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留园的典故 - 徐泰时

发布时间:2014-10-22 00:47: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有关留园的典故——徐泰时  

留园的最初造主是徐泰时,明万历年间的一位三品官员。 徐泰时的仕途过程是封建时代极具典型性的范例。如果不是申时行,他可能永远只是一位秀才。徐泰时生于明嘉庆十九年,正是朱厚熜中年执政时期。这位嘉靖皇帝与朱厚煦不同的是在于他中年以后的喜爱虚荣和不接受批评,用海瑞的话来说,“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徐泰时19岁开始求仕,21岁中秀才,直至40岁的万历七年,他的求仕情况才有了改变。说到他的改变,离开不了申时行!

申时行是苏州人,嘉靖四十一年从当年299名殿试及第的进士中名列第一,获状元及第。在翰林院任修撰十五年后,因其才干出色被张居正看中,官至侍读,升兵部及礼部侍郎,七个月后授大学士。张视他为“私人”!这年是万历七年。明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即为首辅之人选。俗话说,到了这份上了,申时行的翅膀也硬了起来。他决定对启蒙老师屡次请求之事给予关照:替启蒙老师看中的商人儿子徐泰时谋入仕之途!

徐泰时再次带着申时行启蒙老师的书信到京城申府投贴。申时行接待了徐泰时,亲自向负责江宁的主考官推荐了他。地位显赫的申时行替考生说话,焉有不取之理?翌年入京会试,顺利进入殿试名册。这垂手而得的进士,对于徐泰时来说,真的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殿试,理论上说是皇帝殿前出题,考生应答。事实上,是大学士申时行辅助张居正一起参加。徐泰时外表持重稳健,给张居正留下了印象,徐泰时顺利入朝为官。又因申时行的作用,张居正带新科进士觏见太后时,专门介绍了徐泰时。太后深感宫廷管理上的混乱,便要张居正将他留在太仆寺。.

太仆寺的职责很复杂。秦之前是王命的主要职掌者,向下颁布王命。汉列为九卿之一,可谓官高位显。后来则成为专掌皇帝御马与朝廷马政的衙门!马在古代是朝廷最为重要的实力表现。徐泰时进入太仆寺时,其性质又有变化,太仆寺不再管理马。马由苑马寺管理。太仆寺成为专门为皇家实施建筑的领导部门。徐泰时在那里做一个账房小职员。

这是万历皇帝举行大婚后的第二年,这年万历皇帝十六岁,是他从形式上摆脱了太后的日夜监视,行动自由的开始。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在老师张居正的辅助下进行,对于张居正的依赖,他几乎到了一刻不能离开的地步。张居正父亲去世,按照封建礼教,他必须告辞官职回家服丧三年,而皇帝顶住朝廷上下的压力就是不让张居正回家服丧。直到他大婚后,才给假三月离京回家服丧。但京城的大小事也都快马飞报张太师。

万历十年,也就是徐泰时入朝两年后,张居正去世。先是张四维接班,不出一年,张四维的父亲去世。这个时候的万历不能再“守情”,重演不让臣子丁忧的旧戏。这便把49岁的申时行推到了首辅的位置上。张四维居丧将要满期时突然一病不起。申时行便坐定了这个位置,大家知道他是张居正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有“萧规曹随”之名,但申时行终究不是张居正!极具苏州人温和谦让的他,总是以恭谦的表情对待别人,决无趾高气扬的情绪流露。久而久之,他得到了“长厚”的誉称。四年后,他把比自己小六岁的徐泰时调到了身边。有一次,申时行与徐泰时谈起多年前的推荐信,感慨地说,我家很穷,父亲入赘徐门,处境不佳,我能有书读,全赖老师啊!后来,我恢复申姓,你们徐氏很有想法,逼得我不能返乡,多亏老师从中斡旋啊!

从这个时候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泰时54岁致仕回家的数年里,他在申时行身边工作,目睹和经历了万历皇帝亲手炮制的好几起大事件。

首先是对张居正从千万倍的崇敬依赖到口殊笔伐,严惩不怠;万历没有他的叔祖正德皇帝那样的勇气与积极探寻快乐的情趣与冒险精神,但他在怀疑人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很像他的祖父朱厚熜。当万历皇帝把张居正的家抄了以后,满朝文武无人敢替张居正说句公道话,申时行恰说,张居正只是有过错。言下之意,张居正绝没到满门抄斩、刨棺暴尸的地步,何况你还在张居正临死前九天,下旨授“太师衔”,这种建朝二百年来没有的事,你都做了,恰不能容一位对你有恩的已故首辅?

万历皇帝对申时行的态度很恼火!当场问申时行:“这十年里,我身居九五之尊,却没有钱来赏我喜欢的宫女,只能记册以待有钱后再行兑现。我的外祖父因为收入不足以开支日常生活,被迫揽纳公家物品牟利被当众申饬。而他,言行不一,满口节俭,事实上生活极其奢侈,有许多的珠玉,绝色美女。占那么多实利。该如何说?”

申时行回避正面话题,而是提出要对张居正的老母额外赡养。万历无奈,只好准许留地千亩空宅一所。并坚持要申时行回答他提的问题。

国学论坛站在一边的徐泰时却敢于大胆地出列回万历皇帝:天下的财富都姓朱,张先生和许多人一样,只是做了皇上财富的保管员!

万历皇帝听罢笑了,对徐泰时说,你什么时候愿意让我去看看你那仓库存的东西?

徐泰时跪奏,随时恭候。

万历皇帝还真的派太监到过徐泰时的家中,可惜这个七品官的家里很贫寒。

在申时行身边的徐泰时目睹着官场的险恶,时时替申时行提心吊胆。申时行却说,从表面看,他们是冲着张居正来的,因为我是张的人,实质他们是要左右皇帝,这个理论是很可怕的:现在不是需要新的政策,而是需要一个个性平淡无欲的皇帝来忠实地执行前朝政策,也就是说,皇帝不是政策的决策与国事处置者,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皇帝最好毫无主见,如此可足以代表天命!

徐泰时不解地问,张居正的政策不对吗?

申时行说,张居正的新政对国家有益,而对二万官僚无利,我不能昧心地站到二万官僚一边攻击张居正,只能缓以消解矛盾。

皇上能明白吗?徐泰时问。

申时行叹口气,摇摇头说,他应该明白:在这个已经有二百年历史的王朝里,不是缺少皇帝,而是缺少“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让二万官僚能不断地出现能人!不断地制造出能够显示自己聪明才华的新的攻击“目标”。如张居正、申时行,没有了,选择不到更好的攻击“目标”,那就会对着他皇上来了。

皇上没有办法?徐泰时感到惊讶。

申时行说,皇上由于“道德”与先祖政策的制约,只能听命于二万官僚的“制裁”!如果他不在万历七年至十年间扮演那个“自命不凡”的角色,对张居正下手,为众臣树立背信弃义的表率……

徐泰时倒抽口冷气,难道明朝已经……

申时行把手指竖在嘴唇上,不再多言。

万历十五年,京察之年,所有官员都要受到考核。申时行采取与张居正完全不同的态度,力主人事上的稳定,让大小官员各就各位,机器照常运转。于是众心欣慰。申时行化险为夷,博得“老成持重,有古君子之风”长者之誉。

万历皇帝对他的看法好转,正式委任他为大峪山陵寝工程总揽,并赐双喜字的锦缎一匹。陵寝工程的具体负责人则是徐泰时,他也因此升五品官。万历皇帝又给申时行授太师称号,被申时行坚辞掉了。

伴君如伴虎。申时行终于导致祸及自身,而使自己告老返乡。57岁,还是很可以作为的年纪,却无奈地决定被迫辞职,并劝徐泰时离开,否则一切灾难将会落到他的头上。两个苏州人在一个灰暗的下午离开京城,踏上返乡之途,竟然没人相送。

事情弄到这等地步,都是因为废长立幼而引起的。

现在看来,当时万历皇帝迟迟不立太子,也是后来明朝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长期不立太子,后宫矛盾加剧。内阁大学士要联名呈请,由二辅许国执笔,但此奏一定是要申时行领衔。此时,申时行在病中,并没有人告知他就上报了。结果是龙颜大怒,申时行得知后立刻上了一份揭贴,说明情况。完全被孤立起来的万历看后很感动,朱批感谢申先生对他的忠诚。皇帝批后的这份揭贴应该直接给本人,但不知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被许国截获。许国毫不留情地让人抄发散布。虽经制止,迟了,从而引发了满朝文武对申时行品行的怀疑。理由是:“遁其辞以卖友,秘其语以误君。”失去满朝文武信任的首辅无法再工作下去。仅管万历皇帝惩处了弹劾的首要人员,对于许国也予以回籍,但他无法挽留申时行。

事情并没到此结束,申时行走后,众官员出之对社稷的考虑,直接指责万历,要他反省所作所为都与开国皇帝时的政策相背。万历此时方清醒,但已经迟了,他决定召回申时行。申时行坚辞不从,最后只好让徐泰时回京替他完成大峪山工程及宫殿里的后继事务。申时行不忘给万历写揭贴,说明徐泰时回朝会引来众官的打击,希望能让徐泰时料理完后仍然回籍。万历这回给了申时行面子。徐泰时在京羁留期间,有人想从徐泰时的身上打开攻击申时行的缺口,但没有成功。

万历四十二年,万历皇帝又一次想到了申时行,并再次恳求老太师回朝辅政。他一点也不知道申时行几天前在家乡苏州度过了八十岁生日后去世。

万历询问徐泰时,这位五品官的情况时,徐泰时也已早申时行十八年前就去世。但在徐泰时那里有申时行留下的墨宝。万历急疾求获。那是一句至理名言:

“道德是一个国家自古以来的安邦之良策。”

万历捧着这话,流下了后悔的泪水,但已经迟了。五年后,56岁的他也撒手西去

万历皇帝并不知道,世间也因此有了一个美丽而无与伦比的园林。

有人说,留园是徐泰时造给申时行的。

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在申时行的保护下,即便有人对他不满,他也不多言,由申时行前面挡着。徐泰时奉行为人处事奉行和为贵,凡事谦让。加上徐泰时自小替父亲的生意做账目,积累了经验,他直接经手大峪山陵寝钱财,从中截获多少,只有申时行心里有数,其他人也只是猜测而已。当他与申时行一起离职后,有人清理过账本,没查出问题。

出之对申时行的敬重,徐泰时回到家乡后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替申时行造园。直接送与申时行钱财是不妥的。

申时行拒绝了。他深知万历的秉性,不想步张居正后尘。

徐泰时决定自己造园。他作出这一决定时,拙政园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了。拙政园的平岗小坡,自然野趣形成的素雅静逸、简朴清远,极具文徵明的画风。但徐泰时是工部官员,他追求的是来自皇家的贵族气,而又合乎规范的存在。这于申时行的秉性很近。据说,徐泰时造园之初,倾听申时行的意见。申时行没有任何话语,临别时说了一句,在大峪山看关外,那气势可观啊!徐泰时心领神会,请当时吴地造园名匠周时臣到园中筑高数丈,阔可延绵有势,酷似大峪山背景之燕山的横披大假山。周时臣说,有此山,若有“瑞云峰”当可相配。徐泰时问何处可得。周时臣告诉他,北宋朱勔采“花石纲”时落入太湖里的巨型太湖石,名 “瑞云峰”,如今在董份故居。

“董份?就是嘉靖四十四年被户部谏官欧阳一敬举劾的南浔籍礼部尚书?他举荐人才有功,嘉靖四十一年(1558)赐蟒服及‘东观总裁’印章,加工部尚书兼吏部侍郎,继举升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别多说了,正是他。”周时臣告诉他,当年朱勔运瑞云峰移船过太湖时,石盘落水沉入湖底,怎么打捞都弄不到,只好把瑞云峰放下。这座瑞石后来被南浔董份购去。董份用船运往南浔,不料在太湖里遇沉。董份花钱募人打捞。最早起水的竟然是瑞云峰的石盘,诧异之极,随即令人再行寻瑞石,终于也出了水。此石如今安在南浔通津桥北堍“大宗伯第”里的“爱莲池”。

徐泰时感叹道,董大官人的墓如今不是还在吴县吗?想当初他真的很威风啊!那次弹劾后,削职为民,回归故里,收族人,创义田,筑义仓,办义宅和义仓,很是火红。但是,结局很不好啊!如今那片宅地也荒凉了吧。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了,周时臣就替他把那三丈余高的瑞云峰弄到了东园。瑞石耸立于大假山,果然气势非凡

留园当时称东园,历时五年造成。与拙政园等当时苏州的园林相比,此仍高雅之首:申时行有评价说,园分东西,实为东西中北,墙廊相隔又相通,空窗迭漏窗,洞门连院廊,景物分明又重叠,韵中有趣,趣里有情,变化多端,实又寻常!他用了几个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来高度概括这座园林。

秋深时节,枫林蔚然似云霞,透过隔墙间的漏窗,可以与中部之乔木互为借景,令人顿觉山野之趣。红叶每出粉墙,积堆于墙,若霞染云蔚,给中部观景平添重彩。那人工堆叠的山上又有亭两座,一亭浸没在枫林之中,一亭翘处西北山腰。以清溪环山,植桃柳成行,溪之尽处,临水一阁,水自阁下过,人在阁中观鱼游,仿佛跨溪,有晋人之桃源境界。

在建筑上,徐泰时听了申时行的话,不搞皇家气的东西,厅堂楼阁均为江南旧式风格,但为上乘之品,前后两院皆列假山,人坐厅中,窗透门看外部景观,犹丘壑再现。后部小山前一清泓,于此左眺远翠阁,隔院楼台一一翼然在目,人益觉气势之宏阔,景致之繁盛。左右周围建筑,或小亭小屋小院,或重置馆堂,布之合理,过渡有景相间,相连有窗能透。佳木修竹、萱草片石,寸寸得宜,楚楚有致。人在静中有动感,动在静处有景移。步至冠云楼,推窗可见虎丘塔影,其莫为壮哉乎?

适逢“公安派”诗人三袁之首的吏部郎中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四年任吴县县令。申时行借此园为袁洗尘接风。二十八岁,风流倜傥的袁中道在那次酒宴后写下了《园亭纪略》,称其:“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石屏为周生时臣所堆,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真妙手也。

活了五十八岁的渔浦公徐泰时造了好几座园林,其中数东园为最大,西园次之。徐泰时在世的最后八年,家产还可以支撑开支。到了徐泰时去世后,其子徐溶渐渐感到家业只有消耗而毫无进项,遂向申时行世伯提出将西园舍作佛寺。申时行半晌无语,徐溶不忍伤了七十多岁世伯之性情,遂不再提此事。比徐泰时迟十六年弃世的申时行还常常到东园与文人墨客赋诗饮酒,谈笑移日,尽山水园池之乐。

其实,徐泰时造的东园还没有形成非常鲜明的特色。

其以假山石为特点是后来形成的,而睛雨雾雪四季均能观景,又则是历代努力的结果。

乾隆四十五年,高宗第五次南巡。前一年,为讨乾隆欢心,官衙竟然将瑞云峰移至康熙乾隆南巡均居住的织造府。

嘉庆二年(1797),吴县洞庭东山的刘恕从广西右江兵备道任上告病归家,这位四品汉臣,曾代理过柳州、广庆两府知府,颇有文才。归家后看中已经荒落的东园,从徐家后人手中以极低之价得到。然而,那块瑞石已经给织造府取走。如何是好?徐家后人与刘恕在契约上写明含有“瑞云峰”奇石等若干物件散于外面。刘恕得契后,告官给予帮助。知府以实情给予支持。遂得以从皇家的织造府内将瑞云峰搬回原地。

刘恕得到这块瑞石后,决定尽可能地把散失在民间的奇石收集到这里。五年之内,竟然聚起太湖石十二峰,其中北宋“花石纲”遗物除瑞云峰外,还有冠云、岫云两峰。十二峰于传经堂西南,成“卷石山房”。刘恕著《石供说》,内有文说到十二峰中的“印月峰”,曰:高约2·2米,正面小而背面大,整块峰石呈圆方形,此峰中部有一天然涡孔,状如盆口,“一隙仅容鉴,空明洞碧天,凌虚忽倒影,恍若月临川。”这些太湖石因其形态千变万化,似酷由人言,便随游园者信而言之,但基本像形都存在,每每月清明朗之夜,石映水面,月悬中天,那真是奇幻莫测之妙趣。

东园到了道光三年(1823)已经成为一座全新的园林,刘恕把原来的东园造得“堂宇轩豁,廊庑周环,藏书有室,留宾有馆。岩洞奥而旷,池沼缭而曲。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尤擅一园之长胜。”

他用心颇多的是中部。这是以水为主的景区,处处以水展景。楼阁环绕山石,长廊小桥相通,十余棵古树置于其中。西折上爬山游廊,登闻木樨香轩,曲溪楼、清风池馆、汲古得修绠、远翠阁等自远而近一一呈展,前后参差,高下呼应,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间。南面则廊屋花墙,水阁联续,明瑟楼微突水上,涵碧山房之凉台跃出水面作环抱状。水中央的小蓬莱以廊桥和东、北两岸相接,濠濮亭列其旁。曲溪楼下西墙皆列青砖空窗、洞门。行至此,处处感觉邻虚近境,移步处处换景,眼底如画,人在图境,不觉生命之另宿。人行之间,观晨昏阴晴之天移,看四时花木枯荣,感受山水清音,万物衍变,自然之永恒。

当时流连苏州的文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钱大昕的《寒碧庄宴集序》就是写的刘恕有次大宴吴中名士,举行诗文绘画雅集的场记。王学浩的《十二峰图》则是一幅至今不可再复有的珍品,包括他的另一幅《石林小院图》。正因有了王学浩的《石林小院图》,人们把东园称为“花步小筑”,虽说此院也地处“花步里”但以“花步小筑”为名,那就脱俗而入雅了。又因有钱大昕的《寒碧庄宴集序》,范来宗便著下《寒碧庄记》。自道光三年开园门,来游者无虚日,成为一时之闹景。刘恕又将这些文人的字与画,加上古人名书法帖,一并勒石成碑嵌在园内廊壁,形成三百余方壮观大景。人称为刘园。

同治元年七月十九日,太平天国军降城,一改当初进城之礼貌,大肆屠杀掠夺,奸杀妇女。战火从当天夜里烧到第四天清晨(史称三天三夜),阊门至浒墅关,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有这座刘园,秋毫未损地保存了下来。

同治九年,执掌淮、湘两军军饷粮草供给的湖北布政使盛康将儿子送到了李鸿章的门下做幕僚。这位后来成为中国近代买办的盛怀宣,虽然只是秀才身份,但其聪慧敏捷的反应能力与精干的作风,令李鸿章刮目相看他这位常州人!在官办的轮船招商局会办人选时,盛康的儿子出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作为条件回报,盛康买下留园,所得之钱进官府。李鸿章并没有想到盛怀宣会于这个并不起眼的“会办”一展宏图,倒是觉得让盛康得一园怡享天年还是应该的。

盛康得到刘园后,足足与李鸿章在园中看了不下三次。最后决定享用生活!在那片“石林小院”与“青山碧池”间建起了高大宽敞,足以显示财富的楠木厅。这座“五峰仙馆”高深宏敞,面阔五间,不管从体态还是规模来说,都是苏州地区首屈一指的,要比当时已有的几座楠木厅高大华丽。“五峰仙馆”旨在借厅南的湖石峰峦引伸到庐山五老峰。庐山五老峰,莽莽树海,云遮雾障,天然成神仙乐园,人间修身养性之佳景。盛康自诩为大儒,大儒隐于市。在苏州这样的地方,有这么一块好地隐居是再好不过的事了。那一刻的李鸿章也是对此很羡慕的啊!

安享晚年的盛康与实业救国的盛怀宣对这个园林是非常满意的,他们将刘园,改作了“留园”。“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休辜负清风明月;借他乡一厘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盛康这副盈联道出的心境与当初东园造主徐泰时可就完全两样了。徐泰时“……则兹堂之乐,安知非有所托,以寄其忧世之志者耶?世有推毂公者,出而调剂黎甿,将乐不在堂,在四方矣。嗟嗟!庙堂忧民,江湖忧君,此文正之言,亦渔浦者之志也。故谓公一于乐而忘天下之忧,非知渔浦者也。”

园林的真正作用自然就是修身养性,怡养天年了,像任兰生造“退思园”能“退而思之,退而思进”重新复出,那总是廖若晨星啊!从这一点上看,还是盛康看准了。

盛康在留园里造了楠木厅与林泉耆硕之馆,并将其装备后,对其他景点则保持原貌。盛康去世后,盛怀宣忙于自己的事业,留园基本不来。留园渐渐成了一座民众的园林。日本侵华时期,苏州沦陷。留园被日军所占,直至1949年人民政府接收,留园已颓垣破壁,残梁断柱,多为流浪乞丐之住地,那些日军无法弄走的太湖石与古树池沼湮没于垃圾之中。

1954年,政府决定从废墟的留园里重新恢复它的新貌。但这座瓦砾场的留园要恢复,难度相当大。以刘敦桢、陈从周、谢孝思为首的专家组采用了从民间收集古老房屋颓圮拆建时的材料,再根据亭堂楼阁历史记载情况进行修复。如“五峰仙馆”前后30多扇精致的大型落地长窗,就是从太湖边的东山买来的,修整安上,与原来的几无相差。

现在的留园建筑,以涵碧山房、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三座大厅最为著名。涵碧山房位于中部南面,南北均无墙,各置十八扇木棱花落地长窗;厅内圆作梁架,朴素高敞;厅北临水有石砌露台,池中广植荷花,于露台观荷,实为佳境。涵碧山房与明瑟楼相接,自然形成高低虚实,凸现参差错落之美,若从池对岸看,两建筑联成一座画舫,明瑟楼如前舱,涵碧山房若中舱。

林泉耆硕之馆是盛氏的戏厅,造时有意分开成一间两翻轩形式,中间以圆光罩、隔扇、屏门板将厅堂分隔成相等的南北两部分,有“鸳鸯厅”之说。盛康于此,遥听丝竹,细品昆曲;抬眼可越窗观景,如看框中之画。

国学论坛留园有廊七百多米,是最具特色之建筑。它的功能在于能将园中所有的景点相联又相隔,循廊前行,登高临水,穿堂过桥,遍游全园,无须暴日淋雨,这是其他园林所难做到的。在这相连中,隔景又使景迭层叠,呈韵美之妙。

从普普通通石库门的入口处进入,即在廊之下,由此至园中部长留天地间腰门一段曲廊,只是五十多米,设计极为有心:开始狭窄昏暗,毫无起势,经两折,略微增宽;令游人感觉松舒,再前,有“蟹眼天井”,植瘦竹一二,廊中光亮柔拂,游人自觉心坦;再往前,廊敞空一侧是天井,天地大起来,过腰门,园中景致竟展如许,引人入胜。此廊如此设想,避开高墙之间的委曲局促,令游人行时心情可由敛至放,由紧至朗。这种表现形式,在中部之西,更是驾驭山势而起伏,调换游人视角,令其得高爽轻松之愉悦。曲溪楼下之廊,充分精当调动明暗、动静、虚实、曲直等多种手段,甚至达到了过一分则虚,减一寸则欠的地步。廊廊相连,园中有园,庭园深深,正是留园能得天秀地成之故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e0ef1696c85ec3a87c2c5a1.html

《有关留园的典故 - 徐泰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