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文言实词解释和18个文言虚词

发布时间:2018-06-26 13:29: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1.

①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亲爱 疼爱

②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柳毅传》 心爱的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o陈涉世家》 爱护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书博鸡者事》 爱戴

⑤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六国论》 怜惜 爱惜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o齐桓晋文之事》 舍不得 吝啬

⑦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 喜爱 爱好

2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o季氏将伐颛臾》安定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逸 安适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o曹刿论战》 奉养

⑤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抚慰 安抚

⑥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柳敬亭传》 安心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o陈涉世家》怎么

⑧沛公安在 《史记o鸿门宴》 哪里 什么地方

3bèi

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覆盖

②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柳毅传》 加在……之上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遭受

④翡翠珠被 《招魂》 被子

⑤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表被动

pī通""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送东阳马生序》 穿 ,披

②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分散,散开

4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鸿门宴》 背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更加 加倍

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 《治安策》 反背 背叛

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淮阴侯列传》 背后

5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树木的根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 树木的干

③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根本 基本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论积贮疏〉〉农业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 〈〈伶官传序〉。推原 考察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 鱼我所欲也》 本来的 原来的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 东南飞》 本来 原来

6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边远的村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 曹刿论战》 鄙陋 鄙俗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孔雀 东南飞》轻贱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鄙薄 轻视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 自谦之词

7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兵器 武器

②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兵 《信陵君窃符救赵》 军队 士兵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 战争 军事

④故上兵伐谋 《孙子 谋攻》 用兵的策略

8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泛指疾病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病 有病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揠苗助长》 疲劳 困苦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训俭示康》弊病 毛病

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论语卫灵公》 担忧 忧虑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答卫中立论师道书》 羞辱 伤害

子疾病,子路请祷 《论语 述而》 重病 病重

9

①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 观察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曹刿论战》 明察

③向察众人之言,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赤壁之战》 考察 详审

④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 《与妻书》了解 明白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选拔

作者: 无壳的蜗牛 2006-2-1 21:34   回复此发言

--------------------------------------------------------------------------------

2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 洁白的样子

10chāo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 《项羽本纪》 拜见 拜访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朝见

欲辟土地,朝秦楚 《齐桓晋文之事》 使……朝拜

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齐桓晋文之事》 朝廷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 朝代

zhāo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涉江》 早晨

11cēng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曾经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竟然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连……都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词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竟然 怎么

zēng

①是高 曾时为一户者,至曾 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治平篇》 与自已隔两代的亲属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增加

12chéng

①乘彼垣,以望复关 《氓》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③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凭着 趁着

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 "开火!" 利用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 顺应 顺着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冒着 顶着

shèng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触龙说赵太后》 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13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真诚 诚实

子以我言为不真诚,试入诊太子 《扁鹊列传》 真实性的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实在 确实

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 果真 如果确实

14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信陵群列传》 台阶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出师表》 清除 去掉

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高祖还乡》 扣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 逝去 过去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 清理 修治

除吾死之外,当无见期 《祭妹文》 除了除非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 拜官 任职

15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言词

皆好辞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文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托词 借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推辞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 辞别告别 离开

《楚辞》《归去来兮辞》 古代的一种广体

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汉书 苏武传》审讯审问

听其狱讼,察其辞 《周礼 乡土》 讼词 口供

16cóng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跟随 跟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六则》 学习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齐桓晋文之事》 跟着 接着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 听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追赶 追随

弟走从军阿姨死 〈〈琵琶〉〉参加

樊哙从良坐 〈〈鸿门宴〉〉 依傍 挨着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活板〉〉远房亲戚

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自

从余问古事 〈〈项脊轩志〉〉向

zòng

①衡从其亩 〈〈诗经 山南〉〉南北方向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合纵

17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谋攻》 危险 危困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近于 几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大概 恐怕

18dāng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诗》 对着 面对

作者: 无壳的蜗牛 2006-2-1 21:34   回复此发言

--------------------------------------------------------------------------------

3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有大石当中流 《石钟山记》 处在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信陵君窃符赵》 在……时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遇到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 担当 担任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窦娥冤》 承担 承受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谏太宗十思疏》 执掌 主持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屈原列传》 相抵

当死,赎为庶人 《李广列传》 判决 判罪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鸿门宴》 抵挡 抵敌

1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 遮挡 遮蔽

12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应当 应该

13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孔雀东南飞》。将会

1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如果

dàng

①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涉江》 合适 恰当

②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促织》 适合

你端的不把人当人 《智取生辰纲》 当作

19

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取道 道经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行路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方法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 规律

闻道有先后,术业人专攻,如是而矣 《师说》 道理 事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过秦论》 学说 主张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之道 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措施

其次利道之 《货殖列传序》 ""疏通 引导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齐桓晋文之事》 谈论

11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左忠毅公逸事》古代行政区划分

20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伶官传序》 获得 得到

当其欣于所得,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兰亭集序》 得意 满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列子 伯牙与钟子期》 领会 理解

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 草木 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心得 收获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谏太宗十思疏〉〉实现 达到

此言得之 〈〈六国论〉〉 合适 恰当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该不会……吧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通""感激

21

吾忘持度 〈〈郑人买履〉〉计量长短的标准 尺度

乐盘游三驱以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 限度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张衡传〉〉 制度 法度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态 〈〈荆轲刺秦王〉〉气度 常态

豁达大度 器量 胸襟

秋月春风等闲度 〈〈琵琶〉〉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越过

予怀怆然,感慨今惜,因自度其曲 〈〈扬州慢〉〉制作词曲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次

22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不对 不正确

是已非人 认为……不对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 〈〈过秦论〉〉不

世之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不同寻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意外的变故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屈原列传〉〉除非 除了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无 没有

23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返回 回还

有复于王者曰 《齐桓晋文之事》 回复 回答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 恢复 还原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阿房宫赋》 繁复 重复

作者: 无壳的蜗牛 2006-2-1 21:34   回复此发言

--------------------------------------------------------------------------------

4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促织》 "" 覆盖 盖住

24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背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担负 承担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登秦山记》 覆盖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依靠 凭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辜负 对不起

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孔雀东南飞》 违背 背弃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 失败

25

①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名词,原因,缘故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老朋友,老交情 《鸿门宴》

③暮去朝来颜色故 动词,衰老 《琵琶行》

④温故而知新/故垒西边,……形容词,旧的,原来的《论语》/《赤壁怀古》

⑤故久立与其客语 副词,故意,特意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此物故非西产``` 副词,`原来,本来 《促织》

⑦累官故不失州郡/大人故嫌迟 副词,仍然 《赤壁之战》/《孔雀东南飞》

⑧故治国无法则乱 连词,所以,因此 《察今》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复合词,旧事,先例 《六国论》

26

①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动词,回头,回头看 《五人墓碑记》

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动词,看 《促织》

③三顾臣与草庐之中 动词,探望,拜访 《出师表》

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动词,顾念,顾惜 《赤壁之战》

⑤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动词,考虑 《鸿门宴》

⑥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顾计不知法所出耳 《荆轲刺秦王》 副词,但,只是,不过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 《促织》

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却 《为学》

27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名词,特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动词,遮盖,掩盖 《孔雀东南飞》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动词,胜过,超过 《赤壁之战》

④盖始者实泛繁,克终者盖寡 副词,表推测 大概,大约 《谏太宗十思疏》

⑤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连词,表原因 《游褒禅山记》

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六国论》

28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形容词,坚固 《过秦论》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形容词,顽固,固执 《阿房宫赋》

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动词,巩固,使……牢固 《谏太宗十思疏》

④蔺相如固止之 副词,坚决,坚持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副词,本来,原来 《六国论》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 副词,确实,实在 《五人墓碑记》

⑦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副词,究竟,到底 《五人墓碑记》

29

后五年,吾妻来归。 动词,女子出嫁 《项脊轩志》

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动词,妇女被遣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动词,返回,使……归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臣请完璧归赵 动词,归还,送回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动词,归附,归依 《赤壁之战》

⑥则津泽皆归其根 动词,归聚,集中 《采草药》

⑦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动词,赠送,同"" 《论与o阳货》

⑧吾妻归宁。复合词,出嫁的女子回娘家。 《项脊轩志》

30

逝将去汝,适彼乐国。名词,地方,地区。《诗经o硕鼠》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名词,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六国论》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名词,国家。《谭嗣同》

去国怀乡。名词,国都,京城。《岳阳楼记》

作者: 无壳的蜗牛 2006-2-1 21:34   回复此发言

--------------------------------------------------------------------------------

5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北邀当国者相见。复合词,掌握国家政权,主持国政。《《指南路后》序》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复合词,国事,国家大事。《谭嗣同》

31

行过夷门,见侯生。动词,走过,经过。《信陵君窃符救赵》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超过,胜过。《促织》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动词,过时《采草药》

人恒过,然后能改。动词,犯过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指出过失,责备。《鸿门宴》

愿往车骑过之。动词,探访,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形容词,过分。《小石潭记》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名词,过时,过错。《邹忌讽齐王纳谏》

32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动词,借。《黄生借书说》

假舆马者,非利足业,而致千里。动词,凭借,借助。《劝学》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动词,给予。《谭嗣同》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形容词,虚假,假装。《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名词,假期。《孔雀东南飞》

33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名词,间隙,空隙。《庖丁解牛》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名词,中间,其间。《石钟山记》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名词,一定的空间,区域。《指南录后序》

奉命于危难之见。名词,一定的时间内,期间。《出师表》

遂于外人间绝。动词,间隔、间断《桃花源记》

中间夹杂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口技》

⑦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动词,离间《屈原列传》⑧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动词,参与。《曹刿论战》

⑨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副词,从小路,走小路。《鸿门宴》

⑩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副词,秘密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

1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副词,间或,偶尔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扁鹊拜见蔡桓公,立有间 名词 一会儿 《扁鹊见蔡桓公》

34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动词,看见 《石钟山记》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动词,会见 《鸿门宴》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动词,拜见,谒见 《论语》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召见,拜见 《廉蔺列传》

⑤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动词,读xian,引见,使……见 《论语》

风吹草低见牛羊。 动词,通"",出现,显现。 《敕勒川》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名词,看见的东西。 《游褒禅山记》

⑧汝真女子之见。 名词,见识,见解。 《失街亭》

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表被动 〈〈屈原列传〉〉

⑩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副词 偏指动作一方,我 〈〈孔雀东南飞〉〉

35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 分割 〈〈庖丁解牛〉〉

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动词 解开 〈〈病梅馆记〉〉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 分开,使分开〈〈促织〉〉

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动词 解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 解释 〈〈师说〉〉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 解脱 〈〈梅花岭记〉〉

36

①乃谢客就车 动词 〈〈信陵君窃符救赵〉〉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动词 《赤壁之战》

臣请就汤镬 动词 走近、靠近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辟公府不就 动词 赴任、就职 《张衡传》

瞬息可就 动词 完成 《活板》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 动词 成就 《信陵君窃符赵》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动词 担当 《季氏将伐颛臾》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 副词 表前后动作紧接着发生 《促织》

37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动词 举起 抬起《孔雀东南飞》

作者: 无壳的蜗牛 2006-2-1 21:34   回复此发言

--------------------------------------------------------------------------------

6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中江举帆 动词 升起《赤壁之战》

举类迩而见义远 动词 举出 提出《屈原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 举行 发动《陈涉世家》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促 动词 推荐 推举《出师表》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动词 攻下,占领《过秦论》

举天下所贡蝴蝶…… 动词 拿《促织》

举家庆贺 形容词 尽《促织》

举首蹙而相告曰 副词 都《庄暴见孟子》

38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动词 断绝《廉颇蔺相如列传》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动词 隔绝《桃花源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 横渡《劝学》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 动词 停止 消失《石钟山记》

以为妙绝 形容词 到了极点《口技》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 非常《核舟记》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副词 完全 绝对《促织》

39

子贺我,何故?疑问代词,什么,《叔向贺贫》

豫州今欲何至?疑问代词 哪里《赤壁之战》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疑问代词 为什么《屈原列传》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副词 多么《孔雀东南飞》

40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形容词 不满意《陈涉世家》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形容词 遗憾《出师表》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动词 怪怨《信陵君窃符救赵》

然而恨贯肌肤 名词 怨恨《柳毅传》

偿俺残生,苦恨才平 名词 仇恨《陈州粜米》

41

国胡以馈之 疑问代词 什么《论积贮疏》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 疑问代词 为什么,怎么《伐檀》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名词 对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过秦论》

虽及胡考,获则取之 名词 年老的人《左传o子鱼论战》

42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 无定代词 有的人《察今》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无定代词 有时候《岳阳楼记》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无定代词 任何人《论积贮疏》

冀君实或见恕也 副词 也许,或许《答司马谏议书》

或以尺书寄托侍者 连词 假如,如果《柳毅传》

43

以缚即火炉烧之 动词 走近 靠近《童区寄传》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责其旧 动词 取《原毁》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介词 就在,当《鸿门宴》

项伯即入见沛公 副词 就,便《鸿门宴》

即今之在墓者也 副词,帮助判断 就是《五人墓碑记》

太守即遗人随其往 副词 立即,马上《桃花源记》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连词 假如 如果《论积贮疏》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受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连词 表示让步 即使 纵使《信陵君窃符赵》

44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动词 完尽《进学解》

既克,公问其故 副词 已经,……以后《曹刿论战》

既而将诉于舅姑 副词 不久《柳毅传》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 副词 全都《屈原列传》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连词 既然

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连词 与且又等呼应,表示并列

49类:lèi

①似、相似、动词: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今黄生贫类余,其借书亦类余。《黄生借书说》

②事例: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③大都,大抵,副词: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种类、类别: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也。《墨子o公输》

50怜:lián

①怜惜、怜悯、同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旁宫赋》

②宠爱、喜爱、疼爱: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作者: 无壳的蜗牛 2006-2-1 21:34   回复此发言

--------------------------------------------------------------------------------

7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51弥:mí

①满、遍: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滕》弥天大谎(成语)

②副词:越,更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苦斋记》(刘基)

③词语:弥留:原指久病不愈,后称病危将死为"弥留之际"如病日臻。既弥留》《尚书 o顾命》

52莫:mò

①没有人,没有谁,代词: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o齐桓晋文之事》

②副词: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 o魏风 o硕鼠》

③副词:不要、勿: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

""的本字:日暮,黄昏。

53乃:nǎi

(一) 代词:

①第二人称:你、你的: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指示代词,"这样""如此":何乃太区区。《孔》

(二)、副词:

"""就是",用在名词性谓语前,帮助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 o陈涉世家》

②就,才。精思傅会三年乃成。《后汉书· 张衡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三戒 o黔之驴》

③却、竟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

④只、仅仅:至城东乃有二十八1骑。《史记o项羽本记》

(二) 连词表衔接或转折,相当于"就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55内:nèi

①内部,里面,与""相对: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出》

②内心: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o赤壁之战》

③皇宫: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长恨歌》(唐  白居易)

④亲近,亲信:内君子而外小人。,《周易 o泰》

⑤同"",纳入: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亡走赵,赵不纳。《史记 o屈原列传》

56期:qī

①一定的期限: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   

②约定,约会: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大铁椎传》(清  魏禧)[第二页]  

③期望,稀望:彼于刑者,傅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而《狱中杂记》(方苞)④及,到,: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同上)⑤一周年,一周月: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

⑥孝服的一种,为死去的祖父母等服丧一年的孝服。

57奇:qí

①奇异、不寻常: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涉江》

②以为奇: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o淮阴侯列传》

③佳、美: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陶渊明)

④出人薏料:出奇制胜(成语)

⑤特指佳境,美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⑥单数,与"偶数"相对。

⑦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⑧时运不好:以为可,广老,数奇。《史记o李将军列传》

58迁:qiān

①放逐、流放:顷襄王怒而迁之。《屈》

②迁移:时北兵以追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迁。《?指南录?后序》

③变化,变动: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蔑,何哉?《六国论》

④调动官职,多指升官:公车特征拜为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o张衡传》

59请:qǐng

①请求郡之贤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公将战,曹刿请见。《左传o曹刿论战》

②副词,表说话人对对方的尊敬或要求,敬辞: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说话人自己的稀望或要求: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③谒问,问侯: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请示指示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表恭敬的取或买: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作者: 无壳的蜗牛 2006-2-1 21:34   回复此发言

--------------------------------------------------------------------------------

8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60穷:qíong

①穷尽,完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列子o汤问》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o荆轲刺秦王》

②困窘,处境困难: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

③寻究根源: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注意:古汉语中""指困窘,不得志;""指缺乏钱财衣食。"困穷"兼含困窘贫乏之意。

61去:qù

①离开离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②距离:项王军在鸿门,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③除去,去掉: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④前去到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

⑤表行为的趋向: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红烛照红妆。《海棠》(宋 苏轼)62劝:quàn

①勉励,奖励:劝学。  三日劝农功。《论贵粟疏》(晁错)

②劝说: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肃劝权召愈还。《赤壁之战》

63却:què

①倒退: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击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黎,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③推辞:盛情难却。

④回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⑤副词还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语时。《夜语寄北》(唐 李商隐

⑥副词,表语气转折,相当于"""但是"

64如:rú

(一)、动词:

①往、到  去: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

②像,如同:未几,成归,闻妻言,如披冰雪。《促织》

③及、比得上:窥镜自视,又弗如远甚《邹》

④顺、符合: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教战守策》

(二)、副词,应该、应当: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o子鱼论战》

(三) 连词:

①表假设: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o鱼我所欲也》

②表选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论语o侍坐》

(四)、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五)、如 …… 之何:如太行王屋何?《列子o汤问》

(六)、(成语)如出一辙、如鱼得水、如蚁附膻、如雷贯耳。

65若:ruò

(一) 动词:

①像、似: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o齐桓晋文之事》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②及、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

(二) 代词:

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你们: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

②词语:若属,若辈:若属皆且为所虏《鸿》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③指示代词:这、这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援木而求鱼也。《齐》[第五页] 

(三)、连词:

①表假设:如果,假如: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②词语:"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议论,"像那""至于那"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四)、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o氓》

66善:shàn

①善良,美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岂人主之子孙则不必善哉?《触》

②好事,好的行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③擅长善于: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卖油翁》

④友好,亲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

⑤好好地:不如因善遇之。《鸿》

⑥(词语)善才:唐代对弹琵琶艺人或曲师的统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而善才。《琵》

⑦善后:今指妥善处理事情发生后的遗留问题。

67少:shǎo

①数量少,不多: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②稍微,略微:太后颜色稍解。《触》

③短少、缺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很短的时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

⑤年轻、年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shào) 

作者: 无壳的蜗牛 2006-2-1 21:34   回复此发言

--------------------------------------------------------------------------------

9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⑥小的、小: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shào)    

⑦(词语)"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羊猪各一头,羊牛猪各一头叫"大牢"(shào) 

68涉:shè

①进入、到: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

②徒步涉水: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o察今》

③经历经过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卖柑者言》(明 刘基)

④牵涉关连而言有关涉事便显露。《史通o叙事》(唐 刘知几)

69胜:shèng

①胜利,取胜: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o谋政》

②胜过、超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优美、美好,如胜地,胜景。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

④禁得起受得住悲不自胜。《柳毅传》 沛公不胜杯勺。《鸿》

⑤尽、完: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举。《鸿》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

70识:shí

①懂得认识知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

②识别、辨认: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

③知识、见识:鄙夫寡识。《东京赋》张衡

④记住、记: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zhì)

⑤标志标记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zhì)

71使:shǐ

①派遣、命令:使人奉璧拜送书于秦。《廉》

②让、使:揉使之然也。《劝》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

③使用、使唤:不能母驱使,及时相谴归。《孔》

④主使、指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⑤出使:求人可使报秦者。

⑥连词,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或未易量。《六》

72是:shì

①对、正确:觉今是而左非。《归》

②认为正确:是己而非人。《问说》(刘开)

③指示代词,这个、这:是诚何心哉?《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孟子o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表示判断::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乃尔是过与?《季》

73kè

①能够:善始者实繁,终者盖寡。《谏》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②战胜、功下: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o曹刿论战》

③克制:(成语)克己奉公。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o颜渊》

④完成,成功: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马中锡)

73

①到……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适应、顺从: 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任专

③享受: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④副词,才、刚才: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⑤副词,恰好,正好

⑥谴责、惩罚。通"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74、书

①写、记: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书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文书、公文: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75、孰

①成熟: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

②通"",仔细、深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③谁,什么: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之?

76、属

一、zhu

①连接: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②作文章:屈平作草稿未定

③托付,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请,劝请:举酒属客

二、shu

⑤隶属,归属:名属教坊第一部

⑥管辖: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⑦类,辈:吾属今为之虏矣

77

①数日,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②命运,运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技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cu、细密 , 不入

78、率

①动词.捕捉:悉衰百禽

②遵循,依顺: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③率领,带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大概,大致: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适采

⑤疑虑,一概:六国互丧,率贿秦耶

lu 标准,条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作者: 无壳的蜗牛 2006-2-1 21:34   回复此发言

--------------------------------------------------------------------------------

10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79、说

①讲述,谈说:说尽心中无限事

②言论,说法,主张: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劝说,说服:范增说项羽曰

yue 喜欢,高兴:秦王必说见臣

80

私事,私利: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2、偏私,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私自,暗地里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81、素 1、白色的绸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2、白色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丧服

秦伯素服郊次

4、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5、副词,白白地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6、.副词,平素,向来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82 1、热水,开水

人持汤沃灌 ,以年 拥覆

2、同"" 用热水捂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83 1、眼泪 出门登车去,落涕百余行

2、流泪 儿涕而去

84 1、步行 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2、党徒 郸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门徒,徒弟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4、副词,白白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副词 只是 仅仅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

85 1、逃亡,逃跑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2、失掉,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才

3、灭亡 寡人虽亡国之余

4、通"",没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86、王 1、君主,帝王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2 、做王 称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87、望 1、视野 夜雪初 ,荞麦弥望

2、声望、名望 先达德隆望尊

3、埋怨、怨恨 敢用是为怨望

4、农历每月十五 此七月望日事也

88、恶 1、罪恶 邪恶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2、丑陋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3、收成不好 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

4、憎恶,讨厌 死亦我所恶

5、耻辱、羞耻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恶

6嫉妒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89 1、隐蔽 不显露 微行入古寺

2、副词,偷偷地,暗暗地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3、微妙,深奥 其文约,其词微

4、副词,略微 味苦而微辛

5、低微,卑贱 高祖起细微

90 1、详尽,周全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

2、了解,熟悉 丞相亮其悉朕意

3、副词,全,都

怀王悉发国中之兵以深入击秦

91 1、审视,观察 伯乐学相马

2、相貌,容貌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3、帮助、辅助 孙叔敖相楚庄王

4、丞相,宰相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92、谢 1、辞却,谢绝 阿母谢媒人

2、辞别,告别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3、谢罪,道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告戒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5、凋谢,衰落 及花之既谢

93、信 1、讲信用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2、副词,的确,实在

海客说瀛州,烟波微茫信难求

3、信物,凭证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4、使者,送信的人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5、任意,随便 低眉信手续续弹

94 1、兴起,发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发动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3、兴致,兴趣 兴尽晚回舟,误入荷花深处

95 1、运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实行,执行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3、副词,即将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4、辈分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96、幸 1、幸亏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2、宠爱 而君幸赵王

3、皇帝到某处叫""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4、副词,表示希望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97.修

A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贾谊 《过秦论》) 修理、修造、修建

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修订、修改

C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修饬、治理

作者: 无壳的蜗牛 2006-2-1 21:34   回复此发言

--------------------------------------------------------------------------------

11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D.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陈寿 《三国志o隆中对》)整饬、治理

E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修养

F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子 《五 》) 效法、学习

G.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学漪 《核舟记》) 高、长

H 邹忌修八尺有余。 (刘向《战国策o邹忌谏齐王纳谏》) 高、长

98.徐    慢慢地走,引申为慢,缓慢

A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刘向《战国策o触龙说赵太后》) 

B 徐以勺酌油沥之。 (欧阳修《卖油翁》)

C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 (蒲松龄《促织》)

D.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

99.许

A 秦王怒,不许。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答应、允许

B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同上

C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隆中对》)赞成、同意

D.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大铁椎传》)处所、地方

E 潭中与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表示大约的数量

F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代词,这样、这么  

100.阳

A.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上

C.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姚鼐《登泰山记》)  同上

D.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欧阳修《醉翁亭记》)  太阳、阳光

E.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太阳、阳光

F.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长歌行》 温暖

G.皆阳应曰:"诺。"  《记王忠肃公翱事》 表面上、假装

G.阳奉阴违。

101.要

A 张良出,邀项伯。 (司马迁《鸿门宴》)  邀请

B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陶渊明《桃花源记》)  邀请

C 虽与府吏邀,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 相约、约定

D.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吕氏春秋o察今》  要求、需要

E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  重要、关键

F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打算、希望

G.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与汝知闻。 (袁枚《祭妹文》)打算、希望

102

A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合适、适宜

B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出师表》) 应当、应该

C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应当,应该

D.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 大概,恐怕。表推测

E 宜乎百姓之以我为爱也。 《孟子o齐桓晋文之事》 副词 当然、怪不得

103.遗

A 秦无亡矢遗族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贾谊《过秦论》)丢失、遗失

B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乐羊子妻》 丢失、遗失

C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遗漏、舍弃

D.处若忘,行若遗。 韩愈《答李翊书》) 遗忘

E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贾谊《过秦论》) 遗留、前人留下的

F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诸葛亮《出师表》) 遗留、前人留下的

G.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 遗留、前人留下的

H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赠送,给予

I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J 先一书遗操,诈云欲降。(司马光《赤壁之战》)

K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之战》 遗漏、舍弃

104.贻

A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赠送、送给

B 贻害无穷、贻人口实 遗留、留给

作者: 无壳的蜗牛 2006-2-1 21:34   回复此发言

--------------------------------------------------------------------------------

12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C 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 《柳毅传》 特指留下、造成坏的结果

D.贻我彤管。 《诗经o邶风o静女》 赠送、送给

105.易

A 故以羊易之。《孟子o齐桓晋文之事》 换,交换

B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贾谊《论积贮书》) 换、交换

C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改变、变更

D.岂取之易守之难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容易

E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 容易

F 贼易之,对饮酒,醉。 (柳宗元《童区寄传》) 轻视,轻慢

G.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资治通鉴o雪夜入蔡州》 平坦

106.阴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列子o愚公移山》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B 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 (李朝威《柳毅传》)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C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阴天

D.天阴雨是声啾啾。 (杜甫《兵车行》) 阴天

E 绿阳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阴影,树阴

F 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资治通鉴o陶侃》 光阴、时间

G.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范仲淹《岳阳楼记》) 阴暗、阴冷

H 阴知奸当名姓,一时收擒,上下肃然。《后汉书o张衡传》 副词,暗地里,秘密地

107.右

A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右边,与左相对

B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古代室内位置以右为尊,右为较高的地位

C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蒲松龄《促织》) 同上

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右边,与左相对

E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后汉书o张衡传》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

F 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左传o崤之战》 车右,陪乘的人

108.再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o曹刿论战》 第二次

B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第二次

C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苏洵《六国论》) 两次

D.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两次

109.造

A 径造庐访成 (蒲松龄《促织》) 到……去

B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太夫人于堂上。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到……去

C 公输盘为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公输》 制造、建造

D.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形成、建立

E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史记o屈原列传》 制定

F 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 (关汉卿《窦娥冤》) 做、行

110.知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知道、懂得

B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 了解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认识,熟知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认识,熟知

E 官知止而神欲行。 《庄子o庖丁解牛》 知觉,感觉

F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识别,分辨

G.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 识别,分辨

H 孰为汝多识乎! 《列子o两小儿辨日》 知识,见解

I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国语o勾践灭吴》 主持,管理

J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姚鼐《登泰山记》) 主持,管理

111.致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又写作"",智慧、明智

B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史记o屈原列传》

作者: 无壳的蜗牛 2006-2-1 21:34   回复此发言

--------------------------------------------------------------------------------

13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

C 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 《柳毅传》 送,送达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劝学》 达到

E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达到

F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史记o屈原列传》 表达,表示

G.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黄生借书说》 获得,得到

H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招请, 招集

I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J 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 《柳毅传》 送还,交还专心致志。 用,尽

K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

L 乃致其父兄昆第而誓之。 《勾践灭吴》 获得,得到

112.质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抵押品,作为保证的人或物。

B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作抵押品,做人质

C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D.文质彬彬。  质朴,朴实

E 君不如肉坦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刑具,刀斧底下的垫座

F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伏身倾耳以请。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问,质问

G.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初见面时送的礼物

H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  本质,品质

113.治

A 故治国无法则乱。 《察今》 治理,管理

B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列传》 安定,太平

C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书》 治理,管理

D.民治渠少烦苦。 《西门豹治邺》 修治,建造

E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而行。 《冯谖客孟尝君》 整理,备办

F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赤壁之战》 训练,整顿

G.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赤壁之战》 对付,抵御

H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扁鹊见蔡桓公》 医治

I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医治

J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 处理,处治

K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处理,处治

L 此为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孟子o齐桓晋文之事》 讲求,研究

114.诸

A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齐桓晋文之事》 众,各

B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 众,各

C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六国论》 众,各

D.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 "之于""之乎"的合音

E 不识有诸? 《齐桓晋文之事》 "之于""之乎"的合音

F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之于""之乎"的合音

G.矫命以债赐诸民。 《冯谖客孟尝君》 介词,相当于""

H 王如改诸,则心反予。(反予:召我回去) 《孟子o公孙丑下》

115.贼

A 淫侈之俗日日一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论积贮疏》 祸患,祸害

B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 强盗,作乱得人

C 二豪贼劫持。 《童区寄传》 强盗,作乱得人

D.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李塑雪夜入蔡州》 强盗,作乱得人

116.族

A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 宗族,家族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宗族,家族 (收族:和同一家族的人搞好关系)

C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 灭族

D 谁得而族灭也。 《阿房宫赋》 灭族

E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师说》

F 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丁解牛》 众,一般的

G 每至于族,我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庖丁解牛》 交错聚结之处

117.卒

A 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左忠毅公逸事》 差役,隶卒

B 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步兵,士卒

C 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 《李雪夜入蔡州》 步兵,士卒

D.初,鲁肃闻刘表卒。 《赤壁之战》

E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孔雀东南飞》 完成,终结

F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陈情表》 完成,终结

G.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终于,最终

H 卒以此之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屈原列传》 终于,最终

I 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 仓猝,突然

118.走

A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B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木兰诗》

C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石壕吏》 逃跑

D.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奔向,趋向

E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赋》 奔向,趋向

119.左

A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相对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 ""相对

C 鸟起马惊,疲逸道左。 《柳毅传》 旁,旁边

D.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中山狼传》 旁,旁边

E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慢》 古代地理上常以东为左

F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故贫贱者住在闾里左边,官吏降职叫"左迁"

G.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古代官吏降职叫左迁

H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代车骑以左为尊

120.坐

A 王坐于堂上, 《齐桓晋文之事》 动词,坐

B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座。 《信陵君窃符救赵》 座位

C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鸿门宴》 座位

D.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使楚》 犯罪,牵连治罪

E 耕者望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介词,因为,由于

F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介词,因为,由于

G"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 副词,空、白白地

H 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卖柑者言》 副词,空、白白地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 【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

    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成语举例】拂袖而去——冲口而出——垂手而得——背道而驰——半途而废——乘虚而人——蜂拥而来——从天而降

【成语例释】及锋而试:及:乘;锋:锋利,比喻士气高昂;试:试用。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侧目而视: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经典文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恂恂而起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吾恂恂而起——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喟然而叹——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潭西南而望——呱呱而泣

    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成语例释】淡而无味:淡,薄,与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经典文言】不得已而为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恶其能而不用也——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此两处以都表因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成语例释】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过错如果能够改正,就是最好的优点。

【经典文言】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

(8) 表示目的关系,目的是,来,用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君臣固守,以吞周室——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这几处的以与而用法同)

    2.胡须往往成为人的面部特征之一,故可以用来指代人——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的

    【经典文言】余知而无罪也——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

3,人的画像如果须发俱备则栩栩如生——动词,相当于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  

【固定词组】

 [然而]在古汉语中,一般是指示代词和连词的连用,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过关训练:

1、选出每组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B、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 不得已而为盗耳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时天下无事,世人并以文义为业,而悫独任气好武  /  未几而雨

2、选出每组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B、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

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任性而作  /   摇尾而乞食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幔立远视,而望幸焉  /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选出每组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   /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及晁错已诛,盎以太常使吴

B、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有闻而传之者  /  拥火以入

C、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

D、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必移兵先击之

翻译 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2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3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4、其母为言 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

 5、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6、君不若引兵疾走大 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7、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8、信乃令军毋斩广武君,有生得之者,购千金。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  大王来何操?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然则何时而乐耶?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徐公何能及君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长夜沾湿何由彻——先生饮一斗而醉,恶(怎么、如何)能饮一石哉!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三)何:通,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固定词组】

[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4)君何以知燕王? 5)何以伐为6)何以知之?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异、何异于]有什么不同 例:何异以孤羊投狼群?  

[何其]多么。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则]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例: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 (做某件事)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何、奈……]……怎么办呢。例:虞兮虞兮奈若何?  

虚词训练:1、选出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B敛资财以送其行/太守富宗果以侈从被诛

C铸以为金人,以弱天下之民十二/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D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三、以

【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类似现在的锄头——耜、锄。

【引伸义】

1.(1)动词:古代人们使用锄头在田野劳作——用、使用、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2)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劳动效率是人们的普遍认识——认为、以为

  例:习以为常——物以稀为贵信以为真:相信他是真的。指把假的当作真的。皆以美于徐公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3)让。例: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词义虚化成为介词,表示词语间的各种语法关系。

    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以视情况翻译为”“”“凭借”“依靠”“按照等。

    【成语举例】以礼相待——以德报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

    【成语例释】嗤之以鼻:嗤,讥笑。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以身殉职:殉: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献出生命。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献出生命。

【经典文言】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请以战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虽董之以严刑——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矫以君命——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窦太后乃竟(最后)中都以汉法。

按照:余船以次俱进——斧斤以时入山林

凭、凭借、靠:以郎事孝文帝——以资政殿学士行——少以父任(年轻时候凭借父亲的职位而做官)——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可以无饥矣——以勇气闻于诸侯——文学为太常掌故——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何以知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以其辩得幸太子——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及晁错已诛,盎以太常使吴——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介词,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

    【成语例释】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经典文言】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仆以口语遇糟此祸_____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____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译文:后来刘勋因为图谋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情而被人们称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以之兴怀——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可译为”“

【经典文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从你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经典文言】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韩厥具以实告——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大能鸣也——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引以为(把它作为)流觞曲水——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介词,表示带领,率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可译为”“;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盖以十舰最著前——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3.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来”“以便

    【经典文言】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4.连词,相当于,但不用于转折关系。

【经典文言】一旦振罪,或脱身以逃(承接)——遂自投汩罗以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并列)木欣欣以向荣(修饰)—— 终日而思——谈笑以死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拥火以入(用作连词。用法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或省去。)——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而且,递进)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5、连词,表示因果。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

【固定词组】

    以是、是以: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为: 1.认为  。例:或以死,或以亡。2.使……成为。 例: 鞣以为轮。 3.把……当作  例:赵王以为贤大夫。    

无以(以,用。用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何以: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凭)

四、乃

【本义】呼气不顺畅——呼气困难。

    【假借义】

    1.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经典文言 1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代词,相当于指示代词这样”“如此

    【经典文言】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判断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就是

    【成语例释】胜败乃兵家常事: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经典文言】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嬴乃夷门抱关者也——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巨是凡人——此则岳阳楼这达观也(是、乃、则等皆可表判断)

    4.副词,相当于”“这才”“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经典文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5.副词,相当于”“竟然”"反而"等,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

    【经典文言】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蒙冲斗舰乃(乃至、甚至)以千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然赵氏真孤乃反(反而)在

6.副词,相当于"""" “仅仅”“只是,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经典文言】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7.助词,无实义。【经典文言】乃文乃武。 (《尚书》)

【固定词组】

乃尔:如此、这样。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淳朴厚道)乃尔——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成语例释】何其相似乃尔:二者多么相像,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形容十分相像。

若夫:发语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五、乎

【本义】话语说完之后余音未消的样子——句末声音上扬的样子。

【假借义】

    1.在句子末尾人们要表示出说话的语气——语气助词,表达话语的多种语气。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成语例释】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经典文言】

反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杀臣不亦枉乎?

疑问: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乎?——技盖至此乎?——欲安所归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经典文言】:

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用于句尾,表示揣度的语气,可以翻译为

【经典文言】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日食饮得无衰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无以,则王乎?

 2.用于句中,介词,介引时间、处所等,相当于”“对于”“

    【成语例释】异乎寻常:异,不同;乎:于;寻常,平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情见乎辞:心意在言辞中显露出来。

【经典文言】

1)相当于。表时间、地点、范围:在,在。。。时候,在。。。。方面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注意:此处两个乎用法有所不同,一个是在的意思,一个是比的意思)——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表比较,比。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以吾一日长乎尔——盖进乎技矣。(比)

3)表动作对象,对、对于。如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吾尝疑乎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3.形容词词尾,表示性状,可以翻译为“……的样子

   【经典文言】1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六、其

【本义】像一个簸箕的样子——簸箕。

    【假借义】

    1.用作代词。

    表示领属,相当于现代汉语第三人称()”“()

    【成语例释】投其所好:投,迎合;其,代词,他,他的;好,爱好。迎合别人的喜好。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经典文言】

兼词,他:余嘉其能行占道,作《师说》以贻之——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出其不意。注意比较: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此处其为主语,他。

定语,他的:其妻献疑日——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____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主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它的: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表示领属,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

【经典文言】意义比较

我的: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自己,我。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你的: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表示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个”“其中的”“那些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不厌其烦——乐在其中——莫名其妙——不乏其人——不计其数.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仆诚(果真)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那些)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成语例释】洞烛其奸: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名副其实:名卢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2.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

【经典文言】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命令)(《伶官传序》)汝其勿悲(表婉商)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君其(还是)试臣,何遽(匆忙)叱乎?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经典文言】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意者,堂下其有憎臣者乎?(译文:推测起来,大概是堂下诸人中有怀恨我的吧!)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成语例释】舍我其谁: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反问)

3.用作副词,表示动作发生在将来,相当于将要

【经典文言】1其如土石何?

 4.用作连词,可以放在句首,或者表示假设,可以翻译为如果;或者表示选择,可以翻译为还是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

【经典文言】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经典文言】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其有能去之(害虫)者,有功于物也。(表假设)(柳宗元《柳河东集》)

5.用作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用翻译。

【经典文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霰雪纷其无埙兮,云霏靠其承宇。(屈原《涉江》)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突如其来

【何其】译为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七、且

【本义】像放置物品的几案——案板、几案。

【假借义】

1.借用作连词,连接前面的话语。

    表示并列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经典文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河水清且涟漪——上且怒且喜——示赵弱且怯也——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已而笑,拊手且歌

 表示层进关系,可以翻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经典文言】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表转折,却。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2.用作副词,表示多种关系。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尚且”“。表示让步关系,

【经典文言】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姑且”“暂且

【成语例释】得过且过:且,暂且。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

苟且偷生: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苟且地活着。得过且过,勉强活着。

【经典文言】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故且从俗沉浮——烹羊宰牛且为乐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将要

【经典文言】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吾攻赵,旦暮且下。(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年且九十

【固定词组】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经典文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经典文言】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一)动词,像,好像。

【经典文言】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经典文言】若入前为寿 ,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

【经典文言】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经典文言】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表选择,相当于"""或者"

【经典文言】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经典文言】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固定词组】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经典文言】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经典文言】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经典文言】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经典文言】车后若干递送夫。

[若辈、若属、若曹]   相当于你们

【经典文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经典文言】寇深矣,若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

九、所

【本义】用斧头伐木的声音——伐木声。

【假借义】

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成语例释】不得其所:原指未得善终,后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也指不能达到目的。

【经典文言】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字结构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成语举例】不知所措——人心所向——千夫所指——若有所失——投其所好——所作所为

【成语例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英雄所见略同: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注意:此处用法区分又分两种:看所字结构在句中位置,判断作何成分——宾语还是定语

1)所字结构做宾语的用法:

【经典文言】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乐府诗集·木兰诗》)——具言所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字结构做定语的用法: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经典文言】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作助词,放在介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合起来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方法手段、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关人物。

【成语例释】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经典文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抚军不忘所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4.用作助词,与合用,表示被动。

【经典文言】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5.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通

【经典文言】父去里所,复还。(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6.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

【经典文言】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赋》)

【固定词组】

[所以]

1.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经典文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等。

【经典文言】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所谓】所说的。

【经典文言】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1.到处。

【经典文言】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所在之处,处所。

【经典文言】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十、为 wéi  wèi

【本义】古代的人们驱赶大象帮助劳作——劳作、制作、做。

【成语举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得已而为之——见义勇为——胡作非为

【成语例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经典文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彭端淑《为学》)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

【引申义】

1.运用智力管理国家也是一种劳作——治理(国家)

【成语例释】各自为政: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经典文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

2.运用大象等畜力可以做人力无法做到的重任——动词,可译为充当、担任、作为、成为

【成语举例】并为一谈——转危为安——反客为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成语例释】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化险为夷: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经典文言】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注意:为有”“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经典文言】斩木为(充当)兵,揭竿为旗。(《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作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卒相与欢,为(成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冰,水为(形成)之,而寒于水。(《劝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3.只有勤奋劳作的人才有——作为、作用

【成语例释】大有作为:作为:做出成绩。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作一番贡献。

【经典文言】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大家都认为勤奋的人才能有作为——认为、是、算作

【成语举例】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何足为奇——不以为奇——不以为然

【成语例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经典文言】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1)判断词,是。

【经典文言】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2)以为,认为。

【经典文言】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窃为大王不取也!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

【假借义】

1.用作介词,表示被动,有时跟""结合,构成"为所""……",译为

【经典文言】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用于句子末尾译为

【经典文言】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班固《汉书-霍去病传》)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3.用作介词,介引对象、原因、目的等语义成分(以下义项读音为wei)

 引进对象,可以翻译为”“

【成语例释】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鱼赶到深水里去,把鸟儿感到丛林里去。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自己的人们投到别的国家去。

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经典文言】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学而》)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为:这个人给桃花源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秦王为赵王击缶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引进目的,可以翻译为为了

【成语例释】舍己为人: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经典文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引进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

【成语例释】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经典文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引进方位或方向,可以翻译为”“

【经典文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为之奈何?(《鸿门宴》)——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等到"”等。

【经典文言】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十一、焉

【本义】像一种鸟儿的形状——焉鸟,产于江淮。

【假借义】

 1.代词,相当于

【成语例释】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经典文言】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代词,表示疑问,可以翻译为哪里”“什么”“怎么

【成语例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经典文言】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割鸡焉用牛刀(《论语》)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为: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食其禄,焉避其难?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修传》)

3.兼词。

1)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含义,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于彼

【成语例释】习焉不察:习:习惯;焉:兼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经典文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微波入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经典文言】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4.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陈述。句末语气词,译为了,啊,呢。

【经典文言】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

【经典文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5.助词,做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

【经典文言】

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杜牧《阿房宫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问。   (苏轼《赤壁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6.助词,表示疑问,用于句末,相当于

【经典文言】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十二、也

 1.句末语气词,表示多种语气。

 表示判断或肯定。

【成语例释】来而不往非礼也: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空空如也: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1)表示判断语气。

【经典文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单独使用或与连用。

【经典文言】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梁惠王上》)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

【成语例释】何其毒也: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相配合,构成感叹语气。多么狠毒呀!

【经典文言】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孟子·庄暴见孟子》)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的语气,可译为

【经典文言】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毋从俱死也!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表示已然,即某种动作已经发生,相当于

【经典文言】

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礼记》)

 2.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以引起下文。

【成语例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经典文言】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韩愈《师说》)

【固定词组】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吗

【经典文言】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经典文言】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十三、因

【本义】人躺在草席上休息——草席、垫子。

1  躺在席子上有所——依靠、凭借(介词)

【成语举例】因人成事——因利乘便

【成语例释】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经典文言】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亮《隆中对》)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贾谊《过秦论》)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2.依靠多了形成惯例——因袭、沿用、依照

【成语举例】因循守旧——陈陈相因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因陋就简:原意是因循原来的简陋,不求改进。后指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办事。

【经典文言】

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魏学洢《核舟记》)变法者因时而化。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条件、时机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通过”“经由”“趁着

【成语例释】因势利导: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1)趁着,趁此。

【经典文言】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译文: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来答谢他的好意)单于使使晓(告知)武,会论(一起审讯)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居匈奴中,益宽,蹇因与其所属亡向月氏

2)通过,经由。

【经典文言】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通过它)讽谏。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

见赵孤。

4.介词,表示原因,相当于由于”“因为”“因此

【成语举例】因祸得福——因小失大

【成语例释】因噎废食: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经典文言】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5.名词,可以译为原因、机会”“机缘

【成语举例】前因后果——事出有因——因果报应

【成语例释】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经典文言】

于今无会因。(《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

6.副词,于是,就。

【经典文言】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馋之。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7、动词

1).根据。例: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例: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十四、于

【本义】语气舒缓的样子——语气舒展。

【假借义】

1.用作介词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

【成语举例】无敌于天下——立于不败之地——不安于位——一年之际在于春

【成语例释】安于一隅: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经典文言】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从)——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劝学》)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向,可译为

【经典文言】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引进动作行为的趋向或所从,可译为”“

【经典文言】

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

积于今六十岁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于”“等。【成语例释】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经典文言】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

【成语举例】急于星火——冰寒于水——重于泰山

【成语例释】轻于鸿毛: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哀莫大于心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悲观绝望,麻木不仁。

【经典文言】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

【成语例释】见弃于人:见,被。弃,遗弃,抛弃。被别人抛弃。

【经典文言】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君幸于赵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经典文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

……方面”“……

【经典文言】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与,跟,同。

【经典文言】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室西连于中闺

2.助词,用于句中,无实际意义。

【经典文言】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固定词组】

【于是】

1 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 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十五、与

【本义】动词,赐予别人一勺饭食——赐予、给予。

【成语举例】多许少与——与人方便

【成语例释】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经典文言】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引申义】

1.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结交、亲附

【成语例释】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经典文言】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2.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赞成、赞许、援助

【经典文言】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3、对付。庞煖易与耳。

【假借义】

1 介词。

1)比,和……比较。

【经典文言】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给,替。

【经典文言】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介词。和,跟,同。

【经典文言】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竖子不足与(之)谋——吾与汝毕力平险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 连词,相当于”“”“

注意:此用法与介词用法要分清,义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成语举例】不足与谋——与虎谋皮

【成语例释】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经典文言】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此义项读音为

【经典文言】反问:子非三间大夫与?——无乃尔是过与?

疑问: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4.动词,可译为参加、参与,此义项读音为

【经典文言】蹇叔之子与师。(《左传·殽之战》)

【固定词组】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比较,哪一个……”

例: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十六、则

【本义】古代以贝类和刀形金属作为货币——货币。

【引申义】

1.货币的轻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则加以衡量——法则、准则

【成语例释】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经典文言】愿依彭成之遗则。(屈原《离骚》)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

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2.法则就是规定必须遵守的是非标准——副词,是、就是。

【成语举例】偏信则暗——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穷则思变——闻过则喜

【成语例释】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经典文言】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就是"

3.副词,就、立即。

【经典文言】沛公则置车骑。

【假借义】

1.用作连词,表示多种语法关系。

连接前后相承接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那么。表示承接关系。译为"""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经典文言】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唇亡则齿寒。    (桓宽《盐铁论·诛秦》)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连接转折关系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经典文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那么”“”“便

【经典文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表示并列关系,不用翻译。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用,每个""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或不译。

【经典文言】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经典文言】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殽之战》)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经典文言】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2.助词,无实际意义。

【经典文言】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诗经》)

【固定词组】

[然则]指示代词和连词的连用,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

如:……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韩非子·五蠹》)

【则是】只当是。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连呼则则。

  十七、者

【本义】从鼻子中喘气帮助说话——分辨事物的言辞。

【假借义】

1.表示称代,加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后,使之具有名词性质,可译为”“……的人(东西、事情)

【成语举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者如云——来者不善——来者不拒

【成语例释】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窃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经典文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的情况)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不赂者以赂者丧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2.用在名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这个人。注意两种用法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可不必译出。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对象:邑有成名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在”“等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语气停顿。可不必译出

    【经典文言】近者奉辞伐罪。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用在数词之后,相当于”“”“……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经典文言】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5.指代某种情况,可视上下文翻译。

【经典文言】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6.表示指代,跟在总体名词后的限定性词语后面,指代总体中的某一部分、个体。

【成语例释】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定语后置标志。

【经典文言】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氏春秋·察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自衣冠以送之。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7.助词,用作”“”“的宾语,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似的

【经典文言】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8.助词,表示停顿,用在名词、分句后面或句子中间,表示字后面有所解释,或者叙述、说明原因。

注意: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9.助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用在疑问句后,表示疑问。

【经典文言】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论语》)

【固定词组】

 [……者,……]判断句的一般格式,也可以省略,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十八、之

【本义】像人的脚趾站在地上,即将出发——……去、往(动词)

【经典文言】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辍耕之垄上。(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假借义】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成语例释】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经典文言】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未之有也

 2.指示代词,这、此。

【成语例释】操之过急: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经典文言】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这样。后一个,它。)(《季氏将伐颛臾》)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代词,相当于”“自己

【经典文言】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

4.比较作定语的标志的两种不同用法。

1)助词,相当于,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成语举例】不经之谈——不惑之年——伯仲之间——布衣之交——城下之盟——乘人之危——出头之日——侧隐之心

【成语例释】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经典文言】作定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古之人不余欺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特别注意: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式:1中心词++定语+   2中心词++定语

【经典文言】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_____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凌万顷之茫然______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助词,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经典文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愿夫子之幸存寡人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曾不知老之将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应侯之用於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6.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句式。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经典文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何功之有哉?

7.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经典文言】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寸之舌

 8.助词,用在方位名词(”“)和它们的修饰语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经典文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9.补语的标志,可译为

【经典文言】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君侯何不快之甚也?(你为什么这样不愉快呢)

【固定词组】       

[……之、唯……]表示宾语前置的格式,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文言例句有: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此之谓、斯之谓、是之谓]可译为这就叫做,文言例句有:

语日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谷梁传·僖公二年》)

1.       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3.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例解]用作副词。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4.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5.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6.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例解]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7.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例解]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

8.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例解]用作连词,,和”“”“”“西”“”“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10.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11.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例解]用作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

1、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例解]用作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

3.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4.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惟有饮者留其名

[例解]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

6.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

[例解] 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7.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

[例解]用作助词,常与搭配成固定结构…………””“”“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例解]“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

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例解]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

4.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 “虽然,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字。文言的虽然是转折连词,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话纵然这么讲

5、虽(只要或者如果)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dc6fac20c22590102029dc2.html

《120个文言实词解释和18个文言虚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