还虚。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

【解答】1)上塘殿,乃为纪念唐代孝女卢氏而建,门前有庙会。戏台上则演绎人间悲欢离合,可选C与之对应;

2)刘基,素以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素以神机妙算著称,可选B与之对应;

3)文天祥是我国南宋爱词人,至死不降,忠为报国,可选择A与之对应。

答案:(1C 2B 3A

【点评】此题作答,除关注对联的基本特点外,要结合对联的联意作答。

二、阅读(57分)

4.(2分)《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唐僧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下列小说人物“彼此扶持”走到“圆满”的一组是(  )

A.宋江和公孙策(《水浒传》)

B.保尔和谢廖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孙少平和田晓霞(《平凡的世界》)

D.简爱和罗切斯特(《简爱》)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解答本题要理解“彼此扶持”走到“圆满”的意思就是彼此相伴,一直走到最后,获得好的结果。

【解答】A.有误,公孙策不是《水浒传》的人物;

B.有误,谢廖沙再一次战斗中牺牲;

C.有误,田晓霞在发洪水采访时死去;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名著中的作家作品常识、人物、主要情节等进行全面的把握。

5.(7分)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造反者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的由来

在长沙的日子

苏维埃运动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同红色农民谈话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

彭德怀印象

为什么当红军

游击战术

红军战士的生活

(有删节)

1)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人物特点?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参考目录,简要说明。 A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彭德怀

2)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综合性阅读。解答此题时,要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名著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解答此题,要根据题意,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位领袖,进行作答。要凸显人物的特点,就需要通过他的生活经历和为人处世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名著创作手法。解答此题,要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作为一部纪实性很强的书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事实说话”,具体表现在文中,就是通过采访、深入实践、拍摄记录等方式将第一手资料留存。

答案:

1)示例1A.毛泽东。我认为应从他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等方面来选择内容。他童年时曾跟父亲进行“斗争”,上学时也曾因不满国文教员的粗暴而逃学罢课,这些可以突出他的反抗精神;他退学后到省立图书馆坚持执行“自修计划”,研读群书,长见识,开眼界。这一内容可以体现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和求知欲。

示例2B.周恩来。我认为要从他所受的教育和革命经历等方面选择内容。本有文学天赋的他,后因接受“开明”教育,而投身到社会革命中,这体现了他“书生造反者”的特点;后来,他组织了上海起义、八一起义等,这些经历体现了他的革命追求和信仰。

示例3C.彭德怀。我认为应从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军事才能登方面来选择内容。他脱棉衣给小号手的细节体现了他从心底爱护民众,体贴部下的特点,他讲述游击战术的内容能突显他的谋略和智慧。

2)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一部名著,考点集中,但是设问新颖,需要学生多思考,多转弯,才能正确答题。这就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多思考,多总结。

6.(15分)文学作品阅读

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

[]黄土芬

一切都在于分门别类。

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最后一个机器人和最后一个人类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相遇了。

在这之前,最后一个机器人一直待在自己的仓库里,按照设定的程序 执行任务﹣﹣监测地球,直到有一天,日渐衰弱的传感器突然感应到一个能量高峰。运输系统瘫痪了,最后一个机器人花了432天时间才来到能量高峰出现的地方,发现了开封的冷冻管。

那时,冷冻管里所有的人类都已经死去了﹣﹣除了一人以外。

但最后一个机器人还是执行起了她的任务。她必须展开统计调查,尽自己所能维持这唯一一个数据点的秩序。

她在高原上找到了最后一个人类,一个为了抵抗狂风而将布层层包裹在身上的人形,正在耀眼的阳光下,将食用菌放在架子上晾晒。

“你好。”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口道,“我是R47821,开罗仓库的指定管理人。我的任务是延续人类物种。”

“是吗?”最后一个人类说,“进展如何?”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记忆库里有“讽刺”这个词的定义,但她并没有听出最后一个人类语气中的讽刺意味。“不理想。”她回答,“你是我准备登记的唯一一个活着的人类。根据预测,人类物种消亡的时间上限是一百年。”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黯淡了下来,带着希望终成泡影的悲伤,问:“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当时我正在监测,”最后一个机器人说,“433天前的预测表明人类物种已经灭亡,不过一些冷冻舱保持完好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是很小。我监测了下去。”

“我很高兴,”最后一个人说,“我一直都很孤独,没有人和我说话。我曾经希望……算了,没什么。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我必须给你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说。

“给我分类?”

“是的。为了筛选出实现物种生存的最佳决策树。”

“在总人口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有效的决策树还存在吗?”最后一个人类问道。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处理器迅速查阅了可能的人口恢复模型,“不存在,但我可以根据其他冷冻单位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可能性如何?”

“现在接近于零,虽然有误差,但误差范围是有穷尽的。”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扭曲了一下,哭笑不得,“对你来说,这就是希望吧。”

“我不抱希望,”最后一个机器人说,“我只会计算概率。我的工作是帮助人类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物种生存的概率路径。为此,我需要数据。”

“好吧,R47821,”最后一个人类说,凑上前在机器人的机壳上友好地抽了抽,“我怎么能妨碍你的工作呢?给我分类吧。”

“你叫什么名字?”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始提问。

“瓦尔,”最后一个人类回答,“瓦尔马茨米尔。”

“你的职业是?”

“应用气候学家,”瓦尔回答,“至少曾经是,这个职业现在要么完全无关紧要,要么是全世界最重要的。”

“你的年龄是?”

“冷冻时48岁,所以我现在至少49岁了,主观上来说。”

“你是男性还是女性?”

“都不是。”

最后一个机器人停顿了一下,“这不是一个选项。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我是最后一个人类,”最后一个人类说,“我就是人口的100%.你是想告诉我我不存在吗?”

“你必须属于一个类别。”最后一个机器人重复道。她的程序只关心物种繁衍。

“不,”最后一个人类说,“我是最后一个人类了,该死的。我完全没有需要这个类别的理由。”

“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不,”最后一个人类突然笑了起来,“你就没有类别,我也没有类别。我们会一起待在这里,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在。直到末日来临,我们也没有类别。”

“我有类别,我是女性。”最后一个机器人纠正道,指了指她的金属面庞上已经淡去的痕迹。某个人曾经给她画过眼睫毛。

瓦尔呛住了,开始笑出声来。

最后一个机器人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但在阳光下,最后一个人类在风中一直笑啊、笑啊,笑得坐在了地上还在继续笑着,直到泪水从脸上流下

(选自《科幻世界》2017年第7期,有删改)

【注释】决策树:属统计学名词,是一种树形结构的预测模型,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1)关于“性别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与最后一个人类产生怎样的分歧?请简要回答。

2)品读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揣摩最后一个人类的心理,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3)人类和机器人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小说为何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标题?联系衔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意图。

【链接材料】

4)读完本文后,有同学对科幻小说“把人物置于极端环境中”这种写法的作用不太理解。请结合本文和《带上她的眼睛》,向他简要说明。

【以下是《带上她的眼睛》的片段,供参考】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标称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点评】这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世界上最后一个监测到最后一个人类的存活,她坚持要对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却被人类嘲笑。作者借机器人不问意义坚持分类的行为,来反思现实生活中坚持给一切进行分门别类的现象,从而引发读者叩问自己的生活,理性思考“生活中的坚持”。

【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根据文末处机器人与最后一个人类的对话,“我是最后一个人类了,该死的。我完全没有需要这个类别的理由”“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可以看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认为分类没有必要,而机器人依然坚持进行性别分类。

2)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理解与分析。首先要明确这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类与最后一个机器人。机器人在文中表现出她是按设定好的程序来工作,没有自己思想的特点。所以在监测到最后一个人类的存在时,她一心想着要为他(她)进行性别分类。而这位地球的最后一个人类认为“我就是人口的100%.你是想告诉我我不存在吗”“我是最后一个人类了,该死的。我完全没有需要这个类别的理由”,可见这种分类对人类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面对机器人的坚持,他(她)笑了,这种笑是对机器人的嘲笑,认为她按程序工作,不知根据情况变通;嘲笑她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的意义。可是机器人为什么会这么做?最终还是“人类”,是设计者为她设定了这一程序。由此可见,嘲笑的对象最终还是人类自身。当这位人类想到这一问题时,他(她)心里感到悲哀,为什么设计者设计的程序不是其他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呢,所以“流下了泪”。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文章的标题不是文中所有人物的体现,这就需要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去分析原因。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最后一个人类与最后一个机器人相遇的故事,根据链接材料的提示,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机器人在最后时刻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来讽刺人类“坚持”的无用性,所以文章以“最后一个机器人”为标题,引起读者的思考,突出主旨。

4)本题考查科幻小说写法的理解与分析。这两篇文章都“把人物置于极端环境中”,结合本文内容来看,正是因为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才突出了机器人行为的无意义,能让主旨更为突出、深刻。而《带上她的眼睛》中“她”因飞船出现事故,处于“地心”这一极端的环境中,可她依旧一人继续坚持研究,两相对比,更能表现人物精神的伟大,突出科学研究的艰辛,以及科学研究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此可见,这种写法是科幻小说表现主旨的需要。

答案:

1)最后一个机器人坚持要对最后一个地球人进行性别分类;地球人认为这种性别分类毫无意义。

2)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机器人依然坚持进行性别分类,这种荒谬行为让最后一个人类感到可笑,同时也为自己成了最后一个人类却依然要被分门别类而感到悲哀。

3)示例:最后一个机器人无视性别分类已毫无意义的事实,不顾最后一个人类的反对,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坚持给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作者借机器人不问意义坚持分类的行为,来反思现实生活中坚持给一切进行分门别类的现象,从而引发读者叩问自己的生活,理性思考“生活中的坚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题,更突显了这样的意图。

4)示例:本文设置了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与最后一个机器人的情境。再这样的极端环境中,最后一个机器人依然执行毫无意义的“性别分类”,可以出发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坚持”的思考。《带上她的眼睛》中的“她”因飞船故障,无法返回地表,身处地心深处。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她仍然继续坚持研究,更能突显人性的光辉与魅力。科幻小说的这种写法,引发读者对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世界进行思考,从而能更深刻地叩问人性。

【点评】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合理地概括信息;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7.(10分)非文学作品阅读

_______

“道义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艺术在“心”“物”之间。由心透到物,而后有艺术之发现。譬如音乐,弹琴吹笛,都要物质。即如唱,也要用嗓子,嗓子是人身一机器,也是物质。然而唱出声音中有心,要由心发出的声才能感动人。就听音乐的人来说,受感动的是我的心,并不是我的耳朵。乐声跑进了我的心,不仅是跑进了我的耳朵,才能使我拜托物质世界的一切,而得到一个艺术境界,使心安乐。

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便也是一种心生活。纵使吃饭喝茶,最普通最平常的日常人生,中国人也懂讲究。所谓讲究,不是在求吃得好、喝得好,不是在求饭好、菜好、茶好、酒好,而更要是在一饮一食中有一个“礼”。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寓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再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即在饮膳所用的器皿上,如古铜、古陶、古瓷,其式样、其色泽、其花纹雕镂乃至其他一切,皆是一种极深的艺术表现。直到今天,此等器物几乎为全世界人类所宝爱。然而其中却寓有一套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寓有中国人心的一种极高造诣,这些都超出于技术艺能之上。别人虽知宝爱,却不能仿造。科学上所发明的机器,作用大,但可仿造,而且一学便会。

发明机器诚然要极高的心智,而制造机器则仅是一项技术,在机器中,也并不能寓有人的个性,即使说心生活并不在机器中。至于艺术便不然,凡属艺术品,必然寓有人之“个性”。纵使模仿的艺术,依然还见有个性。使用机器,不要个性;欣赏艺术,则仍寓有个性。所以机器世界人在外;艺术世界人在内。机器无生命;而艺术有生命。要学绘一幅画,要学拉一张琴,须得把自己生命放进去。因为它是艺术,需要从心得心灵里面再发现。每一件艺术即使一人生。须能欣赏艺术,才能创造艺术。“艺术”与“人生”紧贴在一起。这是艺术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大不同所在。机器世界是偏“物”的;艺术世界是偏“心”的。机器世界在“改造”自然;艺术世界则在自然之“心灵化”。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天地间有高山大水,这是天地间一大艺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人的德性和自然融合,成为一艺术心灵与艺术人生。中国文化精神便要把外面大“自然”和人的内心“德性”天人合一而艺术化,把自己生活投进在艺术世界中,使我们的人生成为一艺术的人生,则其心既安且乐,亦仁亦寿。

中国人的亭园布置,只在家里庭院的一角落,辟出了一个小天地,一花一草,一亭一阁,莫非艺术境界。画一幅山水花鸟挂在房间,只是一株垂柳、一双飞燕、一只渔船,也便如这个艺术世界就在身旁。中国人总要把你整个日常人生尽量放在艺术境界中,而使你陶醉,而使你不自觉。

(选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有删改)

1)以上文字选自钱穆的讲稿,请为其选择一个标题,并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生活艺术化 B.机器和艺术

2)阅读选文,完成任务。

【摘录】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富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在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

【联想】你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什么事情?

【摘录】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联想】你联想到(湖心亭看雪》中的哪个句子?

反思:

上面这种“联想”的阅读方法,如何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选文?请具体阐述。

【点评】本文围绕“生活艺术化”展开论述,从日常生活的讲究、机器和艺术的区别、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等方面,阐述在“机器世界”之外,怎样获得一个“艺术世界”。以“生活艺术化”为题,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本文的观点。

【解答】1)本题考查给议论文拟题的能力。议论文的题目一般有点明论题或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以此来判断的话,本文以A作为题目较为合适。因为本文围绕“生活艺术化”展开论述,第一段论述“'道义世界''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第二段论述“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便也是一种心生活”;第三段论述“机器世界人在外;艺术世界人在内”;第四段论述“人的德性和自然融合,成为一艺术心灵与艺术人生”;第五段论述“中国人总要把你整个日常人生尽量放在艺术境界中,而使你陶醉,而使你不自觉”可以看出本文围绕“生活艺术化”展开论述,从日常生活的讲究、机器和艺术的区别、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等方面,阐述在“机器世界”之外,怎样获得一个“艺术世界”。以“生活艺术化”为题,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本文的观点。

2本题考查学生的想象力,根据“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富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在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可以想象古人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便也是一种心生活。纵使吃饭喝茶,最普通最平常的日常人生,中国人也懂讲究。即在饮膳所用的器皿上,如古铜、古陶、古瓷,其式样、其色泽、其花纹雕镂乃至其他一切,皆是一种极深的艺术表现。床铺、桌子和椅子放在哪里都有说法的,有禁忌的。

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的积累能力,根据“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自然联想起《湖心亭看雪》中的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本题考查联想阅读方法的好处,联想是手段,不是目的。在文学作品中,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环境场面描写更充分发挥衬托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联想阅读的好处。

答案:

1A.本文围绕“生活艺术化”展开论述,从日常生活的讲究、机器和艺术的区别、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等方面,阐述在“机器世界”之外,怎样获得一个“艺术世界”。以“生活艺术化”为题,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本文的观点。 B.因为本文提出“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通过分析二者的区别,阐述如何做到生活艺术化,以“机器和艺术”为题,能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比较二者的不同,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示例:古人对居室摆设非常讲究,床铺、桌子和椅子放在哪里都有用意,有“礼”有趣;而现在居室的摆设太随意,缺乏艺术情味。

示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示例:《湖心亭看雪》中天人合一的画面,让我更加理解心灵和自然融合为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居室如何布局,也能帮助我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礼”所蕴含的艺术情味。这种联想的阅读方法能帮助我与文中的观点产生共鸣,引发我反思自己的阅读与生活。

【点评】在阅读过程中,想象和联想不是单一运用的。有时这两种方法并用才能更好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想象和联想还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我们在阅读中应学会运用这两种方法。

8.(4分)古诗阅读

玉仙馆[]张籍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

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此题中出现的意象有长溪、新雨、浊流、阴云、楚客、山、树、鹧鸪加上合理的想象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借“阴云、鹧鸪”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情。

【解答】答案:

1)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2)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参考译文:

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楚客孤独一人,在山林小径终向南渐行渐远,这时从山林中传来鹧鸪凄凉的啼叫声。

【点评】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也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

9.(14分)文言文阅读

吕侍讲《岁时杂记》[]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正未易得。抚卷累欷.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跋:文体的一种。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累欷:屡次叹息抽泣。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2)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

3)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4)“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指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点评】参考译文:

持续相承的太平盛世没有什么事情的时间里,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都知道,不必记录。从背诵灭亡七十年来,前朝遗老差不多都不在了,这样之后知道这本书不可或缺。吕公的论著,实在崇宁、大观年间,难道前辈有远见,本来就已经知道还有日后吗?然而时间不停的流逝,士大夫在江东安居,寻找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人,正寻求不到。手抚此书,屡次叹息抽泣。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句子翻译为:本来就已经知道还有日后吗?固:本来;B.句子翻译为: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情的地步。固:顽固;

A.句子翻译为:正不容易得到;易:容易;B.句子翻译为: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易:交换。

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文中句子“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可知,“不可阙”的原因在词句的前面,也就是“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作答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题目已经给出了提示“结合注释”,再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北宋灭亡”以及文中信息“士大夫安于江左”可知,“新亭对泣者”指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一类人。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课文的朗读,重在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抚卷累欷”的意思是“手抚此书,屡次叹息抽泣”。重读音节落在谁上面都可以,“抚卷”是侧重于动作,由动作体现人物的情感;“累欷”侧重于神态、语言,从而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作答时,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蕴含的情感即可。

答案:

1A.本来 B.顽固

A.容易 B.交换

2)因为故都沦陷至今已七十年,前朝遗老差不多都不在了,原来人人皆知的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现在已逐渐无人知晓,这本书就变得尤为珍贵了。

3)指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一类人。

4)示例1:累欷。作者阅读《岁时杂记》时,庆幸有吕公所著此书,让后人重温往昔,但想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只能在书中看到,不禁悲从中来。眼下士大夫们偏安已久,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人都难以找到,不禁屡次叹息抽泣。重读“累欷”,可以突出山河沦丧、志士难寻、故国未复的悲痛之情。

示例2:抚卷。陆游阅读《岁时杂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在眼底展现,手抚此书,心中五味杂陈,庆幸之中,更增感慨。而想到眼下士大夫苟安旦夕,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心情也未必常有,手抚之心痛之,叹息连连。重读“抚卷”,可以突出作者志士难寻、故国未复的悲痛之情。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三、写作(70分)

10.(10分)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班级以“周末补习的利与弊”为辩题组织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以辩手的身份陈述己方观点。

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120字左右;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基本意图,这道题目说的是周末补习的利与弊,要求学生以正方或反方辩手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里应该鲜明清楚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周末补习利大于弊”还是“周末补习弊大于利”,都应该写清具体的缘由,注意语言表达要通顺、得体。

【解答】答案:

示例1:我方认为周末补习利大于弊。首先,参加周末补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其次,选择提高性的周末补习课程,还可以提升学习能力,拓展视野;再次,初中生本该以学业为重,多花些时间学习也是理所应当的。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周末补习利大于弊。

示例2:我方认为周末补习弊大于利。首先,老师过多的介入会让我们产生习惯性的依赖,限制了我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其次,周末补习占用了我们的休息时间,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再次,周末补习需要一定的费用,给父母带来了经济压力。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周末补习弊大于利。

【点评】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11.(60分)根据要求作文。

地球上只剩一个人?

把自己的生活投进艺术世界中?

这个暑假,我独自背包去旅行?

……

这,可能真的会发生!

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以“这,可能真的会发生!”为开头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

不少于600字。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写作助手】

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可以说明某一种现象或事理,还可以……

你可以根据经验自由写作。如有困难,可参考下面表格内容进行构思。

【点评】【审题立意】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给出了一段材料,帮助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同时限定了文章的开头必须是:这,可能真的会发生!“这”应是某件具体的事件或结果。比如,如果人类对浪费资源的行为不加以约束,那么地球上的资源终将耗尽。如果人类不停止污染环境的行为,那么人类就可能会灭亡。自己从小就向往远行,那么这个暑假,就真得可能会独自去远方。这些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立意。

【写作思路】拟题为:这,可能真得会发生!以环保为题材,拟写一篇想象类作文。首段是题目中规定的开头。主体部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当前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行为,第二部分设想地球的环境被污染到一定程度,人类无法生存的场景。这些真得都有可能发生。末段向人类发现呼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保护环境,珍爱地球。

【解答】暂无。

【点评】暂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cd69d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df.html

《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以及逐题解析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