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5-29 23:20: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对曹操《观沧海》的赏析过程中,了解诗词有关知识,了解乐府诗集,抓住“观、临”关键词,感受诗词为我们营造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对诗词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把握诗歌的节奏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韵味,嗅出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节奏美以及意境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反复朗读赏析的过程中,启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出诗的情味。

二、教材分析

本诗出自于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曹操的笔下,是曹操的名篇,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通过诗词的学习,能让我们感受曹操身处的历史背景,体会诗歌的体裁。《观沧海》整首诗基调豪迈壮阔,抒发地是对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极大地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团结力量统一中国,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与当今的中国精神是相通的,保卫祖国,一点都不能少。

三、学情分析

本班同学学习基础较好,上课十分积极,能够积极地与老师探讨问题,对于学习课文来讲是十分有利的。学生对于古诗词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对于学生来讲相对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所传达的意境,感受作者内心情感,体会诗歌的内涵。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诗歌的体裁。

教学难点: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1、故事会讲讲有关曹操的故事

①望梅止渴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体现了曹操的智慧)

②误杀吕伯奢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了他一个老朋友家,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吕伯奢,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体现了曹操的心狠手辣)

③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④挟天子以令诸侯

师:同学们,在我们印象中曹操是一个大奸雄,但你们不能忽略他身上也有发光的地方,他胸怀大志,满腹经纶,他的文采也十分出众,他在晚年时期,仍然胸怀大志,抱负远大,评价一个人物要全面。让我们来领略他的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来对曹操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向同学传达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站在各个角度,不可偏颇】

活动2【新授】

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2、读诗词,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音频,倾听朗读

2)学生朗读,画出生字

3)划分节奏,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4)学新词

jié dàn sǒng zhì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学生齐读,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复阅读,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弄清字词意思,对于了解诗歌内容有一定的帮助】

活动3【感知】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2)疏通文意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设计意图:疏通文意,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

活动4【感悟】

1)了解诗歌背景

师:同学们,这首《观沧海》是曹操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2)小组互动交流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②这首诗可以分几层

1:全诗围绕“观”展开

师:是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师:诗词虚实结合,体现了诗歌的魅力

2)详解诗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活动5【升华】

1、思考: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观”更是以“观”字统领全篇,

2、思考:“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观沧海》思想感情

诗歌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板书:

活动6【活动】教学反思

《观沧海》一诗展示了曹操的雄心壮志,他既是一个枭雄,又是一个大文豪,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个角度来认识历史文物,,全诗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一些历史典故,了解地较少,作为一名初中生,要适量地增加课外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今后在教学中,也要在课堂上融入一些课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1fe46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8.html

《《观沧海》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