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案例月是故乡明

发布时间:2020-06-25 01:39: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月是故乡明》教学案例】月是故乡明

. 《月是故乡明》教学案例 ——溶溶故乡月,悠悠思乡情

【设计理念】 《月是故乡明》安排在人教版2013新修订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这个主题中。本单元五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本文我们要揣摩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语言,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本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情美。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训练,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文章美点,品味文章语朴情醇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感受力。

同时,因为月亮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阅读积累,共同完成对月这个意象的理解和归纳,再进一步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理解乡土情结也就是最淳朴的家国观念,激发学生的爱故乡、爱亲人、爱祖国的深沉情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拓展延伸,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

体会课文浓浓的思乡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

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

在反复阅读基础上学会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而后分组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情感。通过对学过的相关内容的复习,以及学生自主积累的补充,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单元学习专题是爱国情怀。学习本课帮助学生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思乡情,学习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质朴平淡感情真挚醇厚的特点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是谁呢?(多媒体投影2007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录像及季羡林介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季羡林 (1911.8-2009.7) 季老长年任教北京大学,他精通9国语言,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其散文著作很多,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即使身居病房,90多岁的他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

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

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用猜的方式导入介绍季老的突出贡献和高尚的品质,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检查预习 纠字音 wěi gōu jiáo zhān yì méng 大苇坑 篝火 嚼 烂 粘 清光四溢 萌 动 chéng chè yǐnǐ mào dié kǎi chóu chàng 晶莹 澄 澈 风光旖旎 耄耋 慨 然 惆 怅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修:长。

顾而乐之:顾:回头看。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一起朗读文章,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久石让的《故乡》。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

(2)句逗的停顿;

(3)语气、语调的处理。

2、教师指导:本文基调深沉真挚,带有淡淡的忧伤;

语调平稳,不宜过高或过低;

语气亲切,温和,庄重;

语速以中速为主,第三、五自然段轻快活泼些,第六段后面应该情绪激越,读得动情,第七、八自然段应缓慢低沉些。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那种追求成功的兴奋可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为自己、为集体争光。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中。) 师:季老以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细心的写了出来,没有迷人的山,没有多情的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勾人心魄的神话传说,有的只是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爱恋。

自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思路。

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生:作者思乡情深。

师:那他是怎样流露、抒发这份浓浓的思乡情的? 生:借对故乡月亮的回忆、思念巧妙地表达思乡之愁。

师:围绕着月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生:童年的趣事、故乡的山(无)水(坑)即故乡月亮的背景、世界其他地方的月亮、朗润园的月亮,最后睹月思乡抒情。

在师生互动基础上,形成板书。

开篇点题 月 对故乡与童 离开故乡后 思乡 年的回忆 的生活 照应前文 (通过师生问答,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清了文章内容和脉络,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把握,为进一步研讨文章奠定基础) 三、自主阅读,学会质疑(课前预习时完成,老师将有价值的问题投影在大屏幕上,并注明提问学生) 四、小组讨论,合作解答(每小组抽一题准备,其中第8题由三组分工完成,每组公推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1、“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诗的上一句是 什么? 文章以此为题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 露从今夜白”。

不落俗套,新颖脱俗,增加了文化底蕴,富有亲切感。

2、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题目是写故乡的月,文中为什么写了童年趣事,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数星星、抓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①不多余。②故乡之月,是思乡(乡愁)的载体,取其团圆和美之意。只有在家乡才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因此人们常常用它来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③早年离家,童年趣事深刻在记忆中,不管走到那里,都就成了他思乡的回忆内容,而这些趣事,都是在月下或跟月亮有关,因此不多余。

3、除了故乡的月,文章还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月?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文中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月。对比和烘托 。突出了故乡月亮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本文通过列举自己到过的许多地方,那里的月夜始终没有家乡的月夜那般清凉,那般喜人。没有写太多的记忆,作者记住的只是家乡的月明,门前池塘的月影,以及月夜下的童趣。把家乡农村的那种静谧祥和气氛与城市里的喧嚣作比较,把北大朗润园与鲁西平原的一个小村比较,从中让人感受到“儿不嫌母丑”的深情。

4、作者为什么要把故乡的月亮形容为“小月亮”? 明确:因为故乡相对于外面的世界是一个小地方,也表达了对于故乡月亮的无限喜爱。(让学生列举学过的小思的《蝉》、《草地》等文章里类似的说法) 5、为什么在第六段作者写“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改故乡为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此刻作者感情强烈到极点,为便于直接抒情,改故乡为第二人称,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挚爱之深情。(引导学生回忆魏巍《我的老师》一课同样的写法)(让学生学会回想学过的知识,学会迁移,学会归纳,方法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学会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写法作文) 6、 作者说“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你怎样理解作者在此句中所表达的情怀? 明确:①在作者眼中,思乡之病是一种痛并快乐充满矛盾的滋味。②说苦,远离家乡和亲人,月圆人不圆,思念惆怅之苦、惋惜之情、留恋之痛等复杂情感缠绕心头;

说乐,追忆、回味、留恋等情感给孤独的游子莫大安慰。③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并甜美思念中慰藉自己,感受生活,激励奋发。

师:作者在倾诉思乡、恋乡之情时,将其化为了一种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 思乡之情是孤寂愁苦的,但是对故乡生活的追忆却让人无限回味,感受到幸福。

7、美点寻踪一:品读有关月色的描写,赏析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文章运用了那些写景的方法?谈谈其表达作用。

明确:对比;

修辞:拟人,引用,排比;

.衬托;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调动多种感官:嗅觉﹑视觉﹑听觉。

师: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很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包含了很多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都是从一些具体的内容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相思之情,也就是借景抒情。(本文最重要的写作手法) 8、美点寻踪二:分享你读了这篇文章的心得。(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方面品赏本文人情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生:

《月是故乡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我最喜欢的是文中关于童年的那段描写,仿佛把我带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了池塘、竹林、大山的怀抱,感受到夏夜的清凉,空气那个弥漫着欢乐的气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学会了质疑,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发现文章之美。学生预习时提出许多问题,这些只是其中质量比较高的或我备课中预设的,令人感叹和鼓舞,学生表达不很清晰,思绪有点乱,或略显简单都在情理之中,只要肯动脑,敢开口,坚持下去,就会有进步) 五、延伸拓展 季老这篇感情真挚醇厚语言清新质朴的文章,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乡愁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古诗中就有许多思乡的名句,大家积累了哪些,亮出来晒晒吧。

生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水从来都是白的,但今夜的更白;

月亮在哪里都是明亮的,但故乡的月亮更明亮,因为在这样的夜晚,我想起了我的亲人,我的故乡。

生②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出了思乡之情。

生③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在过节时格外的思念家乡。

生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写出了思乡之情。

生⑤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生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生⑦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生⑧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生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生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建《宿建德江》 …… 师:除了这些古诗之外,现代也有许多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比如说余光中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首《乡愁》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播放朗读录音) 师:一湾浅浅的海峡将诗人与祖国大陆隔开,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想之情。而且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渴望亲人早日团聚。

师总结:故乡似慈母,临别时,给出门的儿女系上一根思念的线,从此,远在异乡的游子便再也挣不断这根柔柔的丝线。华夏民族是一个农业化的民族,土地对人们来说就是生命,故乡就是一个人的根,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因为我们的童年乃至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那里有我们的家、亲人和美好的记忆。一个人经验的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季羡林先生走进了燕园,走上大学讲台,但没有走出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出了鲁西北那个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爱家乡就是爱祖国,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五、布置作业 1、小练笔:大雨倾盆的时刻,野花绽放的瞬间,落叶飘零的刹那,或许都会引发你的情思…请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描绘某个画面或情境,写一个小片段,要求80字以上。

2、古往今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往往借助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动人的描写,抒发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继续积累有关乡愁或月的作品,利用周末办成手抄报,一周后展出。

3、背诵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和于右任的《望大陆》 课后反思: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67af78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d8.html

《《月是故乡明》教学案例月是故乡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