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花”意象解读

发布时间:2020-06-23 22:52: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杨花”意象解读

古人把柳絮称做杨花(把垂柳称做垂杨,有时杨柳合称,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么一叫,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杨花的确太特别了,别的花只有长在枝头,绿叶相扶,才会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能给春天增添一种况味。在古人的笔下,那纤细洁白的杨花经常被情绪化。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因不拘小节而无端遭贬,诗人是充满同情与关切的。首句写景,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很在内,也就融情入景。

宋词中也多有关于杨花的描写。晏殊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朦胧乱扑行人面”,在纷纷扬扬的杨花中,让人感到的是淡淡的闲愁。“中厅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月色中的杨花给人的是宁静的感觉,这是张先最得意的词句。女词人朱淑真的杨花,则是一种生命的放飞:“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春还去,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苏东坡更是写杨花的高手,杨花在他那里,一会儿寄托着思妇怀人的幽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一会儿又如沦落天涯的离人,“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而曾巩却对杨花不屑一顾,“乱条犹未复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月日,不知天地有清霜。”在他眼里,漫天飞舞,蒙蔽日月的杨花,就像个得意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在文人的眼里,杨花到底是不一样的;而在一般人眼里,垂杨是柔丽的,可杨花却有些轻浮,如一个感情不太专一的女性,想来,“水性杨花”一语,任何女性听了都不会高兴。

杨花本无情无思,只因人有情。我们在解读“杨花”这一意象时,要根据杨花的纤细洁白、轻柔漂浮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的把握其含义。

“蝉”意象解读

蝉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是异常密切的。从形式上看,古代文学中的咏蝉作品有诗与赋之别;从内容上看,则又有咏德与咏声之异。咏德之文常用赋,咏声之作多用诗。

文章中称颂的蝉德,包括清洁和清高两个方面。说蝉清洁,主要上因为古人对蝉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蝉以晨露为食。清高,则因蝉声高远,栖高树,食晨露。因蝉“饮露而不食”,蝉也就成了“廉洁”的代名词。蝉的清洁、清高是“德”,蝉还有医、食方面的价值,那就是“才”,可谓“德才兼备”。

咏蝉声,悲阐鸣,这是咏产诗的一大特色。古人赋予蝉鸣以“悲”的思想感情,除了政治的黑暗、人生的艰辛、命运的乖蹇、人生的遭遇等社会因素外,就蝉本身来说,主要是因为化成成虫的蝉一生十分短促,深秋以后,天气转凉,蝉便逐渐死光,蝉整天都在拖长声音不停地鸣叫,这就显得单调、枯燥、无聊,容易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心绪不宁、烦琐不安的效应。还有就是“螳臂捕蝉”的阴影,随时都潜伏着危机。咏蝉诗表现的思想主要有:

惜时光:因蝉声凄苦,感年岁老大,自然让人想到时光如白驹过隙、人生似寓中过客,生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惆怅。唐司空曙〈〈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念万感生。微风方满树,落日稍沉城。为问同怀者,凄凉听几声!”正是透露出一种时光易逝、知识悲秋的思绪。

感身世:感身世的咏蝉诗佳作甚多。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次诗表面在写蝉,骨子里却在写自己,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明心志:明心志的咏蝉诗首推唐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第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垂緌饮清露”,暗示自己为官清廉。第二句“流响出书桐”写蝉声之远传,这一句虽只写声,但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的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最后两句更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立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了解“蝉”这一意象的内在含义,对我们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6d064d0a58da0116d17490f.html

《“ 杨花”意象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