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重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先秦:奠基时期1)夏商周:青铜文明
①文字发展成熟: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
②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青铜礼器反映出礼制的发展与完善。
2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和文化认同。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思维点拨】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思维点拨】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
(1客观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3.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
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推崇法家学说。
2)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4.魏晋到隋唐: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1)表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2)影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特点
①全面繁荣: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

繁荣。
②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木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兼收并蓄:隋唐时期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和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在宗救和艺术方面表现突出。
④影响深远;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5.宋元:高度繁荣1)宋代理学
①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即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②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6.明清: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思维点拨】陆王心学
①南宋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②明朝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7.近代: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知识归纳】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别派学说的几次大发展?1)战国时期的荀子,将儒家和法家相结合,提出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的主张;2)西汉的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说相糅合,提出了新儒学;

3)宋明时期的朱熹和王守仁等人,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融合,提出并发展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将儒学发展到哲学化阶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大部分位居亚洲大陆的北温带,气候适宜,天灾较少,资源丰富。而且国土大部分以陆地为主,这对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从经济上讲,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是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朝代的经济都是领先于世界的,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
3.从政治因素方面讲,中央集权的政治环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上壤。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直接贯彻于地方,极大的稳定了中国的整体性,中华文明在发展中能得到很好的统一,整个中华民族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意识,这大大减少了文化遭到分裂的可能性。4.中华文化自身的因素。首先,汉字在世界上是独具一格的,汉字对于记录与保存中华文化的成果起到其独特的作用。其次,中华文化本身便具有兼容性和巨大的创造力,能够在发展中做到求同存异,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
1)社会关系上:人本思想①表现
a、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b、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②影响: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政治伦理上:民本思想①表现
a、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b、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c、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②影响: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度点拨】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关注现实现世,极入世,强调社会中的个人道德自律;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

【思维点拨】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1)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以及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曾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本质上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是为巩固统治而提出的,是为维护君权服务的;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现: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认识: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4.崇德尚贤,推崇大下为公1)表现①崇德
a.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b.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②尚贤
a.孔子要求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
b.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c.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d.《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影响: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维点拨】墨子的思想:“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尚力”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节用”,提倡节俭(如“节葬”,反对奢侈浪费。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3屈原提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6.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3“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知识拓展】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有其明显的消极作用;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突出;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该摒弃。【课后巩固】

1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22020·江苏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32019·海南高考·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42019·全国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5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
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DBBCC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为马供了主义论与从遇过程了精文化思主会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2.为社展提优秀蕴含的义利观有助于過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端正追求物质利益的态度,利化价值主体养,培育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
3.是彰支撑化是自信的底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

文化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
4.为社构建国优值观的关文化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5.为解国智文化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愿为全球治理页献中国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90f9be6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f.html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