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一、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的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概括来讲,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养,将所学应用与实践中。
二、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掌握浏览网站获取信息的方法。
2、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认识Windows操作系统,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来进行图像,声音等信息的处理。(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
2.能够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3.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应该实现三个目标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共同达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三、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的是河南省的新信息技术教材,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制。共有三个单元,本学期学习1信息技术基础、2计算机的系统组成、3操作系统这三个单元的内容。
第一章中包括信息与信息处理,信息处理与计算机,迈入网络世界涉及三小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


第二章中包括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三小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其硬件和软件系统。
第三章中包括认识Windows操作系统,鼠标的应用,奇妙的键盘,认识窗口,信息管理,图像处理,Windows中多媒体程序的使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九个小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学会使用鼠标和键盘,并进行相关的信息管理,图像处理,软件安装与卸载等方面的操作。
课时安排:
17个课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四、课程实施
1.课堂教学建议
针对客观存在的起点不齐和个性差异,要求授课教师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我们将采用这样一些应对方法。(一)在学习内容上,一方面,针对个性差异设计多种类型的任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针对起点不齐设计不同难度水平的学习任务,设计基础任务、进阶任务和拓展任务,基础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在进阶任务中提供不同学生兴趣的任务主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需求,而拓展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可以做到“让后进生吃饱,让优秀生吃好”。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适应不同认知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学生。如对于基础性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采用集体讲授的形式;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特殊问题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小组合作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优势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整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探索新型


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评价建议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标准评价学习情况。一方面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并在评价改革的理念、方法和体制等方面继续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客观性、激励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要以学生已有的发展为评价基础。要注意体现评价对教学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在发挥教师在评价中主导作用的同时,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性。1)评价内容多样化
评价内容要体现科学性,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的考查。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通过笔试、口试、上机操作、作品展示、参加竞赛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创新发展,要有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2)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可以在单机、局域网或互联网上进行,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自身的帮助系统或互联网上寻求帮助,可以用多媒体电子作品等形式作为评价依据。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9f8820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61.html

《(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