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笔记之二

发布时间:2022-11-12 13:49: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党史学习笔记之二

关于《遵义会议决议》的起草 纪念张闻天同志诞辰100周年

1 《遵义会议决议》是对第五次反“围剿”中“左”倾军事路线的第一次全面批判,也是对中国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思想的第一次系统论述。它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一直得到公认的。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人提到它的起草者2是谁,甚至曾被误传为毛泽东,据说还曾收入1948年的《毛泽东选集》但在建国后编《毛泽东选集》时,有人提出将此文收入,遭到毛泽东本人的反对,说那是张闻天起草的。可此说一直没有向外公布。第一次公布《决议》系张闻天起草这一重要史实的,是19798325日在张闻天追悼会上的悼词。悼词中同时还指出,这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原由曾彦修、徐达深、何方起草的稿子上没有这些内容。据刘英提供的材料,有不少是送审中胡乔木加上的。她说,“胡乔木对悼词作了修改,增加了这样一些重要的话:张闻天同志‘是我党在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重要领导人’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党中央总书记’‘他是我党历史上在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胡乔木的修改得到了邓小平的4批准。事实上,这些重要的修改,除其中的“被选为总书记”1982年根据陈云意见改为常委分工“负总责”外,起草决议等各点后来就成为党史研究中的定论,有关党史的著述和许多领导人的回忆录都一律遵守这些口径,但也包括“总书记”变为“负总责”
5 关于《决议》为张闻天起草,已被此后发现的陈云在遵义会议开过不久的《传达提纲》所证实,并为史学界公认,已经没有争议。但是《决议》的起草是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却由于缺乏证据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八十年代初编辑《张闻天选集》,在为收入《决议》作题解时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得到的解释是:第一,张闻天不懂军事,自认外行;第二,《决议》反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初始表述。所以在1985年出版的《张闻天选集》有关题解中就作了这样的处理:“受会议委托,在会议讨论的基础上,6特别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起草了这个决议。同悼词稍为不同的是,这里加上了“在会议讨论的基础上”这句重要的话。
对悼词的提法后来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把“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变为“根据毛泽东发言”例如伍修权1982年在《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一文中的说法就是:“会议后7期,委托张闻天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发言精神,起草了……如果说,个人的回忆录不足为凭,可以不论,但后来出版的权威史书也竟然采用此说。例如九十年代出版的《毛泽东年谱》和《毛泽东传》就更加以具体化,分别定为:“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89闻天起草…… “遵照会议的决定,洛甫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起草了……这就是说,决议的起草不但是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而且这样做还是会议的“决定”再后出版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也进一步发挥了原先的观点,说成是“张闻天同志根据毛主席发言起草的《遵 1 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见《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5年。
2 孙彦钊:《张闻天在遵义会议前后》,载《〈炎黄春秋〉精品书系》。海南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0页。
3 载《人民日报》1979826日。
4 同刘英的谈话;钱江:《张闻天冤案是怎样平反的》《纵横》2001年第2期。
5 收入《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
6 《张闻天选集》第37页。
7 《遵义会议文献》第119页。
8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443页,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9 《毛泽东传18931949(上)第34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1
义会议决议》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和规矩,其他许多谈到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书籍,大多要加上《决议》是根据毛泽东意见或发言起草的话。这几乎成了一种公式,而且说法一样,一般都是只下结论,不讲根据,所以很难令人信服。其实,细加考究,就会发现这一说法存在很多问题,实在说不大通。 首先,这一说法是前后自相矛盾的。《毛泽东传》在作出“遵照会议的决定,洛甫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的结论之前,对会前准备就作了这样的描述:“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也认真准备发言。经过共同讨论,由张闻天执笔写出一个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报告提纲。会上“由张闻天代表他和毛2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尖锐地批评‘左’倾军事路线”这一叙述看来可能比较合乎实际,证之以后的陈云《传达提纲》其中提到“扩大会中恩来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3毛王的提纲和意见”按照文意顺序,只能是洛甫的提纲和毛王的意见。杨尚昆回忆的描述就更具体:“我清楚地记得,遵义会议上的反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通称‘反报告’4是闻天同志作的。他作报告时手里有一个提纲,基本上是照着提纲讲的。(这也确实是张闻天保持了一辈子的习惯作法:重要发言和报告都有一个详细的书面提纲)既然如此,张闻天受委托起草会议决议,为什么要撇开“经过共同讨论”、代表三人“联合发言”、且为与会者“完全同意”的“报告提纲”,而只“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呢?这无论如何也是说不通的。而且陈云的《传达提纲》也只是说会议“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并没有说会议“决定”“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如果会议真有这个意向,那为什么不指定毛泽东自己起草呢?这在遵义会议后和延安整风前也并不是少见的。总之,根据毛泽东发言起草决议之说,显然有悖常理,不可能合乎事实。还是《张闻天传》作者程中原同志的说法比较合理,显得真实:“在遵义会议以后,张闻天是以他作‘反报告’的提纲为基础,依据会议讨论中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及其他同志的发言形成的意见,在行军路上,写成《遵义会议决议》5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献的。但是也有些党史研究者,一方面从张闻天当时的地位、威望、思想和理论水平等的论证得出结论说,会议委托他起草决议并非偶然,他也完全胜任;另一方面却又要勉强加上根据毛泽东意见或发言的话,自觉不自觉地落进前后自相矛盾的陷阱。
其次,长征一开始,张闻天就同毛泽东接近起来,一路行军又走在一起,不但经常议论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而且如张闻天在《反省笔记》中所说,还“在政治局开始了6反对李德、博古的斗争,一直到遵义会议”周恩来19441127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议上的发言》中也说,“从湘桂黔交界处,毛主席、稼祥、洛甫即批评军事路线,一路开会争7论。可见,毛泽东的意见,会前已多次讨论和交换过,张闻天也早已了解,无须只等这次会议上的发言。而且根据张闻天的习惯和他们之间的一贯作法,张闻天根据“经过共同讨论”写出的“反报告”提纲,必定给毛王看过,他们有什么意见也一定会提出,并且作了反复磋商和一再修改,最后才能成为代表三个人的“联合发言”由此可以断定,毛泽东在张闻天作了“反报告”(也是他们的“联合发言”)之后的发言,既不会同张相互重复,也不能相互矛盾,而只能是表示同意和支持,然后作些补充,或对某些问题加以强调、发挥和提高。根据这样一个发言是无法起草出会议决议的,而且会议也不会作出根据一个人的发言起草决议的 121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21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 《毛泽东传18931949(上)第341页。
3 《遵义会议文献》第43页。
4 《坚持真理 竭忠尽智缅怀张闻天同志》《回忆张闻天》第5 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5 《张闻天传》第209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
6 《遵义会议文献》第79页。
7 《遵义会议文献》第64页。

2
“决定”如果现在通行的这种说法属实,而毛泽东的发言又确像一些人描写的那样全面系统,1甚至说成“内容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那就只能是:或者和共同商定的《反报告》基本重复;或者毛在事前酝酿中没有把大部分意见和盘托出而要留作自己发言。二者必居其一。按理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发生,因此根据毛泽东发言起草决议的说法也难以成立。
还应提到的是,在政治局最后审查通过《遵义会议决议》的同时,还以中央书记处名义发布了一个《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粉碎五次“围剿”战争中经验教训决议大纲》据一些研究者的分析考证,这个《决议大纲》可能就是张闻天会前起草的那个提纲,经本人略加修改,使之成为传达和贯彻遵义会议精神的中央书记处文件,《决议》的内容只是详简之分,2也不是另起炉灶。而且反报告提纲是在会上得到“完全同意”的,从法理和情理讲,起草决议都只能以它为蓝本,再吸收会上毛王周等人发言中的一些意见。而对于起草者张闻天来说,这样做不但是顺理成章和执行会上的决定,而且也比较容易完成任务。因为从遵义会议结束到决议的写成和通过,紧打满算只有二十天左右。这期间,红军一直处于行军作战的流动状态,张闻天除必须随军行动外,还得经常(几乎每天)参加和后来主持中央的会议、为书记处起草和签发一些重要的文件电报,而《决议》的起草工作也要查对有关资料和文件(如国际指示和一些人过去的文章或发言等)环境动乱和时间紧迫,更要求起草决议尽量省事。以自己的报告提纲为基础和框架进行加工,自然比较得心应手一些。根据会上一个发言起草,就要另起炉灶、有更多磋商,在内容和结构没有根本不同又没硬性规定的情况下,大概是不会有人找这个麻烦的。
另外,张闻天终其一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坚持独立思考,不肯人云亦云。胡乔木自己在《回忆张闻天同志》一文中就说,“综观张闻天同志一生,我觉得,敢于独立思想,敢于3独立地系统地提出和坚持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理论见解,这是他的品质高尚之处。张闻天几十年的经历表明,他所写的文章和发表的意见,总要出于自己认为成熟的考虑(被迫的交代和检讨、反省除外)即使贯彻上面指示或吸取别人意见,也要自己融会贯通,决不生吞活剥。例如他无论在东北做地方工作还是进入外交战线,在向下面传达中央会议时,都是要综合会议精神并结合所在地区或单位的实际进行传达,如同布置工作一样,从不照本宣科地只念几个领导人的讲话记录。为此,下面曾提过不少意见,特别是五十年代后半期在外交部,大家都想知道领导同志特别是毛主席具体说了些什么,要求很强烈,他这才接受大家意见,大约1958年起开始宣读毛泽东的一些讲话,但往往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他以前那种传达方式,也是1959年被批判的一项内容)在毛泽东的威望如日中天时尚且如此,何况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才被大家推举为政治局常委,地位还在原有常委张闻天自己和周恩来之后。要张闻天不依大家同意的报告提纲而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决议,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张闻天受委托起草决议,主要还是由于他本身的条件,即不仅因为他当时在中央仅居博古之下的地位和公认的思想理论水平,更重要的还是他作的“反报告”和提出的提纲为会议定下了基调,得到会议“完全同意”,可以作为起草决议的基础,也表明他已和“左”倾中央及其路线宣告决裂,站到了正确路线方面。据研究张闻天的专家张培森、程中原等同4志研究考证,张闻天在遵义会议上的转变、能够站出来作“反报告”和受委托起草决议,都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自身的思想基础。张闻天原本就同王明、博古他们的思想观点有差别,进入苏区参加实际工作后又逐渐觉悟,越来越多地批评一些极左政策。特别是福建事变和广昌战役后,他已同博古、李德的领导和指挥直接进行斗争了。进苏区两年,一直处于战争环境,整天接触和谈论的都是军队和打仗。他又是政治局常委和军委委员,要经常参加军 12 《遵义会议文献》第130页。
例如《长征大事典》的综述,见第2199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3 《回忆张闻天》第2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 张培森:《张闻天与遵义会议》《文献和研究》1985年第1期;程中原:《张闻天传》第213页。

3
事问题的讨论。形势也在迫使他对军事问题进行学习、思考和研究。因此不能说张闻天完全不懂军事。长征前写的一些文章就是证明。如《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等,都直接谈到军事问题,批评了“左”倾军事路线的几种表现,提出了若干正确思想观点。《遵义会议决议》不但反映了这些观点,还采用了很多表达这些观点的用语。这也证明,张闻天起草决议是以他的“反报告”提纲为基础的。
再说,会议“决定”让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或发言起草决议,也和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太不相称。即使按后来才形成的作法,根据领导意图(更不用说一个人的意见或发言了)起草会议决议,那也是秘书(或写作班子)的事,总不致让才推举出来担任第一把手的张闻天起秘书的作用。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更加不可能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于《遵义会议决议》的起草,至今还没见到毛泽东、张闻天等直接当事人的说法。如果决议确系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那么基于决议在党史和毛泽东思想形成上的重要地位,在建国后编《毛选》时大概是会收进去的,毛泽东也不一定会反对。收入《毛选》中的文章就有一些是别人起草的,例如《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就有其他人参1与起草的部分,其中第一章第二节即由张闻天撰写,而且文章的主要内容早已在延安一些学校讲授,还油印过讲义,至于作为附录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更不用说了。另外,2毛泽东著《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大部分就是李富春写的。(这种情况其他人也有。例如张闻天194511月起草的《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即著名的陈高洛电报,当陈云在世时31983年就已收入《陈云文选》而原稿的档案尚在。)张闻天是从不讲他个人的功劳和贡献的,在延安整风期间还竭力把一切功劳归于毛泽东。因此决议如果确系根据毛泽东发言起草,按理他是会在《反省笔记》或其他谈到遵义会议的发言中作点说明的,但事实上却只字未提。周恩来、陈云,也都没讲过决议的起草问题,如果会议真有根据毛发言起草的“决定”他们理应是会提到的。胡乔木虽然是党史方面的主要权威,被称为“中共党史研究和编纂的4开拓者”在党史问题上往往是“一言九鼎”,但终究不是遵义会议的参加者,而且谈到决议的起草问题又是只下结论,并不提供任何出处和根据。所有这些都不能不令人存疑。
拨乱反正和批判“两个凡是”以后,不是一再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吗?这当然也适用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总不能说其中不包括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等人的贡献。那为什么在初步总结第二次国内战争经验的时候,已经站到了正确路线方面的张闻天就不能有点贡献,起草决议竟没有自己的思想,而只能“根据毛泽东发言”?在这里,历史和逻辑不是又分家了?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关于《遵义会议决议》是根据毛泽东发言起草的说法,大概是以讹传讹。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既非事实又悖逻辑的问题呢?看来,最初提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是为了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权威;而人们后来的附和,则是党史研究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文化大革命以后,要拨乱反正、改变方针,就必须批判“两个凡是”及个人迷信,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但又要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强调毛泽东的作用和贡献,特别是建国前的功绩,而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当然更是一项重要内容。也许是由于这种历史背景,一方面公布了《遵义会议决议》系张闻天起草,另一方面又说是“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后来陈云建议在《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要加写一节《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大概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所载本文的题解,1991年版第621页。本文注明写作时间为193912月,而
19381939年(以前情况不了解)在抗大学习时听讲的课程如《中国问题》或《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中就已包括了本文的大部分内容。另见《张闻天年谱》上卷624页。
2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
3 《陈云文选(19261949年) 》第221224页,人民出版社1984页。
4 2000522日《光明日报》刊登李铁映在《乔木文丛》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4
又如在张闻天追悼会上的悼词中还说,“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完全拥护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协助毛泽东....事实也并非如此。毛泽东在1213日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的报告中,曾提出“审蒋”“除蒋”和“以西安为中心”成立“一个实质的政府”
。张闻天则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主张“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
1式(实际是政权形式)....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1219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即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2根据这些确凿史实,怎么能说成是张闻天完全拥护毛泽东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而不是相反呢?而且总书记在工作上“协助”其他领导成员,而不是其他领导成员“协助”总书记,从组织关系和逻辑上讲也太不顺了。
再如对瓦窑堡会议的叙述,也是一直不够实事求是的。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对筹备和主持会议、作政治报告和结论、并起草决议的张闻天,只字未提,对会议决议也无只字介绍,却大谈毛泽东在会后向活动分子的传达报告,认为是这个报告“规定了当时党的3政策” 和“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本路线”而不是会议通过的决议。就是拨乱反正后的权威著作,如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仍是轻会议决议而重传达报告,不提会议的政治形势与策略问题报告,却特意谈到毛泽东关于军事战略的报告(即会议通过的相应4决议。一个多月后张闻天还正确地批评了这个决议的不妥之处)前后这种大同小异的叙述和评价,也有很多疑问。第一,当时在全党传达和贯彻执行的是会议通过的决议还是毛泽东的传达报告?大约可以肯定的是前者。第二,这个报告发表在什么地方,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根据建国前的一些《毛选》版本,包括晚在1948年的东北书店版,都没有收这篇报告,可见传布范围不广,因而影响也会很有限。第三,1951年收进《毛选》时采用的是什么版本,手写的还是油印的或铅印的(像《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样重要的著作,直到19415年前还只有少数油印本而无铅印本,如果不是刊登在某种书刊上,铅印的可能也不大。第四,收进《毛选》时的修改情况。因为毛著中的几乎所有文章都经过重大修改,有些还经过多次修改。例如上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收入《毛选》时就作了多处的,有些是原则的修改,还不知从油印改铅印时的修改情况。用多年后修改的内容印证或评价当时所起作用,显然是不会确切的。总之,一个小范围的报告,作用和影响无论如何是不会超过向全党传达的会议决议的。因此,把报告放在决议之上,就只能是为了突出个人,谈不上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了。
胡乔木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所载的谈话中批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主6席过分突出。虽然以他为代表,但其他人很少提到”但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刻意突出毛泽东和抹杀其他一些领导人的问题上,恐怕要比《决议》“过分”得多了。例如全文对于遵义会议后三四年中共中央的所有重要会议,一概不提主持人、报告人和决议起草人,重大决策也一律或明或暗地归之于毛泽东的主张和领导;对这一重要战略转变时期担任总



7书记、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张闻天更是完全不提。后来在1985年写的《回忆张闻天同志》 1 《张闻天在19351938(年谱)》第159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毛泽东年谱1893 1949(621623页,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2 《张闻天文集》(二)第203205页,中央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
3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见《胡乔木文集》第二卷第3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 《张闻天在19351938(年谱)》第61页。
5 1941223日为该文的铅印出版写的著者识,见《毛泽东选集》1948年东北书店版 585页。
6 见该书第6768页。
7 载《胡乔木文集》第三卷382388页。

5
一文中,胡乔木自己也说,“现在回想起来,整风运动中对他的批评也有些过头的地方……于他在遵义会议前后在党的历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之受到抹杀,就更加不公正了。既然如此,《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一些叙述和评论是否应作点实事求是的改变呢? 《遵义会议决议》是否根据毛泽东发言起草,以及上述两例,都反映了一个长期存在的情况和风气,就是党史研究中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不够,而且还形成了一个传统和规矩,就是党史上的问题,凡是权威文献或权威人士一经提出就成了定论,此后的研究和论述,只要重复结论,可以不谈所以然的理由。这恐怕就很难说是科学研究了。 20004月) (发表于《炎黄春秋》2000年第九期,略有删节。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aa156e9b8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1.html

《党史笔记之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