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舆论监督之异同

发布时间:2023-09-02 16:32: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中西方舆论监督之异同
关键词:舆论监督;异同;特点;功能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类节目的热播,“舆论监督”成为新闻界又一热门词汇。此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以及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说话》等节目都将报道的焦点对准一些社会敏感问题。1998年以来,《南方周末》几乎每期头条都是有分量的社会新闻,其中百分七十以上为暴露阴暗、抨击腐败的负面报道。自此,中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开始发挥,并一度掀起高潮。但是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中国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界所提倡的舆论监督不同,在遵循二者共通的大众传播规律的同时,中国的舆论监督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含义溯源的差异
在西方有关舆论、新闻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古典西方文献(主要是英美国家的英文文献)中,并没有“舆论”(publicopinion)和“监督”(supervision)这样固定的词语搭配。只是在近几年,“舆论监督”(supervisionbypublicopinion)一词才在西方报刊中出现。因此,有学者认为对于西方新闻界的“舆论监督”更准确地表达应该是“新闻监督”或者“媒介监督”。“媒介监督”是以大众媒介为主体的监督;而新闻监督则是以“新闻”为途径或内容的监督。而新闻包括“事实的报道”和“舆论的表达”两个方面,所以比单纯的“舆论”一词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
而舆论监督一词,在英语中也一度被人译为“Watchdog”,其本意并不像翻译过来的中文那样庄严,直解是“看家狗”,引申为“警觉的狗”。用以形容媒介对社会风云变幻的关注就像一只警觉的狗,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狂吠不已,引起世人的注意,起到监

控之效。受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影响,西方的舆论监督常常是建立在“新闻”和“散论”的基础之上的,它以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也称“知情权”)为其内在价值基点。它所重视的往往是受众的知情权和新闻欲,借助“舆论监督”之名,扩大自己的新闻源,并非真正地着眼于监督效果和舆论的实施方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分析,“舆论监督”(supervisionbypublicopinion)是更合乎中国实际的用语。“舆论监督”是中国新闻界在实践中创造的并带有中国特色的词组,它是由中国古代报业作为“舆论工具”并从事社会监督这两个传统职能中转化而来的。
在现代汉语中,“舆论”一词基本上接近褒义,一般是指经过意见机构(媒体或官方)筛选并加以概括的公众意见,这个概念接近于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所谓的“公意”概念。汉语中的“监督”一词通常是指一种“上级”对“下级”的行为,多伴随着制裁的措施,是一种权力的表现。中国的媒介机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极大的政治权威,并被赋予代表政府监督社会的责任。这种监督有时还具有极大的力度,可能导致极为迅速的行政措施和社会整体的谴责。由此而言,中国的舆论监督虽然是媒介机构发现、选择,并概括表述代表“广大受众”的意见,因而和西方媒介的多元、分散的公众意见相比,更具有“监督”的权力实质。
对照中西方舆论监督的含义溯源,不难发现,西方媒介的舆论监督往往以对事实的开掘为主,以引领舆论和公众意见为辅。而中国媒体的舆论监督则往往反映对社会现象、事件或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建立在新闻媒介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之上的。
特点的异同
在学术界,有学者这样概括舆论监督: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形式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fc87637ee06eff9aef8070b.html

《浅析中西方舆论监督之异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