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重点--湖北中医药大学

发布时间:2020-09-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 . . .

抗凝: 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血细胞比容(HCT: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血沉(ESR:又称红细胞沉降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网织红细胞(RetRET: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源自有核红细胞,RNA是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粒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
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
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五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的现象。 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
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
出血时间(BT: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PT:在体外模拟体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用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体外模拟体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用时间。
凝血酶时间(TT:反应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前纤维蛋白的筛检指标之一。 D-二聚体(D-D: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之一。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常用筛检试验有BTPLT
二期止血缺陷凝血因子缺陷或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所致的出性疾病,常用筛检指标有PTAPTT
纤溶亢进性出血纤维蛋白(原)等被纤溶酶降解所引起的出血,常用筛检指标有FPDD-D 血型: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
正定型:用已知的特异性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血型抗原称为~ 反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标本中的未知血型抗体称为~ Rh阳性:临床上将表达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 交叉配血试验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
主侧:交叉配血试验中,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 次侧:交叉配血试验中,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即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多采用RDW-CVRDW-SD表示。

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①用途:全血细胞计数,离心法HCT测定②作用: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中断③注意:抗凝剂用量和血液比例,采血后须立即混匀
枸橼酸盐:①血沉、凝血试验、血液保养液②与血液中Ca2+结合③抗凝能力相对较弱,抗凝剂浓度、体积和血液比例非常重要
肝素:①可用于血浆的生化、免疫项目,如血气分析;肝素锂适用于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微量离心法HCT测定②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形成③电极法测血钾与血清结果有差异;不是和血常规检查 Wright染色原理
1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作用
碱性物质: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该物质称为嗜酸性物质,如血红蛋白及嗜酸性颗粒
酸性物质:与亚甲蓝结合染成蓝紫色,该物质称为嗜碱性物质,如淋巴细胞质及嗜碱性颗粒
. . . . .


. . . .

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亚甲蓝均结合,染成淡紫红色,为中性物质
细胞核:主要由DNA和碱性强的组蛋白等组成,后者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但因细胞核中含有少量弱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作用染成蓝色,因含量太少,蓝色反应极弱,故细胞核被染成紫红色
红细胞:①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胞质含有较多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亲和力强,故染成较浓厚蓝色②晚幼红细胞和Ret含有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能与伊红、亚甲蓝结合,故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③成熟红细胞的酸性物质完全消失,只与伊红结合,染成橙红色
2pH影响:血细胞多种成分属于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因此,血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染色时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节染色时的pH,以达到满意的染色结果
红细胞平均指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MCV: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
MCH: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 MCHC: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 库尔特原理(电阻抗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为非导电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孔时,可引起小孔管、外两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光(化)学检测原理
激光散射法:将稀释、染色(化学染色或核酸荧光染色)、球形化的细胞悬液注入鞘液流中央,单个细胞沿着悬液和鞘液流两股液流整齐排列,以恒定流速定向通过石英毛细管。当细胞(或颗粒)通过激光束被照射时,因其本身的特性(体积、染色程度、细胞容物大小及含量。细胞和密集度等),可阻挡或改变激光束的方向,产生与其特征相应的各种角度的散射光。放置在石英毛细管周围不同角度的信号检测器(光电倍增管)可接收特征各异的散射光。 白细胞五分类计数原理 1)多角度激光散射法
前向散射光:反应细胞体积大小(WBC/BASO通道)
侧向散射光:反应细胞含物的多少和性质,特别是细胞核/质复杂程度和颗粒(DIFFWBC/BASO通道)
侧向荧光强度:与细胞DNARNA的含量有关(DIFF通道)
2)容量、电导、光散射(VCS)分类法 V:利用电阻抗法测量细胞体积
C:电导性测量细胞核、核质比、细胞颗粒大小和密度 S:光散射区别细胞颗粒的构型和颗粒质量 3)阻抗和射频法
Neu:溶解、萎缩Neu以外的所有细胞,然后计数 Bas:溶解、萎缩其他细胞得到Bas数量 LymMon、粒细胞(包括NEB:采用电阻抗和射频联合检测 ④幼稚细胞:基于幼稚细胞膜上脂质比成熟细胞少的特征检测 4)多角度偏振光散射分类法(MAPSS 0°前角光散射,粗略测定细胞大小
7°狭角光散射,测细胞结构及其复杂性相对指征
90°垂直光散射,主要对细胞部颗粒和细胞分叶进行测量
90°偏振光散射,将嗜酸性粒细胞从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细胞中分离出来 5)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联合分类法
①过氧化物酶染色:过氧化物酶活性依次为ENMLB(无酶活性) ②光散射:细胞体积大小
. . . . .


. . . .

③特殊的嗜碱性粒细胞稀释液处理,计数嗜碱性粒细胞 钨光源散射与细胞化学方法
POX染色通道:过氧化物酶活性依次为ENMLB(无酶活性),可计算过氧化物酶平均指数MPXI得到ENM的相对POX活性,形成以POX分布强度为X轴、以细胞体积为Y轴的散点图,进行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②嗜碱性粒细胞/核分叶性通道:苯二酸完全破坏红细胞和血小板,除嗜碱性粒细胞外,其他白细胞膜溶解外,胞质溢出,仅剩裸核。完整嗜碱性粒细胞呈高角度散射,位于散点图上部,裸核位于下部,可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根据不同细胞裸核进行分类,根据分叶核(PMN)和单个核(MN)的比例,可计算出核左移指数。
③未染色大细胞计数(LUC)检测:在POX通道,可检测到无POX活性、体积大于正常淋巴细胞体积平均值2个标准差的细胞,如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毛细胞、幼稚淋巴细胞和原始细胞。
白细胞直方图: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在35~450fl围将白细胞分为三群。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左侧高陡,通道在35~95fl为细胞群峰(主要是淋巴细胞);最右侧峰低宽,通道在160~450fl为大细胞群峰(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包含中性杆状核细胞和中性晚幼粒细胞);左右两峰之间较平坦区有一个小峰,为中间细胞群(主要是单个核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也含有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
第四章 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
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7-2临床常用尿液标本的种类及用途
标本 晨尿
定义
清晨起床后的第1次尿标
随机尿 餐后尿 3h尿 12h尿 24h尿
任意时间的尿标本 午餐后2h尿标本 上午69时尿标本 8时~次晨8时尿标本 8时~次晨8时尿标本
特点
浓缩、酸化,有形成分多,hCG浓度高
用途
尿液有形成分、化学成分的检
标本易得、新鲜、成分不稳定 门诊、急诊检验
尿胆原、尿糖、蛋白质成分高 检验蛋白尿、尿胆原和糖尿

无菌操作采集
有形成分排泄率检验 12h有形成分计数 化学成分定量
病原生物学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
无菌术采集尿液标本
病原生物学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
培养尿标本
用无菌容器只留取中间时段的尿液
耻骨上穿刺尿标本
采用耻骨上穿刺术采集的标本
第五章 尿液一般检查 尿液理学(选择和判断
1.尿量 p137 参考值成年人:1-2L\24h1ml\(h·kg,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大约为成人的3-4 . . . . .


. . . .

_ 2.颜色和透明度 参考值:淡黄色、清晰透明。P137 3)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①大量饮水、寒冷时尿量增多则尿色淡;饮水少、运动、出汗等时尿量少而尿色深。食用大量胡萝卜、木瓜等可使尿液呈深黄色,食用芦荟则尿液呈红色。②女性月经血污染也可使尿液呈红色。③药物对尿液颜色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见表
2)病理变化:主要有:
血尿:尿液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血尿。由于出血量不同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每升尿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血红蛋白尿:血管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肝珠蛋白结合能力(约1.3g/L,因其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出而形成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需要与血尿以及卟啉尿、药物、食物引起的红色尿液鉴别(表8-4
8-4 血红蛋白尿、血尿、假性血尿的鉴别
项目 原因
血红蛋白尿
血管溶血
血尿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剧烈运动后一过性
颜色 显微镜检验 离心上清液 隐血试验 尿蛋白定性试验 3.气味
正常尿液有来自尿的挥发性酸的气味。尿液长时间放置后可出现氨臭味。生理情况下,进食太多的芦笋有燃烧硫磺的气味,进食蒜、葱、韭菜或饮酒过多、服二巯丙醇艾类药物亦可使尿液呈特殊气味。新鲜尿液出现异常气味的原因见表8-8
暗红色、棕红色甚至酱油色 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 无红细胞 红色 阳性 阳性
大量红细胞 清或微红 阳性
弱阳性或阴性
红葡萄酒色、红色
无红细胞 红色 阴性 阴性 假性血尿
卟啉、药物、食物

8-8 新鲜尿液出现异常气味的原因
尿液气味 氨味
原因
慢性膀胱炎及慢性尿潴留
. . . . .


. . . .

苹果样气味 腐臭味 大蒜臭味 鼠臭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泌尿系感染或晚期膀胱癌 有机磷中毒 苯丙酮尿症

4.比重p139 尿液比重是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重又称为尿比密,常用比重计检测。尿比重与尿液的溶质成正比,受年龄、饮水量、排尿量、出汗量及饮食、气温的影响。
1)检测方法:测定尿比重方法有:浮标法(尿比重计法)、化学试带法、折射计法、称量法、超声波法等。
4)参考值:①晨尿或通常饮食条件下:1.0151.025。②随机尿:成人1.0031.035(至少有1次在1.023或以上,1次在1.003或以下);新生儿1.0021.004
5尿渗量 尿渗量又称尿渗透量,是指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等)的总数量,主要与尿液中粒子大小及所带电荷有关,是评价肾脏浓缩功能较好的指标。
3)参考值:①尿渗量:6001000mmol/kg·H2O(相当于SG 1.0151.025。②尿渗量/血浆渗量之比为(3.04.5)∶1

第二节 尿液化学检查和第四节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试剂带 1结构:

第一层尼龙膜:起保护作用,防止大分子物质对反应的污染。

第二层绒制层:它包括碘酸盐层和试剂层,碘酸盐层可破坏维生素C等干扰物质,试剂层
有试剂成分,主要与尿液中所测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第三层吸水层:可使尿液均匀快速地浸入,并能抑制尿液流到相临反应区。 第四层:尿液不浸润的塑料片作为支持体。

吸水层
塑料底层
试剂层
尼龙膜
碘酸盐层

5-3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试剂块组成示意图
2.测量原理
把试剂带浸入尿液后,除了空白块外,其余的试剂块都因和尿液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产生了颜 . . . . .


. . . .

色变化。试剂块的颜色深浅与光的反射率成比例关系,而颜色的深浅又与尿液中个种成分的浓度成比例关系。只要测得光的反射率即可求得尿液中各种成分的浓度。一般采用微电脑控制,采用球面积分仪接受双波长反射光的方式测定试剂带上的颜色变化进行半定量测定。定波长是被测试剂块的敏感特征波长,另一种为参比波长,被测试剂块的不敏感波长,用于消除背景光和其他杂散光的影响。

R试纸= Tm(试纸块对测量波长的反射强度)/Ts(试纸块对参考波长的反射强度)×100%

R空白= Cm(空白块对测量波长的反射强度)/Cs(空白块对参考波长的反射强度)×100%

R= R试纸/ R空白= Tm Cs/ Ts Cm×100%
3试带模块反应原理 各模块反应的原理、参考围、常见干扰项目等见表5-10

5-10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查项目、原理、参考围及主要干扰因素
胆红素 (BIL 检测项目 尿胆原 (URO 酸碱度 亚硝酸盐 (pH (NIT 蛋白质
(PRO 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
对白蛋白敏感(70~100mg/L球蛋白、粘蛋白、本周蛋白敏感性
白细胞葡萄糖 (LEU/ (GLU 酮体
(KET 酯酶法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
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乙酰乙酸: 50~ 100mg/L;丙酮: 400~700mg/L;与β-羟丁酸不反应
隐血或红细(BLD 血红蛋白亚铁血红素过氧化物酶法
Hb0.3~0.5mg/LRBC10/μl 阴性

VitC蛋白尿、尿
阴性
25/μl 250mg/L 阴性
阴性甲醛、氧化剂、胆红过氧化物、强氧化剂素、呋喃类药污染 苯丙酮、L-多巴代物、
偶氮法 反应原理 偶氮法或Ehrich反应 酸碱指示剂法偶氮法
5mg/L 灵敏度 10mg/L 4.5~9.0 0.5~0.6mg/L 阴性 参考围 阴性或弱阳性随机 阴性 尿:4.5~8.0 阴性
吩噻嗪类药物 吩噻嗪类药物、假阳性 胆色素原、胆红素、吲哚 标本久置后,细菌繁旧尿、殖或亚硝酸盐或偶CO2丢失,pH 氮试剂污染、 食物硝酸盐含量丰富 pH8,奎宁、磺胺嘧啶、聚乙烯吡咯酮等药物,季铵类消毒
VitC、亚硝酸盐、光照 亚硝酸盐、光照、假阴性 重氮药物 试带浸尿时间过pH5尿量过多、长,pH 食物硝酸盐含量过低、pH3尿在膀胱停,高浓度青留<4h高盐,非含硝酸霉素,球蛋盐还原酶细菌感白、本周蛋白等非染、VitC亚硝酸电解质蛋白
以淋巴或单核细VitC、乙酰乙胞为主、蛋白、酸,L-多巴代物,高比密低pH尿 酮体以β-羟丁酸为主,旧尿
干扰因素
. . . . .


. . . .

WBC 比重 (SG 维生素C (VitC
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吲哚酚法
50 mg/L 1.010~1.030
1.015~1.025 阴性
电解质性尿蛋白致SG
巯基化合物、胱氨酸、源性酚
大霉素 碱性尿致SG
碱性尿
HCG的概念和检测方法p158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促进性腺发育的糖蛋白激素,相对分子量为47000存在于孕妇的血液、尿液、初乳、羊水和胎儿体。在受精后第6天受精卵滋养层形成时,开始分泌微量的hCG;受精卵着床后,采用特异性β-hCG抗血清能在母体血液中检测出hCG在妊娠早期hCG分泌量增高极快,至妊娠810周时血清浓度达到高峰,持续12周后迅速减低,妊娠晚期血清hCG浓度仅为峰值的10%,持续至分娩。分娩后若无胎盘残留,约于产后2周消失。hCG是唯一不随胎盘重量增加而分泌增多的胎盘激素,分泌后直接进人母血,几乎不进入胎血循环。hCG可通过孕妇血液循环而排泄到尿液中,血清hCG浓度略高于尿液,且呈平行关系。
.检测方法:1单克隆免疫胶体金法 1)检测原理:临床上常采用免疫学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方法。检测时试带上显示两条紫红色线条为阳性,只显示一条紫红色线为阴性。此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 2)参考值:①定性:阴性。②半定量:<2ngL
3临床意义:hCG检测主要用于①早期妊娠诊断,一般在妊娠后3540d时, hCG水平在200ngL以上,6070d出现高峰,常用的检查方法即能显示阳性结果;②流产诊断和监察;③异位妊娠的诊断;④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断与病情观察。
2,其他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法及检孕卡法
第三节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管型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答:尿液管型是指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是尿沉渣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尿液管型的种类及其临床意义如下
9-3 常见管型的组成成分及意义
管型 透明管型 红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 上皮细胞管型 颗粒管型 腊样管型 脂肪管型
组成成分
T-H蛋白、清蛋白、少量氯化物 管型基质+红细胞

管型基质+白细胞
管型基质+变性细胞分解产物 细颗粒管型衍化而来 细颗粒管型衍化而来
临床意义
正常人偶见,肾实质性病变时增多 急性肾小球病变、肾小球出血 肾脏感染性病变或免疫性反应 肾小管坏死
肾实质性病变伴有肾单位淤滞
肾单位长期阻塞、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 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 . . . .


. . . .

肾衰管型 细菌管型 真菌管型 结晶管型 胆红素管型 混合细胞管型
颗粒管型、腊样管型演变而来 管型基质+细菌 管型基质+真菌
管型基质+尿酸盐、草酸盐结晶 管型基质+胆红素颗粒
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慢性肾衰竭出现提示预后不良 肾脏有细菌感染、肾脓毒性疾病 肾脏真菌感染
肾小管结晶伴有肾衰竭、隐匿性肾炎 重症黄疸
管型基质+不同细胞及其他有形成分 肾炎反复发作、出血、血管坏死
(1细胞管型:①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②白细胞管型属病理性,是诊断肾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若尿有较多此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③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这种情况可出现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并存。(2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成。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3蜡样和脂肪管型:蜡样和脂肪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再度退化后形成的,常反映肾小管有萎缩、扩。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征存在脂肪尿时。(4透明管型:透明管型可以出现于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则会增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尿液管型形成有哪些条件?
答:1.原尿中有清蛋白、T---H蛋白,这是构成惯性的基质和首要条件,其中TH蛋白最易形成管型的核心;2.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浓缩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质及盐类浓度增高,而酸化则促进蛋白质进一步变形凝聚和沉淀;3.肾脏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有利于管型的形成与排泄,有‘休息’状态肾单位尿液淤积,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该肾单位得到修复,恢复功能排尿时,已成形的管型可随尿液排出。
3)结晶
1酸性尿液中结晶 草酸钙结晶 尿酸结晶 非结晶性尿酸盐
草酸钙结晶:为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有2条对角线互相交叉,有时呈菱形等多种形态,还可偶见形态为哑铃形或饼状。
尿酸结晶:在尿液中呈黄色、暗棕色,有时被黏液黏附一起形成类似管型。尿酸结晶的形状有三棱形、亚铃形、蝴蝶形及不规则形。
非结晶性尿酸盐:主要是尿酸钠、尿酸钾、尿酸钙等的混合物,外观呈黄色的非晶形颗粒状沉淀物。在淡色尿液中无色,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的尿液中容易析出沉淀。
马尿酸结晶:结晶形态与结晶形成速度有关,有针状、板状、斜方柱状或三棱状。
磷酸盐类结晶:包括非晶型磷酸盐、磷酸铵镁结晶、磷酸钙结晶等,常可在碱性或近中性尿液中见到,来源于食物、机体代和组织分解,为尿液的正常成分。
非晶型磷酸盐:为白色颗粒,属于正常代产物,一般无临床意义
磷酸铵镁结晶:呈无色的方柱形,信封状或羽毛状。一般无临床意义,感染引起结石时,尿液中常 . . . . .


. . . .

出现磷酸铵镁结晶
磷酸钙结晶有非晶型、粒状、三棱形,排列成星状或束状,可溶于乙酸。如果长期在尿液中见到磷酸钙结晶。则应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毒或因长期卧床引起的骨质脱钙。 其他结晶:尿液中常见病理性结晶的形状及意义见表9-4
9-4 尿液中常见病理性结晶的形状及意义 结晶 颜色 形状
临床意义
胆红素结晶 黄红色 成束的针状或小块状 梗塞性黄疸、急性肝坏死、肝硬化、肝癌、急性磷中毒 亮氨酸结晶 黄褐色 小球状,具有辐射状和同心纹 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氯仿中毒、肝硬化 酪氨酸结晶 略带黑色
细针状,成束状或羽毛状排列 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氯仿中毒、肝硬化
胆固醇结晶 无色 缺角的方形薄片状 肾淀粉样变、脂肪变性,偶见膀胱炎、肾盂肾炎 胱氨酸结晶 无色 六边形片状,常重叠排列 肾结石、膀胱结石
磺胺嘧啶结晶 棕黄色 不对称麦秸束状或球状 伴有红细胞出现提示药物性损伤,甚至尿闭 磺胺甲基异恶唑结晶 无色透明
长方形的六面体 伴有红细胞出现提示药物性损伤,甚至尿闭
第六章 粪便检验
粪便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标本采集与送检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
1. 标本采集和处理

1)标本容器:应选用一次性、干燥、清洁、有盖、无渗漏的容器。细菌学检查时,粪便标本应采集于灭菌、有盖的容器。
2)标本采集
1)常规检查:嘱病人收集有阳性指征(粘液、脓、血、寄生虫体等)的粪便成分,或根据临床检查指导病人正确留取标本。如粪便外观无异常时,须从粪便的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35克粪便送检。灌肠或服油类泻剂、便盆或坐便的粪便不宜送检。避免混有尿液、消毒剂及污水等杂物。
2)寄生虫检查:① 血吸虫孵化毛蚴:标本应多于30g,必要时取整份送检。如检查虫体及作虫卵计数时应送24h粪便。②连续送检:肠道寄生虫和某些蠕虫有周期性排卵现象,未查到寄生虫和虫卵时,应连送3天,防漏诊。③检查蛲虫卵:需用透明薄膜拭子或玻璃纸试子在深夜12时或清晨排便前,从肛门周围皱襞处试取粪便,并立即送检。④检查痢疾阿米巴滋养体:从脓血和稀软部分取材,并立即送检,转送及检查时均需保温,以免滋养体失去活力而检出困难。
3 化学法隐血试验;需于试验前3天禁食某些蔬菜和含动物血的食物及肉类,并禁服维生素C和铁剂等干扰试验的药物。
. . . . .


. . . .

4)脂肪定量试验:定量服用脂肪膳食,50150g/日,连续6天,从第3天起开始采集72h的粪便,混合称重,从中取出60g左右送检。如用简易法,则取正常膳食情况下的24h粪便标本。 5 粪胆原定量试验:需连续收集3天粪便,每天收粪便混合称重后取出约20g送检。
6)无粪便排出而又需要检查时,可以经直肠指诊或采便管试取标本。
3)标本检查后处理:粪便检查后,需将朔塑料、纸类等容器投入焚化炉中焚烧。载玻片、搪瓷容器等应浸泡于消毒液中24h,弃消毒液,煮沸后流水冲洗烘干备用。
3.化学检查
1)酸碱度检查:正常人粪便为中性、弱酸或弱碱性(pH 6.97.2。肉食者呈碱性、高度腐败为强碱性;食脂肪或糖为酸性、异常发酵为强酸性。阿米巴痢疾便为酸性;菌痢便为碱性;血吸虫患者便为碱性。
2)隐血试验:隐血指消化道出血量较少(<5mL/d)且少量红细胞因被消化分解、肉眼不见便改变颜色,涂片显微镜检查见不到红细胞,需要用间接方法证实出血。有化学法和免疫法两种。
1)检测原理:①化学法:血红蛋白中含铁血红素具有弱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分解过氧化物,催化色原物质呈色。呈色的深浅反映了血红蛋白的含量,即出血量的多少。②免疫胶体金法:将胶体金技术与单克隆技术结合,利用抗人红细胞基质或抗人血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人红细胞或人血红蛋白有高度特异性的特点检测粪便隐血。
2方法学评价:①化学法:方法较多,其设计原理基本相同。最灵敏的方法为邻联甲苯胺法、邻甲苯胺法,还原酚酞法,检测出灵敏度可达0.21mg/L的血红蛋白,邻联甲苯胺法为1983年中华医学会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的方法,但易出现假阳性结果;中等灵敏的方法为联苯胺法、匹拉米洞法、无色孔雀绿法,可检出15mg/L的血红蛋白,消化道有510 mL出血即为阳性,通常采用中等灵敏的实验方法(如匹拉米洞法)来检测便隐血;灵敏度差的方法为愈创木酯法,610mg/L的血红蛋白才能检出,此时消化道出血可达20 mL,灵敏度差,假阳性很少,特异性较高,如此法为阳性,基本可确定消化道出血。联苯胺致癌、还原酚酞法试剂不稳定均已以被淘汰。试带法目前国外生产应用愈创木酯和四甲基联苯胺为显色基质检测隐血,较为方便,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隐血试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如食物因素的干扰)②免疫胶体金法:目前利用免疫学原理检测隐血的方法较多,如免疫单扩法,放免扩散法,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反向间接血凝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国外检查隐血的方法多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不必控制饮食,且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于化学法,而且可作为定性和半定量测定试验,其操作简便,判断结 . . . . .


. . . .

果准确。
3质量控制影响因素①化学法:避免食物因素引起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动物的血、肉中的血红素可使试验呈假阳性,蔬菜、水果具有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也可出现假阳性;患者服用大量维生素C或其它具有还原作用的药物,使隐血试验呈假阴性,细菌分解血红蛋白引起假阴性。目前国外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化的化学法隐血试验。 ②免疫胶体金法:防“后带现象”,必要时稀释便,重做实验或用化学法重检;防止灵敏过高造成假阳性,因而,有人认为免疫学法不宜用于日常筛检,应密切结合临床,正确诊断。③及时送检标本:采集1h检查完。④应做阴性和阳性的对照实验。⑤保证试剂质量:防止试剂失效造成假阴性。
4)临床意义:①隐血试验阳性:见于消化道出血、药物致胃黏膜损伤、胃病、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及消化道恶性肿瘤等。②消化性溃疡与肿瘤出血鉴别:消化道溃疡时隐血试验阳性诊断率为40%70%,呈间断性阳性;而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阳性率可达95%,且呈持续性阳性。③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的筛检指标:大肠癌,早期大肠癌病灶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时,往往无症状,粪便中带有微量的出血是早期诊断大肠癌唯一可查出的异常指标,美国消化病协会提出:筛检结肠癌、直肠癌的顺序为年龄>50岁者所有无症状和无结、直肠癌危险因素的人,每年作1次粪便隐血检查,如果试验结果阳性,即推荐做全结肠和直肠镜检查,或作双重对比钡剂灌肠或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建议,将隐血试验作为胃癌筛检的首选方法,对50岁以上的无症状者,每年做1次粪便隐血试验,对早期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价值。
3)脂肪检查
1)检测原理:①称量法:将粪标本经盐酸处理后,使结合脂肪酸变为游离脂肪酸,再用乙醚萃取中性脂肪及游离脂肪,经蒸发除去乙醚后,在分析天平上精确称其重量。②滴定法:将粪便中脂肪与氢氧化钾乙醇溶液一起煮沸皂化,冷却后加入过量的烟酸使脂皂变成脂酸,再以石油提取脂酸,1 份提取液蒸干,其残渣以中性乙醇溶解,以氢氧化钠滴定,计算总脂肪含量。
2方法学评价:常用粪便脂肪检查方法有显微镜检查法、称量法和滴定法等。显微镜检查法简单易行,但准确率低,只能作筛检试验,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称量法和滴定法为定量法,但代表的是总脂肪酸,不包含中性脂肪中的甘油部分。利用脂肪定量也可以计算脂肪吸收率,用以估计消化吸收功能。脂肪吸收=(膳食总量-粪便总量)×100%/膳食总脂量

3)参考值:成人或儿童:≥95% 4)临床意义:脂肪测定主要了解人体的消化或吸收功能,间接为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若24h粪便中脂肪总量超过6g时,称为脂肪泻。粪便脂肪增高可见于:①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 . . . . .


. . . .

腺纤维囊性变等。②肝胆疾病,见于梗阻性黄疸、胆汁分泌不足、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③小肠病变,如乳糜泻、蛋白性肠炎、Whipple 病等。④其他,如胃、十二指肠瘘、消化性溃疡等。
4.显微镜检查
1)盐水涂片检查:挑取含脓、血、粘液部分的少许粪便或从成形便表面、深处及多处取材,以生理盐水稀释混匀,并涂成薄膜片,厚度以能透视纸上的字为宜。高倍镜下观察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肠粘膜上皮细胞;可疑癌、寄生虫卵或原虫滋养体及孢囊、细菌、食物残渣等。注意辨别相应成分的形态学特征。
1 细胞:①红细胞、白细胞:正常粪便中无或偶见白细胞;无红细胞。在粪便涂片上,因背景干扰,加之细胞受消化液和消化道的作用以及消化道本身的病变引起细胞变性,使这两种细胞不如在尿沉渣中容易观察,需要仔细辨别。阿米巴痢疾的粪便中红细胞多于白细胞,而细菌性痢疾则相反。细菌性痢疾可见大量白细胞或成堆出现的脓细胞,以及吞噬异物的小吞噬细胞,阿米巴痢疾粪便中有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伴有charcot-Leyden结晶。
细菌性痢疾红细胞多分布存在且形态正常,数量少于白细胞:阿米巴痢疾红细胞多粘连成堆并有残碎现象,数量多于白细胞
②巨噬细胞:又称大吞噬细胞。来自于单核细胞,直径约为中性粒细胞的3倍或以上,圆形不规则,胞质有伪足样突起,能吞噬较大的异物颗粒、细菌或破碎细胞。正常粪便中无大吞噬细胞,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时偶见。
③上皮细胞:多为单层柱状上皮。正常粪便中很少见,柱状上皮增多见于结肠炎症、伪膜性肠炎。 4)微生物学检查:①正常菌群:粪便中细菌较多,大部分为正常菌群。成人粪便中细菌包括厌氧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约占80%;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等多为过路菌,不超过10%。婴儿粪便中主要为拟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等。正常人粪便中菌量和菌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保持着细菌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若正常菌群减低甚至消失,临床上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正常粪便中球菌和杆菌的比例大致为1:10。若比值显著增大,常提示有肠道菌群紊乱或发生二重感染,导致发生伪膜性肠炎。②霍乱弧菌:可用粪便悬滴法检查和涂片染色检查。③真菌:粪便中的真菌可分为普通酵母菌、人体酵母菌、假丝酵母菌(念珠菌)普通酵母菌和人体酵母菌一般无临床意义,也可在腹泻的粪便中出现。假丝酵母菌,正常粪便中极少见,粪便中见到此菌时应先排除是否由容器污染而来,病理情况下出现的假丝酵母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为多见,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免疫抑制剂、激素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之后粪便中以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④病毒:粪便中查见的病毒为轮状病毒和腺病毒。这两种病毒可引起呕吐、腹泻、发热等。尤其婴幼儿引起发病率较高,往往为爆发性流行。

. . . .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1bf0b6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c.html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湖北中医药大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