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又欲作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字?【答案】1)在;想要
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结合课内所学①“翻译为②“翻译为想要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故答案为:在;想要
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固:本来。从而:动词,学习。庸:副词,表示反问,岂。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亦先乎吾其闻道也
A.①④②③B.④②①③C.③②①④D.②④③①
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答案】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解析】【分析】(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故选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D
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三闾祠①②(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三闾()祠:位于潮南汩罗。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岁时:节今。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_是马也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__2)翻译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A.问所从来,具答之。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孔子云:何陋之有?
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②“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e54e127e7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0.html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