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陶潜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发布时间:2019-03-11 07:43: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晋书|陶潜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篇一: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兢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裴頠,戎之婿也,頠诛,戎坐免官。齐王冏起义,孙秀录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博士王繇曰:“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乃止。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既而河间王颙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冏。檄书至,冏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卿其善为我筹之。”戎曰:“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冏谋臣葛旟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于是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②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采。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

  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遗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邺,随帝还洛阳。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时召亲宾,欢娱永日。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谥曰元。

  (节选自)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蹇谔:正直耿介。蹇,通“謇”,正直。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B.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C.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

  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D.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指定罪、获罪。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 家族遭受牵连受罚而被诛灭的制度。

  B.“博士”是官名,秦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檄书”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本文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臣子的文书。

  D.“从子”是亲属称谓词,原本将血缘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将亲兄弟之子(即侄子)称为从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戎年幼聪慧,善于推理。他虽然看到路边李树上结满果实,却不像其他孩童一样争着去摘取,并准确推断出李子是苦的。

  B.王戎胆量非凡,临危镇定。年少时在宣武场观戏,笼中的猛兽怒吼吓跑了众人,只有他一人未动,神色不变;危难时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毫不畏惧。

  C.王戎喜好谋利,极为吝啬。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日夜计算,总嫌不够;他送给结婚的侄子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却又要了回来。

  D.王戎浮沉宦海,为官圆滑。他身处乱世,不以名节为意,掌管人才选拔事务时只是在官门中迁转而已,不选出身寒微的人,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以王就 第,不失 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5分)

  (2)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5分)

  参考答案

  4B

  5A 连坐,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

  6D 原文中是“并未清退徒有虚名的人”。

  7.(1)(您)若以王的身份回府第,不会失去原来的爵位。交出权力,崇尚谦让,这是寻求安定的计策。(重点词语:“就”“委”“崇”)

  (2)女儿后来回娘家看望父母,王戎脸色不好看,女儿赶紧把钱还给他,这才高兴起来。(重点词语:“归宁”“色”“遽”)

  参考译文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王戎幼年聪明,神采飞扬。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楷发现后看着他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像山崖下的电光。”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里吼声震地,众人都吓跑了,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魏明帝在阁上见到而称奇。又曾与一群儿童

  在路旁玩耍,见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大家争着去摘,惟独王戎不去。有人问他原因,王戎说:“树在路边而果实多,必定是苦李。”摘到后果然是苦的。

  裴頠是王戎的女婿,裴頠被杀,王戎获罪被免官。齐王司马囧起义,孙秀将王戎囚于城内,赵王司马伦之子想任王戎为军司。博士王繇说:“濬冲狡猾奸诈,诡计很多,哪里肯为年轻人效力?”司马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惠帝返回宫中,任命王戎为尚书令。不久河间王司马顒派遣使者到成都王司马颖那里游说,将要讨伐齐王司马囧。讨伐的檄文到了,司马囧对王戎说:“孙秀作乱,天子被幽禁威逼。我纠合义兵,扫除首恶,臣子的节操,在神明那里显现。二王听信谗言,造成大难,(我)当依赖您的忠心谋略,来调和矛盾。请您用心为我筹划此事。” 王戎说:“您首先倡义兵,匡正安定晋室大业,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然而论功行赏,没有遍及有功之人,朝廷内外失望,人有二心。现在二王带兵百万,势不可挡。您若以王的身份回府第,不会失去原来的爵位。交出权力,崇尚谦让,这是寻求安定的计策。“司马囧的谋臣葛旟发怒说:“自汉魏以来,王公失势回府第,难道有能保全妻子儿女的吗?发此议论的人当斩。”于是百官震惊害怕,王戎装作药性发作掉进厕所,才能够免于被杀。

  王戎因为晋室正处于混乱,仰慕遽伯玉的为人,顺随形式屈伸,没有忠正的节操。自从主管人才选拔授官的事务,他从未任用过出身寒微之士,也没有贬退过徒有虚名之人,只是随时事而沉浮,在官吏内迁转举荐而已。不久被任命为司徒,虽然地位总领三司,却把正事交给同僚。有时骑着小马从便门出去游玩,见到他的人不知他是位列三公的官员。他原来的属下官吏多升为大官,路上遇到他就避开。

  他生性喜好谋利,大量收购四面八方的园田及水力磨坊,遍及天下。积聚财物,不计其数,常自执算筹,昼夜计算,总嫌不足。又很吝啬,自己舍不得吃穿,天下人说他是病入膏肓。

  女儿嫁给裴頠时,向他借钱数万,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后来会娘家看望父母,王戎脸色不好看,女儿赶紧把钱还给他,他才高兴起来。一个侄儿要结婚,王戎送给他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又要了回来。家里有好李子,常拿出去卖,怕别人得到种子,卖时总在果核上钻个孔。因此在世上受到嘲笑。

  王戎后来跟着皇帝北伐,朝廷的军队在荡阴溃败,王戎又去了邺,跟随皇帝回到洛阳。皇帝西迁长安时,王戎出奔到郏。在危难时期,亲自作战,谈笑自如,未尝有惧怕的样子。时常召集亲朋宾客,终日欢娱。永兴二年,在郏

  县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谥号为“元”。

  相关阅读: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古诗文背诵高中十四篇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司马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二:“孟德传”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孟德传宋苏辙(1)孟德者,神勇

  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

  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

  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

  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

  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

  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

  后如一。” 2)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

  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

  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3)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

  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

  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

  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

  有删改)书后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

  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

  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

  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

  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

  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答案 D解析 D项庶几:希望、企图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

  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

  志惟山之深者往焉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

  搏焉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

  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答案 C 解析 A项:①信息在第一段:

  “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B项:②信息在第一段:“德

  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信息在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

  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

  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

  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

  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

  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D.苏轼的写了一则小

  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答案 B解析 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

  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

  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

  以入山。译文: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译文: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译文: 答案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2)张安道

  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3)推测虎()吃人,先用威风

  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参考译文孟德传宋苏辙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书后宋苏轼 子由写的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篇三:阅读答案及翻译

  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

  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

  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

  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

  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

  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

  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

  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

  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 5.对下

  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余览其说而是之是:对

  的B. 今以斤斧童其山童: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C. 及洼田竭 竭:干涸D. 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习:熟悉答案:A认为是对的6.下列各组

  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

  舍郑以为东道主B.其下水也缓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C.高田犹受其

  浸溉 其无知,悲不几时D.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 均之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答案:BA用(介)/ 把(介);B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舒缓语

  气;C它(代‘泉水’/如果(表假设)D用在主谓之间取独(助)/这(代)7.下列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

  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B.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

  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C.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

  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D.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

  /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答案: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分析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得与失,即尽收地利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B、阻止棚民开

  荒的人,他们担心的是怕破坏分风水,还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

  “忧”的是不许开山种植辅助稻米的不足,容易惹出事故。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

  较强的论文,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辩性,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答案:B阻止

  棚民开荒的人,没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9.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⑴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⑵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⑶若无

  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答案:⑴而棚户农民能够在丛山峻岭,

  人迹不可到达的地方进行艰苦的劳动,吃粗而无味的食物(采分点‘攻苦’‘茹淡’状语后置

  4分);⑵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采分点:‘是’‘为’

  ‘病’3分)⑶如果既不失去农田的利益,而又不至于像董公所担忧的,那末我还没有得到

  这样的办法。(采分点:‘若’‘ 则’‘术’3分)译文我为董文恪先生写记述其家世和生

  平的文章,看了他的全部奏议。他在任安徽巡抚时,向皇帝上书奏请批准棚户农民开发山地

  的事情,非常着力,大致意思是说:和棚户农民互相攻击的人,都沉迷于风水迷信之说,甚

  至有的用数百亩的山地,来保护一口棺材的土穴,违背典章制度,荒废山地收成,因此不可

  以照此实行。而棚户农民能够在丛山峻岭,人迹不可到达的地方进行艰苦的劳动,吃粗而无

  味的食物,开山种植宜于旱地生长的庄稼,用来辅助稻谷和小米的不足。没有闲散的百姓,

  也没有不获收成的土地,在策略上非常有利,不可以禁止,以免引起乱子。我看了他的奏议,

  认为是对的。

  等到我来到宣城,问乡人关于棚户农民开山的事,都说:没有开过的山,土石坚固,草和树长得茂密,腐烂的树叶积聚几年,可有二三寸厚,每到天雨,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上,再从腐叶流到土石上,经过石缝一点一滴下滴成为泉水,这种泉水往下流比较缓慢,再加上水流下去山土不跟随着一起流失。水流缓慢,所以地势低下的田地受到水流也不会造成水灾;而半个月不下雨,高处的田地还能受到泉水的渗透和浇灌。现在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一场雨没有下完,泥沙和山石随着一起流下去,奔流进入山谷溪涧中,都填塞淤积起来不可以积水,最后流到低凹的洼田中才停止;等到洼田干涸的时候,而山田的水也已没有了。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有利于不纳赋税的贫雇农,而削弱了纳税的地主。我听了他们的说法,认为也是对的。

  咳!利和害不能两全也由来已久了。依从前一种说法,可以不致惹出事故;依从后一种说法,可以保护农田的生产。如果既不失去农田的利益,而又不至于像董公所担忧的,那么我还没有得到这样的办法。所以记下来以等待熟悉百姓事务的人。

  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4eb7ba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0b.html

《《晋书-陶潜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