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重点48学识参考模板

发布时间:2021-03-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按中医理论应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把中药叫本草。
四气:又称四气,指的是药物寒热不同的性质,具体内容包括寒热温凉平。 五味:是指药物的滋味,具体内容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型剂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是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疗效。 道地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物即为道地药材,也称地道药材。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斜,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治疗便秘及其他胃肠积滞水饮内停等里实证的药物。
祛风湿药:凡以祛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症为主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治疗湿阻中焦证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温里药:凡能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理气药:凡以梳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行气药。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出血病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化痰药: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止咳平喘药:凡能止咳平喘,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凡能安神定志,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凡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症的药物。 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治疗滑脱症的药物。

简答题
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
答:1减毒:即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效:即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性能:即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性状:即改变药物的某种性状便于贮存或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药物的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即四气(寒热温凉平),五味(辛甘酸苦咸涩淡),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1 / 4
试述中药苦味的作用并举药物说明
答:中药的苦味是能泄能燥能坚阴,具体指的是清泄(热邪),如栀子清热泻火;通泄(大便),如大黄通导大便;降泄(肺胃肝之气上逆),如杏仁止咳平喘。苦寒燥湿,如黄连清热燥湿;苦温燥湿,如苍术燥湿健脾。坚阴指的是泄肾火存阴,如黄柏。 试述中药甘味的作用并举药物说明
答:甘味药具有能补能和能缓的作用,补即补益气血阴阳,如人参补气,熟地补血,麦冬补阴,杜仲补阳。和有和中调和之意,如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缓有缓急止痛之意,如饴糖缓急止痛。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
1气味:性温热,味辛甘者,多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涩者,多沉降。
2质地:质轻者,如植物的花叶皮汁,多升浮;质重者,如果实矿物贝壳等,多沉降。特殊情况,如旋覆花,番泻叶质轻主沉降;蔓荆子,苍耳子虽为果实主升浮。
3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4配伍:在复方中性质升浮的药物,与较多的沉降性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与较多的升浮性质药物同用,则其沉降之性以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应用收涩药时常配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
应用收涩药常配补虚药同用,因为收涩药为滑脱证而设,偏治标,不需要能治本,补虚药能治本,滑脱病症宜标本兼治,故配两药同用。 应用补血药时常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
答:常配补气药通用,因气能生血,配补气药同用,可加强补血之功。 应用活血祛瘀药时常配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 应用活血祛瘀药常配行气药同用,因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行气药可加强活血药的作用。
大量应用凉血止药时常需配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
答:大量应用凉血止血药时,长须配伍活血药通用,以防止血留瘀。 应用化痰药时常需配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
答:应用化痰药时常与健脾药、行气药同用,以增强祛痰作用 简述肉桂p122的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 答:1-5g,宜后下
阴虚火旺、里有时实热郁火、血热出血及孕妇忌用。畏赤石脂。 简述大黄p79的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
5-15g.生用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弱,故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酒炙大黄泻下力较弱,偏于活血;大黄炭偏于止血。
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习惯性便秘者慎用。 简述中药配伍的主要形式
答: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 列出下列药物的正规处方用名
答:栆皮:山茱萸p276 淡大芸:肉苁蓉p241 二丑:牵牛子p85 金铃子:川楝子p131 试述开窍药的使用注意
答:1.只宜暂用,不宜久服;2.多入丸散剂,不入煎剂;3.忌用于脱证。 简述甘草p235的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
答:3-10g,生甘草多用于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甘草多用于补益中气。 湿阻中满,恶心呕吐者忌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2 / 4
简述附子p120的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
答: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辛热燥烈,易伤阴动火,故热证、阴虚阳亢者及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白蔹、白及。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试述甘遂p83的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
答:0.5-1g,入丸散剂。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故不入煎剂。内服宜醋制减毒。 体质虚弱及孕妇忌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简述朱砂p202的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
答:0.3-1g,内服只宜入丸散剂,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本品有毒,内服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孕妇及肝功能不全者禁服。入药只宜生用,忌火煅。 简述人参p230的功效及主治、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
答:功效主治:大补元气——元气虚脱证;补脾益肺——脾肺气虚证;生津止渴——热病伤津之口渴、多汗及消渴证;安神益智——失眠多梦、健忘
补虚5-10g;救脱可用15-30g。文火另煎,分次兑服。研末吞服每次0.5-1g,日服1-2次。

热证、实证忌用。反藜芦。一般认为服用人参时,不能同服萝卜、茶叶等。 请填写下列药物的用药部位

答:天花粉:根 p47 黄柏:树皮p52 茯苓:菌核p106 石韦:叶p106 试述下列药物的功效及其适应证
薄荷: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清利头目: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利咽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疏肝行气: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黄芩:清热燥湿: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泻火解毒:痈肿疮毒,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止血:血热吐衄。安胎:血热胎动不安。 大黄:泻下攻积:积滞便秘。清热泻火:热毒疮疡,烧烫伤。凉血解毒:血热吐衄,目赤咽肿。逐瘀通经:瘀血证。清利湿热: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附子:补火助阳:阳虚证。回阳求逆:亡阳证。散寒止痛:里寒痛症,寒痹证。 肉桂:补火助阳:阳痿,宫冷。散寒止痛:腹痛,寒疝。
温经通脉: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引火归原:虚阳上浮诸证。 鼓舞气血生长: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少量加入。 牛膝:活血通经: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经行腹痛、胞衣不下及跌扑伤痛。
补肝肾,强筋骨:腰膝酸痛、下肢痿软。利水通淋:淋证、水肿、小便不利。
引火(下行:火热上炎,阴虚火旺之头痛、眩晕、齿痛、口舌生疮、吐血、衄血。 黄芪:健脾补中:脾气虚证,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
升阳举陷: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益卫固表:气虚自汗证。 利尿:气虚水肿。 托毒生肌: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人参:大补元气:元气虚脱证。补脾益肺:肺脾心肾气虚证。
生津: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安神益智:失眠多梦,健忘。 正规处方用名
月石:硼砂;枣皮:山茱萸;锦纹:大黄;丑宝:牛黄;元寸:麝香;二丑:牵牛子 新会皮:橘皮;玉果:肉豆蔻;大腹子:槟榔;大力子:牛蒡子;阴阳莲:虎杖 淡大芸:肉苁蓉;金铃子:川楝子;仙灵脾:淫羊藿;番木鳖:马钱子
3 / 4
比较机理区别
安神药p202、止血药p147、治疗淋证药p110、治崩漏药 治水肿药p106、善治呕吐药 、安胎药、治泄泻药、平喘药p193 、痛(痛、痹)
4 / 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e2cae6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4.html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重点48学识参考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