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日出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2泰山日出》(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识记并理解本课重点字词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泰山日出的特点。2.理解作者写泰山日出的用意所在。
3.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评价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2.阅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完成文本解读。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日出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口头提问,以语文课本为主,可适当补充作者情况。2.生字词用课堂笔记当场默写并小组内批改,订正。三、一读理清思路,走近作者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本文的层次。
学生:说一说1.有人认为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
(这篇写日出的文章,写于1923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本文也是作者写给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的颂词。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光从自然景色的美好是不能充分解释的,文中的许多描写都含有象征的含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者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了他对泰戈尔的敬仰之情。或者,以“泰山日出”象征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表达了作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想一想2.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光明”一词?(参照课后赏析与思考并背景补充说明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泰戈尔,还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四、再读课文,欣赏“日出”
1.找出文章中对日出景象描写的语段并齐读。2.思考本段是如何描写太阳升起的。
教师明确:(1.文章第10自然段;2.、运用比喻,既写出了它的颜色,又描绘了它的形状。拟人的修辞,变现出了痛苦的经历。)
3.请找出文章中描写作者渴望光明的语句并分析说明这些语句。
教师指导:找到这几个句子后,请同学们按照学习小组对这几个句子展开讨论并展示,看哪一组同学说得最好。
“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表达了巨人迎接东方的太阳升起时迫不及待、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这三个分句,一句比一句表达强烈,体现了日出的动态变化,又反映了作者见到光明时激动地心情变化。)
③“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用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化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日出时景色的奇丽。
④“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用诗化的语言,反复的修辞,直抒胸臆,抒发对太阳和光明的赞美,感情达到了极点。教师对学生适时评价并明确答案五、精读课文,品味“日出”
1.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奇特的想象和诗意的语言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
教师:请大家找出并分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优美的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句子。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并准备好充分的支撑理由,在小组内展示后推荐全班展示。(1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重点句)
(一连用了五种事物来比喻日出的壮丽。形象而生动的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的强烈鲜明。“鱼龙”写出了日出时的动态过程,让人产生更多的美的联想。)
(2“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深意句)
(这里的东方,显然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东方,是文化的、历史的含义;这里瑰丽荣华的色彩,伟大普照的光明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表达出作者对东方文化的自豪和憧憬。)
2.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叙述、描写的准确、传神(1请找出文章中具体对云海描写的语段(2齐读之后分析两处描写的不同学生:(119段。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明确:21段用比喻,既非常形象的写出云海之状,又生动的写出了云海的动态、变化。9段主要写动态之美,一个“活”不仅有拟人化色彩,还概括了云海的动态,后面的一系列动词,是对“活”生动的注解。)六、品读课文,比较“日出”
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教师提示:刘白羽,见课文第4页。徐志摩:见课文第10页。)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刘白羽:好处—⑴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⑵刘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的动词来表现日出那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及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⑶“光明的白昼由夜空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2.徐志摩:好处—传神地刻画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庄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七、读写结合,拓展“日出”
课堂或课外写一篇描写家乡日出的片段板书设计:



日出前:所见-云海所想-巨人
日出时:云海的变幻日出的景象
日出后:表达对日出的礼赞之情。
教学反思:
亮点教学思路清晰,先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借助重点语句、语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接着比较探究文章的写法。教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利于学生接受,教案中学生的活动充分,体现“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不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掌控上不够娴熟、恰切,点拨有时还不到位。
建议:今后要备好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好学生,因时因势而动,灵活调控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11b247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9c.html

《泰山日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